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9279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延庆区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延庆区2021届高三一模考试

历史试卷

2021.03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距今约1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

在距今约9000年的西亚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

据此可以推断

A.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

B.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

C.这些地区最早出现了贫富分化

D.社会分工扩大和早期国家出现

2.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这说明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

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

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

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3.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设置不断变化。

以下对历朝历代中枢机构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①丞相府是行政中枢,丞相为三公之一,是主要的辅佐大臣

②中枢机构变成皇帝直接统领的三个机构,同在政事堂议事

③中央常规中枢机构削弱,决策活动转移到皇帝亲信的臣僚

④废丞相,选文官协助处理奏章等,逐渐成为实际中枢机构

A.①②秦朝、汉朝B.③④汉朝、唐朝

C.②④唐朝、明朝D.②③秦朝、明朝

4.下表为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

从这一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长期战乱造成人口死亡流散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经济落后

③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衰落消亡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年  代

全国人口(万人)

南方人口占比

北方人口占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541.2

56.7%

43.1%

元丰元年(1078年)

9087.2

62.6%

37.4%

崇宁元年(1102年)

9892.7

64.1%

35.9%

13世纪初(南宋中期)

12440.0

64.8%

35.2%

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

6715.2

85.1%

14.9%

 

5.《元史.地理志》载:

“汉梗于北,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靡之州(“羁縻”意为松散的管辖),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据此说明元代

①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②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③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④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与这一现象有关系的是

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②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④受西方文化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洋务运动期间,奕䜣批评洋匠说:

“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器,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而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

这表明

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

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

8.《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到: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各界群众也疾呼:

“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

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

”上述言论发表的背景是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日本侵华制造华北事变D.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9.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民族英雄和劳动模范。

下列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铁人王进喜②保卫四行仓库谢晋元③志愿军英雄杨根思 ④林则徐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

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着力于

年份

文件名称

1998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

2007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9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A.发挥舆论监督作用B.推进医保体系建设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1.右图是距今约2700年的陶壶。

壶上图案展现了古希腊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

重装步兵主要由古希腊中等以上家庭能自备武装参军作战的公民构成,成为保卫城邦的主力,他们据此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利。

古希腊公民即是士兵,也是土地所有者。

他们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古代希腊的公民是城邦制度的基础②古希腊手工业当时以陶器制造为主

③古代希腊公民有一定的财产和责任④重装步兵有助于希腊走向民主政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英国妇女有了选举权,基本实现了普选

B

卢梭说: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充分体现出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的思想

C

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明治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政策,仿效西方制定宪法

反映了日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

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

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3.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这说明列宁认为

A.这是适应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B.这个政策可以适合任何一个国家

C.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苏联靠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

14.1970年,尼克松总统在《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中指出: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使纳税人受骗。

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这个计划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并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这个声明可以看出

A.政府要停止对穷人的援助B.政府适时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

C.福利政策遭到全社会抵制D.家庭援助计划只针对失业家庭

15.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

下列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瓦特蒸汽机②1876年贝尔电话机③1905年爱因斯坦相对论④互联网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计55分。

16.(10分)汉代农耕

材料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上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

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

其法:

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

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

(1)对比分析“东汉画像石”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

(4分)

(2)指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

(6分)

 

17.(12分)国家认同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

国家认同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

随着西方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

19世纪晚期,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理论。

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进,“中华民族”“中国”和“国民”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

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认同,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

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升。

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

---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国家认同发展的意义。

(6分)

18.(12分)法国沙龙文化

沙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广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ation)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来聚集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

沙龙文化作为当时西欧上流社会的一种贵族精英文化,发展历经两个世纪,对法国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17世纪初的朗布依埃沙龙享有“优雅社会摇篮”的美誉。

因其在装饰为蓝色的客厅纳客,而以“蓝色沙龙”著称。

蓝厅中的言谈和娱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享有荣耀的不是权位,而是天才,学识和风度。

许多闻名世界的大作家都将蓝厅作为他们作品的首发地,例如高乃伊的大多数戏剧作品都在此朗诵过,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摘编自曹丹丹《沙龙文化在中法两国发展的对比性分析》

 

材料二就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

这一时期,处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在思想领域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活跃非凡,人们冲破封建宗教道德牢笼,人性获得解放。

这一世纪的沙龙更为开放和活跃,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丝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

沙龙社交谈话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

“沙龙到了十八世纪逐渐由教育与教化的作用、文学性的讨论,转化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

----摘编自郭莹莹《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19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瑞卡米耶夫人和吉哈丹小姐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浪漫主义逐渐成形。

接着,沙龙文化渐被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任意写出两个可能出现在沙龙的与法国有关的具体话题(2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以“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为主题,对17-19世纪法国沙龙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

(10分)

19.(9分)“清朝邮驿”

材料一清朝以前“邮”负责传递公文,“驿”负责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邮”“驿”分离。

清初对邮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由兵部车驾司掌管全国邮驿,各省按察使兼管本省邮驿;《大清律例》的“邮驿律”对邮驿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裁驿丞,归州县”;“邮”“驿”合并;改民间差马出夫支应驿站为官养官应;在无驿的州县普遍设立“县递”;在东北、西北、西藏等边疆地区开通驿路,设立驿站。

