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454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docx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

论二战德国地中海战略的可行性

当我们研究这个话题的时候,很自然的要从敦克尔刻说起,如果不是德军因为犹豫不决而没有坚决果断的拿下敦克尔刻,那英国远征军的彻底被消灭,势必使得英国本土的防御力量严重缺乏。

那样即使德国仓促的组织登陆也非常容易成功的。

而一旦德军踏上英国本土。

那胜利也是迟早的事情。

当然德国空军是完全有能力在登陆前就完全控制海峡制空权的。

  就是因为这个失误。

使得英国获得增强本土的防御力量。

这支客观的作战力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英国本土虚弱的地面防御从而对德国的登陆存在着一定的威胁。

即使是这样。

由于英国本身也没有进行抗击登陆的必要准备。

如果德国坚决的以入侵英国为第一目标,其当时的军事力量也是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

德国空军被事实证明如果想获得局部制空权以实施登陆作战的能力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强大的德国空军对海峡和南部地区的控制将使英国海军的优势难以在近海发挥。

德国海军在远洋上当然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

但是在近海地区得以空军的支援则是可以完成登陆作战,这个在战争实际过程中早已明确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优势地位。

德国海军装备的不足相对于英国海岸防御的空虚而言是有能力完成登陆行动的,这个很显然不能和44年盟军登陆的情况相比较。

  德国事实上没有进行这样的作战行动完全是因为没有彻底打垮英国的决心和害怕冒险失败对威望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政治效果。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造成了不列颠空战的奇怪的进程,否则以坚决的登陆决心,德国空军本应逼迫英国空军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海峡上空的决战。

[德军的登陆势必迫使英国空军全力在海峡上空与德军作战,其形势显然对德国更为有利]而且我们同时也能知道,英国海军的行动也肯定是在德军登陆发起后才会采取行动的,并不会事先就将海军力量开进于近海地区而暴露于德国打击之下。

  当然,我们要谈的根本不是上面的问题,对英国本土的作战也势必存在风险,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海军原始装备进行两栖登陆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将专门进行论述。

我们所要在本文研究的是:

德国暂时不考虑对英国的登陆而将目标指向地中海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有人会说地中海应该是意大利的作战范围,不错,那里确实是意大利的范围,但是正因为意大利的不够强大,使得德国有了插手地中海的必要。

德国是整个轴心国的核心,而轴心国的利益也同时代表了德国的利益。

虽然2国在战略上并不协调,但是德国进入地中海的必要即使从后来的实际战争历程中也很容易分辨的,我们分为几个问题来讨论:

地中海和中东重要价值及风险,地中海和中东作战要点,前景和未来的趋势及各种判断。

  40年6月25日法国投降投降后,既然德国对登陆英国缺乏信心[我始终还是认为登陆英国是敦克尔刻失误后最佳的选择],那是否可以在地中海采取必要行动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

因为不具备登陆决心的不列颠空战缺乏了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那地中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法国投降后形势地图:

图1

1,紫红色为维希法国和其殖民地。

2,各种兰色为轴心国控制区。

3,粉红色为英国和其殖民地。

4,其他的基本为中立国。

土耳其的立场与苏联有着冲突,但是它既不愿意得罪英国也不敢得罪德国。

在相关时期土耳其政府的举动表明了立场,至少在战争结局明朗以前会保持他的中立地位。

所以德国采用地中海战略在未能完全消灭该地区敌对势力以前不存在土耳其加入轴心国的可能性。

但是随着德国在地中海和中东的胜利,这种中立的天平则肯定会向德国倾斜,土耳其的态度实际也是随着交战双方在地中海地区的优势变化而变化,如果整个地中海和中东被轴心国所控制,也就让英国丧失了对土耳其可能施加的影响,从而才会有了土耳其加入轴心的可能,尽管土耳其在何种时期是作为中立的资源供应国还是作为直接的参战国对轴心国更为有利还有待研究。

但是地中海控制权的改变无疑对土耳其的外交立场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班牙在7月19日给德国的一份备忘录中向德国人保证,西班牙准备在下列两个条件下参战:

(1)西班牙应获得直布罗陀、法属摩洛哥和西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省(借口这地方是由西班牙首先开拓的,并且它的绝大多数欧洲居民仍然是西班牙人),并要“扩大里奥德奥罗和在几内亚海港的殖民地”;

(2)西班牙应能指望得到作为一个交战国所需要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然而几个星期过去了,希特勒并没有邀请西班牙参战,也没有对摩洛哥和奥兰作任何明显的许诺。

”德国出于对维希法国抵抗英国的希望以及目标转向苏联而没积极的争取西班牙。

希特勒是更喜欢和法国合作的,实际也就丧失了同西班牙合作的机会。

事实上,法国的作用是很小的,最后德国还是占领了整个法国,不过那时已经太晚了。

所以,如果德国就在40年的时候以周密计划快速的占领法国和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对德国的意义更加重大,同时也就能够满足西班牙的要求[主要是领土要求,所以放在前面,西班牙最在乎的还是殖民地],只要西班牙获得了实际的利益也很容易的加入到轴心国一方。

