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2422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docx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伍振华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

伍振华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图书馆系天津300071

[摘要】在界定知识、信息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简要地探讨知识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知识信息知祝信息定义关系

[分类号]G302

NewExplorationsonKnowledgeandInformation

WuZhenhua

(DepartmentofLibraryScience,NankaiUniversity,Tianjin

[Abstract]Indicatesthatknowledgeisworthycorrectcognition,informationisreflectionontheat-tributesofthings,andscientificinfomlationisthereflection011thecontentofknowledge.Ontheseideas,theauthordiscussestherelationsbetweenknowledgeandinformation.

[KeywordsJknoMedgeinformationscientificinformationdefinitionrelation

1知识的定义

在对知识概念的认识上,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一种认识成果”;分歧主要来自对“成果”的不同阐释。

笔者认为,构成“认识成果”的必要条件是认识的止确性和价值性。

换言之,知识是一种正确且具有价值的认识。

这里,“正确”两字表示知识意义下的认识具有真理性,即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客观反映;“有价值的”一词表明这种认识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具有能够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品质。

现实中存在的“错误的知识”之说(我们还可以见到“歪曲了事实的知识体系”避类提法,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或有歧义的提法。

要是“知识”自身是错误的,“错误的知识”应该写成:

错误的“知识”。

这种所谓的“知识”实属谬误,本身并不具备知识的属性。

它有时用作一种凭据或反面教材,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偶尔还被保留下来备用。

有人因此误以为错

收稿日期:

2003—01—13

—44——误的“知识”本身也具有知识的价值。

实际卜,它之所以有用,是其信息在起作用——在传递一种错误的认识或虚假的信息。

对人类社会来随,信息的基本作用是作为认识媒介可以使主体知晓和了解客体;知识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L。

认清什么是错误的“知识”,可以形成真正的知iP,。

在这个意义上讲,失败的经历或教训也可以成为一种知识的来源。

不过,在内容和实质上,此知识已非彼“知识”。

“错误的知识”也可能是“你给我的知识是错误的知识”的缩略语,用以表示“你弄错了”(而不是知识本身错了之类的意思。

“错误的知识”这种简略的提法在具体语境F卅|殳不会产生歧义,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有的学者主张知识的外延应当包含有谬误”J,则欠妥当。

凼为谬误是对客体真实面目歪曲的认识,是主观脱离客观、思维与存在相分裂的结果,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构成知识的认识除了具备正确性以外,还必须具有价值性。

“揭示真理并非仅限于说出事实”,“就像科学研究揭示_厂太阳运动的规律时,不应该也不

 

万方数据

可能1i进一步指出它对人的生命和生活条件的意义一样”3。

其产主义是真知,不仅在于它正确地揭示r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曾宣告:

共产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1。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种知识没有价值”等提法。

如果它们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只宜解释成:

“这种知识”对某一具体的主体需求确实没有价值,但是言者并不沓定它具有在过去、现在或将来能够满足别的主休需求的价值。

否则,“这种知识”便是徒有虚名,并无知以之实。

不能满足任何__Il二当需要的“知识”显然不是科学、完备意义卜的知识,也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一般而言,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

当我们使用某种知识希撂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却没有达到目的时,并非知识本身是错的或没有任何价值,而是将它用错了场合,或者仅仅采用这种知识还不足以使问题得以化解。

在人”J的心目叶l,认识通常含有积极的、目标清楚的和能动的等内涵,因而正确的认识一般都是有价值的①;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例外。

这是笔者强凋知识必须是有价值的另一个原凶。

至少有两类正确的认识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

一种是完全过_r时的叉没有历史保存价值的(如过了时的荚于某种普通股票在某时将涨价的正确预测;另,种足不能满足任何主体需要的或价值微不足道的客观认识,属于一种消极的、不经意状态下剐极其简单的事物表象的直觉性或潜意识性认识。

例如:

以“某时某人打死了一只蚊子或喝了一口水”为内容的正确认以结果,一般都称不上是知识。

此外,有时人们还把那些具有潜在价值,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起到相应的实际作用的正确认识视为没有价值的认识。

