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1542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docx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

非虚构写作阅读答案

【篇一:

word2016年广州市普通广州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

语文

(2016.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

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

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

庭院、原野、书桌?

谁种的,或谁送的?

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

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

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

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1.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要想被文学界认可,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b.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c.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

d.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虚拟世界。

b.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c.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d.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虚拟性不相符合。

b.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

c.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

d.非虚构文学可以借“真实”之名,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话语权,但同时也必然接受真实性的质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

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

嘉定十六年举进士。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

“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

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

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

”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

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

“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

”帝语经筵官曰:

“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

”众莫敢对,戴庆炣曰:

“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

”帝曰:

“然。

”事遂解。

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

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

帝即欲召子才。

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

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

“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

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

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篇二:

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lass=txt>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小题。

“非虚构写作”这一散文写作潮流的兴起,虽受到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非虚构文学”的启迪,但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一,“非虚构文学”主要是针对小说而言,它的主要对象是小说而非散文,而“非虚构写作”专属散文这种文体。

其二,“非虚构文学”强调将“新闻性”渗透进文学创作中,而“非虚构写作”恰恰相反,它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

即是说,在“非虚构写作”这里,“新闻性”并非它的必备要素,这一品质使它既不同于西方的“非虚构文学”,也与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拉开了距离。

“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在于:

它既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要求,又匡正了近年来散文写作中愈演愈烈的自说自话、背向现实的个人化写作倾向。

“非虚构写作”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

它强调民间立场,个人视角,原生态生活细节的展示。

此外,“非虚构写作”一方面注重“实录”,重视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一方面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它常常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对某一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因此,“非虚构写作”既不是现实生活的表层化罗列,也不是一地鸡毛的碎片化书写,而是散文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

这正是它广受读者欢迎,并成为散文界新的写作潮流的根本原因。

但在肯定“非虚构写作”的思想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缺失,这就是散文性的不足或审美性的淡薄。

笔者阅读了近年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性,其社会批判和道德思考颇具深度,生活细节和文献资料也足够真实,但在散文的审美性方面却令人失望,未能使人感受到散文这种文体独具的美。

那么散文的审美性从何而来?

散文在展示思想上无法与哲学相比,在记述史实上它逊色于历史,在社会批判方面比不上政论,所以,散文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区别于别的文体的独特审美性。

当然,这种审美性不应是托物言志的小感伤,不应是没完没了的抒情,而应美在适当,美在节制,美在自由自在,美在法无定法。

具体来说,散文之所以被称为散文,首先要有情感和灵魂。

散文特别强调个人体验,作家所写的事一般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受,所以须有情感和灵魂的深度才能感人。

其次,散文要有思想性。

思想性不应游离于个人体验之外,而应包孕于具体的故事、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之中。

再次,散文要有美感,应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形式的和谐和想象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优美,以及散文的情调、意蕴和味道。

(摘编自陈剑辉晖《“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非虚构写作”与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非虚构文学”存在渊源关系,但是两者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不同的。

b.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等创作要求和自说自话、背向现实的个性化写作倾向,都是“非虚构写作”所不主张的。

“介入性”写作姿态去表现历史事实或是反映现实生活。

c.“非虚构写作”要求散文作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去表现历史事实或是反映现实生活。

d.“非虚构写作”注重“实录”,就是作者对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实事求是地进行反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散文广受读者欢迎,是因为这样的散文是经过作者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创造出来的。

b.一些较有影响的“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但是,因为这些优点,却是其在散文的审美性方面显得很淡薄。

c.散文展示思想,不必像哲学著作那样很深刻;记述史实,不必像历史著作那样详尽;社会批判,不必像政论文章那样尖锐。

d.如果语言不优美、形象干瘪、平铺直叙、形式别扭、想象平平,而且没有情调、意蕴和味道,就不会是优秀的散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西方的“非虚构文学”强调在小说创作中要讲究“新闻性”,而“非虚构写作”确认为散文创作不必讲究“新闻性”。

