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296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docx

古代小说戏曲比较文学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

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

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

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

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

答:

在爱情观念上:

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

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

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

《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

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

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

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

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所以说话本、拟话本“主意是在讲述市井间事。

4、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

答:

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

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

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

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

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

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

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

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2自行完成无答案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答案

三、红娘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家生婢女”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

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义。

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可能只是个泡影罢了。

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

    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

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

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主动站了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

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

“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

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

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

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主动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再催促莺莺回去,而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有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分的交谈。

当莺莺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

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

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背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个性之所在。

                            

    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

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

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

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而张生是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

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

同时,做为这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

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的丫鬟形象是带着理想化成分的。

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

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是”,马上又肯定了她。

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

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理想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期望和呼唤吧!

    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直处于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然而,在红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情况。

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理想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中国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四

认真阅读杂剧《梧桐雨》和传奇《长生殿》原著,以及教材下编第十章《长生殿》,回答下列问题。

1、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题材,请用各三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

答:

1、《长恨歌传》:

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

作者陈鸿。

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

本篇是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

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

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

2、《杨太真外传》:

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

乐史撰。

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

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

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

玄宗宠爱异常。

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

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

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

3、《惊鸿记》: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吴世美所作,内容主要是写唐明皇同梅妃、杨贵妃的故事。

根据宋人小说《梅妃传》及多种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传说加工而成。

唐明皇好色,宠爱梅妃。

梅妃在宴席上得罪皇弟薛王,薛王与高力士杨国忠合谋献寿王妃杨玉环以夺其宠。

杨妃得宠,梅妃被黜。

安史之乱起,杨妃死于马嵬坡,梅妃几经乱离与唐皇相聚。

后诸人于天界相会,得知彼此原是仙人,尽释前嫌。

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

谈谈你对两个不同结局的看法。

答:

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结局是: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返回京师,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却被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想起正是昔日的欢会带来今日的凄凉,可以说《梧桐雨》结尾凄凉,从一定程度上寄托来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结局是:

贵妃死后,唐明皇因思念贵妃,派临工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

可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也表现出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三、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答:

我赞成“双重主题说”。

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

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离合之情。

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纵欲而抱恨终生。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

1、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长生殿》前面几处主要写实,是现实主义的。

后面几处,主要是依据民间传说,借助浪漫主义想象,描写作者和部分人民的理想。

杨贵妃被赐死之后,各种传说蜂起,有点传说杨贵妃根本没死,由宫女当贵妃自缢而死,而杨贵妃的真身逃到东海蓬莱,一说到了日本,故有后来的方士觅魂、月宫团圆的说法,这其实是人们出于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良好愿望。

显然,其虚构中也包含有现实主义的成分。

这样剧作构思奇特、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情节完整,故事性强,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为了铺展错综的戏曲冲突,《长生殿》以金钗和钿盒为线索来组织情节,贯穿始终,其他事件则围绕中心线索展开,纵横枝蔓,前后呼应,交织成篇。

金钗和钿盒作为李杨的定情信物既是戏曲演出常见的道具,又是全剧的情节线索,在全剧的演出中多次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有其作用和深意。

从李杨二人以金钗和钿盒定情,到杨贵妃以金钗和钿盒捉奸、和要挟李隆基,再到七夕密誓,马嵬赐死,乃至最后月宫团圆,金钗和钿盒频频亮相,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展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3、《长生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前半部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的萧条悲戚形成鲜明对照,相互烘托,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作品主题,抒情意味很浓。

作者痛心李隆基荒淫误国,感伤李杨爱情生离死别。

《长生殿》既是爱情悲剧,又是政治悲剧。

曲文也颇具抒情色彩、能声情兼备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心理活动。

4、《长生殿》曲词清丽,音律和谐。

剧作吸取明代戏曲文采派和本色派的长处,又克服了双方的短处和缺陷。

作品曲词优美,吸收了唐诗、元曲的特点,较多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

(1)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  ;其次是  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  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

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  法国  设立。

9.1931年,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  吕迪格  ,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  和  离异  两者作用来进行的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  ∨  )

正确。

“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  ╳  )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  ╳  )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

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

1、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

为什么?

不属于。

正如雷马克所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艺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所以,李白与杜甫同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他们的比较不具有跨国研究的意义。

这种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尽管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只属于国别文学研究。

2、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它表现在首先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

其次,“互补”是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3、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第一、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

第二、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很有价值;

第三、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评论和当代文学;

第四、比较文学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的,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因而存在着从国际的角度来展望建立全球文学史和文学学术这一遥远的理想;

第五、比较文学的性质和对象决定了不可能只局限于运用单纯的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的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画、阐释、叙述、解说、评价等方法都同‘比较’一样经常运用”。

四、论述题。

1、谈谈学习比较文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请举例说明。

(1)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通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至互相欣赏。

比较文学就是促使人们进行沟通的方法。

(2)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高科技杀人武器和无处不在的恐怖活动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丰富和美,实在是当务之急。

比较文学注重在多元之化中欣赏不同的文化之美,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多种多样的欣赏的快乐。

(3)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观点更好地了解自己。

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用别人的眼光来审视文学自我的可能,当我们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特殊诠释,或西方发现我们对于西方文学的不同理解,往往都会形成一种启发和惊喜。

(4)比较文学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为已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2、为什么说将比较文学历史的前半段概括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是不科学的?

法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企图将复杂的现象勉强纳入一个“法国学派”或“影响研究”来概括,都是不科学的。

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

他曾做了“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讲座。

后来,戴克斯特的同学倍兹撰写了《比较文学书目集》,并且在《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诸研究》中特别强调文学与美学、历史学、心理学诸方面的关系,开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领域。

戴克斯特逝世后,巴登斯贝格接任了里昂比较文学讲座的职位。

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创办了《比较文学评论》以及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使巴黎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

他特别反对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他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

其主要著作有:

《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等。

此后,法国不少大学相继开设了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作了系统论述。

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但服以欧洲为中心来讨论比较文学的性质和任务,有很大的局限性。

1968年,热纳著《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

后来,一些法国学者意识到比较文学应该重视欧洲以外文化传统的文学,如艾伯格、基亚等。

综上所述,法国比较文学是发展与复杂的,不能简单化。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

(2)

一、填空题

1.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它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当作家采用这一原始材料,经剪裁,并将它写入作品时,它就成了题材。

2.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母题”。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4.  象征是以外在的、可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它所强调的不是直接的、具体的物象,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

5.原型一般是指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

6.      通过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的主题研究进一步与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7.      不同文化体系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应着他们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结构,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8.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说一个作家受到另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首先是指一些外来的东西被证明曾在这位作家身上或他的作品中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在他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里和他自己的个人发展中过去是找不到的,也不会产生的;同时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移植过程,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

  9.我国三次大规模的文学冲突,一次发生在  魏晋时期印度佛教大规模传入之时  ;一次发生在五四时期,西方民主、科学思潮引进前后  ;一次发生在  马克思主义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20世纪20年代后  。

  10.“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11.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的模式是X作家和Y作家,或X作家在Y国。

  12.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

三、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

(V  )

因为有些题材往往在许多国都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2.文学间的互相影响就是指文学活动中模仿、同源、借用、流行。

(  X  )

模仿、同源、借用、流行都和影响有关,但都不完全等同于影响

3.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接受和影响的模式只有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国两种。

(  X  )

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国两种模式是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但接受和影响的模式远不止这两种,是十分繁复的、

三、简答。

1、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和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