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816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docx

教学导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作者:

————————————————————————————————日期: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学时/学分:

4

开课系部:

园林技术

适用专业:

植物保护

任课教师:

杨慧

 

二〇一一年七月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授课专业

植物保护

年级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总学时

72

学分

4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2学时,课内实践30学时

教材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作者

许志刚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7月

第4版

指定参考书

 普通植物病理学

作者

谢联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8月

第1版

植物病理学原理

作者

宗兆锋

康振生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

第2版

授课教师

杨慧

职称

讲师

单位

园林技术系

授课时间

第2学期

授课题目:

第一章绪论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植物病害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明确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明确植物病害的5种典型症状;明确植物病征的类型;明确地球生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病原生物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了解植物病原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的抗病性以及寄主-病原物的互作关系;了解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

教学重点:

植物病害的病因;植物病理学的任务;植物病害症状的描述;地球生物的分类系统。

教学难点:

植物病害病状、病征的区别和联系;区分植物正常生理现象与植物病状;植物病原生物在分类体系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和手段:

板书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二、病因

三、病害的重要性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症状类型

(一)病状类型

1.变色(discoloration)

2.坏死(necrosis)

3.萎蔫(wilt)

4.腐烂(rot)

5.畸形(malformation)

(1)增大(hypertrophy)

(2)增生(hyperplasia)

(3)减生(hypoplasia)

(4)变态或变形

(二)病征

(1)霉状物或丝状物

(2)粉状物或锈状物

(3)颗粒状物

(4)垫状物或点状物

(5)索状物

(6)菌脓或流胶

二、症状的变化

三、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第三节植物病原生物的类群

一、地球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上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名称和命名

(二)地球上生物的主要类群

1.无胞生物域(Acytota)

病毒界(KingdomVira)

2.原核生物域(Prokaryota)

细菌界(KingdomBacteria)

3.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1)原生生物界(KingdomProtista)

(2)藻物界(KingdomChromista)

(3)植物界(KingdomPlatae)

(4)真菌界(KingdomFungi)

(5)动物界(KingdomAnimalia)

三、植物病原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植物病原生物的侵染原理

一、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1.接触期(contactperiod)

2.侵入期(penetrationperiod)

3.潜育期(incubationperiod)

4.发病期(symptomappearance)

(二)病害循环

二、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parasitism)

(二)致病性(pathogenicity)

三、植物的抗病性

(一)结构抗性

(二)生化抗性

(三)抗病性的类型

1.避病性(avoidance)

2.抗病性(resistance)

3.耐病性(tolerance)

四、寄主-病原物的互作关系

第五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早期的记载

二、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历史

1.病原学

(1)病原菌物学

(2)病原细菌学

(3)病原病毒学

(4)病原线虫学

2.植物病理学

3.诊断学

4.病理生物学

5.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6.分子植物病理学

7.病害流行学

8.植物病害控制

三、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简史

作业布置:

1.阐述植物病害、病害症状、病因的定义。

2.阐述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的定义。

3.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植物病原生物有哪几类,分类地位如何?

 

授课题目:

实验一植物病害的症状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各种植物病害症状;学习观察和描述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为田间诊断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植物病害病状和病征的区分。

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病害症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认识各种植物病害症状。

2.学习观察和描述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

3.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为田间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1.通过看幻灯片、病害症状挂图及观察植物病害症状标本,观察一些主要典型病害。

2.通过播放教学片,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特征。

作业布置:

描述至少10种病害,要求写出病原名称、危害部位、症状类型,并简要描述症状。

授课题目: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第一节菌物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菌物的概念、营养体类型、细胞结构、生活史及菌丝的变态和组织体;明确菌物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的概念和方式;了解菌物的分类系统。

教学重点:

菌物的定义、形态特征以及各种类型的孢子。

教学难点:

菌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异宗配合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板书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菌物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一、菌物的概念

二、菌物的营养体

(一)营养体的类型

(二)菌物的细胞结构

(三)菌丝的变态

1.吸器(haustorium)

2.附着胞(appressorium)

3.附着枝(hyphopodium或hyphopode)

4.假根(rhizoid)

5.菌环(constrictingring)和菌网(networksloops)

(四)菌丝组织体

1.疏丝组织(prosenchyma)

2.拟薄壁组织(pseudoparenchyma)

3.菌核(sclerotium)

4.子座(stroma)

5.菌索(rhizomorph)

三、菌物的无性繁殖

(一)菌物的无性繁殖方式

1.断裂(fragmentation)

2.裂殖(fission)

3.芽殖(budding)

4.原生质割裂(cleavageofprotoplasm)

(二)菌物的无性孢子

1.游动孢子(zoospore)

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3.分生孢子(conidium)

4.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四、菌物的有性生殖

(一)菌物的有性生殖方式

1.质配(plasmogamy)

(1)游动配子配合

(2)配子囊接触交配

(3)配子囊配合

(4)受精作用

(5)体细胞结合

2.核配(karyogamy)

3.减速分裂(meiosis)

