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3585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docx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

教学内容:

地质、地貌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第1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第2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初中地理》(第1册)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第3册)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和地貌

1.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组成岩石的矿物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有90多种,最主要的8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

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

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2)岩石及其成因

概念:

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3)地壳物质的循环: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l)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①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②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

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

亚欧、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

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形式

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研究地质构造意义

(4)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

岩石在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

广大的陆地有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2)四大洋

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最小北冰洋

海:

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

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2)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类型

高度

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

一般在200m以下

地表平坦、起伏较小

高原

一般在1000m以上

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地区

丘陵

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100m以下

地形起伏、坡度较缓

山地

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100m以上

地表起伏大

盆地

无一定高度

四周高中间低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

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3)七大洲地形特色

地形特点:

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三)中国地形

1.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概念:

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三级阶梯的情况: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界线:

界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大陆架的分布:

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

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东西走向:

北:

天山——阴山;中:

昆仑山——秦岭;南: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东:

台湾山;中:

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

其它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区名称

分布

特点

青藏高原

我国西南部

①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头、多湖泊

内蒙古高原

我国北部

祁连山麓—大兴安岭

①我国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荡

黄土高原

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长城—秦岭之间

①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石灰岩广布

③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新疆境内天山南北

①周围高山环绕

②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

①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

②东部多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四川省东部

①周围山岭、高原环绕

②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名称

分布

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

①我国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

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黄海之间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倒海滨

①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型

②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主要丘陵:

与平原交错分布在第三阶梯上,主要有辽东、山东和东南丘陵

 

【典型例题解析】

例1地壳化学元素含量4—6位的顺序是()

A.Ca、Fe、NaB.Fe、Na、KC.Fe、Ca、KD.Fe、Ca、Na

解析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

其中最主要的是八种:

O(1/2),Si(1/4),Al,Fe,Ca,Na,K,Mg等。

可用顺口溜“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记忆。

本题对知识的记忆要求较高,很难用排除法等解题。

答案D

例2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叫()

A.矿物B.矿产C.岩石D.矿石

解析矿物、矿产、岩石、矿石是四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习时要注意四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种或几种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矿物,一种或几种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成岩石,有用矿物在岩石中富集达到利用要求成为矿产,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

在矿产概念中,有用矿物是相对而言的,稀土在若干年前人类还不认识它,就等于无用。

现在三千多种矿物中,有用的也还只是一部分,某地铜矿石中铜的含量达到0.1%就算是富集了,但也不能满足开采要求,它仍不能称作矿产。

答案A

例3岩浆岩生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岩,B处为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花岗岩和玄武岩中能形成许多气孔的是,形成气孔的原因是。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

(5)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理由是。

(6)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

(7)在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地貌类型是其构造可分为、

_________、三部分。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即火山爆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叫喷出岩或火山岩(如玄武岩)。

由于岩浆中含有许多气体,岩浆喷出地表后,压力减小,岩浆中的气体溢出,留下气孔。

因此喷出岩常有许多气孔。

岩浆喷出地表堆积成火山,岩浆喷出口叫火山口,喷出的通道叫火山通道,喷出物堆积形成火山。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

沉积岩有二个重要特征:

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化石。

因为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等)

答案

(1)沉积岩浆

(2)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填图略。

(3)玄武岩玄武岩属喷出岩,岩浆中有许多气体,岩浆喷出地表后,压力减少,岩浆中的气体逸出,留下气孔。

(4)变质(5)AA是沉积岩(石灰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

(6)AB(7)火山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

例4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l)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B,C,D。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

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

解析地壳物质的循环是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的难点之一,也是一个应该掌握的重点。

地壳物质循环图常有各种各样的变式,只有把课本插图和文字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才能应付自如地回答有关习题。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概括为:

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变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成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答案

(1)略

(2)高温熔化外力作用变质作用上升冷却凝固(3)岩浆各类岩石岩浆

例5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

例6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解答:

(l)图中数码①代表板块,②代表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③与(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

(2)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处,因为;图中字母C处与D处相比,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是处,因为。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全球比较盛行的构造理论,该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地带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板块的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在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印度洋板决部分靠近喜马拉雅山的一部分其中的一个小板块叫印度板块)。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学习中应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运用落实到六大板块示意图上,在图中应明确:

①六大板块的名称、界线和范围;②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含义、区别;③各边界地带的地貌类型;④火山地震带与边界的关系。

