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4426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武传教学设计.docx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文言 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播放《苏武牧羊》

孔子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3.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二)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

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

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

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

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

通“无”,没有。

另: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

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

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

通“襟”,衣襟。

决:

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

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

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抵押。

     今义:

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提拔。

      今义:

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

老人,长辈。

   今义:

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

     今义:

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妹妹。

   今义:

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年纪。

  今义: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

送给。

    今义:

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

正当、适逢。

今义:

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

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

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

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

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6.点拨重点实词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

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6.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分析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人物之间的斗争语言及策略,以此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汉书》和班固,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还积累了一些重点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教师提问相关知识,考察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订正错误。

二、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1)段:

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

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

为什么自杀?

是否成功?

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

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

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

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

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

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

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

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

苏武有何表现?

讨论明确:

①剑斩虞常:

震慑苏武

威逼:

②吓降张胜:

有人带头不动

③强加死罪:

寻找理由大骂卫律

以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做例子

利诱:

封官加爵:

拥众数万不应

荣华富贵:

马畜弥山

总结卫律的劝降策略——威逼利诱。

威逼不动摇,利诱不应许。

于是卫律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出最后通牒“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这番话也激怒了苏武,苏武大骂卫律。

于是有了第6段的“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越是坚决,单于越是喜欢。

于是用尽办法来折磨、摧残苏武,企图动摇他的意志。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放逐北海,不至廪食。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苏武这一去已然近十年了。

短暂的抗拒固然可贵,但时间是检验一切意志的试金石。

十年的艰辛与苦涩,是否会动摇苏武的信念呢?

我们再往下分析。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

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

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

是什么支撑着苏武艰苦地走了十年?

(换位思考,人共同的生命体验)苏武认为自己可以回到大汉朝,回到自己亲人身边。

他心中还有对“国”对“家”的念想,还有对团聚的期待。

这就是李陵的突破口。

从李陵的言辞中体察李陵的策略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前长君伏剑自刎;弟孺卿饮药而死;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老母被系保宫;苏武两兄弟畏罪自杀,侧面可以看出皇帝的统治严酷。

得出结论: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的回应: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心甘情愿

李陵走后,在没有人来劝降过,这一过又是近九年。

小结: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

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

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

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

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

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四、板书设计

副将阻拦,未遂

两次自杀

围炉救活,重伤

出使匈奴北海牧羊

卫律:

威逼—不动利诱—不应

两次劝降

李陵:

国——统治无道,皇帝昏庸

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撒

十九年(须发近白)

五、作业1.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翻译7、8自然段。

第三课时

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形象,体会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处理相关习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简要回顾文章思路,卫律和李陵的两次劝降。

二、整体把握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的刻薄寡恩。

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

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ppt展示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部分颁奖词)

(1)朱邦月:

一根拐杖撑起的家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

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位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40年的艰难。

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

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2)阿里帕-阿力马洪:

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

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

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

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3)沈浩:

践行信念好村官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

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

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4)翟墨:

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

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

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

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范例:

例一:

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

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

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贱不能移”。

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例二:

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

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

在他的忠贞面前,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

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例三:

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

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

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

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

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

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

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

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

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四、作业

1.再读《苏武传》,品味平凡人的不凡人生。

2.翻译课文第9、10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