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721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命运、思索民族未来、忧虑人民疾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筑梦圆梦”伟大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公共性是知识分子的职业特征,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要关心公共社会生活,必须对社会生活产生正能量影响。

在构成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国情怀是维系知识分子职业标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

为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担负起职业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精彩语句向我们传递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优秀品质。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

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道道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

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

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世界。

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

毫无疑问,保持一颗爱国、报国、强国之心,仍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最宝贵的精神品质。

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

钱学森、邓稼先、方永刚、黄大年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它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浮夸现象,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郇雷《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B.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

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

知识分子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4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文章主体部分分五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

C.文章最后一段用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B.现代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

C.社会

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D.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

【答案】1.A2.B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错误,偷换概念,原文第3段说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

C.“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第4段可知“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条件之一,还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D.“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5段应是“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每层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错误,原文第2段的中心论点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要形成以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所以中心论点不是全段的第一句话。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学生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第5段说的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此处是“内化”而不是“取代”。

故选C。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

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膳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和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

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A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摘编自360百科、XX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2015年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2015年7月)

材料三:

10月30日,第16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进入第二天,西安市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A、B3、B4三个展馆人头攒动。

西安展团农产品上贴着的“二维码”信息,让许多人对绿色食品有了新的认识,只需扫一下,便可知道农产品的身份信息。

“葡萄在离开园区时便进行了检验检测,数据就写入了监管平台,通过二维码方便消费者查询。

对企业来说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这个小小的贴标却起到了防伪的大作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西安荣华农业一位负责人说。

(摘编自赵辉《陕西:

绿色农产品也有“户口簿”》,2015年11月2日《西安晚报》)

材料四:

绿色、有机农产品颇受市场追捧。

绿色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出10%至30%,有机农产品要高出50%以上。

表面上看,这样的价格很合适,但绿色农产品成本比普通农产品高不少,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更是普通农产品的两倍以上。

—些农企意识到品牌是让绿色农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开始着手打造绿色产品流通渠道。

进入超市为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但超市设置了各种进场门槛,这些费用让企业吃不消。

为了破解进入超市不盈利的局面,很多电商企业应运而生。

“我们通过互联网让农民的生产过程透明化,以此重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

”阿卡农庄总裁江宇虹说,农庄将客户锁定为中高端消费者,采用预付费种植方式,实现了以销定产。

目前,700家绿色食品企业已进驻工行融e购,在线销售额近9000万元;中绿生活网对接企业1000家,签约额达3500万元;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入阿里和京东平台的农户数量更多。

绿色、有机食品行业未来会成为食品行业中的朝阳行业。

(摘编自乔金亮《如何让绿色农产品叫好又叫座》,2017年7月4日《经济日报》)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有机食品,产品种类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仅局限在原产品上,在食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还非常小。

B.相对国外有机食品市场,我国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单一,大多集中在大型超市,还有很多销售渠道待开发。

C.虽然我国有机食品市场有监管机构,但还缺乏统一认证制度,完全不能为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D.对比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状况,我国有机食品产业还很不成熟,但未来市场很广阔,发展潜力很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看,所有的有机食品全都属于绿色食品范畴,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

B.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比普通食品营养价值更高,而是在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污染更少,食品更安全。

C.绿色农产品搭乘信息化快车,既方便生产过程的监管,又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任,促进产品销售。

D.有机食品颇受市场追捧,但仍存在生产成本高、没有品牌意识、产品利润低、消费者信任不足等问题。

6.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提供的信息,你认为我国绿色、有机食品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请简要概括。

【答案】4.C5.D

6.①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生产和销售过程

监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②降低生产成本;③利用网络,优化销售渠道;④打造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C项,“完全不能为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错。

从材料二看,我国有监管机构,但缺乏认证制度,这些监管机构就是为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C项表述彻底否定了其作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D项,“没有品牌意识”错。

原文说“一些农企意识到品牌是让绿色农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品牌意识缺乏”言过其实。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区域,即“材料三和四”,作答时先从材料三和四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如材料三“葡萄在离开园区时便进行了检验检测,数据就写入了监管平台,通过二维码方便消费者查询。

对企业来说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这个小小的贴标却起到了防伪的大作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即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监管,赢得信任。

材料四“表面上看,这样的价格很合适,但绿色农产品的成本比普通农产品高不少,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更是普通农产品的两倍以上”,暗示我们要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一些农企意识到品牌是让绿色农产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开始着手打造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我们通过互联网让农民的生产过程透明化,以此重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农庄将客户锁定为中高端消费者,采用预付费种植方式,实现了以销定产”等表述,可得出结论:

