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364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docx

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

2019年高考生物专项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练习苏教版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B.草原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垂直结构分层

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固定太阳能总量降低了

3.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能量数值(千

卡/m2·年)

动物种类

摄取量

(I)

同化量

(A)

呼吸量

(R)

生产量

(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4.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

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A.0.05% B.0.5% C.0.25%  D.0.025%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

6.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

甲→乙→丙→丁,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Ⅰ、Ⅱ、Ⅲ、Ⅳ(单位:

kg/a)。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丙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量一定大于丁种群

B.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等于Ⅰ所含的能量

C.若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20%,则Ⅱ+Ⅲ+Ⅳ=0.2Ⅰ

D.甲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牛粪便中有机物所含能量,应是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

B.大鱼吃小鱼可为种间斗争中的捕食关系,也可为种内斗争

C.花卉晚上放在室内过夜,人与花卉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D.有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即可是生产者,又可是消费者,也有不属于生产者的植物,如菟丝子

8.果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

(1)果园生态系统中的果树害虫与其天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________。

(2)果树害虫的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天敌控制果树害虫与喷施农药相比,其优点包括能够更有效控制害虫数量,作用时间也更为________,并且能够减少______。

(3)某果园中,有一条食物链为:

柑橘(W1)→蚜虫(W2)→七星瓢虫(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l/10W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实践表明,在果园种草,可以大大降低害虫对果园的破坏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使果园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

9.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

C.各营养级生物必然有呼吸消耗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10.稻田生态系统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和卷叶螟是水稻的两种主要害虫,现引入它们的天敌拟水狼蛛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B.相比弃耕稻田,人为干扰将影响精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引入天敌之后,用性引诱剂诱捕褐飞虱,短期内卷叶螟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

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

等排出体外。

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2.答案:

C

解析:

若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推迟,则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故A错;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B错;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营养级越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就越低,故C正确;弃耕的农田发生次生演替,出现的杂草地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农田多,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高,故D错。

3.答案:

D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由题意知同化效率=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同化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还因食物性质或类型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要高于植食动物。

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根据题意,小鸟与鹰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10)×100%=20%,小鸟与昆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25÷2)×100%=12.5%,昆虫与绿色植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000)×100%=10%,因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12.5%×20%×100%=0.25%,故C正确。

5.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杂草与水稻都是生产者,当把杂草全部清除掉,会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多,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故C正确;杂草清除掉,生物种类减少,会使物种多样性下降,故D错;由于水稻和杂草都是生产者,除草后营养级没有减少,故B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答案:

D

解析:

在食物链中每个个体含有的能量或有机物是不确定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自身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

7.答案:

C

解析:

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方面来切入.

解答:

解:

花卉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卧室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人的呼吸作用也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样人、花争氧,使卧室内的氧气过少,二氧化碳过多,不利于人体健康

8.答案:

(1)消费者

(2)捕食者和寄生持久环境污染

(3)果树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4)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题意可知,果树害虫与其天敌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果树害虫的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者和寄生。

天敌控制果树害虫属于生物防治,与喷施农药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作用时间更为持久,并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

(3)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是:

呼吸作用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一部分进入遗体残骸中被分解者所利用。

正常情况下,柑橘的同化量约有(10%~20%)W1=(1/10~1/5)W1流入下一营养级所有生物体内,若W2远小于l/10W1,其原因是果树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蚜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4)在果园种草,提高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营养结构复杂,增加了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考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9.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传递、逐级递减,A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传递、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即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是最少的,B正确;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发生有呼吸消耗的能量,C正确;初级消费者越多同化的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用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得能量流向人类,A正确;人为干扰改变精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C错误;引入天敌之后,用性引诱剂诱捕褐飞虱,使得卷叶螟的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会下降,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19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细胞及其分子组成1.2组成细胞的元素及无机化合物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

B.C、H、O、N是组成生物体内酶所必需的元素

C.蛋白质中的S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

D.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解析:

选A。

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存在差异,如红细胞中含Fe较多,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两者都含有C、H、O、N,B正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CHRH2NCOOH,因此蛋白质中的S存在于R基中,C正确;核酸中的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D正确。

2.下图1是细胞中3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甲、乙化合物共有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a

B.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则甲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图2中的b

C.图2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这与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无关

D.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乙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解析:

选C。

正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

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是碳,再者是氢。

因此甲、乙分别为H2O和蛋白质,a、b、c分别为氧、碳、氢。

H2O和蛋白质共有元素为H、O,而O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细胞脱水后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因此在脱水的细胞中甲为蛋白质,蛋白质是以碳元素为骨架建立的大分子物质,其中碳含量最多;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这与细胞中水的含量有关;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也相同

B.癌变细胞和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C.给水中毒患者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D.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

、HPO

等离子有关

解析:

选D。

细胞代谢的强弱不仅与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有关,还与温度等因素有关,A错误;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而癌变细胞不具有这些特征,B错误;水中毒患者由于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注射质量分数为1.8%的盐水,是为了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HCO

、HPO

等离子与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有关,D正确。

4.下图是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结构简图,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体缺Mg会影响光合作用

B.人缺Fe会导致贫血

C.Fe和Mg属于大量元素

D.人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解析:

选C。

左图说明Fe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人缺Fe会导致贫血;右图说明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关键元素,植物体缺Mg,叶绿素合成受阻,会影响光合作用;Fe属于微量元素。

