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51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学简答题doc.docx

中药学简答题doc

一、中药学问答

   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述蜜炙、酒炙、醋炙、盐炙、姜炙的作用。

   炮制的目的是: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加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给药。

   蜜炙能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能。

   酒炙能增强活血通脉功能,能引药上行,降低寒性。

   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散瘀止痛功效;并有降低药物毒性和矫味矫臭的作用。

   盐炙能引药入肾,增强补肾、利尿、降火功效。

   姜炙能增强温胃止呕功效,缓和药性。

   2.中药药性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有哪些主要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扶正祛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使机体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状态。

   

   4.何谓中药的四气?

四气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确定的依据:

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

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5.药物寒热与药物药效、临床应用的关系是什么?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功效,临床主治阳证、热证。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等功效,临床主治阴证、寒证。

   

   6.何谓中药的五味?

五味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另有淡味与涩味两种,淡味常附于甘味,涩味与酸味功效相似,故仍称五味。

   

   确定的依据:

一是药物的滋味(口尝),二是药物的作用(临床实践观察)。

因此“五味”主要是指药物味道的“味”,也包涵了小部分药物作用的“味”。

   

   7.简述辛、甘、酸?

苦、咸、淡、涩味药的作用及主治病证。

   

   

(1)辛:

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病证。

   

   

(2)甘:

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3)酸: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滑脱病证。

   (4)苦:

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多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呕恶、

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

   (5)咸:

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癓瘕痞块及大便燥结等。

   (6)淡:

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7)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尿、滑精等滑脱证。

   8.何谓中药的升降沉浮?

影响升降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

但病位与病势必须综合考虑。

   9.如何理解药物毒性的含义?

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要注意的问题是:

①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③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④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10.临床应用中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临床应用中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

①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等亦是引起中毒的常见原因。

   11.掌握中药的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何意义?

   ①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

同时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②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让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③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对中毒原因进行诊断,以及对中毒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

   12.何谓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试举例说明。

   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独参汤、清金散。

   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如麻黄配桂枝。

   相使: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配茯苓。

   相畏: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

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降低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如生姜恶黄芩。

   相反:

两药配伍,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如贝母反乌头。

   13.何谓中药的用药禁忌?

主要包括那几方面?

   为了确保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忌讳的事情,称为用药禁忌。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14.何谓“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即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芨、白蔹:

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5.何谓妊娠用药禁忌?

哪些药应禁用或慎用?

   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用药的禁忌。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虻虫等;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化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附子、大黄、芒硝、枳实、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16.简述解表药的含义、药性、功效、临床应用和使用注意。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

能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证。

此外,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还可用于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使用解表药应注意:

不宜久煎;不可使汗出过多,以免耗损阳气和津液;体虚、老幼、妇女胎前产后,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以及久患疮疡、淋证和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应要慎重使用。

   17.解表药常分几类?

各类药的药性、功效应用是什么?

   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发散风寒药性味多属辛温。

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

部分发散风寒药兼有祛风止痛、止痒、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发散风热药性味多属辛凉。

能发散风热,主治风热表证。

部分发散风热药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咳嗽等证。

   18.试比较麻黄桂枝在性味、功效、应用上的异同。

   相同点:

均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

麻黄兼有微苦之味,发汗力强,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枝兼有甘味,发汗力较和缓,风寒表实证、表虚证均可应用。

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寒凝血滞诸证,心悸、脉结代,痰饮眩晕、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19.简述紫苏的功效与主治。

   紫苏具有发散风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之功。

用治外感风寒表证、脾胃气滞之恶心呕吐、胎动不安以及鱼蟹中毒之吐泻等。

   20.试比较荆芥、防风功能应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

均长于祛风解表,治疗外感表证,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也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

荆芥发汗之力较强,又能透疹,消疮,止血(炒炭用)。

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多种出血证。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又能胜湿止痛,止痉。

用治风湿痹痛,破伤风。

   21.羌活、白芷、藁本均善治表证头痛,其区别何在?

   羌活能祛风散寒胜湿,入足太阳膀胱经,善治太阳经头、项肩背痛。

   白芷芳香走窜,止痛力强,入足阳明胃经,善治阳明经前额头痛、眉棱骨痛。

   藁本能散风寒、除寒湿、上达巅顶,善治太阳经头顶疼痛。

   22.简述细辛的功效应用。

   细辛的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23.试述薄荷、牛蒡子的功效与应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

均能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温病初期、咽喉肿痛、麻疹初起透

发不畅、风疹等。

   不同点:

薄荷发汗力强,外感风热、发热无汗首选;且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及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

   牛蒡子兼能宣肺祛痰,尤宜外感风热,发热、咳嗽咯痰不畅者。

也可用于肺热咳嗽,咯痰不畅者;又能清热解毒消肿,用治痈肿疮毒、痄腮等热毒证。

   24.葛根、柴胡、升麻的功效与应用有何共性和个性?

