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669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x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

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

《诸病源候论·瘿候》说:

“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

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

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

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

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为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

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依次为神识恍惚、神志迷蒙、昏迷、昏愦

(一)治疗原则:

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异法方宜

·更多资料请登录

攻下法:

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习惯上将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胃肠视为和法的应用范围。

第一节感冒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

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辨证要点:

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治疗原则1.解表达邪2.宣通肺气3.照顾兼证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

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

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

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

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1.发热恶寒:

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

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

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

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5.不规则发热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

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卫表证。

治法:

解表退热

方药: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肺热证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

治法:

清胃解热。

方药:

白虎汤。

·腑实证

治法:

清热利胆。

方药:

大承气汤。

·胆热证

治法:

通腑泻热。

方药:

大柴胡汤

·脾胃湿热证

治法:

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

王氏连朴饮。

·大肠湿热证

治法:

清利湿热。

方药:

葛根芩连汤。

·膀胱湿热证

治法:

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

八正散。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

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第三节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

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

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病因有出于天气者、有出于地气者、有由于饮食者进行了论述,提出“辨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

【病因病机】

1.感受湿邪:

2.脾虚生湿:

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

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

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

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

(1)感邪性质或环境。

2)体质差异。

(3)脾胃状态。

(4)治疗用药。

湿阻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闷、呆、腻、濡。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

治疗原则:

一是祛湿,一是运脾。

如芳香化湿、苦寒燥湿、淡渗利湿等使湿去脾健,

慎用汗下之法,忌用滋腻之品。

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

分证论治

1·湿困脾胃治法:

芳香化湿。

方药:

藿香正气散

2·湿热中阻治法:

清热化湿方药:

王氏连朴饮

3·脾虚湿滞治法:

健脾化湿。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第四节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

《内经》称本病为“肠游”;

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

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疫毒的传播,与岁运、地区、季节有关。

痢疾病位在肠,病机重点是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

而泄泻病位在脾,病机重点是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辨证要点

1,辨实痢、虚痢

2.识寒痢、热痢

治疗原则1.祛邪导滞2.调气和血:

3,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

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

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第二章肺病证

肺病证的基本病机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痰浊等导致邪气壅阻,肺失宣肃,或劳倦久病等导致肺气阴亏虚,肺不主气。

肺病证的治疗要点。

1.宣降肺气;2.扶正祛邪,3.重视调护

第一节咳嗽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

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鉴别诊断】

咳嗽要与1.哮病、2.肺胀3.肺痨4.肺癌进行鉴别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风燥伤肺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治法:

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

治法:

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

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

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

要注意外感咳嗽慎用敛肺止咳之法,以免留邪为患;内伤咳嗽慎用宣散之法以防发散伤正。

第二节哮病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证治汇补·哮病》说:

“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

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辨证要点1.辨虚实2.分寒热

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发作期』

·寒哮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

方药:

射干麻黄汤。

·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肺平喘。

若哮喘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紧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临睡前冷茶送下,连服5-7日;有肝肾疾病、出血、孕妇忌用;服药期间忌酒,并须严密观察毒性反应,如见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立即停药;再者本药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节使用为宜。

·热哮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

定喘汤。

 附:

喘脱危证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方药——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加减——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克,温水送下

『缓解期』

·肺虚

治法:

补肺固卫。

方药:

玉屏风散。

·脾虚·

治法:

健脾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

·肾虚

治法:

补肾摄纳。

方药: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第四节喘证

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至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实为纲

《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 4.劳欲久病

 2.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2.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一、辨证要点 1.辩虚实 2.实喘辨外感与内伤  3.辨病位

 三、证治分类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郁肺证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

 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闭证

 证机概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本

附:

水凌心肺

治法——温阳利水,泄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证机概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

或肺阴也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

  证机概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常用药——

 3.正虚喘脱证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蛤蚧粉1.5g

第五节肺痈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贵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3.《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8.明。

陈实功。

《外科正宗。

肺痈论》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

    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

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补肺健脾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风热 2.痰热素盛3.劳累过度、正气虚弱

二、病机

    1.病位在肺,病理性质属实、属热

 2.基本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内溃外泄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热壅血瘀。