(二)菌物的有性孢子

1.休眠孢子囊(restingsporangium)

2.卵孢子(oospore)

3.接合孢子(zygospore)

4.子囊孢子(ascospore)

5.担孢子(basidiospore)

五、菌物的准性生殖

1.形成异核体

2.形成杂合二倍体

3.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

六、菌物的生活史

(一)无性型(asexualtype)

(二)单倍体型(haploidtype)

(三)单倍体-双核体型(haploid-dikaryontype)

(四)单倍体-二倍体型(haploid-diploidtype)

(五)二倍体型(diploidtype)

七、菌物的分类

(一)菌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二)菌物的分类单元

(三)菌物分类系统

1.“三纲一类”的分类系统

2.Ainsworth分类系统

3.《菌物辞典》的分类系统

(四)本教材采用的分类体系

作业布置:

1.什么是菌物,菌物在生物界的地位有何变化?

2.阐述菌物的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与功能及倍体性。

3.阐述菌物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和过程,及所产生的常见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类型。

论述植物病原菌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4.什么是准性生殖?

说明准性生殖的过程、内容和意义。

5.论述菌物生活史的含义及生活史类型。

说明植物病原菌物无性繁殖阶段的特点及其与植物病害蔓延的关系。

6.说明菌物的变种、专化型、小种、营养体亲和群的概念。

 

授课题目:

实验二菌物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了解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教学重点:

菌物的一般形态

教学难点:

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

2.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3.了解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二、实验内容

1.菌物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

菌丝体、吸器、菌核、菌索及真菌的有性和无性孢子等,并注意真菌的形态特点。

2.练习主要病原真菌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附录:

病原菌物显微镜玻片的制作方法

1.涂抹法:

将病原悬浮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2.撕取法:

撕取发病部位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着生在寄主或基质表面的菌丝和孢子,寄主表皮细胞内的真菌菌丝、吸器和休眠孢子囊堆等。

3.粘贴法:

用透明塑料胶带粘贴,用于观察着生于病组织或基质表面的菌丝或子实体。

4.挑取法:

用挑针挑取病组织或基质表面的病原物,也可先将埋生或半埋生的子实体连同病组织一并挑出,再用挑针将子实体剥离。

挑取病原物的量要适当,在保证选材典型的前提下,越少越好,以免互相重叠,分辩不清。

5.组织透明法:

利用化学药品处理病组织,使组织透明,观察病原在组织内的结构和形态。

6.徒手切片:

对于埋生或半埋生的子实体,可以用刀片将病组织切成很薄的丝或片,然后用挑针挑取合适的做成玻片。

作业布置:

绘图:

真菌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授课题目: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第二节根肿菌门菌物第三节卵菌门菌物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根肿菌门菌物、卵菌门菌物的一般特征、主要的致病菌物。

教学重点:

根肿菌门菌物、卵菌门菌物的营养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卵菌门重要属(腐霉属、疫霉属、霜霉属和白绣属)的特征和所致病害的症状。

教学难点:

卵菌的有性生殖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板书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二节根肿菌门菌物

1.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2.粉痂菌属(Spongospora)

3.多黏霉属(Polymyxa)

第三节卵菌门菌物

(一)水霉目(Saprolegniales)

(二)霜霉目(Peronosporales)

1.腐霉科

(1)腐霉属(Pythium)

(2)疫霉属(Phytophthora)

2.霜疫霉科

3.霜霉科

4.白锈科

(三)指梗霉目(Sclerosporales)

(1)指梗霉属(Sclerospora)

(2)霜指霉属(Peronosclerospora)

(3)指疫霉属(Sclerophthora)

(四)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

1.水霉目(Saprolegniales)

(1)绵霉属(Achlya)

(2)水霉属(Saprolegnia)

(3)丝囊霉属(Aphanomyces)

2.霜霉目(Peronosporales)

(1)腐霉属(Pythium)

(2)疫霉属(Phytophthora)

(3)指疫霉属(Sclerospora)

(4)单轴霉属(Plasmopara)

(5)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

(6)霜霉属(Peronospora)

(7)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8)盘梗霉属(Bremia)

(9)白锈属(Albugo)

作业布置:

1.论述根肿菌主要属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2.简述卵菌与高等真菌的主要区别。

3.描述卵菌门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授课题目:

实验三根肿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病害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根肿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根肿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根肿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二、实验内容

根肿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病原和病害症状特点。

作业布置:

绘图:

马铃薯粉痂菌休眠孢子堆

授课题目:

实验四卵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病害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卵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学习使用病原分类检索表。

教学重点:

卵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难点:

使用病原分类检索表。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卵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2.学习使用病原分类检索表。

二、实验内容

卵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病原和病害症状特点。

附录:

霜霉目霜霉科分属检索表

1.孢囊梗粗壮,顶端分枝不规则,粗而密,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指梗霉属(Sclerospora)(谷子白发病)

1’.孢囊梗细长,并有规律的分枝

2.分枝末端膨大呈盘状,盘的边缘生小梗,梗上产生孢子囊

………………………………………………盘梗霉属(Bremia)(莴苣霜霉病)