我们要利用网络,优化销售渠道,打造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题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马

贾平凹

四月二十一日,谭宗林从安康带来魏晋画像砖拓片数幅,和一包新茶。

因茶思友,分出一半去寻马海舟。

马海舟是陕西画坛的怪杰,独立特行,平素不与人往来。

他作画极认真,画成后却并不自珍,凭一时高兴,任人拿去。

我曾为他的画作说过几句话,或许他认为搔到了痒处,或许都是矮人,反正我们是熟了。

“你几时来家呀,我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他这么邀请着我,但他交待得太复杂,我不是狗,也不是司机,深如大海的都市里,我寻不着去他家的路。

谭宗林领我过大街穿小巷,扑来扑去了半天,把一家门敲开了。

马海舟正在作画哩。

大画家用小画案,我第一次见到。

那么窄而短的桌子上,一半又层层叠叠堆放着古瓷和奇石异木,空出的一片毡布上,画的是一匹马,天马。

马斜侧而立,四蹄有蹬踏状,但枯瘦如细狗,似有一纵即逝之架势。

天上之马是不是这般模样,我不知道,马海舟是知道的,他使马鬃马尾,及四条腿上,都画成一团团丝麻,若云之浮动。

我鼓掌说:

好!

谭宗林能煽情惑人,立即说:

你叫好,何不题款几句?

我便提笔写了:

天上有龙马,

孤独难合群。

何不去世间?

我岂驮官人!

那日马海舟脸色红润,粗而极短的十指搓着,说:

你总知我。

谭宗林顿生掠夺之意,从怀里掏出一张拓片来要送马海舟。

拓片是一幅有着“飞天”的魏晋画像砖图案,明显看出马海舟是激动了,惊奇敦煌壁画里有“飞天”,而魏晋时竟也有“飞天”,中国美术史是要改写了。

谭宗林自然就提出了交换的话来。

我立即反对:

此画不能送人的;拓片毕竟是拓片;既然宗林对马先生一向敬重,送一幅拓片还舍不得吗?

谭宗林百般骂我,马海舟笑道:

“你看了我的‘天马,,我看了你的‘飞天”过过眼福就是,但你的‘飞天’世人难见,我看过了,送你一个更古老的东西作补偿吧。

”遂拿出一幅鹰图给了谭宗林。

一张大纸,赫然站有一鹰,身如峻崖,头生双角,口微微张开,似有嗷嗷之声发出,题为“八万年前有此君”。

谭宗林大喜。

我戏谑道:

宗林带他那个拓片在城里呆三天,数十张画就从画家手里赚过来了!

宗林只是笑,马海舟却不理会,还在讲鹰与恐龙是同代之物,我便扭头去观赏古董架上那些秦砖汉瓦唐俑宋瓷了。

他的收藏大多是民间工艺,但精妙绝伦,那奇奇怪怪的形状,以及古董上绘制的各种色彩图案,使我突然悟到马海舟作品之所以古拙怪诞,他受古时的民间工艺影响太大了。

“这四幅画,你俩各挑两幅吧!

”马海舟送我三件古玩后,突然说。

他从柜子里又取出四幅画来,一一摊在床上。

一幅梅,一幅兰,一幅菊,一幅竹,都是马海舟风格,笔法高古,简洁之极。

如此厚意,令我和谭宗林大受感动,看哪一幅,哪一幅都好。

谭宗林说:

贾先生职称高,贾先生先挑。

我说:

“茶是谭先生带来的,谭先生先挑。

”我看中菊与竹,而梅与家人姓名有关,又怕拿不到手,但我不说。

“抓纸丢儿吧,”马海舟说,“天意让拿什么就拿什么。

”他裁纸,写春夏秋冬四字,各揉成团儿。

我抓一个,谭抓一个,我再抓一个,谭再抓一个。

绽开,我是梅与菊。

梅与菊归我了,我就大加显摆,说我的梅如何身孕春色,我的菊又如何淡在秋风。

正热闹着,门被敲响,我们立即将画叠起藏在怀中。

进来的是一位高个,拉马海舟到一旁叽叽咕咕说什么,马海舟开始还解释着,后来全然就生气了,嚷道:

“不去,绝对不去。

”那人苦笑着,终于说:

“那你就在家画一幅吧。

”马海舟垂下头去,直闷了一会,说:

“现在画是不可能的,你瞧我有朋友在这儿。

我让你给他带一幅去吧。

”从柜子里取出一幅画来,小得只有一面报纸那么大。

“就这么大?

给你说了一年了,就这么大一张,怎么拿得出手呢?

