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213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docx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讲座课件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1.矿产资源状况

(1)全国矿产资源状况。

我国已发现168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7种,其中能源矿产9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水气矿产3种。

已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58%,列世界第53位。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久远,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矿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逐步成为世界上第二矿业大国。

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30%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1999年全国固体矿产矿石总产量已达44亿吨,原油产量1.6亿吨,天然气241亿立方米。

全国矿业总产值为357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若加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加工工业,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江西省矿产资源现状。

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

江西为环西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

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矿产地7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80余处,中型矿床100余处。

  在探明的89种矿产储量中,江西居全国前五位的矿藏有33种。

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铜、钨、钽、铯、铊、钪、金、银、铀、钍、伴生硫、溶剂白云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铷、锂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钇矿、铋、铍、岩盐、蛇纹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钼、铌、萤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锡、锆、玻璃用白云岩等。

特别是铜、钨、铀钍、钽铌和稀土被誉为江西省的“五朵金花”。

其他还有不少金属、非金属矿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江西省的铜:

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工业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一。

德兴的斑岩铜矿,是全省重要的铜矿,探明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67.7%;伴生的金占全省总储量的98%,伴生的银占50%以上;伴生的硫达2067.7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26.4%。

江西铜矿储量大,埋藏浅,易采易选,开采时能同时回收多种伴生矿产,使一矿变多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目前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

  江西省的钨:

黑钨储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矿床分布以赣南为最多。

该类型矿床易采易选,并伴生有锡、钼、铋、铜、铍、铌、钽和稀土等多种矿产。

  江西省的钽铌:

主要分布在赣中和赣东南地区。

  江西省的稀土:

江西拥有罕见的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具有易开采、易提取、放射比度低的优点,且品种齐全,特别是重稀土的储量很大,其中钇族稀土探明储量占全国第一位。

矿床主要分布在赣州地区。

  江西省的黑色金属类除铁矿储量可观外,尚有大型锰矿产地,质量优良;赣北地区钒矿规模大,资源前景好。

  江西还发现有特大型银矿、特大型铅锌矿以及中型以上金矿铅锌矿、锑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江西省的非金属矿产有70余种,大中型矿床20多处。

其中瓷土、熔剂灰岩等量大质优。

还有粉石英、硅灰石、膨润土、滑石、花岗石、大理石、珍珠岩等多种矿产,其中赣西粉石英矿面积大、储量丰、埋藏浅,矿体裸露,适宜于工业规模露天开采。

2.2013年江西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全省非煤矿山发生死亡事故32起、死亡40人,同比少6起,少死亡1人,为全省非煤矿山事故控制指标的88.89%,保持在省安委会年初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发生1起较大以上非煤矿山事故。

3.2014年一季度,全国非煤矿山领域较大事故情况

今年以来,全国非煤矿山领域共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17人。

江西省非煤矿山领域共发生1起事故,死亡7人。

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4起较大事故如下:

(来源于国家安监总局网站)

(1)2014年1月13日-1月19日安全生产简要情况

非金属矿发生1起,死亡和下落不明4人,同比增加1起、4人。

(2)2014年3月10日-3月16日安全生产简要情况

非金属矿发生1起,死亡3人,同比持平。

(3)2014年3月17日-3月23日安全生产简要情况

金属矿发生1起,死亡3人,同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减少1人。

(4)2014年3月24日-3月30日安全生产简要情况

非金属矿发生1起,死亡和下落不明7人,同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4人。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锦江镇锦程矿业有限公司采石场“3.29”较大事故,事故造成7人死亡。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

行政法规: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部门规章:

《非煤矿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办法》、《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管理规定》、《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等。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附后)

 

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

1.周平在2014年全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附后)

2.周平在2014年4月1日非煤矿山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附后)

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及“六加一系统”建设(附演示材料)

4.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及“五化”建设(附演示材料)

 

四、非煤矿山事故案例分析(附带录像)

(一)山西太钢娄烦排土场“8.1”垮塌事故案例分析

2008年8月1日0时45分左右,太原娄烦县境内的太钢尖山铁矿排土场发生一起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位于尖山铁矿南排土场下面的娄烦县马家庄乡寺沟旧村93间房屋被埋,导致45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80.23万元。

