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10750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docx

语文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前注意答题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

以前在比较研究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即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英国人在比较英国文化与德国文化时常这样做,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也用这一方式。

比如,尼采说英国文化是懒惰的猪猡文化,英国学者则说德国文化是浪漫的、非理性的。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不用强人政策,而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越比越矮。

胡适把中国文化简单概括为裹小脚加鸦片烟,西方文化则被他简单地概括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

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是奴性,而西方人的反抗心理则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表现,竞争说明其社会年轻,充满活力。

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有一个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引导出源头活水,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这是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包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自由主义者胡适,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乃至大文豪巴金、鲁迅。

“五四”时期,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认真地反省民族文化的弱点,抨击民族灵魂中的缺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采取了十分情绪化的偏颇态度,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掺进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自己的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文化激进主义者遂转变为民族虚无主义。

任何文化,既有相似性一面,又有民族性一面。

不同的民族文化,原本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吸纳,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却流行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甚至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者。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序言中就说:

“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

文化发展繁荣有两个源头:

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

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反映时代要求,从而就会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但是,吸收外来文化,绝不能人为地斩断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十分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继承与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对传统一味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而应该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分析它,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五四”运动以来,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甚至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在比较研究中也用矮人政策。

B.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这是比较研究中的一种强人政策。

C.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达成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

D.在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时,我们既应该坚决摒弃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又应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这与“五四”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用矮人政策来比较中外文化密切相关。

B.“五四”时期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以本国文化之糟粕与外国文化之精华相比,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失之偏颇。

C.19世纪以来

,西方社会流行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对其他民族文化缺乏尊重,没有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是很狭隘的。

D.对本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不仅应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应是全世界各民族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无论是比较研究中的强人政策还是矮人政策,均为对待文化的非理性、非科学态度,我们在这一点上应当保持清醒头脑。

B.陈独秀、胡适、巴金、鲁迅等无疑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但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有非常严重的自残自虐心理,总觉得自己的民族不如别的民族。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话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这既说明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是空白,也说明欧洲中心主义对恩格斯有影响。

D.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谦和、礼让,西方文化主张竞争、反抗,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西方社会年轻、充满活力,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

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

习朝廷典故。

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

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

尝不从。

进侍讲学士。

正统元年兼经筵官。

久之,进翰林院学士。

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

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

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

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土木之变,人心汹惧。

循居中,所言多采纳。

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

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

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

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

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

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

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

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

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

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

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

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

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

因事进言,多足采者。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

“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

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

”诏释为民,一年卒。

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明史·陈循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

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

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

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至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

B.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建议皇上学习古代帝王治理朝政。

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

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

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谁知反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

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

D.明英宗再次登位,石亨等诬陷大臣于谦谋逆,以致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

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5分)

(2)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

(1)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注:

(1)霓裳:

《霓裳羽衣曲》,常用来表现仙境和仙女的舞曲。

传说杨贵妃尤擅此舞。

8.本元曲前三句是如何通过刻画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叙事的。

(6分)

 

9.结合全曲,试分析“霓裳羽衣中原乱”一句在本曲的作用。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       ,        。

” 

(2)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谁是赢家

(英)克里斯·罗斯 庞启帆编译

四名评委已经在电视台的一个密室里坐了两个小时。

谁将赢得本届“环球音乐奖”的四个重要奖项,评委们必须达成一致。

这四个重要奖项是:

最佳专辑、最佳歌曲、最佳新乐队和终身成就奖。

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几百人正在等候结果。

电视直播将在半个小时后开始。

  但是两个钟头过去了,评委们仍然没有决定一个奖项。

  这四名评委分别是:

音乐评论家弗洛斯、唱片公司老板威尔、上一届最佳歌曲奖获得者丹泽斯以及一名叫史纳斯的音乐发烧友。

史纳斯是音乐杂志《新音乐周刊》的一名读者,他在《新音乐周刊》举办的“赢取环球音乐奖评委资格”的比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获得了评委资格。

  “好了,伙计们,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了。

”弗洛斯说道,“不能再等下去了。

‘最佳专辑’——我提名格里拉斯乐队的首张专辑。

他们富有磁性的声音和灵动的歌词使他们成为当今最好的乐队。

  “我同意,”威尔说道,“但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可以把‘最佳新乐队’授予他们。

嗯……我们可以把‘最佳专辑’授予詹妮·沃勒。

她的专辑《如巧克力般润滑》是一张极佳的爵士乐专辑。

  “听说这张专辑已经卖出了一百万张。

”丹泽斯说道。

  “没错!

”威尔说道。

  “那我不能同意你的提议。

”丹泽斯说道,“既然她的专辑已经卖出一百万张,那么她就不需要这个奖了。

‘最佳专辑’应该给米西·奎恩。

她的专辑《女生可以批评》创造了近年来说唱音乐最好的销售纪录。

  “嗯……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

”弗洛斯说道,“但我认为这张专辑只有一首歌不错。

呃……是什么来着?

对了——《嘿!

