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93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7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古文内容.docx

小升初古文内容

文言常识

一、识字

1、字音

文言文中有些字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到,或者古代读音与今天不一样,如“曰(yūe)”、“弈(yì)”等。

这就要注意使用字典、词典,有时需要查阅各方面的资料。

在识字的基础上熟读全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当然,对一些常见的文言篇目要多读多记,为考试打好基础。

2、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同音替代字,即指古书上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用“说”来替代“悦”字,“说”就是一个通假字。

又如《郑人买履》中的“及反”,“反”则用来替代“返”,“反”是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较多。

因此,识别通假字在理解古文中是非常重要的,首要前提在于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下字义、字音、两方面的识别。

字义识别:

翻译整句古文,如果该字在句中的翻译不能通畅,即此字和它所记录的词意义又矛盾。

字音识别:

通假字与被通假的字字音相同或相近。

3、常见通假字辑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ùe,愉快)《论语》

风吹草地见牛羊(见通现,读xiàn,呈现)《敕勒歌》

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扳通攀,读pān,牵,引)《伤仲永》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读nǎ,怎么)《观书有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读jiāng,僵硬)《幼时记趣》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论语》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聪明)《论语》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oǔ,吗,疑问词)《陈太丘与友期》

及反(反通返,读fǎn,返回)《郑人买履》

置之其坐(坐通座,读zuò,座位)《郑人买履》

4、古今异义字

对于古文的初学者而言,古今异义是必须要注意的一项内容。

即同一个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古今异义词的变化主要有:

(1)词义扩大

如:

“江”和“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信”,古义为“诚实”。

如“言必信,行必果”中的“信”就是“讲信用、诚实”的意思,这一义项至今还保留着,如“诚信”,但又增加了新义“书信”。

而在古汉语中书信仅用“书”来表示。

“再”,古义为“第二次”。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现代不仅指第二次,还指二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了。

(2)词义缩小

是外延缩小而内涵增大,即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缩小了

如:

“丈人”,原来指年长人的通称,现在专指“岳父”。

“金”,在先秦时泛指金属,银为“白金”,铜为“赤金”,铁为“黑金”,并不单指黄金。

(3)词义的转移

指一个词前后所表达的两个概念的内涵改变了,一般是指词义的更替。

如:

“走”原来指“跑”。

如“走马观花”、“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现在指一步一步地走路。

“国”古义有两个:

一指“诸侯的封地”,二指“首都”。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国”便指“首都”。

现在“国”用来指“国家”。

“汤”在古代表示“沸水”;

“臭”在古代表示一切气味,有时还专门指香味,如“其臭如兰”,是说它的气味像兰花的香气一样,而今天只表示难闻的气味。

(4)一词多义

自汉字产生以来,社会发展日益复杂,人们表情达意也愈来愈缜密、细致,词汇便逐渐丰富起来。

人们在运用已有词汇的过程中,为表达需要,不断增加词的内涵,便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汉语词汇单义词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都有两个以上的义项,多的甚至达到十几个。

例如:

如“鄙”义项分别为:

①郊外;②边邑;③朴野;④轻视;⑤自谦。

其中,郊外是“鄙”的本义。

古代内城叫“都”,“都外”为“郊”,郊外为“鄙”。

郊外与内城相比,当然是边远的地方,所以引申为“边邑”。

而边邑之地往往是文化不发达,思想不够开化,显得孤陋寡闻,其特点就是“朴野”。

这是“鄙”由具体的空间向抽象的含义引申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自称是朴野之人,当然是“谦虚”,但如果说别人就是“轻视”了。

辨析词语,最重要的是要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5、常用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在文言文中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包括常用到的“之”、“乎”“者”、“也”、“矣”、“其”等虚词。

而且作用很重要,学习文言文必须熟悉常见虚词的用法。

【之】

1)代词,可代指人、事、物。

如: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代指市有虎这件事《三人成虎》

反归取之代指尺码《郑人买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代指学弈的人《学弈》

2)助词

其邻人之父亦云。

助词,的《智子疑邻》

东徙尤恶子之声。

助词,的《枭逢鸠》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助词,不翻译《狼》

3)动词,解释为、到去

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

1)代词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代词,“我的”、“自己的”《伤仲永》

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那…”《狼》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刻舟求剑》

【以】

1)动词

何不试之以足?