  

“尽管法国停战并不增加意大利海军的军舰数目,却因法国诸基地以及其地中海海岸之中立化,大大改善了意大利的局势。

可是,轴心国家却不曾善用此局势,这一失策往后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假如当日把突尼斯的港口和机场施行占领,并不受限制地用为意大利的基地,则其结果对于战争的进程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当日把西西里海峡的两岸控制起来,则这一条交通要道上的英国交通线实际上便处于严密封闭之下了。

有了以突尼斯港口和海岸线为其补给线的基地,则对于利比亚的补给便大为经济而安全。

因为从意大利横渡地中海到利比亚的的黎波里。

有马耳他岛处于中途的海上,因而便控制其周围的海域。

假如当日占领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海空基地,那就可以把地中海西部置于某种程度的控制之下;从而马耳他岛便受到压制;而且便可以把直布罗陀置于空袭之下,从而为最后占领这个英国要塞铺平道路。

  

“不消说,意大利海军立即申请最低限度要占领突尼斯诸港。

可是,也许被极短期内结束战争的幻想所迷惑,墨索里尼不肯催促柏林当局做出这个决定。

在这些日子里一心只想着地面战局的希特勒,至少在1942年以前,还不能理解地中海是对英国帝国作战的唯一真正的战场,因而必须把轴心国所有资源集中使用于地中海以打击英国。

因此在这些早期的日子里,他对法属西非的战略重要性便很少考虑到,却去策划未来的对苏作战问题。

对希特勒说来,在西线上进一步占领一些战略要地,好像是无足轻重的。

再则,里宾特洛甫(德外交部长)既不愿伤害法国人的感情,又不愿看到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扩张。

在他们看来,意大利是不愿意让德国兵力进入地中海的(事实上,意大利的确做到把法属的地中海海岸置于“停战委员会”控制之下,而该委员会则单独由意大利人组成的)。

这样一来,整个问题便陷到政治纠纷中去,以致使轴心国忘记军事上的显著重要性了。

这一着之差是非常严重的。

等到政治首脑们知道他们处置失策时,却已经悔之晚矣。

为了所有这些原因,以致法国虽于此时退出战争,而意大利海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利益。

  

以上观点基本是符合实际的。

突尼斯的重要不用多说。

其后果虽然会导致法国其他的殖民地迅速倒向英国,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轴心国家从此获得好处是会远远多于其不利的地方。

毕竟此时的主要敌人不过是英国而已。

  

所以首先是要彻底占领法国和其地中海基地,同时应尽快控制巴尔干[早点行动比晚点要好,德国因历史上不列颠之战的延误以及意大利的先行失败才开始行动。

]主要是希腊和南斯拉夫,重要的包括克里特。

形势如下:

 

另外在中东,英国和自由法国[即戴高乐的流亡组织]已经将维希法国在中东的殖民地占领。

图2

  

由于和西班牙分享了法国北非的殖民地,西班牙也会加入到轴心国一边。

同时由于德军及时的增援北非,而避免了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崩溃。

而德军适量的陆军抵达北非不仅仅可以阻止英国的进攻,同时随着增援的抵达能对薄弱的北非英军力量给予打击。

最晚41年初就可以展开对埃及的攻击。

然后进一步拿下中东。

也有从克里特经塞浦路斯直接进入叙利亚而形成钳型攻势的可能。

 

图3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中海已经成为轴心国的内湖,它具备以下显著的利益:

  

1,意大利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由于只需要封锁地中海的入口就获得了相当的稳定。

从而可以使意大利的海空军得到解放出来,加入到大西洋战局,陆军仅仅主要需要保护摩洛哥和中东外也能节约出更多的兵力参与到欧陆的防御中来[姑且不评价其战斗力],加上同样情况的其他轴心国家都相对处于安全的环境下,而这样以德军为中心的强大的集合体势必会让苏联估量其主动进攻欧洲的胜利可能性感到信心不足。

同时轴心国家也能随时保持着欧陆的地面部队优势。

  

2,安全的生产空间和资源供应。

我们知道德国相当一部分的生产都不是在本国进行的,而地中海地区成为相对安全的空间后,以至于提供更多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包括因危险减少而释放出来的德国最需要的劳动力。

中东在那个时期石油产量虽然不是很高[但也不少],使轴心国获得更多的石油来源,加上其不会枯竭的石油储备也会随着开采的增加而提高更多的产量。

同时也获得其他更多的资源以及近2亿人口在安全环境下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至少罗马利亚不再是唯一的石油来源从而大大增强了燃料供应的安全性。

  

3,轴心国在41年对地中海和中东的占领虽然不至于使英国崩溃但是政治上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即使苏联不象同德国瓜分波兰一样的去瓜分中东[瓜分中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同时也符合德俄利益],或者经中亚南下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