对于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这一主流观点,有些专家学者(以卜统称“超认识论者”提出r异议:

“今天的知识,早已超越r认识的范畴,也超越了经验的范畴,已经成为实践的方法、创造意识的工具,本身已成为一种独自运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不只包含有认识范畴,而且还包括了智能范畴,包含有运用知识的能力-L6i。

“现在,知识已经突破了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人了实践、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的思想、工具与手段,是创造未来的理想与设计,知识的内涵已覆盖人类牛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包含r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

笔者认为,认识实践是…切真知的源泉,也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不管是“实践的方法”、“创造意识的上具”,还是别的什么意义下的知识,合于逻辑的认识是:

不同的知识,只是具体内容、形式或来源、作用等有一定的差异,而其实质都是认识的结果,属于认识范畴。

:

笔者所见到的lO余篇否定知识属于认识范畴的文献,都没有就“超越认识范畴的知识”给出科学的定义。

它们所列举的论证只能说明知识外延的扩展变化,例如,将意会知识、隐性知识和技能等引入了知识范畴,从而扩大_『传统知识概念的范围。

以“智能”为例,过去通常没有将它视为一种知识,主要是因为人们把知识的外延局限在括本知识等“显性知识”(或“言传知识”的范围内。

现在,“智能”作为一种知识,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其关键原因还在于它与“有价值的正确认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根本上讲,“智能”是认识的结果,属于“有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只是“智能”与认以之间的联系,有时是间接的、隐性的,容易被忽视罢了。

“超认识论者”强调有些知识是“创造未来的理想与设计”,“创造意识的工具”,无非足说,知识不仅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消极被动反映,而且还包括积极的能动反映。

这种认识虽然正确,但是由此得不出知识概念已经超出了认识范畴的结论。

有的“超认识论者”在论证中使用了“包含了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这样的文字来表示知识的性质,实际上也否定了自己所提出的“知识已经突破了认识和经验的范畴”的论点,因为“认识”这一概念本身就可以被界定为一种“反映”。

另外,有些知识定义将经验与认识并列在一起作为知识的属概念或仅仅将知识界定为一种经验,这一现象并不能看成是对知识属于认识范畴的否定。

没有认识内涵的“经验”,不能成其为真正的经验。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口1。

经验之所以成其为经验,正因为它是认识的一种形式或结

套塑罢嘏器辈丐嬲‰黜舞龉亲耋翟裴覆盖麴嫠嬲备要素。

一45—

 

万方数据

L【BRARYANDINFoRM枷ONSERVl(:

E.NolO.2003

果,属于认识范畴。

简言之,正确性、价值胜和认识性是知识的3个瓦相联系、必不可少的性质,故知识可以简要地定义为:

知识是有价值的正确认议。

2信息和知识信息

“信息”这个概念.至少有3种类型的定义。

第一种是本体论型的定义,其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所有的事物都具有自身的信息”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

第二种是认识论型的定义,指本体论型信息中被人感知、认识的那部分信息或人工信息。

例如,钟义信教授分别将这两种信息定义为: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的状态和方式,以及事物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述,或者说,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广义4t知识”…。

第三种定义是从通信工程的角度界定的。

申农便把信息定义为“两次小确定性之差”,认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个个别事物,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性质与关系,我们把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叫做事物的属性”。

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1“。

一切事物都在通过相互作用和传播媒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自发地(指天然信息或人为地(指文献等人工信息发出反映各自种种属性的信息。

鉴于事物属性、信息和反映3者这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性联系,笔者将本体论型的信息定义为事物属性的反映。

使用“反映”一词④,意在揭示信息与信源的联系以及信息能够与信源相分离和跨越时空屏障为人类所共同分享的本质属性。

从认识的角度来看,信息是主体认识客体的媒介,主体只有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认知对象的有关信息,才可能从观念上认识和把握客体。

另一方面,必须注意: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体获得的信息(即认识论型的信息,其内容~一般不能在绝对全面准确的意义上反映客体属性,更不是客体属性本身。

