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4000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三)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单项选择题

24.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25.《汉书·夏侯胜传》:

“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

‘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26.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

“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B.工商业规模庞大

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2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

“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

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

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

”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28.近代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

以下文字于某一著作,“美国人华者,皆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

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

”这一著作是

A.《孔子改制考》B.张之洞《劝学篇》

C.《胡适文集》D.《孙中山全集》

29.下边是一张《万国公报》的影印件,从这张图片可以得到的主要信息是

 

A.全球意识的加强B.纪年方式的巨变

C.商业广告的时兴D.维新变法的兴起

30.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

”材料表明胡适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目的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1.下表所示趋势主要体现出

中国1930—1936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单位:

100万元

年份

银币

铜币

纸币

银行存款

总货币

1930

2200

287.7

956.3

3392.1

6836.1

1931

2271

281.4

896.9

3591.5

7040.8

1932

2289

275.1

924.4

3880.8

7369.3

1933

2275

268.8

978.8

4290.6

7813.2

1934

1995

262.5

1108.9

4620.9

7987.3

1935

1703

256.2

1413.5

5460.1

8832.8

1936

1391

250

2438.6

6394.2

10473.8

A.通货膨胀严重B.国内政局稳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32.《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

这表明罗马法

A.量刑程序不统一B.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崇尚秩序和平衡D.习惯法影响深远

33.罗斯福新政在当时的美国遭到了有些人的尖锐批评,有的讽刺《全国工业复兴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的,有的说“新政”是“披着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

上述言论反映了

A.美国的自由传统根深蒂固B.罗斯福政府丧失了民众基础

C.新政侵蚀了自由主义根基D.危机导致社会缺乏基本共识

34.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

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体制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

35.二战结束后,英美等国对华武器禁运。

1946年7月29日马歇尔宣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同时,英国也对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购买枪炮子弹、舰炮、飞机机架等请求。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主要是经济援助而非军事B.战后欧美社会反战运动持续高涨

C.中国人民反帝运动危害西方在华利益D.西方经济发展迅速世界市场广阔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以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

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

——摘自李时岳《洋务运动的历史任务及其他》

材料二1851年至1914年英国年国民收入、年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根据《牛津英国通史》中有关数据编写

材料三19世纪末期,由于英国发展相对放缓,社会贫困状况恶化。

中产阶级的社会调查使得人们对英国贫困问题深感震惊,他们认识到贫困的成因不单是因为个人的懒惰,而是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由此英国人的贫困观念的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新自由主义、社会伦理学,和有机体理论以及费边社思想为代表的社会思潮也从理论角度论述了国家和社会干预贫困问题的必要性,逐渐认识到贫困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予以解决······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为20世纪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学海》1期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一观点的看法,并阐述你的理由。

(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英国近代社会经济变化的特点。

(7分)

(3)根据材料一盒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共同点。

(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所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6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为万世之太平。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一处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

(要求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

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

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

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

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

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

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

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

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

(8分)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什么启示?

(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

这四万万皇帝,一幼稚,二不能亲政。

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训政之说,尤为失当。

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

试问政为何物?

尚待于训耶!

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

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

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

(6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

(9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法国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本着“宣德化而柔远夷”,“民胞物与,泛爱万物”的思想往于西洋和印度洋之间。

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郑和在海外诸国“施恩布德”,“华夷同视”。

重情义,轻利益,“乐群贵和”的儒家文化影响着郑和的整个航行生涯。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对稳定该地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明清两朝为核心的周边国家“汉文化圈”的形成作出积极作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儒家文化铸造了郑和,而郑和却用儒家文化谱写了另外一种世界文明。

——人民网《郑和下西洋:

儒家式海洋战略典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海洋观念和实践的历史意义。

(6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4.D【解析】材料评价的是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

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是宗法制,故排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是指诸侯服从从周王,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排除C。

25.A【解析】材料的主题是懂得经术就容易做高官,联系汉武帝尊儒的做法,就可以得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B项是儒家思想的影响;C项不是“容易做官”的原因;D项是在宋代后的科举制度。

26.D【解析】题目设问是反映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材料主题是苏州生产“桑麻、茧丝棉、罗绮缯布”(纺织品),“四方咸取给”、“秦晋燕周大贾”求,说明是全国性的交易,故选D。