一、事故发生经过

2008年8月1日0点15分左右,尖山铁矿南排土场筑排作业区推土机司机张振文发现1632平台照明车外约10米处出现大面积下沉,下沉宽约20米,落差约400毫米,然后向筑排作业区当班作业长苏成茂汇报了此情况。

苏成茂赶到现场后,于0点35分先后给筑排作业区主管侯效伟、丙班调度郭云海打电话,告诉1632平台出现大面积下沉,照明车也下沉了,郭云海随即通知苏成茂所有车辆不得进行外排作业。

甲班调度杜原林接班后,1点20分左右接护矿消防队采区治安组王军电话,告寺沟旧村发生了垮塌事故,杜原林于1点25分将此情况用电话向值班干部尖山铁矿副矿长王建中、调度长陈建宇汇报,王建中、陈建宇于1点45分到达1632平台,通知杜原林停用1632平台,改为使用1680平台。

尖山铁矿矿长闫确娃于2点10分到达现场,组织20多台套设备、60多人到达寺沟新村等待救援。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秦同文、安全生产管理部部长王高峰、矿业公司经理助理黄双智于5点左右到达现场,集团公司总经理胡玉亭、副总经理彭存根、总会计师周宜洲于7点左右到达尖山矿,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事故抢险救援。

2008年8月1日0点45分左右,娄烦县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寺沟村村民胡建军电话报警称:

“地处尖山铁矿渣山附近的马家庄乡寺沟旧村发生地震,村里部分房屋被渣山山体掩埋,请求紧急救援”,县公安局局长带领干警60余人于1点10分到达现场,当证实部分村民被埋后,当即报告县委、县政府。

并逐户逐人紧急查找,2点左右公安人员紧急组织撤出了村中受威胁的群众26人。

二、事故原因分析

  

(一)寺沟地区地质环境

  1、地形地貌特征

  寺沟地区地貌为中低黄土丘陵区,山梁呈斜坡形,连续完整,两侧发育众多的沟谷,沟谷多为V字型,平面形状多为树枝状,沟谷两侧边坡坡度为17°~35°。

  寺沟沟谷总体呈北西-南东展布,沟底标高为1501m~1580m,沟床纵向坡降平均为5.7%,主要地形地物由寺沟旧村、水泵房以上沟谷及西侧的两条支沟组成。

  2、气象

本区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1.4℃,多年平均降水量439毫米,年最大降水量563.5毫米(1988年),年最小降水量213毫米(1972年)。

  娄烦县气象局在马家庄乡蔡家庄和盖家庄乡南峪村设有雨量观测站,其中马家庄乡蔡家庄雨量观测站距寺沟3公里,盖家庄乡南峪村雨量观测站距寺沟6.75公里。

表1为2006~2008年5~7月份月降雨量统计表,表2为两个观测站2008年5~7月份日降水量统计表。

表1     尖山地区降雨量月统计表

月份

2006年娄烦站(mm)

2007年娄烦站(mm)

2008年南峪村

雨量站(mm)

2008年蔡家庄

雨量站(mm)

5月

42.7

38.9

47.3

36.6

6月

29.4

51.6

77.4

95.7

7月

41.6

99.2

100.4

45.7

合计

113.7

189.7

224.1

178.0

备注:

2006年娄烦未在尖山附近设气象站,2008年娄烦在南峪村和蔡家庄设气象观测站,尖山铁矿排土场位于南峪村和蔡家庄气象观测站之间,并靠近蔡家庄雨量观测站一侧。

表2 尖山地区2008年5~7月降雨量日统计表(单位:

毫米)

5月份

6月份

7月份

马家庄乡蔡家庄

雨量站

盖家庄乡南峪村

雨量站

马家庄乡蔡家庄

雨量站

盖家庄乡南峪村

雨量站

马家庄乡蔡家庄

雨量站

盖家庄乡南峪村

雨量站

1

2

3

18.4

20.9

0.8

0.7

4

0.1

3.5

17.4

5

5.0

4.2

6

5.2

21.7

13.1

7

2.7

17.2

8

9

12.7

3.1

10

0.2

0.7

11

2.4

12

0.2

13

5.4

4.3

14

28.0

17.1

9.9

15.3

15

18.7

16.9

2.3

2.5

16

13.9

16.8

17

1.4

2.0

12.5

22.8

18

12.5

11.7

19

3.0

20

21

22

2.6

2.0

23

24

25

26

0.2

1.8

27

0.9

28

29

0.2

30

1.7

26.1

31

0.4

合计

36.6

47.3

95.7

77.4

45.7

100.4

3、地层岩性

寺沟附近出露地层简单,由老至新为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中、上部各种片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1)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ALy):