“非虚构写作”纠正了传统意义的报告文学和传统意义的散文的一些错误写作倾向,具有比后两者更高的思想价值。

托物言志的小感伤和过多的抒情,不是散文的独特审美性,散文独特审美性表现在适当、节制、自由自在、法无定法。

散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地方是,要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深层的精神,思想性包含在记叙、描写中,具有美感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

知平阴县。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

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

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

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

县令争不可,讽曰:

“有责,令无预也。

”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

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揵,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

“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

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

”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

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

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

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

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

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

“陛下不听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

”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

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

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

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

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b.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c.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d.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XX/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

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

“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

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

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

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讽有治理之才。

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属吏不敢欺骗他;他严厉打击欺压贫弱百姓的富豪。

b.范讽敢于担当。

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范讽体恤百姓。

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不分贫富,数量相同,他予以批评并纠正;他调宰相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d.范讽勇于直谏不惧权贵。

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见;他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

(5分)

(2)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永

冻云深,淑气

(1)浅,寒欺绿野。

轻雪伴、早梅飘谢。

艳阳天,正明媚,却成潇洒

(2)。

玉人歌,画楼酒,对此景、骤增高价。

卖花巷陌,放灯(3)台榭。

好时节、怎生轻舍。

赖和风,荡霁霭,廓清良夜。

玉尘(4)铺,桂华满,素光里、更堪游冶(5)。

【注】

(1)淑气:

温和之气。

(2)潇洒:

优雅整洁。

(3)放灯:

元宵节晚上放花灯。

(4)玉尘:

比喻雪。

(5)游冶:

出游巡乐。

8.上片中,词人围绕“艳阳天”进行描写,运用了铺垫和衬托手法,请简要进行分析。

(5分)

9.词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当时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

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请教,而现在的人“,”,怎能不更加愚昧。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奶奶的桃树

江岸

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的时候有两个绰号,一个是“侉女人”,一个是“国民党婆”。

她的老家在豫北安阳,硬腔硬板的口音和黄泥湾当地接近湖北的甜糯口音相差太大,惹人嘲笑,为她赢得第一个绰号。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介书生,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笔从戎,战死沙场,他的遗孀解放以后就此赢得第二个绰号。

不过已经有几十年没人再叫奶奶的绰号了。

老迈的奶奶近来真是有点糊涂了。

表现之一是她把自己的鞋子洗了。

奶奶童年的时候包过脚,还没有包成三寸金莲,就放脚了,但她的脚比普通人的脚还是要小一码。

她的这双小脚在她后来的千里之徙中让她吃尽了苦头。

她的鞋特别难买,必须靠手工做。

年轻的时候,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剪鞋面,自己做鞋穿。

后来她做不动了,就由我妈帮她做。

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

她也没有说过不洗鞋的道理,反正就是不洗。

我妈发现奶奶晾晒在窗台上的刚刚洗过的一双小鞋,惊讶地叫了一声,把我们所有人都惊动了,跑到了院子里。

奶奶糊涂的第二个表现是突然馋嘴了。

院子里有三棵桃树,两棵是五月桃,一棵是八月桃。

我们家的桃子和本地土桃完全不一样,不仅个大,而且水分多,咬一口,甜掉牙。

我们家的桃树是用奶奶从老家安阳带来的桃胡种植的,据奶奶说,那味道和她老家的桃子一模一样。

五月桃快成熟了,又白又大地挂满枝头。

从不贪嘴的奶奶竟然要吃桃子。

奶奶咬了几口五月桃,就放下了,要吃八月桃。

八月桃还是青涩的,看着奶奶一点点啃八月桃,我们的腮帮子都浸满了酸水。

奶奶捧着那个八月桃,隔一会儿就啃一口,啃了一个上午。

奶奶糊涂的第三个表现是她喜欢哼曲儿了。

奶奶面朝北方,依偎着桃树,久久凝视北方的天空。

层峦叠嶂阻断了奶奶的视线,奶奶能看见的顶多是桃树顶上北方天空的一角。

看着看着,奶奶竟然哼起了小曲儿。

我们都不懂得奶奶哼唱的是什么。

还是我妈细心,听出来奶奶哼唱的是《小放牛》。

我妈是大跃进期间从平原逃进山里的,饿晕在路上,被奶奶救活,做了光棍汉我爸的老婆。

我妈和奶奶一辈子相处得非常亲密,我爸五十九岁那年去世了,我妈独自奉养着奶奶。

年轻的时候,奶奶偷偷唱过《小放牛》给她听,说是河北民歌,安阳人都会唱。

我妈说,《小放牛》有三段,你奶奶翻来覆去就唱第三段:

什么鸟儿穿青又穿白?