“用…”《郑人买履》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以……为”翻译为把……当做《幼时记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岳阳楼记》

一儿以日初远。

“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

【也】

1)语气助词

宁信度,无自信也。

用在句末,有加强判断、说明的作用,表坚决、肯定的语气。

可加判断词“是”。

《郑人买履》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用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

翻译为“呢”“吗”“吧”。

《论语》

余闻之也久。

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或舒缓。

《伤仲永》

【者】

1)结构助词

郑人有欲买履者。

翻译为“……的人”“……的事”。

《郑人买履》

2)表判断同“也”连用

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是”

二、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1、断句

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书时就要求自己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是阅读古文基本的能力,同时,语气的停顿也成为古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项。

只有正确的句读,才有利于理解文章。

一般来讲,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有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然后考虑:

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看语气词和连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中,不用标点符号。

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常用的:

“夫”“盖”“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尾常用的:

“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

句中常用的: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曰”后往往加冒号;

“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号;

“也”、“者”表停顿,或句号或逗号但具体看情况。

2、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与原则

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原则也适用于古文的翻译。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t

总结出来即为三点原则,第一,忠实于原文。

第二,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第三,要文字优美。

对于我们而言,只要掌握前两点就可以了。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①留。

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译。

例如: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弈秋”名秋,因善于下棋二称为弈秋,不用翻译。

《学弈》

②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句首缺“郑人”《郑人买履》

使与台齐。

“使之与台齐”缺代词“之”,指“身体”。

《幼时记趣》

③删。

删去不译的词。

例如: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在“久”之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狼》

④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例如:

诲汝知之乎。

“汝”换为现代汉语“你”。

《论语》

余忆童稚时。

“余”换为现代汉语“我”。

《幼时记趣》

⑤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

蜀之鄙,有二僧。

“鄙”有地位低,偏僻,边邑,轻视等意,在这里同“蜀”连用,选“边邑”。

《为学》

⑥译。

译出掌握的虚词,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

例如:

反归取之。

反通返,意为返回;之代指尺码。

⑦意。

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3)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①先将古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出出来。

②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③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把握其句式运用的修辞格。

④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

⑤按照翻译的要求,写出译文。

⑥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验,并作必要的修改。

总之,用现代汉语对译文言文,是把古代汉语换成现代语言,不是解释或说明,也不是根据原意作创造性改写。

所以,必须着重在古今汉语的相异之处改换,在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尽可能不作大的变动,但要照顾到译文贯通畅达。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读、细读古文,译时对原文要多加体会。

三、真题详解

(一)文言文阅读云大2009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④士人家⑤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

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

相似。

④[闾里]乡里。

⑤[士人家]读书人家。

7.文中的欧阳公是朝(代)的文学家,他与苏洵、、、

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八位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文学家。

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学生可依据口诀“韩柳欧阳,三苏王曾”来记忆。

8.你能从文中画线句子里提炼出一个成语吗?

请你试着用现代汉语把画线句子

的意思表述出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通过前后文照应翻译我们知道,句子的意思是:

“欧阳修刻苦读书,白天晚上忘了吃饭睡觉。

”通过理解,可以总结出“废寝忘食”这个成语和句子的意思相同。

答案:

废寝忘食

9、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解析:

从08、09两年的择校考题来看,其古文部分主要考察历史名人读书励志故事为主。

08年为孟母三迁,而09年则考察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读书经历。

文章大意为:

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荻画地,教欧阳修读书,是孩子不因贫穷而放弃学习。

而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诲下,刻苦学习,终于成才。

由此我们得出,一、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二、欧阳修母亲教子可以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答案:

一、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二、欧阳修母亲教子可以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翻译: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二)文言文阅读。

(16分)

孟母三迁(2008年云大附中)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子(安顿儿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90)人(商人)呼卖之事。

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迁居学宫(学舍)之旁。

孟子乃嬉为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礼制)之事。

其母曰:

“是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据《列女传》改写)

6.孟子是时期、学派的政治家、思想家。

(4分)

答案:

战国儒家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为择校考常考的内容。

孟子继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世称为“亚圣”,有著作《论语》。

这是课外积累,属于国学范畴,也是学生平时必须积累的知识点。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常考到得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经典为《论语》、孟子;法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著作《韩非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著作《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墨子》。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

(1)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

(2)遂居焉()

答案:

游戏、玩耍定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先理解句子的大意为“(孟子)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

”“嬉”为单音词,现在组词为“嬉闹”、“嬉戏”等双音词,解题时学生应先用添词的方式,先将单音词“嬉”组为双音词“嬉戏”、“嬉闹”,再通过引申,“嬉戏”、“嬉闹”的近义词引申即为“引申”、“玩耍”。

“居”主要考察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

居有多种词义,即可以作为“房子”来理解,也可以作为“定居”、“居住”来理解,联系文章的大意,最后的理解应该是“(孟子)的母亲于是把家定居在这里。

”因此,“居”应该理解为“定居”。

此类题目,当先联系全文大意,然后具体到句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义项作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是可以处吾子矣。

答案:

这里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

解析:

此题是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必须要联系全文。

首先要掌握文章的大意,即孟子的母亲为了他的成长,三次搬家的故事。

“是可以处吾子矣。

”这句是在孟母将家搬迁到学宫之旁,决定定居时说的,根据文章,顺接的意思应该是“这里可以安顿我的儿子。

”将句意调整流畅为“这里是适合我儿子居住的地方。

”翻译句子,要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之上进行,理解大意后,推敲字词的意思后,做到终于原文,句子流畅就可以了。