清朝邮驿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全国设有驿站1970处,急递铺约14000处。

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每年花费在邮驿的经费高达300万两白银,由地方随地粮税征收,邮驿之役繁重,“而竞为地方官之利薮”,邮驿效率低下。

邮差也以驿官自居,随意征调民夫民车,“拦截过往车辆,驱车径去,借端婪索”。

嘉庆、道光年间,富庶的江浙地区转递民间信件的“民信局”发展,不仅遍及国内各大商埠,还扩展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檀香山等华侨聚居地带。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客邮”。

之后,法、美等国也纷纷效仿,不断向内地甚至新疆、云南、西藏等地扩张。

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甚至从事鸦片、珠宝等走私活动,“其益甚宏,轻而易举”。

清末,近代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现,使得邮驿传递公文与接待官员的重要性日渐丧失。

1896年,光绪帝颁布上谕,“饬即成立全国邮政,委由赫德主持”,海关主持下的大清邮政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产生。

1912年5月,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国邮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朝邮驿的发展和演变。

(9分)

20.(12分)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

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

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

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

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

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

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

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

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4分)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

(8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B2.D3.C4.D5.B

6.A7.C8.A9.D10.B

11.C12.D13.A14.B15.D

第二部分共5题,共55分。

16.(10分)参考答案要点:

(1)信息:

(4分)

政策角度:

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推广耕作技术。

空间角度:

两汉时期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南方(淮河流域)和东北(辽河流域)。

经营角度:

画像石中心为农夫驱牛犁地,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

艺术角度:

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

(其他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例如:

两汉时期,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2)史料类型:

(2分)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

分析价值:

(4分)

墓室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文物,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

崔寔是东汉农学家,是当时人记载当时事,文献史料又是重要的史料载体,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

按照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

【评分说明】

(1)以上各点,任意三点即可。

但每点要求概括+说明(2分)3类信息提炼各1分;3个信息说明各1分;共4分。

仅有信息提炼的,有1个给1分,依次加到3分。

仅有说明的,2个以上给1分,也就是最多给1分。

(2)史料类型:

各1分。

(答一手、二手史料不给分,一手、二手史料是相对的)。

分析价值:

(4分)两种史料类型,每类2分。

但每点概括+说明各1分(2分)说明一定要结合材料。

如果学生答出第3点,可在4分内加分,但此小问总分不超过4分。

17.(12分)参考答案要点:

(1)变化:

国家认同的群体不断扩大(国家认同观念不断增强);由对皇帝和王朝的认同发展到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2分)

原因:

民族民主革命的推动(封建专制王朝被推翻);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激发;先进人物的宣传和推动。

(4分)(列强侵略,民族危机,西方影响,民主革命推动,仁人志士推动)

(2)因素:

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党和国家的重视;外来威胁或者边疆危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分)

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凝聚力量,促进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分)写三层意思得2分,鼓励多写。

18.(12分)

(1)话题:

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作品或思想;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雨果的作品等。

(2)参考答案示例:

沙龙的发展与欧洲思想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1分)。

17世纪,法国君主专制强化,由于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沙龙谈论的主题主要是教育教化和文学。

(2分)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和天主教会成为社会发展障碍。

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突出,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沙龙文化也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沙龙谈论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4分)。

19世纪,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沙龙里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2分)。

总之,17-19世纪沙龙的发展反映了当时法国乃至欧洲主流文化和思潮的变迁。

(1分)

19.(9分)参考答案示例:

兴盛(3分)清朝初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和联系加强;统治者高度重视邮驿,建立起规模庞大的邮驿系统(邮驿合并、由民间到政府办理、立法手段管理。

)。

邮驿的设置更为普遍,扩展到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清代邮驿发展超过以往历代。

演变(4分)19世纪,由于清朝时期政治腐败,邮驿开支庞大,管理落后,弊端丛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自发的通信组织打破了官府的垄断。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开办“客邮”,掠夺大量财富。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之近代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现,邮驿逐渐走向衰落。

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被推翻,清朝的邮驿完全被近代邮政所取代。

评价总结(2分)近代中国面临着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难题,清末邮驿的兴衰就是这一问题的缩影。

“客邮”是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加深的重要表现,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使中国接受了近代邮政制度。

也可以分析一段小评价一段,最后再总评价一下。

20.(12分)参考答案示例:

(1)欧洲:

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

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2分)

亚洲:

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

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分)。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

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4分)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分)。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

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1分)。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

(1分)。

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1分)。

【评分说明】

(1)欧洲、亚洲各2分:

人口转移写对一个洲(一个地区名)得1分,写对两个及两个以上洲(地区名)得2分,共4分。

(2)历史原因的分析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欧洲: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任意3点,3分)欧洲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的思想,交通的进步(政治、思想、交通三点任选1点,给1分)。

亚洲:

中国2分。

农耕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

(古代1分,近代1分)

印度1分。

英国的殖民统治。

日本1分。

拉美国家独立,鼓励移民。

日本地少人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