该层主要岩性为全风化角闪片岩、强~中风化角闪片岩、石英岩、石英片岩等。

  

(2)第四系(Q):

又可分为上更新统(Q3)及全新统(Q4)。

  上更新统(Q3):

主要为土黄—黄褐色的粉土、粉质粘土,中间夹有碎石层,粉土结构疏松、多孔,具大空隙性,垂直节理发育。

主要分布在黄土山梁上部。

厚度5~30米。

  全新统(Q4):

主要为砾卵石层和黄褐色次生黄土。

分布在寺沟沟谷及冲沟中。

  4、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和赋存于碎石土中的潜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在寺沟村西北有一泉水,流量为1~2L/s,为寺沟村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由于长期饮用,水位下降,泉水已改造成为水井,当井水位较高时,地下水从井口砌石的石缝中溢出。

边坡上部汇水面积不大,雨季在1620平台坡脚有一地下水渗出口。

事故发生后,由于寺沟被堵塞,并且水井停用,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在地表形成一面积约为200米2的水池,四周松散土体浸湿面积不断增大。

  5、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1∶400万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Ⅵ度地震烈度区,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根据娄烦县地震局提供资料,2008年6月后,娄烦地区仅6月22日和6月27日纪录有0.9级和1.0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不同分类,1级≤震级<3级的地震属于微震,微震不会影响排土场边坡稳定性。

  

(二)事故发生前1632平台的隐患情况

  详细查阅了事故发生前排土场生产现场有关记录,包括:

《尖山铁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尖山铁矿调度记录》、《筑排作业区土场检查记录》(由于筑排作业区2008年4月份刚成立,4~5月份以运输作业区养路班排日志代替)、《筑排作业区三班运行日志》。

  经查阅资料,与1632平台同时使用的1680、1656平台极少有不稳定、裂缝等现象的记录,而2008年4月份以来,1632平台多次发生裂缝和局部下沉、塌陷,并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6月下旬排土场产生较大面积的局部滑塌,6月17日~7月3日,一直处于不稳定和下沉状态,其中6月22日、23日发生局部滑坡、24日出现整体塌方。

  1632平台7月3日出现下陷快的情况后,于19点54分暂停使用,7月4日~7月21日停用期间一直下沉,其中7月13日还发生大面积塌陷。

7月21日重新启用仍在下沉的1632平台,启用后继续下沉,其中:

7月21日~25日连续五天和7月28日都出现整体下沉和下沉严重现象。

据《尖山铁矿调度记录》,7月31日分别于上午11点、晚18点50分和22点15分发现1632平台三次发生塌陷情况,其中晚18点50分1632平台发生塌陷较严重;据《筑排作业区土场检查记录》;8月1日0点15分(这次事故的发生时间)1632平台发生整体大滑坡;另查《筑排作业区三班运行日志》记录,7月31日乙班1632平台南部大面积下沉,丙班0点20分(8月1日)1632平台大部分塌陷。

  由于南排土场1632平台地基为黄土软弱地基,1632平台在软地基上排土,未对不良地基进行处理,也未根据地基情况调整排土参数,持续出现不稳定、下沉塌陷,并多次出现局部滑坡、整体下沉(塌方)、大面积塌陷等情况。

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AQ2005-2005)有关规定和事故发生前生产现场有关记录,1632平台事故发生前已属于危险级排土场。

  注:

下沉一般指平台边缘2~3米范围出现开裂、下沉,下沉严重指平台边缘20~30米范围出现开裂、下沉。

  (三)垮塌滑体特征描述

  1、垮塌滑体规模

  排土场垮塌滑体平面示意图如图1,纵剖面示意图如图2,横剖面示意图如图3。

  

图1   排土场垮塌滑体平面示意图

图2   排土场垮塌滑体纵剖面示意图(A-A’~B-B’)