答案(l)美洲太平洋印度洋板块

(2)AA位于板块内部(或B位于板块交界处)CC位于海岭(大洋中脊)附近

例7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解析地质构造是第四单元陆地环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方面要注意背斜和向斜、断层和断裂、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要注意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

这种情况称地形倒置。

因此背斜和向斜不能依据地形特征来判断,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是: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发生断裂,未必一定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另外了解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例如,石油、天然气一般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成本。

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因此水库和其它工程建筑地基应避免建在断层带上,否则水库会漏水,坝基或地基不牢固;但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答案(l)DC

(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DC(4)D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生产成本较低

例8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理由是。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访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其理由是。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解析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质地疏松,夏季多暴雨,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河流中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流水、风力的沉积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答案(l)A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

(2)粘土、粉砂、砂、砾石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3)与北岸(即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例9对读右面“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1是,2是。

(2)图中的1、2形成的化学原理是“滴水成石”,其反应方程式是()

A.CO2+Ca(OH)2二CaCO3

B.CaCO3=CaO+CO2↑

C.Ca(HCO3)2=CaCO3+H2O+CO2

D.CaCO3+CO2+H2O=Ca(HCO3)2

(3)该地形景观在原南斯拉夫的高原最为典型。

我国四大高原中的也有广泛分布。

(4)我国最早较全面揭示该地形景观特征的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C.《梦溪笔谈》D.《徐霞客游记》

(5)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中景观的著名景点名称两个:

、。

解析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岩石等)受到含有CO2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的石灰岩地形比较典型,因而这种地形被称为喀斯特地形,也称岩溶地形。

在热带雨量充沛的地区,水的循环快,对石灰岩的溶解可以不间断地进行;同时,热带气温高,化学反应快,植物分解的CO2很多,分泌的有机物也不少,大大促进和加速了热带岩溶化的进程。

因此,在热带地表、地下岩溶都能发育。

我国两广石灰岩分布地区,靠近热带,高温多雨,岩溶作用非常强烈,加之那里石灰岩厚度很大,更便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都是岩溶作用塑造的优美风景区,“碧莲玉笋世界”就是我国古代旅行家徐霞客对桂林——阳朔一带石灰岩地形的生动描述。

喀斯特地形在地表常有石林等,在溶洞中有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CaCO3的沉积物。

本题是地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历史学科交叉的一道综合性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回答时,首先要从图中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如它是一个喀斯特溶洞,溶洞内有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流水沉积地貌;然后结合化学学科中的可逆反应去分析判断;最后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判断最早较全面揭示该地形景观特征的著作是《徐霞客游记》。

答案(l)钟乳石石笋

(2)C(3)喀斯特云贵(4)D(5)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宜兴溶洞等

例10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2)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

A.40<H<41B.49<H<50

C.59<H<60D.60<H<61

(3)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解析本题以外力作用形成的沙丘为考核的切入点,考核内容涉及到在指向标地图上判别方向,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陡缓,沙丘坡度的陡缓与风向的关系、等高线图高度的估计,相对高度的计算,沙丘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等一系列知识,具有一定难度。

解第

(1)小题,首先根据题干的陈述,结合等高线图及比例尺(所示范围较小,长250米左右,宽不超过150米)确定这是一幅沙丘构造图,从等高城的疏密得到左侧的坡度较缓,右侧的坡度较陡,然后根据沙丘的坡度情况(迎风的一侧坡度较缓,背风的一侧坡度较陡)确定风应从左向右吹,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箭头N指向北,相反的方向为南,左侧为西,右侧为东)来确定风应从西北方向吹来(注意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为西北风;第

(2)小题从图中等高线注记看,图中等高距(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米,P与Q相隔5条等高线,其间的相对高度是40米,Q与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不会大于10米,P与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也不会大于10米,因此PQ之间的最大相对高度不会超过60米,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为C。

第(3)小题,根据沙丘是干旱地区由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得到答案。

答案

(1)B

(2)C(3)C

例11下图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中,表示三角洲成因的是()

解析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等形式,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

风化、侵蚀的产物在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搬运途中,因速度的下降和冰川的融化而产生沉积,沉积物在固积成岩作用下变成坚硬的岩石,又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接受风化、侵蚀。

这几种作用长期缓慢地进行着,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地表形态。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为继续风化提供可能,风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这个突破口,明确ABCDE各自代表的外力作用的形式.然后从三角洲是流水速度下降,流水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得到答案。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