什么鸟儿身披着绿豆衫?

什么鸟儿催人把田种?

什么鸟儿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

我妈背转身,抹开了眼泪。

我妈说,看来,你奶奶的大限到了。

停了停,我妈又说,她是想你爷爷了?

?

我妈跟我们讲过奶奶的故事,都是她们娘儿俩闲聊时,奶奶告诉她的。

从我妈那里,我们知道了奶奶所有的故事,令人唏嘘。

财主家的桃子给奶奶吃。

五月桃罢园了,就偷八月桃。

八月桃还很青涩,但是奶奶吃得津津有味,每天让爷爷去偷。

爷爷咬过一口八月桃,酸得倒牙,就呸地一口吐了。

这个丫头怎么那么喜欢吃青桃呢?

爷爷非常狐疑。

他毕竟二十多岁了,猛一下就明白了,吓出一身冷汗。

吃到八月桃罢园的时候,爷爷的部队接到调令,要开往前线抗击日寇。

开拔之前,爷爷找到奶奶,泪流满面,掏出一封写清地址的家信,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塞给了奶奶。

奶奶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极要脸面的,爷爷怕他走了,奶奶的丑事一暴露,她准会被她父亲活埋。

奶奶就在爷爷部队开拔的那个晚上,悄悄用烟灰抹脏了脸蛋,背个小包袱,逃出了她的村庄,一路向南而去。

我妈说,你奶奶肯定想念你爷爷了。

她在路上奔波了两个多月,等她找到黄泥湾的时候,你爷爷的《抗日烈士证明书》和三百元抚恤金已经由政府送到家好几天了。

弥留之际,奶奶的枕边被我们放满了又白又大又甜的八月桃,我们往奶奶的手心里也塞了两个。

奶奶的嘴唇还在轻微地翕动,我妈贴耳去听,听了一会儿,我妈抽泣着说,你奶奶还在哼《小放牛》:

喜鹊穿青又穿白,金鹦哥身披着绿豆衫,布谷鸟催人把田种,鸳鸯鸟雌雄就不分开那个咿呀咳?

?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注】小放牛:

流行于河北省民间的歌舞小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交代九十高龄的奶奶年轻时赢得的两个绰号,解说了绰号的由来,这样写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叙述奶奶临终前做的三件“糊涂事”:

洗了一生不能洗的小脚鞋子,吃起了八月酸桃,哼起了曲儿《小放牛》。

以此揭示了奶奶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她的人生际遇。

c.“她还从不洗鞋,说是她老家安阳的规矩,女人的鞋子直到穿烂,也不能洗。

”这表明奶奶具有深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她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不适应新生活的人。

d.小说叙述爷爷在部队开往前线时与奶奶告别的场景,作者运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表现爷爷的内疚与不舍。

这一场景描写为下文奶奶找到“黄泥湾”埋下伏笔。

e.小说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我妈”的讲述介绍奶奶的故事;这样写使小说有波澜,使奶奶这一形象更具体,同时也意在烘托“我妈”是一个孝敬、体贴老人的贤惠儿媳。

(2)小说中两次引用《小放牛》的歌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篇三:

2016年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pclass=txt>语文

(2016.4)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

非虚构?

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

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

真实?

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

真实?

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

真实?

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

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

真实?

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

现实?

和?

真实?

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

,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那儿是哪儿?

庭院、原野、书桌?

谁种的,或谁送的?

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

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

真实?

在?

真实?

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

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

是否真实?

的质疑。

假借?

真实?

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