根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本体信息可以分为知泌信息与非知识信息。

存有关文献中,我们都可以见到“知识信息”一词,但是却鲜见对其含义进行必要的说明。

笔者在这里所提出的“知识信息”,是指——46——与知识内容相对应的信息,或者说是反映知识内容的信息。

它侧重强调的是知iP.的外在表现形式。

知识信息是信息外延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知识和信息的基本属性。

但是,在概念的内涌上,不能将知识信息等同于“仅仅反映知识的某种属性而并不再现知识内容”_121的信息(例如,对知识的特征进行标引著录而形成的信息。

“非知识信息”是指与“知识信息”相对立的信息,它没有知识的内涵。

许多文献七所讲的信息,实际上指的是被感知的并有价值的信息,即一种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它同时具有可识别的外在形式、明确的内容涵义和价值效用,是一条完整的“全信息”。

换言之,它由表示形式、内容和效用3个方面性质的信息组合而成。

有些文献将构成全信息的这3种信息分别称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因此又可以说,一条被感知的有价值的信息是由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组成的。

3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由于在信息和知识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差别,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自然也就不同,主要有以下5种观点: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

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的概念比信息要宽得多””’。

●信息等于知识。

例如,“信息本身也是知识,而且是更新知识的基础”’…。

・信息与知识在外延上呈部分交叉的关系。

例如,《知识沦》一书所持的观点““。

・信息和知识“是两个不同类概念,不存在简单的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6『。

在有关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问题上,笔者的看法是:

第一,对同一事物会形成小同的认识,是因为认识客体性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主体观察目的、能力、视角等的差异所致。

不同的定义、表述或观点的存在,总的来说有助于对事物的全面把握和认识的

词可最同:

}强晶笔鑫纂孳蔷掣矗竺军离羟盏§蠹磐嚼寿击言,选用“反映”一词,似乎能使表达更为简明扼要,

 

万方数据

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第10期

深化,是思想和信息交流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该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弄清其适用范围,尽量避免误解和导致无谓的争论。

在围绕某一概念所形成的一系列外延大小不同的定义中,如果外延最宽的那种定义具有重要的理沧和实践价值,则宦予以认可。

根据这一认识,“信息”一词应该具有本体论型定义下的内涵;知识概念的外延也宜将技能、能力和意会知识等都包容在内。

本文正是在这种J“义的理解下使用“知识”和“信息”二词的。

严格地讲,只有在不会导致误解的前提下,为了论述的简洁起见等目的,才宜将它们的下位概念简称为“信息”或“知识”。

第二,知识和信息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知识属于人类认识成果的范畴,而信息则是事物属性的反映。

从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来考察,两者主要有这样几点区别:

・所有的知识均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大脑思维的产物并为人类服务的;信息则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屙性,在信息世界中存在着大量与人类没有显著直接关系的信息,例如,未被人类感知的自然信息。

・知识必须是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如果将知识也视为一种信息,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是在行动中有效的信息,着重于效果的信息”[1”。

而除了知识信息以外,其他的信息并不同时具有“正确性”和“价值性”,有些信息根本就与这种“正确性”或“价值性”没有直接的关系。

自然信息本身没有真与假、止确与错误之分,对人类并非都具有价值。

在人工信息中,错误的、虚假的或没有知识价值的信息是大量客观存在的,宣扬迷信的文献内容、噪音和信息垃圾等也是信息的组成部分。

认识知识与信息的这一差异的重要实践意义之一,在于它可以为文献的鉴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或理论阐释。

文献的价值一般取决于其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的价值。

根据知识价值和信息价值在具体文献中所占的比例或起的作用大小,文献可以大致分为3种:

主要具有信息价值的文献、主要具有知识价值的文献和两种价值兼有的文献。

而加人时间因素,知识价值和信息价值又可分别再细分为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3种。

不同种类的文献,其价值总的说来也各不相同,并且随着主体需求、时间的推移和外界情况等的改变而变化。

根据文献中这些价值的构鼬情况,我们可以鉴定文献价值、划分文献的种类,分别加以科学的管理和利用。

・知识与信息的基本作用不同。

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不过,在宏观上,知识作为认识成果,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导实践;而对人类社会来说,信息的基本作用是作为认识媒介,可以使主体对客体有所了解或从信息中获得某种感受。

