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9864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16 短文两篇

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张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

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知识小窗

1.据资料记载:

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

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很生气,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觉得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2.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可分两类:

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四、整体感知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5.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

唐朝的诗人、文学家。

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

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

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陋室的……很……你看……”

五、分析课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有何深刻含义?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

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探究升华

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作者有着不趋炎附势、不向权贵折腰的气节,所以,他身处陋室不以为陋,人在逆境仍自强不息。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莲花是澳门的区花,莲花也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我们对莲花的赞美,恐怕多少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曾任州县地方官,后退居庐山莲花峰下,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中濂洛学派的创始人,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

有《周子全书》。

三、知识小窗

1.关于周敦颐的为人,《宋史·周敦颐传》上引了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评价他的一段话: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在南康郡当官期间,喜欢游览附近庐山等处胜景,鄙视封建社会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可爱者甚蕃:

者,结构助词,与前面“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

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

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

(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

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

鲜(xiǎn),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质:

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菊花,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德者 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 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利者 众 讽刺

映衬手法:

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 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 予独爱莲(突出)

六、总结提升

《爱莲说》中,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

课堂上无论是范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读深入,边品边读,注重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

本文授课虽注意以读为主,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在自主学习环节,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课文朗读课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适时地点拨,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好,还要读出韵味,真正融入文章中。

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爱莲说》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我在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较好地实践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