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4536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含答案师生通用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须知:

全卷分试卷和答卷。

试卷共8页,有2大题,4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林则徐在1545年日记中记录他在某地的见闻:

“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之利为之也”。

关于“卡井”的表述有误的是

A.由关中农民创造B.至今还流行与新疆一些地区

C.起源于战国时期D.有利于木棉等经济作物种植

3.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A.耦犁B.曲柄锄C.曲辕犁D.翻车

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其中钧窑和耀州窑分别位于图中

A.①③  

B.②①

C.②④

D.③①

5.北宋中后期,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

其中“浙江草市”年商税额超过了同期浙西地区的所有县级城市,“龙山草市”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的规模。

这说明

A.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城市化

B.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

C.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D.人口增长促使城中的市移至郊外

6.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

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

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

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7.历史统计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

阅读“广州、上海生丝出口统计表”,该表信息反映出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3

1430

0

1845

5430

5146

1846

2843

12517

1850

3444

13794

①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趋势②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上海周边民族缫丝工业发展快④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洋货畅销导致的直接影响是

A.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B.刺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应运而生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先进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的口号

9.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

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就。

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该时期是

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19年D.1937—1949年

10.图表数据源于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该图表数据不能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B.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D.中国重工业发展很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1.近代中国某企业发布广告:

“处今日外交失败之秋,而欲我国图存,仍立于环球世界之上,非从事商战未由。

而欲商战优胜,非振兴土货未由”。

该广告语主要包含了

A.“实业救国”思想B.“天朝上国”思想

C.“土洋并存”思想D.“科技强国”思想

12.大生纱厂创办伊始可谓艰涩坎坷,焦点在于集资太难。

无奈之下,张謇只能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做主,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并作价25万两为官股。

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B.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扶助D.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1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

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这表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

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5.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6.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下列认识的变革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包产到户”不等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

17.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甲图清末婚嫁

乙图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18.史载,江苏宜兴自“民国以来,政体虽改,而新郎之戴顶履鞭者,仍属有之。

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

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声橐橐。

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之背后豚尾犹存,红丝辫线,坠落及地。

”材料从侧面反映当时婚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新旧并存,中西杂糅B.移风易俗,革故鼎新

C.婚姻自主,反对包办D.仿效西方,删繁就简

19.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无线电报通讯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20.有学者认为:

“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则更多,有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可可豆、菠萝、木瓜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东半球”经济发展的落后B.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D.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

21.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西方问答》一书中介绍道:

“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日:

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殖民扩张B.价格革命C.黑奴贸易D.商业革命

22.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下列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业领域发明成果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凯伊的飞梭②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

③哈格里夫斯的纺纱机④克隆普顿的骡机

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

23.到19世纪中叶,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

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日本“开国”B.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

C.中国被迫“门户开放”D.英国确立在印度的优势

24.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它开始的标志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B.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C.惠特尼开创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D.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

25.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

这种现象是由于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D.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26.罗斯福新政时期出台的法案规定:

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

该法案是

A.《紧急银行法》B.《全国劳工关系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D.《公平劳动标准法》

27.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

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B.联邦紧急救济署

C.农业调整署D.全国工业复兴署

28.二战后,联邦德国与日本均迅速实现了经济重建。

与日本相比,联邦德国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A.应用市场和政府调控两种手段B.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贯彻“宏观调控、微观自主”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9.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说,自1995年以来,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8%,比1973—1975年间的1.4%提高了一倍。

列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20个月。

取得上述成效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

A.扶持高新技术产业B.实行大规模减税政策

C.推行赤字财政政策D.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

30.某组织的成功运作打破了传统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政策来实现成员国间的真正平等互利的认识。

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世贸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

31.大数据动态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变迁。

右图反映了中国对日、美、欧盟、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

对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欧盟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日、美、俄

B.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世界市场分化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市场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成果。

下列有关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史实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欧洲共同体D.1991年——欧洲联盟

33.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

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

A.1998年6月B.2002年6月 

C.2008年6月D.2010年6月

34.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5.阅读下表内容。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因材施教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36.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兼爱”B.“仁政”C.“齐物”D.“耕战”

37.公元前141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

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D.确立选官制度

38.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涌现出一批批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下列思想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荀子——战国末期B.陆九渊——南宋

C.董仲舒——西汉D.王守仁——明末清初

39.有学者认为:

“要理解朱子学的特征,就必须广泛关注北宋时代的各种潮流。

我们一定得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

”此学者“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主要是基于朱熹

A.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了天理高度

C.建立了系统而独特的心学理论D.完成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40.顾炎武一生虽颠沛流离,却勤学不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

他希望以真才实学救济天下,写出不少著述。

其中包括

①《明夷待访录》②《日知录》

③《船山遗书》④《天下郡国利病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

……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

……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历史必修二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农村经济体制重大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3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并分析该《决定》的历史意义。

(3分)

材料三

年份

进出口贸易

总值

世界贸易

中的地位

外汇

储备

工业成品占

出口贸易比

贸易

伙伴

1978年

206亿美元

第22位

/

45.2%

几十个

1997年

3250.6亿美元

第10位

1399亿美元

86.9%

227个

——改编自苏星的《新中国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在此期间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

(4分)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英国走在了最前面。

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有“日不落帝国”之称。

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士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中叶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二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导并控制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速发展。

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者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以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

“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莫定了新的基础。

——整理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举措。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D

A

A

A

A

C

D

A

C

D

B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A

C

C

B

C

D

B

C

C

D

B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B

B

C

D

B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10分)

(1)影响: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济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分)

(2)标志:

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分)意义: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原则具体化。

(2分)

(3)举措: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长三江、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3分,任答3点即得3分)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从“复关”谈判到“入世”谈判。

(1分,任答1点即得1分)

(10分)

(1)原因: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发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阔的市场(或广阔的殖民地)。

(任答2点得4分)

(2)举措:

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关贸总协定。

(3分)

因素:

市场经济体制为更多的国家接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冷战对峙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