信息是正确决策的依据和知识生成的原料。

知识则是有效地认识、选择、整理、加工、传播、开发和利用信息,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以错误的认识和虚假的言辞为内容的信息,本身并不具备直接的知识价值。

然而,认清这种信息一般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例如,从中可能获得新的知识、避免重蹈覆辙或上当受骗。

・即便是在知识和知识信息这两个概念之间,两者也存在着差别。

“知识信息”是一个偏正词组,它所强调的是知识的信息,即具有知识意义的信息。

对于知道其“语义”和“语用”的主体来说,它是一种全信息,否则它仅是~种语法信息。

无形的知识是知识信息的内容或涵义所在;语言文字等显性媒介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献等载体中的显性知识是产生于大脑的知识的复制品。

同一知识内容,可以有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同一表现形式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可能具有不同的知识含义或作用。

・从形式上看,知识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即为一个能够以相对独立形式存在的、不可或不宜再分割开来的真命题,而对于信息,我们则找不出这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单元”。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是知识,“地球在不停地白转吗?

”则不属于知识。

不论是什么样的字、词、句,任何符号、信号,乃至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无不具有相应的信息,只是有些信息属于隐性的信息、未感知的信息或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信息”的外延比“知识”更宽。

通常,我们没有必要抽象、笼统地讨论知识与信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哪个更宽的问题。

如果必须要在理论上比较一番,在将知识和信息这两个概念都作外延最广的理解的前提下,“信息包含知识”或“知识也是一种信息”这一观点是成立的。

因为两者具有许多重要的相同之处,本质上无形的知识总是要依托于某种载体、以某种信息形式(即知识

——47——

 

万方数据

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第Lo期

信息反映出来,这样人们才有可能感受到它的实际存在。

正是存知识信息包含着知识(或知识与相麻的知识信息融为一体的意义上,可以认为“知汉也是一种信息”。

有些文献所持的观点与此相反,是因为它们认为信息的外延不包括意会知识的信息。

例如,某文献指出,“就知识与信息的关系来说,知识高于和广于信息。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不{H包括可编码的知洪,还包括意会知识”。

笔者认为,“知识广于信息”的提法与“信息是-切事物都具有的属性”的认识相悖,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似乎也不尽一致。

这与目前还没有发现癌症的病因却不能因此说它不存在同理,尽管在现有的科技认识条件下我们还无法或难以直接直观地感受、识别或全面、准确、清楚地表述隐性意会知识的(语法信息,佴是这显然不能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另外,知识与信息的区别,还可以从一些类似的术语但是明显具有不同的含义、或者这两个概念与其他词语的不同搭配来认识。

例如,“隐性知识”与“隐性信息”在内涵、外延和使用场合等诸多力面都存在着区别;扯“学习知识”、“知识创新”、“知识型企业”、“发布信息”、“气象信息”和“信息垃圾”等词组中,“知识”与“信息”两个词都不能瓦相替代。

第三,知识和信息不同于有形的物质世界,在本质上它们都是无形的,因而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它们小属于物质和能量,不遵守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

知识和信息可以不断地牛成和消失。

另一片而,知识和信息又必须依附于物质和能量而存在。

知识和信息的生成、加工、贮存、传播和利用等整个运动过程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知以和信息都具有不可逆性。

它们不像物质那样可以被剥夺;一旦被主体所知晓、掌握或传播开来,就不能被收回。

・两者都可以重复使用和』}享。

同一知识或信息不会凶为长期反复使用被损耗,可以跨越时空屏障为众多人所共同分享。

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者既能扶得新的知识、信息,而传播者所拥有的知识或信息又不会因此而消失。

・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言传知识和显性信息还具有可传递性、可加工性、可贮存性、町开发性等一系列共同的属性。

・具体的显性知识和有价值的全信息都具有——48——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内在的含义(内容和使用价值。