  

图3   排土场垮塌滑体横剖面示意图(C-C’)

  垮塌滑体平均长度约496米,平均宽度约178米,垮塌滑体总体积约100.3万米3。

垮塌滑体形状整体呈“舌”形,近东西向展布,坡面坡度15°~20°,西高东低。

根据垮塌滑体物质组成,可将垮塌滑体从后至前缘分为三段:

第一段(滑体后部)主要由排土场排弃的废土、石组成,接近后缘拉裂缝密集,局部呈多台阶状,坡体长约240米,平均宽223米,厚度平均约8.0米,体积约42.8万米3;第二段(滑体中部)主要由黄土组成,坡体表面上分布有废石,混合物呈散体,坡体长约116米,平均宽152米,厚度平均约10.0米,体积约17.6万米3;第三段(滑体前部)主要由黄土组成,土体均匀,两侧土体呈散体状,土体受压后有“底鼓”现象,一般高出地面3~5米,坡体长约140米,平均宽约190米,厚度平均约15.0米,体积约39.9万米3。

  2、垮塌滑体变形特征

  本次垮塌滑体范围整体上分为两个区段,第一区段为1632平台垮塌体,第二个区段为黄土山梁滑体。

1632平台垮塌后,在距1632平台边线约38米的范围内形成张裂缝区,最长张裂缝长约410米,几乎贯通了整个排土线,垮塌后的坡面角约为25°。

在1632平台坡脚南侧的黄土山梁上部形成马鞍形地貌,受1632平台垮塌挤压,鼓起现象明显。

  根据对现场勘察情况分析,黄土山梁除中部南、北两侧的边缘未产生明显移动外,上部受挤压产生移动,下部受推力产生整体位移,最大移动距离达到75米左右,寺沟旧村局部被滑体掩埋,受到寺沟旧村北高南低的地形影响,滑体前缘在寺沟旧村东南面逐渐停止滑动,正是滑体前缘整体滑动将寺沟旧村的房屋掩埋。

  本次垮塌滑体具有分级滑动、滑动距离长、坡度较缓的特征。

  (四)1632平台、黄土山梁及寺沟旧村的位置关系

  1632平台、黄土山梁及寺沟旧村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

  1632平台实际高程已达到1655~1657米,南侧下部地基为黄土山梁,黄土山梁呈近东西向展布,山梁长约330米,西端高程约为1610米,东端高程约为1530米,东端坡脚为寺沟旧村,坡脚距寺沟旧村房屋距离约50米,寺沟旧村距1632平台事故发生前排土位置坡底最近距离约250米。

  事故发生时寺沟旧村的18个院(房屋及窑洞93间)被埋,被埋房屋中共居住本村及外来人员101人。

图4   1632平台、黄土山梁及寺沟旧村的位置关系

  (五)垮塌原因分析

  1.排土场边坡不稳定,明显处于失稳状态。

1632平台2006年2月投入使用,初期排土量较小,以后排土量逐渐增大,已排土石1073.6万吨,排弃的物料为剥离的黄土和碎石混合的散体,大约80%为黄土,其余为碎石,由于排弃物料的强度低,边坡高度和台阶坡面角较大,边坡稳定性差。

2008年4月份以来,1632平台多次发生裂缝和局部下沉、塌陷,并呈上升趋势,6~7月下旬,1632平台持续不稳定、下沉、塌陷,并多次出现大面积塌陷、整体塌方、局部滑坡等情况,边坡已明显处于失稳状态,最终发生大面积垮塌。

  2.不利的地形条件。

产生移动的黄土山梁位于1632平台坡脚的东南部,北、东、南三面为沟谷,形成较为孤立的山梁。

随着1632平台排土线逐渐向东南推进,与黄土山梁之间的沟谷被排弃的物料掩埋,排弃的物料和黄土山梁上部北侧山坡接触后,排土场产生的侧向压力传递至黄土山梁上部北侧的山坡,并随着排土线向东南推进,逐步增大了排土场散体对黄土山梁的侧向压力。