”那人叫苦着,似乎不接。

“那我只有这么大个画桌呀!

”马海舟又要把画装进柜子,那人忙把画拿过去了。

来人一走,马海舟嚷道喝茶喝茶,端起茶杯自己先一口喝干。

谭宗林问怎么回事,原来是那人来说他已给一位大的官人讲好让马海舟去家里作画的,官人家已做好了准备。

“他给当官的说好了,可他事先不给我说,我是随叫随到的吗?

”谭宗林说:

“你够作的。

”马海舟说:

“我哪里作了?

我不是送了画吗?

对待大人物,谄是可耻的,作也非分,还是远距离些好。

”他给我笑笑,我也给他笑笑。

告辞该走了,谭宗林把魏晋画像砖拓片要给马海舟,马海舟不收,却说:

“下次来,你把你的那块铜镜送我就是了,那镜上镌有四匹马,你知道,我姓马,也属马。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海舟是陕西画坛的怪杰,他的怪主要体现在他的绘画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方面,文中作者对其有欣赏之意。

B.本文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写我们去寻访马海舟,结尾写到我们与马海舟辞行,文章前后文脉贯通,结构紧密。

C.我给天马题款,表面是说天马的个性,实际上点出了马海舟不服输的倔强性格,这就难怪马海舟要视我为知己。

D.本文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其中“你够作的”,有口语化的色彩。

8.概括文中马海舟的形象,并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9.文章标题是《天马》,请说说为什么还要写到鹰图和梅兰竹菊图。

【答案】7.C8.①独立特行,平素不与人往来;②有文人骨气,不愿巴结官员;③重友情,送我们画作;④为人豪爽、大方,送我三件古玩,不收谭宗林的铜镜;⑤爱好奇古,家里古董架上是秦砖汉瓦唐俑宋瓷,画作古拙怪诞。

⑥画画极认真。

9.①以图喻人,《天马图》中的天马、《鹰图》中的老鹰喻指马海舟独立特行、不同凡俗的性格,《梅兰竹菊图》则表现了他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高雅脱俗的精神品质。

它们互相映衬,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②将鹰图和梅兰竹菊图轻易送人,也很好刻画了马海舟对朋友大方的性格。

③写鹰图及梅兰竹菊图等相关的情节,也体现了他们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说明他们情趣相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细致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切实把握作品精髓。

C项“点出了马海舟不服输的倔强性格”错。

文章写我给天马题款,表面是说天马的个性,实际上写出了马海舟独立特行、不同凡俗的倔强性格。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入手,也可通过别人的评价或他人的行为间接表现。

原文说:

“马海舟是映西画坛的怪杰,特立独行,平素不与人往来”可看出他独立特行,平素不与人往来;不去给一位大的官人去家里作画的情节体现了马海舟有文人骨气,不愿巴结官员;送我们画作的事件体现了他重友情的性格特点;送我三件古玩,不收谭宗林的铜镜,体现他为人豪爽、大方;爱好奇古,家里古董架上是秦砖汉瓦唐俑宋瓷,画作古拙怪诞;“他作画极认真”,表明他画画极认真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思想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作者在文章中描绘鹰图“一张大纸,赫然站有一鹰,身如峻崖,头生双角,口微微张开,似有嗷嗷之声”,目的是以图喻人,《天马图》中的天马、《鹰图》中的老鹰喻指马海舟独立特行、不同凡俗的性格。

作品中有关于梅兰竹菊图的描写,借《梅兰竹菊图》表现了马海舟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高雅脱俗的精神品质。

它们互相映衬,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马海舟将鹰图和梅兰竹菊图轻易送我和谭宗林,很好刻画了马海舟对朋友大方的性格。

另外,作者写鹰图及梅兰竹菊图等相关的情节,也体现了他们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说明他们是情趣相投的朋友。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

少孤,依外家居。

九岁通《论语M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

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震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蓉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

”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

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

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

“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

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

”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

帝曰:

“范博士可前平说。

”升起对曰:

“《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曰中乃罢。

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

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范升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是指尚书台,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

C.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

D.耆艾,古以七十岁为耆,六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

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

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

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

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

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光武帝授予他们博士之位。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

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1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

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2)《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答案】10.A11.D12.C

13.

(1)官员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不再是国家的臣民,像这样,那么青州、徐州的贼寇就在身边作乱了。

(2)《左氏春秋》不尊奉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师徒传承,又没有传人,并且它不是先帝所留存的经书,没有理由能设立博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兵役"为名词,作“发”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昭昭于日月”与“震震于雷霆”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C。

句子翻译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