   相同点:

三者均能发散、升阳。

用治外感表证及清阳不升的病证。

   葛根与升麻又均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与升麻又均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不同点:

葛根善于发表解肌,为治外感表证兼项背强痛之要药;兼生津止渴,用治热病津伤口渴、阴虚消渴。

   柴胡善于疏散少阳之邪、退热,为治少阳证寒热往来之要药;兼疏肝解郁,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升麻善于清热解毒,常用于齿痛口疮、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等多种热毒证。

   25.白菊花、黄菊花、野菊花如何区别应用?

   白菊花:

功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主治肝阳眩晕,肝火目赤。

   黄菊花:

功善疏散风热,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野菊花:

功善清热解毒,主治痈肿疔毒、咽喉肿痛等。

   26.简述清热药的分类,各类的功效与主要适应证。

   清热药根据其主要性能,分为以下五类。

   ①清热泻火药:

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及某些脏腑热证。

   ②清热燥湿药:

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③清热凉血药:

功能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吐衄、发斑等营分、血分实热证。

   ④清热解毒药:

功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

⑤清虚热药:

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虚热证。

   27.使用清热药时应注意些什么?

   

   ①使用清热药时,须分辨邪热是在气、在血、属虚、属实,针对性选药,并根据兼证予以相应配伍.

   ②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味苦性燥的药物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28.简述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说法的理由。

   

   黄芩善于清肺热治肺热咳嗽。

黄连善于清胃热,治胃热呕吐。

黄柏善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治下焦湿热诸证及肾火亢盛之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故有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

   29.试述石膏与知母二药在功效主治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

石膏与知母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治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证。

   

   不同点:

石膏辛、甘,大寒。

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

煅用还能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治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知母苦、甘,寒。

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上能清肺热润肺燥,中能清胃热而养胃阴,下能滋肾阴而泻肾火。

凡肺热燥咳、消渴证、内热骨蒸、肠燥便秘均可用。

   30.栀子性能、功效有何特点?

临床常用于哪些病证?

   

   栀子苦寒,其质轻浮,性缓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既清三焦之热而除烦,又能导湿热下行以利胆退黄,利湿通淋,且能凉血解毒以止血。

   

   临床常用于:

①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②肝胆湿热郁结所致黄疸、发热。

③血热吐衄、尿血、热淋、血淋等证。

④肝火上攻,目赤肿痛。

⑤火毒疮疡,红肿热痛。

 

   31.比较芦根与天花粉功效的异同点。

   

   芦根与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不同之处是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

   

   32.金银花、连翘常同用于温热病,二者功效与主治有何异同?

   

   金银花、连翘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消散痈肿。

常同治外感风热、温热病、火热疮毒等证。

但金银花疏散表热力强,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

用治热毒血痢、大便脓血;而连翘清心解毒力强,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尚治瘰疬痰核;连翘心又善于清心火,善治热入心包,高热神昏;此外,连翘兼利小便,治热淋涩痛。

   

   33.试述蒲公英的性味、功效主治及使用方法。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

归肝、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之功。

主要用于痈肿疔毒、肠痈腹痛、肺痈吐脓、毒蛇咬伤等内外热毒疮痈诸证。

因其兼有通乳之功,故尤为治乳痈之要药。

对湿热引起的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目赤肿痛。

使用蒲公英,可单味药煎服,也可配伍用之,用量不宜过大,否则可致缓泻。

外用可取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34.简述白头翁功用特点。

   

   白头翁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为治热毒血痢要药。

用于湿热泻痢、热毒泻痢之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症。

常与黄连、黄柏、秦皮等配用,如白头翁汤。

   35.生地与玄参功效主治有哪些异同?

  

   两者均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热、口干、舌绛;及阴虚内热、低热不退及消渴证等。

但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力强,血热吐衄、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者多用。

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兼能软坚散结,痈毒疮肿、火热炽盛之目赤咽肿痛及瘰疬、痰核、瘿瘤等多用。

   36.青蒿、丹皮、地骨皮均为清虚热退骨蒸药,其临床应用有何不同?

   青蒿芳香苦寒,辛香透散而不伤阴,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也善治无汗骨蒸。

   地骨皮甘寒清润,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善治有汗骨蒸。

   37.清热药中,哪些药物既能用于实热证,又能用于虚热证?

   生地、知母、玄参、黄柏、丹皮、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白薇、青蒿等药物既能用于实热证,又能用于虚热证。

   38.何谓泻下药?

泻下药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有哪些适应症?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具有通利大便、排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同时可泻实热、攻逐水饮(胸水腹水等)、使水邪从大小便排出等功能。

用于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39.在临床使用泻下药时应注意什么?

   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正气;应用作用峻猛有毒性的泻下药,一定要严格炮制,控制用量,确保用药安全。

   40.生大黄与制大黄有何不同的用途?