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3.病理演变过程有四期

(1)初期(表证期)

(2)成痈期(3)溃脓期(4)恢复期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1)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

    

(2)逆证——溃后音哑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肺叶腐败之恶候

 3.影象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及液平面,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也可作胸部CT扫描。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助于发现病因、明确病原体,并可据之进行细菌药敏试验。

若为支气管肿瘤,可摘取作活检。

二、治疗原则

    

(一)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化瘀排脓

(二)审病程,分阶段论治

 注意事项——①不可早用补敛,以免留邪

 ②本病不可滥用温肺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

 大便通畅 ③痈脓流入胸腔者重:

④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

 三、证治分类

    1.初期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2.成痈期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酝酿成痈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体位引流:

极为重要,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可按照脓肿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体位,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

如患者中毒症状太重,或大咯血时,暂不宜作脓腔引流。

 4.恢复期毒渐净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清养补肺(益气养阴,兼清余邪)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本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

邪恋正虚

 治法——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代表方——桔梗杏仁煎本方益气养阴,排脓解毒,正虚邪恋者较宜

 调护

    1.卧床休息,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的情况及痰的色、质、量、味。

    溃脓后注意体位引流;大咯血者,防止窒息,或气随血脱

    2.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厚味、及其它刺激、海腥发物

第六节肺痨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肺痨有“三性”、“四大主症”:

   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 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极少)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四大主症——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

    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减轻,上午凉爽)

    盗汗(寐中汗出,寤时汗戢染然而止)

自宋代始以“痨瘵”统诸称,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历代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

    

(2)从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3)宋代以后对病因病机认识及理法方药日趋系统完善。

 《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一、病因

    

(一)感染“痨虫”

(二)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 2.酒色劳倦3.病后失调  4.营养不良

 ①痨虫感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2.病位——主要在肺,可以影响整体,传及脾肾等脏

 3.病理演变过程

    初起——肺阴亏损为主;继则——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久延病重——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1.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检查——痰中找到结核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治疗方案、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主要治标。

 X线检查——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并能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部位、发展情况和治疗效果。

X线表现有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均属于活动性病变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受过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表示患病;强阳性—可作为判断活动结核的参考条件。

 一、辨证要点1.辩病性、病位 2.辨四大主症

基本原则——补虚培本,抗痨杀虫

 三、证治分类

    1.肺阴亏损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

 病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证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

 证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

第七节肺胀

 1.《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丹溪心法·咳嗽篇》提出肺胀病理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久病肺虚2.感受外邪 3.痰挟血瘀

 1.基本病机

 2.病位主要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早期——由肺及脾、肾——多属气虚、阴虚

    晚期——肺、肾、心为主——可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

3.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且互为影响,相间并见

    

(1)病理因素以痰为先

(2)阳虚阴盛,气不化津

(3)久病由气及血,可致血瘀

(4)痰浊、水饮、瘀血交错为患

诊查要点

 2.诱因:

外感、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炎热、酗酒

 3.临床表现:

咳、喘、痰、胀、瘀

 5.体征:

桶状胸,双肺闻及哮鸣音、痰鸣音、湿性罗音;心音遥远;胸部叩诊呈过清音。

 二、相关检查

 2.心电图:

右心室肥大,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出现肺型P波。

3.血气分析:

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PaO2↓,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增大。

 4.肺功能测定:

(1)正常人20-30岁残气容积(RV)及残气容积占肺总量(TLC)百分比小于或等于25%,60—70岁者小于或等于40%,如超过标准时提示残气量增大,肺泡过度膨胀。

 

(2)最大通气量:

正常男性约104升,女性80升,如低于预定值的80%,则表示阻塞性通气障碍。

 (3)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为83%±10%,低于70%时表示阻塞性通气障碍。

    (4)最大呼气中段流速,正常人为2-4升/秒,肺气肿时低于1.5升。

    (5)最大呼气流速—容积(MEFV)曲线的峰值与V50/V25(V50V25分别代表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量)减低。

    (6)闭合容积占肺活量百分比(CV/VC%)及闭合容量占肺总量百分比(CC/TLC%)增大。

一、辨证要点

    肺胀的本质总属标实本虚,要分清标本主次,虚实轻重。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