2’.分枝末端不膨大

3.孢囊梗单轴分枝,与主梗近直角,分枝末端平钝

…………………………………………单轴霉属(Plasmopara)(葡萄霜霉病)

3’.孢囊梗非单轴分枝

4.孢囊梗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无乳状突起

…………………………………………霜霉属(Peronospora)(白菜霜霉病)

4’.孢囊梗先单轴分枝一次,然后不完全对称二叉状分枝,孢子囊有乳状突起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黄瓜霜霉病)

作业布置:

1.绘图:

选择所观察的一种霜霉病,绘制霜霉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番茄晚疫病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2.鉴定所绘制霜霉菌到属,并写出检索顺序。

授课题目: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第四节壶菌门菌物第五节接合菌门菌物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壶菌门菌物和接合菌门菌物的一般特征、主要的致病菌物。

教学重点:

壶菌和接合菌的营养体、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教学难点:

接合菌的有性生殖。

教学方法和手段:

板书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四节壶菌门菌物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壶菌目(Chytridiales)

节壶菌属(Physoderma)

第五节接合菌门菌物

接合菌门(Zygomycota)

毛霉目(Mucorales)

(1)根霉属(Rhizopus)

(2)毛霉属(Mucor)

(3)犁头霉属(Absidia)

(4)笄霉属(Choanephora)

作业布置:

1.说明壶菌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2.说明接合菌主要属的形态特征。

 

授课题目:

实验五壶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病害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壶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壶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壶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二、实验内容

壶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病原和病害症状特点。

作业布置:

绘图:

玉蜀黍节壶菌游动孢子和休眠孢子囊。

授课题目:

实验六接合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病害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接合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接合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接合菌门菌物形态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类型。

二、实验内容

接合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病原和病害症状特点。

作业布置:

绘图:

根霉属真菌形态图。

授课题目: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第六节子囊菌门菌物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子囊菌门菌物的一般特征,子囊菌的有性繁殖过程,各种类型的子囊果和子囊,子囊菌的分纲依据,各纲中重要的病原菌物及其形态特征和为害特征。

教学重点:

子囊菌的有性生殖、分类依据及重要的病原真菌

教学难点:

子囊菌的有性生殖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板书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第六节子囊菌门菌物

一、概述

(一)生活习性及重要性

(二)营养体

(三)无性繁殖

(四)有性生殖

1.子囊

2.子囊孢子

3.子囊果和不孕丝状体

(1)侧丝(paraphysis)

(2)顶侧丝(apicalparaphysis)

(3)拟侧丝(paraphysoid)

(4)缘丝(periphysis)

(5)拟缘丝(periphysoid)

4.有性生殖方式及过程

(五)分类

二、半子囊菌纲

三、不整囊菌纲

四、核菌纲

(一)白粉菌目(Erysiphales)

(二)球壳目(Sphaeriales)

(1)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2)赤霉属(Gibberella)

(3)黑腐皮壳属(Valsa)

五、腔菌纲

(一)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二)座囊菌目(Dothideales)

(1)球座菌属(Guignardia)

(2)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三)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六、盘菌纲

七、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

(一)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外囊菌属(Taphrina)

(二)核菌纲(Pyrenomycetes)

1.白粉菌目(Erysiphales)

(1)白粉菌属(Erysiphe)

(2)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3)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4)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5)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6)钩丝壳属(Uncinula)

(7)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2.小煤炱目(Melioales)

小煤炱属(Meliola)

3.球壳目(Sphaeriales)

(1)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2)小从壳属(Glomerella)

(3)黑腐皮壳属(Valsa)

(4)赤霉属(Gibberella)

(5)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

(6)隐丛赤壳属(Cryphonectria)

(7)日规壳属(Gnomonia)

(8)黑痣菌属(Phyllachora)

(9)间座壳属(Diaporthe)

(10)麦角菌属(Claviceps)

(三)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

1.多腔菌目(Myriangiales)

(1)痂囊腔菌属(Elsinoe)

(2)多腔菌属(Myrangium)

2.座囊菌目(Dothideales)

(1)球座菌属(Guignardia)

(2)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3)亚球壳属(Sphaerulina)

3.格孢腔目(Pleosporales)

(1)黑星菌属(Venturia)

(2)格孢腔菌属(Pleospora)

(3)核腔菌属(Pyrenophora)

(4)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四)盘菌纲(Discomycetes)

1.星裂菌目(Phacidiales)

(1)斑痣盘菌属(Rhytisma)

(2)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2.柔膜菌目(Helotiales)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作业布置:

1.简述子囊菌的一般形态与特征。

2.简述子囊菌典型的有性生殖的过程及其特点。

3.说明子囊果的类型、形态与结构。

4.简述子囊菌门所属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依据。

5.简述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形态特征。

 

授课题目:

实验七子囊菌门菌物及其所致病害

教学时数:

2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子囊菌门子囊果的形态及代表性真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熟练临时玻片的制作技术及检索表的使用。

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