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550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docx

辽宁省营口市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含答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

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命题人:

张岩

第I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我国古代实行的某种制度关系图,该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

2.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受到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D.地方权力削弱

3.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对希腊总理开玩笑说:

“世界任何地方进行民主选举的时候,希腊都应该收取版税。

”其中能支撑“希腊都应该收取版税”的有力论据是()

A.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B.希腊颁布了近代世界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C.雅典民主突破了公民群体,与现代民主无异

D.希腊开创了代议制的民主运作方式

4.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上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机构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

5.马克思说: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对这段话较为全面的理解是()

①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②德意志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国家④德意志帝国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④

6.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

“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

抢劫,可以;放火,不行!

”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8.史学家张萌麟对抗日战争评价:

“我国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下列四位同学结论中与此观点最一致的是()

A.甲说: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乙说:

“取得反对日本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C.丙说: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使得中国成为与英国、美国等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之列”

D.丁说:

“是百年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9.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0.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

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

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

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材料分别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B.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

C.冷战政策、门户开放政策D.遏制理论、马歇尔计划

11.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下列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男女分工明确

12.“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3.自北魏至隋、唐初都实行均田制以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但是宋初却“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这样就导致了(  )

A.宋朝社会两极分化更为激烈B.对少数民族的作战失败居多

C.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D.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14.据统计:

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

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15.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稳定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D.生产力大为改观

16.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17.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B.中央集权的作用

C.工匠积极性高D.市场需求

18.《明史·舆服志》记载:

“(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

19.“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0.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使中国与世隔绝,落伍于世界潮流

C.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

D.根本上是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2.我们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其主要依据是()

A.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也意味着世界市场雏形开始  

B.价格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

C.揭开了殖民扩张之路       

D.冲击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

23.“西班牙就像一张嘴,填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为了把它送进别人的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一点碎屑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这段话主要是指西班牙掠夺来的财富()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的手中B.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C.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24.下图是美妙的荷兰景致。

那一座座深褐色的传统风车不仅是荷兰的标志,还见证了荷兰17世纪作为“海上马车夫”的经济奇迹。

对“海上马车夫”的确切理解是(  )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B.荷兰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25.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它们是(  )

A.葡、西、荷  B.英、西、荷C.英、法、荷  D.英、法、俄

26.有人说: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

”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

27.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28.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进程为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29.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

是谁创造了世界?

学生回答:

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

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体现了垄断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30.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

(2分)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8分)

 

32.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依据图片,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四:

英国史蒂芬孙1826年制造的蒸汽机车  亨利·福特和他发明的四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主要采用了哪些动力?

(4分)

 

(2)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中,哥伦布的航海路线的序号是几号?

(2分)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对世界市场的出现有何影响?

(2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和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中关键词“大宗”“小宗”“嫡长子”可以看出这是描述的西周的宗法制.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故B项正确;A项分封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项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D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和清朝设置军机处都是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表现,B项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A

【解析】雅典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A正确。

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仅仅是针对雅典公民群体而言的民主;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B、C、D三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英国首相由下议院选举产生,排除A;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B;法国是共和制,实行两院制,参议院议员是间接选举产生,C项说法正确;德国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排除D。

5.【答案】C

【解析】根据“(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见②正确;“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见④正确;①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③说法错误,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虽然保留封建残余,但是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选C。

6.【答案】C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放火,不行!

”指的是反对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这是对文明的一次严重的破坏,所以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只能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其他选项均和材料主旨无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7.【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彻底结束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民族的抗战。

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

A错误,抗战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性质。

B错误,抗战与反美无关。

C错在并驾齐驱。

9.【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B项表述符合史实。

而A、C、D三项结论与新中国成立不直接相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般是指从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开始;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10.【答案】A

【解析】根据“之后的1948年到1950年,美国给16个欧洲国家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我们可知这是二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

而政治上是抑制社会主义的杜鲁门主义。

按照顺序选择A选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明农业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不可能生活自然悠闲,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说明男女分工明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由“与夫……皆取具焉”可知,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①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由“生民之业,莫重焉”可知,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巩固封建统治,③正确。

故D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加剧两极分化,故A项正确;土地政策与对少数民族作战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主要与人口迁移有关,与土地政策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与管理政策和经济发展有关,与土地政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15.【答案】D

【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粉彩瓷器是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选择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最高技术水平,但只是为帝王、贵族服务。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核心思想是限制和压制商人的生活服饰,推崇农业,因此选B项。

19.【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到了清朝前期,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材料所示清朝限制“机户”拥有百张以上织机,反映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20.【答案】A

【解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虽然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因此B、C、D三项表述均正确,而A项“一概禁绝”的说法错误,因为清朝时仍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

21.【答案】A

【解析】关键是要读懂材料。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

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

22.【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从材料可以看出,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在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故选A。

23.【答案】C

【解析】西班牙本国的手工业不发达,掠夺来的金银因购买商品而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英国、荷兰等国。

24.【答案】C

【解析】对“海上马车夫”含义的准确理解是本题的主要考查意图。

17世纪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25.【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

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三次英、荷战争和七年英、法战争。

26.【答案】C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因为市场作用。

27.【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是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

结合所学,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于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应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

AB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D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

28.【答案】A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机器动力问题。

29.【答案】C

【解析】第②段是在17、18世纪,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在18世纪后期才独立。

30.【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可以得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由此得出答案为D。

31【答案】

(1)牛耕技术。

(2分)

(2)材料三。

(2分)观点:

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10分)

(3)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8分)

32.【答案】

(1)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以畜力、水力、人力为动力。

(4分,任答一个要点记2分)

(2)哥伦布②,(2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分)

(3)影响:

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各地联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2分)推动了社会平等化的进程(或答:

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2分)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分)但也造成了资源破坏,出现了环境问题。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