5.分析下表,可推测(  )

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

甲、乙混合

注:

“+”显色,“++”显色更深;“一”不显色。

A.甲溶液含有淀粉     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解析:

选D。

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根据溶液甲中的颜色变化可知其含有蛋白质;根据乙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可知其含有淀粉;甲、乙混合后,两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还原糖,由此可知,甲溶液中含有淀粉酶,乙溶液中含有淀粉。

6.如图中能正确反映某植物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

A.ⅠB.Ⅱ

C.ⅢD.Ⅳ

解析:

选A。

细胞呼吸需要水分,种子萌发时要先吸收水分。

在一定范围内,种子含水量相对越高,呼吸作用相对越旺盛。

7.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钙有利于花粉管的生长,适宜浓度的硼有利于花粉粒的萌发

B.钙或硼对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同样的影响

C.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粒的萌发

D.硼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的生长

解析:

选B。

由图分析可知,在一定的钙浓度下,随着钙的浓度升高,花粉管生长速率先升后降,而对花粉粒萌发率没有影响;在一定的硼浓度下,随着硼的浓度升高,花粉粒萌发率先升后降,而对花粉管生长没有影响。

8.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在完全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解析:

选D。

判断元素是否是必需元素通常用溶液培养法。

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

9.红细胞是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

下面是将人体红细胞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液态环境中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示意图,请分析该图说明的问题是(  )

A.水分比无机盐更容易进出细胞

B.红细胞运输氧气依赖于血红蛋白

C.只要将红细胞置于浓盐水中,细胞就会失去功能

D.水分和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解析:

选D。

据图可知,盐水浓度的大小能够改变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因此说明水分和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题目信息并未比较水分和无机盐进出细胞的难易程度;红细胞运输氧气依赖于血红蛋白,但题目并未体现这部分信息;当将红细胞置于浓度稍大于生理盐水的浓盐水中,细胞不一定会失去功能。

10.下面是一组探究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实验,按表中编号顺序对应下列各项中的内容,正确的是(  )

待测物

试剂

颜色

反应条件

胰岛素

双缩脲试剂

脂肪

橘黄色

斐林试剂

砖红色

水浴加热

A.紫色、苏丹Ⅳ染液、蔗糖

B.红色、苏丹Ⅲ染液、蔗糖

C.紫色、苏丹Ⅲ染液、葡萄糖

D.红色、苏丹Ⅲ染液、果糖

解析:

选C。

胰岛素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蔗糖无还原性,C项正确。

11.植物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

如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化关系图。

请根据图推断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冬季来临过程中,自由水明显减少是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B.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C.随着气温和土壤温度的下降,根系的吸水量减少,组织的含水量下降

D.随温度的缓慢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逐渐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析:

选A。

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度过低导致酶活性降低,A错误;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升高时,植物抗寒性增强。

随冬季来临,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下降,结合水含量上升,B正确;温度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的水分减少,组织的含水量下降,C正确;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D正确。

12.如图曲线表示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吸收水和P的量。

以下有关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P的需要量不同

B.小麦吸收水和P在生长前期是同一过程,后期不同

C.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水的需要量不同

D.小麦吸收水和P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解析:

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和P的需要量不同,在前期二者的吸收量均增加,在生长后期二者的吸收量出现明显差异。

注意到虽然生长前期水和P的吸收量均增加,但非同等程度增加,后期又不相同,故水和P的吸收不是同一过程。

事实上二者的吸收形式、原理均不同,因此二者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13.某玉米新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请用所学的方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品:

新鲜的普通玉米子粒,新鲜的新品种玉米子粒,研钵,试管,漏斗,纱布,吸管,清水,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量筒。

方法步骤:

①将两种玉米子粒分别进行__________,制备组织样液。

②取A、B两支试管,向A中加入新品种玉米组织样液2mL,B中加入普通玉米组织样液2mL。

③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__________,摇匀,再分别加入4滴__________,摇匀。

④观察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检测蛋白质应选用双缩脲试剂,颜色反应的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有关,蛋白质含量越高,紫色反应越深。

答案:

实验原理: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①研磨 ③双缩脲试剂A液 双缩脲试剂B液 ④颜色变化并比较紫色的深浅 预期结果:

新品种玉米子粒组织样液(A试管)紫色较深

14.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脂质和蛋白质。

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细胞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自由水的生理作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牛奶、奶粉中都添加钙、铁等元素。

其中碳酸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这说明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对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非常重要,这说明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天然无污染的泉水中,含有Cu、K、Ca、Zn、P、Mg、Na、Fe等人体必需元素,其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神经兴奋的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元素是________。

答案:

(1)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②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③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 

(2)构成细胞内某些化合物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K、Ca、P、Mg K、Na

15.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

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

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

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

(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玉米种子萌发时,要将胚乳中的淀粉转化成小分子可溶性糖类(如麦芽糖),发芽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中含有大量淀粉酶。

(1)若B、D、F三支试管加入碘液后均出现蓝色,说明三支试管中均有淀粉剩余。

(2)题中实验温度是20℃、40℃、100℃,20℃比40℃时的颜色要浅,说明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一定高于20℃,100℃时酶活性已经丧失,所以可以就在二者之间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进行实验,实验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并以与上述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答案:

(1)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2)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

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