知识信息是知识和信息的有机统一体。

当强调知识信息中知识和信息的一致性时,通常可以忽略“知识”、“信息”和“知识信息”等词语在概念上的区别。

对一份知识内容丰富的文献,我们可以说它包含的“知识量大”或“信息量大”;文献资源又可以称之为“信息资源”或“知识资源”,一般并不认为两者在含义卜有多大的区别。

信息和知识“常常被用作实际的对等物的事实”,使得许多人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区分知识与信息这两个概念即便并非不可能,也往往显得难以坚持1i-‘来”[1…。

第四,在知识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动态联系。

就信息向知识转化而言,信息与知识是“原料”和“产品”的关系,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公司(IBM将知识比喻为“信息的蒸馏物-EIg]。

一般地讲,“信息转化为知识”是一个主体对与客体有关的信息进行感知、认i-R、选择、思维整合和加工后形成的知识过程。

实现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化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从是否有新知识产生的角度,笔者将它们归纳为两大类:

一足存在于主体大脑之外的显性知识信息,在被主体认知后转化为主体所理解掌握的知识。

它发生在通常所说的学习活动之中,其直接意义在于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把他人的知识信息转变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将“死”知识转化为随时可以发挥作用的“活”知识。

二是将信息进行处理后形成・种新的知识,其实质属于一种广义上的知识创新。

与“信息转化为知识”相比,“知识转化为信息”的提法的使用频率明显较低,被赋予的具体台义电各不相同。

笔者将它一般地解释为:

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信息。

它主要用于指将人体大脑内的隐性知识转移到其他载体上,成为文字和语音等可识别符号表示的显性知识信息。

与大脑中的可言传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相比,将大脑中的意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可言传的知识要困难得多,需要经历一个使意会知识明晰化、可言传化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当然,也可以在一些别的含义下使用“知泌转化为信息”这一提法。

例如,它可以指将普通形式的知识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贮存和传播的形式.或者将一种文字符号所包含的知识转化为另一种文字符号形式的知识信息。

对于“过时的”或日“老化

 

万方数据

图书情报工作LIBRARYAND2003年第10期INmRMA7ⅡoNSERVICE.NO.10.2003的”知识,如果仍有历史价值,则足一种由现实知识向历史知识的转化;要是不再县有任何知识价值,它实质上已经转化成为般意义上的信息,严格地讲已经不属于知识的范畴。

,这是知识转化为信息的一利・特殊形式。

知识Lj信息的相且转化是认识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知识得到r增长,认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加强对这种转化的研究,在知识的表示、识别、学习、贮存、传递、共享、创新、利朋和管理等方面的意义显而易见。

1056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717李京文知识经济:

21世纪的新经济形态J匕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8毛泽东实践论见: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

人民m版社,1966:

2889魏密森编.系统理论及其哲学思考.北京:

清华大学Hj版社,1988:

247,249,24610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8:

242总之,知识是有价值的正确认识,信息是事物属性的反映。

前者属于人类的认识结果,后者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品性。

两者有同有异,相辅相成,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知识的正确性和价值属性、信息的普遍性和客舰存在性,有时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乃至否定,其宴辩证地认识它们对于正确界定和掌握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I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8912郭强反思知识经济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II13经济骨作与发展组织杨宏进等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4何善祥知识论要图恬馆界,2000(3):

615夏先良知识论.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1116邱均平等.再沦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图f5情报工作,2000(10):

5—817[美]镀得-德鲁克著,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礼,1998:

4918[加拿大]尼科・斯特尔著,殷晓蓉译.知识社会.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79 l郭强反思知识经济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82许斗斗知识与知识经济.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433李德顺价值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814李德顺价值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355郭强.现代知识社会学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伍根华,男,1957年生,教授,发表论文20余篇,“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鉴定2003年0H4日,教育帮中央电教馆组纵专家l“B京北太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片正^曲数字图书馆”进行r监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浚系统的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用户报告,观看r实际操作演不,审阅了杳新报告与检测报告,并进行了现场质阿,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成员撖认为:

“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是符合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章)规程【修订)》的规定.满足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需求。

基于成熟的网络出版解决方案的数字图书系统。

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对全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信息紊养具有促进作用。

‘方正A叫数字图书馆“采用围际先进的CEB格式,将出版社纸书版式文件直接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