9.孟母三次迁居,一心为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幼时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表现说明了(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4分)

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

理解文章后,可以看出孟母为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因此,不难理解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为强调良好的环境对人成长十分重要。

在此基础上,即可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则成语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

此题综合性较强,即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文言文知识,还应该不断扩展自己的课外积累。

翻译: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

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

见此情景,他的母亲说:

“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儿子居住。

”于是就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

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

孟母说:

“这里也不适合我的儿子居住。

”再次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

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

孟母说:

“这正是我儿子适宜居住的地方啊。

(三)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师大2009)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回: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2.解释带点的字。

(2分)

子无敢食我也。

子:

_______兽见之皆走。

走:

_________

解析:

考查对汉字古意得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句话是狐狸对老虎说的,意思为:

“你不敢吃我。

”因此,“子”可以翻译为“你”。

“走”是古汉语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字,和现代汉语的走意思不同,表示为:

“跑”。

学生应当在平时就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

答案:

你跑

1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文言文的必考题。

通过前面的解析可知,寓言的大意是“狐假虎威”。

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此句是作者点明故事寓意的一句,用添字法,,可以译为“老虎不知百兽是畏惧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啊。

”调整语序,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而逃跑,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呢。

答案:

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而逃跑,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呢。

14.老虎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

狐狸为什么能逃出虎口?

(2分)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文章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这是狐狸对老虎说的话,译为:

“你不敢吃我,因为天帝让我掌管百兽,现在你吃我,就是违背天帝的旨意。

”然后,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

由此,老虎会上狐狸的当是因为,狐狸先用天帝让它来掌管百兽威吓老虎,又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

答案:

狐狸先用天帝使它掌百兽来威胁老虎,接着又凭借老虎的威风吓走了百兽,而老虎以为狐狸真的是百兽之长,所以会上当。

狐狸能逃出虎口是因为狐狸自信而狡猾的借用了老虎的威风,使老虎相信它的话。

15.写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喻义。

(2分)

狐假虎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答案: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四)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昆明重点中学)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1、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句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4分)

置者

句子意思

答案:

买,……的人;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

解析: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意思的理解和翻译。

文章的题目为“郑人买履”,很多同学了解这则寓言故事,题目即为“郑国人买鞋”的故事。

作为文章的开头,通过学习我们知道:

“者”为“……的人”意思,而“置”我们通过引申知道有“放置”、“置办”的意思,理解句子为“郑国有个置办鞋子的人”,对句子进行整理,就可理解为“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

”那么,不难理解“置”为买的意思。

翻译: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

讽刺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五)文言文阅读

关伊子教射(昆明重点中学)

列子学射,中矣。

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

"弗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关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列子》

1、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句子。

关伊子曰:

“未可。

”退而习之。

退

句子意思

答案:

回去关伊子说:

“这样还不行。

”回去再练习。

解析:

《关伊子教射》,通过题目我们知道文章是在讲一个叫关伊子的人教弟子射箭,“子”是对成年男子的敬称,如“孔子”、“孟子”等。

“退”有“退步”、“退后”、“退回”等组词。

针对全文的理解,关伊子是在弟子学习还没有成就的情况下说的,关伊子说:

“还不行”,那么,接下来的理解为“还要回去练习”。

因此,调整句意,“退”即为“退回”、“回去”的意思,句意理解为:

“关伊子说:

‘这样还不行。

’回去再练习。

翻译: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请教关尹子。

关尹子说:

“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

“不知道。

”关尹子说:

“那还不行。

”列子回去再练习。

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

“你知道你是怎样射中靶子的吗?

”列子说:

“知道了。

”关尹子说:

“可以了。

你要牢牢记住,千万别忘记它。

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寓意:

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六)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昆明重点中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4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物莫能陷也()

答案:

yu卖xian陷入、刺破

解析:

此题是对文言文字词音、义的综合考察。

关于读音,学生必须在平时对常见、常考的文言知识点有所掌握,建立在积累之上。

读题我们发现,这是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楚国有一个人卖自己的矛和盾。

这样“鬻”的意思就比较好理解,为“卖”。

而“陷”,理解文意可知,楚人说他的盾最为坚固,因此,“物莫能陷也”即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的意思。

“陷”则可以理解为“攻破、刺破”。

10、写出这则寓言故事,说说它告诫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自相矛盾》一个楚国人即卖矛又卖盾,他自夸他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他的盾是天下最坚固的。

有人就问他:

“有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

”他哑口无言。

道理是:

说话做事不能不切合实际,夸夸其谈,不计后果。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寓言寓意的提炼。

《自相矛盾》的故事很多同学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它的寓意,根据寓言所述,是一个做事、说话不符合实际,自吹自擂的人,在此基础上提炼寓意。

这些题目都考察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记。

翻译: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称赞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

“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文言文阅读

论语六则(昆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