你!

听着!

》,就这首。

  “那么,我们可以授予她‘最佳歌曲’奖。

”丹泽斯说。

  “好了,现在就差一个奖项了。

”弗洛斯兴奋地说道,“终身成就奖授予谁呢?

请记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

它是对一个对流行音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歌手的承认。

  “我认为本人应该获得这个奖项。

”丹泽斯推荐了自己。

  但没有人听他的。

  “史纳斯,你觉得呢?

”弗洛斯问史纳斯。

  史纳斯没有作声。

作为“环球音乐奖”的一名评委,一开始他很兴奋,但现在他很失望。

史纳斯知道弗洛斯想让格里拉斯乐队赢得奖项,是因为他“发掘”了格里拉斯乐队,当格里拉斯乐队变得非常出名时,他也能赚取更多的荣誉。

威尔想让詹妮·沃勒获得奖项,因为詹妮·沃勒的唱片是由她的唱片公司发行的,如果詹妮·沃勒获奖,她的唱片就会卖得更火。

而丹泽斯提名米西·奎恩,因为米西·奎恩是他的女朋友。

史纳斯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现在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看,时间到了。

”弗洛斯说道,“我们就这么决定:

詹妮·沃勒,最佳专辑奖;米西·奎恩,最佳歌曲奖;格里拉斯乐队,最佳新乐队奖。

而终身成就奖……好吧,史纳斯,我们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你。

但请你记住这三个人:

迪伦·罗伯茨,代表了一代人的声音;丹泽斯·迈克尔森,非常非常有钱;X5乐队的诺布是世界和平使者,他还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朋友。

你自己选择吧。

  评委们走出密室,来到了电视台演播大厅的舞台上。

当他们走到舞台中央时,几百台相机闪起了亮光。

史纳斯感到非常害怕。

他知道,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正在收看这个节目。

  评委们假装打开信封。

  “获奖者是……”他们同时说。

停顿了一会儿,评委读出了他们商定的名字。

顿时,大厅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然后,轮到史纳斯宣布最后一个奖项,今晚最重要的奖项——终身成就奖。

  史纳斯紧张地站到麦克风前。

  “晚上好!

”他说道。

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

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

史纳斯继续说道:

“嗯……获奖者是……”他停了下来。

大厅里的声音也完全停了下来。

  “获奖者是……你们!

  大厅里更安静了。

好一会儿,有几个人说道:

“什么?

  “没错!

”史纳斯继续说道,感到更自信了。

“是你们!

”他直接看着电视台的摄像机说,“全世界所有听音乐、写音乐和爱音乐的人。

你们是最重要的人!

  大厅里响起了惊讶的声音。

史纳斯看到迪伦·罗伯茨、丹泽斯·迈克尔森和诺布离开了大厅。

  史纳斯继续说道:

“如果没有人听或者买音乐,今晚这里就不会有获奖者。

这就是你们是获奖者的原因!

  有人欢呼,鼓掌。

有人骂道:

“疯子!

但今晚,史纳斯知道,他也是赢家。

(1)下列队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语言描写简单明确,评委们的心理在直截了当的对话中被刻画了出来,他们对各个奖项的明争暗斗也通过语言描写表现的淋漓尽致。

B.小说中,史纳斯对其他三名评委的做法心知肚明,但又无法改变对奖项的分配,因为他知道这只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而已。

C.其他三名评委之所以把终身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史纳斯,是因为他们已成为赢家,达到了做评委的目的,他们也想让史纳斯成为赢家。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史纳斯的形象就是在与其他三名评委争夺奖项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E.史纳斯宣布的终身成就奖的结果,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史纳斯必须为爱音乐的人发声,而且这样写也深化了小说反潜规则的主题。

(2)“他打开一个信封,信封里放着一张纸。

实际上纸上什么也没写”这一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史纳斯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到“但今晚,史纳斯知道,他也是赢家”,结合全文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张岱年:

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

“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

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

“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

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

“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

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

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

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

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

“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

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

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

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

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

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

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

“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

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

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

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

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

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年,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仍会生起欣慰之感。

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

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

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

E.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2)张岱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情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3)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

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6分)

(4)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靠的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官者,公仆也。

如果各级官员对普通百姓的疾苦,而热衷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那就与我们的“公仆”理念背道而驰了。

长期以来,种种浪费现象——自来水龙头长流水、阅览室无人灯长明、饭桌上总是剩半盘等,在我们这里早已,不足为怪了。

每天都会出现上公交车不排队的乱糟糟的情况,司机,从不加理睬。

那么,乘客的文明上车,谁来加以引导?

何时才能出现?

A.视而不见司空见惯熟视无睹B.司空见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C.熟视无睹司空见惯视而不见D.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

A.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若都等着买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这是不良的连锁反应。

B.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C.我国目前已推行的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D.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回忆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用作溶液的是沸点较低的乙醚,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肺上有蛋白沉积可以洗,尘肺、矽肺也可以洗,那么,吸烟熏黑的肺能不能洗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