   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当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制大黄泻下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

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41.试述大黄与芒硝的功效与主治的异同点。

   相同点:

二者均为作用强烈的攻下药,均具有泻下通便、清热之功。

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及热毒证。

   不同点:

大黄苦寒沉降,泻下力强,长于泻胃肠实热积滞,善治实热便秘;内服外用均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烧烫伤、目赤咽痛;此外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诸证、湿热蕴结的痢疾、黄疸、淋证等。

芒硝咸寒,长于润燥软坚泻下,善治大便燥结。

外用清热消肿止痛,治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疡等。

   42.大黄与巴豆均属药性强的泻下药,两药的泻下之力有何区别?

   大黄与巴豆虽均属泻下药,且泻下力较强,但大黄性味苦寒,既沉降又泄热,善治热结便秘;而巴豆性味辛热,能峻下冷积,善治寒积便秘。

   43.巴豆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有哪些?

   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3g。

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

外用适量。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44.使用大戟、甘遂、芫花时应注意什么?

   使用注意事项:

①毒性较大,不可过量,久服,中病即止。

②宜醋制,以减低毒性。

③体虚及孕妇忌用。

④反甘草,一般不宜同用。

⑤甘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服。

   45.简述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及应用。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本类药物能祛除留着于肌表、经络的风寒湿邪,部分药还具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急、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膝酸痛、下肢痿弱等症。

   46.祛风湿药分为几类?

各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是什么?

   根据祛风湿药各药的不同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3类。

   ①祛风湿散寒药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等。

   ②祛风湿清热药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

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

   ③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

   47.比较羌活与独活功能及主治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均能①祛风除湿,用治风寒湿痹;②发表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不同点:

羌活以发表散寒为主,善治上半身痹证。

      独活以祛风除湿为主,善治下半身痹证。

   48.试分析独活、威灵仙治疗风湿痹证的特点。

   独活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

   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络而止痛,为治风湿痹痛要药。

凡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无论上下皆可应用,尤宜于风邪偏盛,拘挛掣痛者。

   49.试从药性理论分析秦艽的功效、应用及治疗风湿痹证的特点。

   秦艽辛苦性平。

功效是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用于风湿痹证,中风半身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

因其辛散苦泄,性平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

用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因其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

   50.比较防风与汉防已功能及主治的异同点。

   相同点:

二者均能祛风胜湿,用治风湿痹痛。

   不同点:

防风性温,治痹证以风寒湿痹为优。

长于祛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又能止痉,用治破伤风。

   汉防已性寒,长于祛风除湿,善治风湿热痹;又能利水消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

   51.试述桑寄生的性昧、功效与应用。

   性味:

苦,平。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①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尤以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为宜;②肝肾虚损、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月经过多、崩漏等。

   52.何谓化湿药?

   气味芳香、性偏燥,具有化湿运脾之功,主要用于湿阻中焦、中气不运等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53.试述苍术与黄柏的功效,并阐明两者配伍的意义及适应证。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苍术苦燥性温,善祛湿邪;而黄柏苦燥性寒,善祛湿热。

两药相配,一寒一温,相制相成,共奏祛除下肢湿热之证,适宜湿热痿证。

   54.厚朴在临床上用治哪些病证?

其作用机理是什么?

   厚朴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

①用治湿阻中焦,脘腹胀满。

因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能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②用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因本品辛散苦泄,功能下气宽中,消积导滞;③用治痰饮咳喘。

因本品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

   55.藿香、生姜、黄连皆能止呕,临证如何区别应用?

   藿香气味芳香,善能化湿和中止呕,且微温而不燥烈,辛散而不耗气,最宜于湿浊中阻所致恶心呕吐之证;

   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配伍不同,可用于多种呕吐。

因其辛散性温,尤长于温胃降逆止呕。

故凡见寒邪犯胃之呕吐清水痰涎者,用之最宜;

   黄连味苦性寒,功长清热、降逆、止呕,对热积胃中而致呕吐酸苦者,每有良效。

   56.何谓利水渗湿药?

其功能主治及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证、痰饮、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阴亏津少、肾虚滑精遗精者宜慎用或忌用。

一些有较强通利作用的药物孕妇应慎用。

   57.茯苓、猪苓、泽泻的功效、主治有何异同?

   茯苓、猪苓、泽泻均为甘淡之品,均能利水渗湿,用治水湿停滞所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相须为用。

   区别:

茯苓性质平和,利水不伤正气,并有健脾、宁心之功,临床对脾虚湿盛诸证,如水肿、泄泻、痰饮等,尤为适宜。

亦为心悸,失眠所常用;

   猪苓功专渗泄,其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故水肿、小便不利常用;

   泽泻性偏寒凉,利水之中又有泄热之功,尤善泻肾与膀胱之热,常用于肾阴不足,相火亢盛而致遗精、眩晕等证。

   58.试比较茯苓与薏苡仁之性味、功效及主治之异同。

   二药均为甘淡之品。

均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用治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以及脾虚湿盛之腹满泄泻等。

   区别:

茯苓性平,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健脾力强,而能宁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

   薏苡仁性微寒,能清热利湿,治湿温初起或暑湿;能清热排脓,治肺痈肠痈。

祛湿力强,能舒筋脉、缓和拘挛,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

   59.试述车前子的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