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355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讲课教案

六年级校本课程(文学欣赏)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众多实验证明,最有效的方式是,从记忆力力最佳的幼年时代起,就构建一个目濡目染大师原创精神的生活氛围。

2、以推动我校“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为目标,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创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

3、完成背诵的古诗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文选读本《小学生古诗词必背80首》

四、教学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在教室显眼的地方粘贴古诗文的内容,留有“每周一诗”园地。

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①唱古诗:

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②诵古诗:

学生站成“古诗”队形,齐声背诵,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③演古诗:

我们将古诗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④赛古诗:

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

  ⑤画古诗: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2

《蜂》

3

《书湖阴先生壁》

4

《江南春》

5-6

《清明》

7

《池上》

8

《绝句》

9

《过故人庄》

10

《泊秦淮》

11

期中检测

12

《观书有感》

13

《春夜洛城闻笛》

14

《逢入京使》

15

《黄鹤楼》

1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

《送元二使安西》

 

第一课

教学内容:

<<蜂>>作者:

罗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理解、赏析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

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三、指导朗读,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

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第二课

教学内容: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

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

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

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

“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

“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

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

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院内:

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

院外:

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    

问:

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

(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    

问:

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

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第三课

教学内容:

《江南春》作者:

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

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

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

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

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

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教师点拨:

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

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

第四课

教学内容:

《清明》作者:

杜牧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

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

小结。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

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

《红楼梦》:

"杏帘在望"《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

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

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

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

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

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

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第五课

教学内容:

《池上》作者: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第六课

教学内容:

《绝句》作者:

杜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春光美情境:

你们喜欢春天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

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形象感知美)。

(附板书:

春天的诗)。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学生可能背诵《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配乐诗朗诵《绝句》:

(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板书:

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

师导:

杜甫多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

《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

想读读吗?

那就大声地读吧。

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

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

你都读懂了什么?

请你跟大家谈谈(由学生决定顺序)

师小结:

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

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

(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

(蝴蝶、蜜蜂)

四、指导朗读:

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

范读请你也高声赞美吧!

自由读、评读

五、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

(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课件出示:

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

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

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自由读指读)

六、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

第七课

教学内容:

《过故人庄》作者: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

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

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

  检查朗读情况。

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

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

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

家常话又有哪些呢?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

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第八课

教学内容:

《泊秦淮》作者:

杜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

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

(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

(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

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

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

(写景)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

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说?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第九课

教学内容:

《观书有感》作者:

朱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

用:

“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

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

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

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

试着背一背。

 

第十课

教学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

李白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李白,积累一些意象的特定含义。

2.试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意象有关的知识。

 

第十一课

教学内容:

《逢入京使》作者:

岑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诗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

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

“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

“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二、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

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第十二课

教学内容:

《黄鹤楼》作者:

崔颢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汇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既补充相关的信息,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如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无数的名山大川、亭台楼榭,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

其中的一些建筑更是因为文人们的记载而名声大振。

下面看一些对联名句,猜猜是谁为什么建筑写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还有一楼是什么?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