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0932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

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

提问:

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

浮力

师:

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意图:

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

浮力方向如何?

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

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

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

(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

(对比、分析、讨论得出)

(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

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

学生活动:

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

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

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

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

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

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

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

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

称重法:

F浮=G-F拉

4、产生原因:

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Fs

单位:

焦耳符号:

J

3.功率: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

P=W/t

单位:

W

1W=1J/s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

“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

速度的计算

2.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

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

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

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

m/s或者是km/h

例题:

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

20m/s=54km/h=

例题:

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

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

生答。

师:

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

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

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

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

生答。

总结:

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

哪位同学知道呢?

生答。

总结:

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

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

生答。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

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

不能,有什么办法吗?

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

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