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696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docx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第一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专业班级

小学教育3班

学生

学号

课题名称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5月10日

课题类型

理论研究

课题性质

教师科研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容

研究目的:

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受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给学校、教师自身和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的问题,提出预防和解除职业倦怠的可行性策略,为学校、老师以及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主要容: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表现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二、基本要求

1.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指导思想,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2.要在文献资料或调查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格式规。

3.不容许任何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撰写好本论文,达到一定的研究水平。

4.虚心接受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并向同学和其他相关人员请教。

 

注:

1、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经各教研室主任、系(部)教学主任审批生效;

2、此表双面打印,一式三份,学生、指导教师、教研室各1份。

三、课题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包括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参考资料)

1.文献资料方面: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CNKI上有大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文献可查;

2.教师指导方面:

学院、系部有很多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可随时向他们请教有关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

3.自身水平方面:

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四、论文(设计)进度表

1.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选题:

2011.9.10~10.10;

2.明确研究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确定论文题目“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2011.10.11~10.25;

3.开题:

2011.10.26~11.15;

4.第一稿:

2011.11.16~12.15;

5.第二稿:

2011.12.16~2012.2.15;

6.第三稿:

2012.2.16~3.15;

7.定稿:

2012.3.16~4.15;

8.评定:

2012.4.15~5.10.

五、教研室审批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六、系(部)审批意见

 

系(部)负责人(签名)(公章)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第一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

2011年9月10日~2012年5月10日(共32周)

系(部):

指导教师:

班级:

学生: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现状,主要容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与拟采用的研究方法,8篇以上主要参考文献,进度安排,论文提纲)

选题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职业倦怠(jobburnout)的概念,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躯体、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其三个核心成分为情感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低成就感(lackofpersonalaccomplishment)。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日益凸显。

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

近年来,为响应“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成为了新的压力源,相当一部分教师因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

多项研究发现,我国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各种心理情绪问题,非人性化地对待学生而引发的教育事件频频曝光,中小学师资尤其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

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作为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

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深入并有系统地整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概括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既丰富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容,又能为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为学校加强科学管理,维护并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关注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

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用自身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本身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可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价值。

研究现状:

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少,而且主要是引用国外的有关资料。

维良在《教师心理卫生》一书中谈到:

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

秀玉、秀梅在《教师职业倦怠解析》一文中谈到: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与容。

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是引用国外的资料,再根据国的情况做一些探讨。

玛勒诗(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MBI一共有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包括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包括5个题目)、成就感维度(包括8个题目)。

采用4点记分法。

3个维度的得分的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

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严重。

据研究发现,MBI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性,所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如玉芳、毕增重、曾玲娟等常使用这一工具来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修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EBI)一些研究者,如王国香、长江、伍新春等人基于玛勒诗等人的倦怠问卷,通过对各个维度的题目进行添加或删除,采用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作为职业倦怠的效标,并在初测与正式施测的结果基础上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EBI。

修编的EBI保持MBI的3个核心维度,由21道题目构成,其中来自MB工的题目和研究编制的题目各占一半。

采用7点Likert量表,让被试者按出现每种症状的频次进行评定,从0-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

徐富明、吉峰和钞秋玲等进行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

他们提取出了3个职业倦怠因素并分别命名为:

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性化。

此问卷由15个项目构成。

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主要容:

本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科学含义及表现特征,指出当前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学业绩、身心健康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严重状况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培养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地丰富完善;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我修养;改进人际关系;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管理制度;优化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减轻工作负荷,优化教学方法;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关注教师需要;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建立创新性评价制度,为学校管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

预期目标:

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改善教师的精神面貌;完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论文。

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在认真搜集、仔细研读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总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特征及不良影响,并从教师工作特征、个体特征两大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存在的各类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通过文献查阅等方法,找寻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比较研究: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先进理念和成果,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运用,在概括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制定应对策略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济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7):

89-92

[2]王一敏.职业倦怠综合症[M].:

华东师大学,2006

[3]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

中国文联,2007

[4]唐昕辉.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D].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万莉,志明.近十年来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3(上):

72-73

[6]秀玉,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

(2):

56

[7]杜娟,喜香.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10,(9):

293

[8]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77

[9]蔡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

(1):

54

[10]侯新杰,谷自英.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2009,

(1):

111

[11]游小培.教师职业与发展[M].:

东北师大学,2003

[12]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大学,2006

[13]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

[14]平文.控制点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版.2005,(11)

[15]永鑫,阔,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

234-238

[16]春阳.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黄文芬.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J].黔南民族师学院学报,2006,(4)

进度安排:

1.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选题:

2011.9.10~10.10;

2.明确研究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确定论文题目“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2011.10.11~10.25;

3.开题:

2011.10.26~11.15;

4.第一稿:

2011.11.16~12.15;

5.第二稿:

2011.12.16~2012.2.15;

6.第三稿:

2012.2.16~3.15;

7.定稿:

2012.3.16~4.15;

8.评定:

2012.4.15~5.10.

论文提纲:

前言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表现

一、教师职业倦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教师的教学业绩

(二)教师的人际关系

(三)教师的生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特征因素

1.工作量

2.角色压力

3.教学情境

4.评价体系与先进理念的矛盾

(二)个体特性因素

1.教师性格

2.控制点类型

3.自我效能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个人调整

(二)学校指导

(三)社会支持

结论

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年月日

教研室审核意见:

 

年月日

系(部)审批意见: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