  3、排土场地基承载力低。

排土场地基为第四纪地层,岩性为黄土、粉土、粉质粘土和碎石,黄土结构松散,裂隙发育,具湿陷性,地基承载力低,抗滑能力弱,在上覆废土、石的压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当上覆载荷超过黄土的抗滑能力时极易失稳。

  4、降水影响边坡稳定性。

根据当地气象资料,2008年6~7月份降水较大,降水渗入地下的量相对较大。

排土场为裸露的散体,其下部地基为黄土,结构松散,裂隙发育;在黄土山梁和排土场之间的沟谷已被排弃的废料填埋,使从上部散体中入渗的地下水在原沟底渗流缓慢。

以上因素使降水更容易渗入地下,增加地层的含水量,使抗剪强度降低,降低了排土场及黄土山梁的稳定性。

  5.扒渣捡矿降低边坡稳定性。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AQ2005-2005)规定:

严禁在排土场作业区或排土场边坡面捡矿石和其他石材。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规定:

任何人均不应在排土场作业区或排土场危险区内从事捡矿石、捡石材和其他活动;未经设计或技术论证,任何单位不应在排土场内回采低品位矿石和石材;排土场底层应排弃大块岩石,并形成渗流通道。

1632平台下部扒渣捡矿活动没有得到彻底根治,依然存在扒渣捡矿现象,黄土山梁上部还有两个干选厂。

因排土场下部的废石被扒捡后,降低了排土场底层地下水的渗流速度,削弱了排土场坡脚物料的抗滑能力,从而降低了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由于1632平台边坡稳定性差,地基承载力低,随着排土量的增加和1632平台边坡的持续下沉,作用于1632平台坡脚相对孤立的黄土山梁上的推力持续增大,致使黄土山梁上部土体不能支撑排土场散体产生的压力而产生蠕变与移动,导致排土场产生垮塌,在排土场垮塌滑体的压力作用下,推挤黄土山梁产生移动。

  (六)人员伤亡原因

  1.寺沟旧村在南排土场二期第一次征地范围内,虽然大部分村民从旧村搬到新村,但寺沟旧村房屋一直没有拆除,仍有部分村民和外来人员居住在寺沟旧村。

  2.由于黄土山梁滑体移动距离长,寺沟旧村居民房屋距离黄土山梁坡脚仅50米,移动的黄土山梁下部推垮并掩埋了寺沟旧村的部分民房,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三、事故防范措施

  

(一)排土场位置选定后,应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探,进行地形测绘,分析确定保证安全的排土参数。

  

(二)必须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进行排土场的设计和管理,确保其安全运营,防止发生排土场滑坡和泥石流。

  (三)加强排土场安全管理。

清理排土场作业区和排土场边坡面扒渣捡矿石违规行为;排土场坡脚与矿体开采点和其他构筑物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安全距离内严禁建设与排土场安全设施无关的其他建构筑物;建立完善排土场监测系统,加强排土场监测工作。

  (四)加强排土场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告。

  (五)发生事故的1632平台排弃的物料主要不是废石,80%是剥离的黄土,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滑坡后的安息角小,滑动距离长,其危害范围较大。

今后在矿山设计与生产管理中对类似情况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二)襄汾县“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分析

2008年9月8日上午7时50分,山西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77人死亡,34人受伤,先后投入各种资金1.2亿。

事故发生后,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临汾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组织各路抢险大军,先后投入抢险机械510多台次,参加现场抢险人员10800余人次,动用了周边5个县的抢险力量,奋战6天6夜,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

一、基本情况

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塔儿山铁矿,前身为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塔儿山铁矿,1973年开始建设,最初设计规模年产铁矿石灰石25万吨。

同时建设本选矿厂和尾矿库,生产至1988年时,该尾矿库停用。

2005年10月29日经省国资委批准,拍卖给吉海兵,后又转让给张佩亮。

经营主体变更后,省、市、县政府明确了该矿管理范围。

该矿从2008年初,利用塔矿废弃尾矿库进行排尾,至2008年9月8日早7时50分左右发生溃坝事故。

“9.8”溃坝事故,催毁下游一菜市场、饭店、办公楼、派出所、民房等建筑物,造成277人死亡,34人受伤。

尾沙毁覆地域长3000米,宽600米,冲毁耕地、道路、建筑、车辆、民宅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其中毁坏民宅、办公楼326间计6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