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680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 第1.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四第1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2.提出

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其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3.内容

内涵

评价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民权主义

(政冶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

4.评价

(1)进步性: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它成为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

(2)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孙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他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提出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即新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

(3)民生主义:

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

后来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4.意义

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1.“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节制资本”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

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2.“民族、民权、民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地位:

民族主义是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对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2)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4.新三民主义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1)内容新:

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

(2)思想新:

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主题一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史料探究]

材料

(1)孙中山在《民报》中阐述了什么革命思想?

有何历史影响?

(2)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什么革命思想?

有何历史影响?

(3)图一和图二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

(1)思想:

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影响: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2)思想:

提出了体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影响: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当时国民革命的发展,使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的迅速到来。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归纳总结]

比较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项目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都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实践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对点训练]

1.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致开幕词:

“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C.革命的进程和方式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

选D由1924年“国民党一大”可知,此时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由“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可以判断孙中山革命的依靠力量变化;由“盖民族主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因此,D项正确。

主题二

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

[史料探究]

材料2016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105周年纪念日,各地开展活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

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目标下,在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中,以民主、民生、民本、赋‘新’三民主义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给予新的时代特征、内涵及意义。

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

民主:

推进有广泛民众直接参与、监督的政治体制改革。

民生:

着力完善包括调控物价在内,涉及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

民本:

在民主、民生的基础上,加速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目标的构建。

[扩展升华]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1)三民主义:

①三民主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并颁布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具有反封建专制的重大意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继续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不懈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也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以失败告终。

(2)新三民主义:

①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使革命力量空前地团结壮大起来。

②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反动势力。

[对点训练]

2.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C.康梁的维新思想

D.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解析:

选B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题干中“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不符,排除A项;康梁的维新思想并没有“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排除C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且此时毛泽东正值壮年,与题干中“毕生心血”不符,排除D项;新三民主义无论是时间、内容以及作用等都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

考点一

旧三民主义

命题角度:

1.三民主义的内容。

2.三民主义的影响。

[典题例析]

[例1]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解题思路]

[答案]A

[题组冲关]

1.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谈到: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可见,他主张()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

选B“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反映出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这属于民权主义的含义。

2.孙中山主张:

“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下列各项中,着重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解析:

选D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考点二

新三民主义

命题角度:

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影响。

2.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典题例析]

[例2]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解题思路]

[答案]D

[题组冲关]

3.新三民主义被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

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的“新”主要表现在()

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④承认“耕者有其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

解析:

选B①④分别是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不属于民族主义方面,故排除①④。

4.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不同于康有为等维新健将,孙中山展现的是别样的思想风骨。

尤为可贵的是,其晚年试图将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新兴的苏俄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以期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更高的文明理想。

”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思想风骨”的内涵是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②反映了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③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④“更高的文明理想”是指国共联合反帝反封建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从阶级立场上分析,孙中山是革命派代表,其“思想风骨”是指他的革命主张,①正确;从“其晚年试图将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新兴的苏俄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可以判断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②③正确;基于这三点,“更高的文明理想”是指促进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④正确。

故选D。

——————————————[课堂小结·建通史]—————————————————

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时期之关键词——

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引领中国历史

巨变,倡导新三民主义顺应时代潮流

[文化上]

(1)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以后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也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一个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1924年,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政治上]

(1)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国民大革命兴起。

(3)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直捣南京、上海,取得巨大成功。

[经济上]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

(2)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鼓舞和一战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3)国民革命时期,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