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6528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docx

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专题71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7.1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突破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一、主要内力作用与地貌

运动类型

作用方式

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者喷出地表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如富士山

地震

地表下的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断裂、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流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体积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体积质量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较为普遍

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方法一、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分析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地质构造的应用

方法二、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如下表)。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3中丙),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了。

方法三、不同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

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3.(2016•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4—5题。

4.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

5.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6—7题。

6.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

7.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8—9题。

8.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B.②C.③D.⑤

9.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双选)

10.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11.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2015•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13.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14—15题。

14.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15.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10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2.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①B.②C.③D.④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是陡崖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

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读图完成3—4题。

3.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4.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

身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到河中钓鱼是一大乐事。

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

某次中雨过后,小军来到下图所示河段垂钓。

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

据此完成5—7题。

5.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军垂钓时丁处河水较丙处混浊B.河中沙洲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D.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6.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7.图中堤坝较低矮,主要是考虑

A.排水B.灌溉C.发电D.蓄洪

【答案】1.A2.A

【解析】1.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块的生长边界。

选A正确。

2.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选A正确。

【答案】3.D

【答案】4.C5.B

【解析】4.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答案选C。

5.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

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黏土,丙和丁地位置高。

答案选B。

【答案】6.D7.C

【解析】6.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其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

7.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

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

故选C。

【答案】8.D9.C

【解析】8.江南丘陵地形属于丘陵地形,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地地形;②远处有石林,在我国有名的属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在我国以黄土高原流水作用最突出;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

D正确。

9.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的沟谷主要是植被受到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正确。

【答案】10.AD11.AC

【解析】10.图中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指固结成岩作用;③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或沉积物的过程,不是成岩作用;④所示箭头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

11.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到地球内部。

【答案】12.C13.D

13.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有关;渠水主要用来灌溉,所以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故选D。

【答案】14.C15.A

【解析】14.首先岩层断裂,然后来自上地幔软流层的矿物沿断层上升到地表,称为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再经过外力作用,依次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河滩泥沙。

故选C。

15.图示纵坐标的单位为米,横坐标的单位为千米,两者比例尺差距较大,所以绘制火山剖面图坡度比实际坡度要大。

故选A。

【答案】1.A 2.C 

【解析】1.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即该地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

2.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河道加深;这种过程持续反复就形成了河流阶地。

据此推断,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的位置,说明形成年代最晚。

【答案】3.A 4.D

【解析】3.大瓦山下部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向斜山,说明有板块水平挤压;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上升,并且覆盖上层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

4.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答案】5.A 6.C 7.A 

【解析】5.丁处位于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烈,故河水含沙量大,较混浊,位于沙洲下游的丙处水流缓慢,较清澈;受侵蚀的河岸(西侧)河水比以沉积作用为主的河岸(东侧)河水更深,也更容易垮塌;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6.水流缓慢、河水清澈的位置利于垂钓,图中丙处位于河流中沙洲的下游,受沙洲影响,这里水流缓慢、河水清澈,最适宜投放钓钩。

7.发电、防洪都需要建设较大规模的水库,堤坝建设高度较大;图中河流的堤坝较低矮,主要是为了河流水量过大时,能够将部分洪水从堤坝顶部排泄出去,以免造成上游水位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