A、B项虽能说明,但不是最主要的;材料不能说明雇佣关系,故排除C。

27.D【解析】材料的主题是比较秦前后土地制度。

秦以前的井田是“上”有(国王所有),可以“养民”;秦后田制是“民有”(私有),上“不能养民”,税收也比以前要重,这是对秦以后田制的不满,故选D。

古代没有社会保障,故排除A;B项不符合主题,不是主旨。

作者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不满,自耕农土地所有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少部分,属偷换概念,故排除C。

28.B【解析】作者的意思是美国的议会有弊端,指责华人不加深思的学习,从而推断是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

其他几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

29.A【解析】从报纸名称《万国公报》和图中的世界地图,可得出图片的主要信息是A。

图中的既有公历纪年,也有光绪纪年,故B项排除;C、D项不能从图中反映出。

30.C【解析】文章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从四个“寻出”可知作者从“国故”中寻出对当今有用的东西,联系新文化运动胡适的思想,可得出答案为C。

A、B、D三项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

31.D【解析】表格的主题是1930—1936年中国的货币供应,趋势是银等金属货币不断减少,纸币、存款、总纸币不断在增加。

联系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政策,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等,必然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的政策也要进行调整,减少金属货币,增加纸币数量。

表格不能体现严重通货膨胀,国民政府严重通货膨胀是抗日战争特别是内战爆发后,故排除A;此时段国共对峙,日本侵略,国内政局不稳定,故排除B;此时段"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开展,但货币供应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危机下的政策调整,而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排除C。

33.A【解析】批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是反对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实际上是坚持自由主义政策,故选A。

B项反对者主要是资本家,而非民众;自由主义的根基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新政”并没有侵蚀,故C项排除;在经济危机下社会的基本共识是走出危机,只是解决方法有不同,没有形成共识,故D项错误。

32.C【解析】材料的主题是不同的案件由不同的机构审判,各自分工明确,元老院和平民团体各自有不同的审判权,表明罗马法有序和权利平衡。

材料只是说不同案件由不同机构审判,没有说量刑程序不统一,故A排除;平民团体有审判权,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习惯法的影响,故D排除。

34.C【解析】题目设问是核心政策,符合材料两方面的只有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重心是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提高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从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时代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斯大林体制包含的内容很多,不是核心政策,故排除B;D项不符合题意。

35.B【解析】1946年6月,国民政府发动内战,违背二战后和平民主的世界潮流,美英等国对国民政府实施军火禁运,故B符合题意。

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实施,对象是欧洲,故A项错误;中国正爆发内战,故C项不符合史实;西方经济处于战后的恢复时期,故排除D。

40.(25分)

(1)观点一:

完成了历史任务。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工业近代化进程。

(4分)创办近代海军和陆军,一定程度提高了国防实力。

(2分)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和军事等人才,(3分)

观点二:

没有完成历史任务。

没有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3分)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改变中国封建体制。

(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2)特点:

国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

(2分)处于世界经济最强和“世界工厂”地位。

(2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困问题严重。

(3分)

(3)体制: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分)影响:

促进人们反思社会贫困的原因。

(2分)推动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

(2分)为20世纪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分)

41,评分建议:

指出不当之处4分,分析说明8分,细则如下:

第一等:

6—8分,观点合理,理由充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第二等:

4—6分,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

第三等:

1—4分,观点基本准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第四等:

0分,观点不准确,不符合基本史实。

示例一:

.

1.不合理之处:

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维护东亚秩序的安定,并非侵犯他国领土和主权。

(4分)

2.分析说明:

日本自30年代以,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发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中国领土主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诏书”所言绝非历史事实(答出一方面即可给4分)。

日本天皇在为战争侵略行为辩解,在推卸侵略战争的责任(4分)

示例二:

.

1.不合理之处:

将日本无条件投降说成是“终战”。

(4分)

2.分析说明:

1945年,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失败,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强大压力下,美苏对日作战和中国人民的反攻使日本帝国主义丧失了继续顽抗的可能,接受了“无条件投降”,并非是“终战”。

(4分)日本天皇在为无条件投降找借口,推卸战争责任,是对日本国民的欺骗。

(4分)

(若考生回答其他不合理之处,如从“诏书”的语气角度分析,答出没有体现对战争的悔意等同样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