它也会谨慎的考虑与德国的方针政策。

而没有任何理由看到苏联的军事准备是必然要挑战轴心国的势力的。

基于必战理由多出于历史的实际结果,基本未能确定,在德国未被削弱的情况下苏联有主动进攻的证据。

而且随着轴心国势力的加强。

均势就越难以被打破。

这样的可能性就更不具备说服力了。

简单的说,苏联至少在轴心国实力的上升阶段是没有主动进攻的勇气的。

与其投入一场难以预料的战争中而不能确定最后的利益收获还不如去采用不怎么需要代价就可以轻松获得其他利益的方式让人更为动心。

当然苏联对德国的防备是不会因为任何情况而减少的,不过这也纯粹是出于害怕和等待德国被削弱的时机而已。

  

列举代表很多国防军将领的曼施坦因事后提到:

“即使英国人丧失了地中海的控制权,也并不足以决定其命运。

进一步说,假使为了争夺地中海的主权要发生决定性的战斗,则最后将会牵制大量的德军,足以引诱苏联向德国发动侵略。

假使我们考虑到苏联也许会感兴趣的战利品-巴尔干和在近东的影响势力-就更会觉得它有必要向德国发动战争。

  

对于英国失去地中海后确实不能决定其命运。

这个是肯定的,英国不会因为地中海的丧失而投降,但是考虑到德国的利益却是相当重要的。

至于后面的部分,我认为曼的看法无疑是错误的[或许也并非其真实想法]。

首先即使发生决定性会战所需要的德军也不足以影响到德国本土的防御力量从而不存在苏联可能钻的空子[这个我们在后面来分析]。

其次,即使苏联垂涎于巴尔干和在近东的影响势力觉得有必要发动战争也会迫于强大的德国陆军而不会轻易挑起一场难以预料胜负的战争,另外,与此相关的对苏联必然进攻德国的观点。

个人觉得这些观点代表了多数国防军将领就为什么主动进攻苏联的原因的托词,即首先认为了苏联必然的对德国进攻而采取的先发制人的手段,事实上希特勒进攻苏联主要还是垂涎于苏联的资源和土地而并非什么预防苏联威胁的进攻。

事后多数为此而寻找的证据其实也不是确凿的,可以说即使苏联制订了如何进攻的计划,也仅仅是等待德军被削弱后再行动的一种准备。

  所以苏联首先进攻德国是难以找到根据和令人信服的理由的。

尤其在地中海和中东已经被控制的情况下,轴心国在欧洲的战略形势已经大为有利,如果说41年苏联尚且不能完成准备,那在达如上局面后就更难有这样的可能。

同时苏联不能考虑到主动进攻所带来的后勤和政治影响,因为在保卫领土时政府还能有较高的号召力和宣传手段从而获得更大的支持和士气,但是如果在主动挑战尤其是遭到打击和失败后[如果苏联首先出国境作战必然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其国内的稳定性无疑是值得深思的。

相信斯大林不至于愚蠢到看不到这个事实。

  所以,轴心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必然是相当重要的。

只有坚决果断的行动才能改变今后美国参战的后果。

也就是从40年开始到41年内就必须完成如上的计划。

只有在该时间内完成,才能说从此时间不再是对轴心国不利的因素了。

可以说如果从41年5月再增援北非就已经太晚了。

在晚期德国在突尼斯投降的部队也不少,都因为没有果断意识该地区重要性而过迟采取行动的恶果。

  

下面我们要研究的是作战问题

  

“根据海军当局的意见,给予英国以沉重打击的第三种途径是在地中海地区。

通过占领直布罗陀、马耳他和苏伊士,英国通往印度的道路将会被切断,德国还将会因此在北非和近东建立起优越的战略地位。

  

地中海战略首先由德国海军方面提出[似乎海军将领都喜欢间接性战略]。

其核心思想为对英国夺取制空权并直接在英国本土登陆,如果不能实现,则应马上向北非地区投入必要的力量迅速对北非及中东的英军实施打击,并完全控制地中海地区,海军认为英军在地中海地区实力不强。

只要投入德军装甲部队就可以在短期内获得胜利,这对英国的士气将是沉重的打击,同时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包括有可能迫使英国求和。

即使英国不求和,也使英国与其东方领地的联系增加了困难,同时由于产生了对印度的威胁,势必会引起日本的重视,那在两面夹击下英国将很快丧失几乎所有的东方殖民地。

这样英国将没有力量继续抵抗,同时发展上也会大大落后于轴心国,即使仍然不投降,那再采取登陆英国的行动会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该思想围绕了必须首先彻底打败英国的关键性问题上。

同时强调了薄弱的英国陆军不是强大的德国陆军的对手,因为德国海军无法与英国海军相抗衡,既然短期内德国海军不可能超过并打败英国海军,那可以发挥德国陆军的优势在陆地上最大程度的去打击英国。

可谓是扬长避短的一种体现。

这个方案的重要点在于快速。

由于英国陆军对德军在数量优势的情况下都不一定获胜,那投入占优势的德国陆军和空军势必可以迅速瓦解敌人。

  

大家比较熟悉的古德里安提到:

“照我个人的看法,为了要在短期内恢复和平,首先应该立即占领法国在地中海方面的基地,加上意大利的基地,我们就可以在非洲登陆,同时第一流的伞兵部队也可以占领马耳他岛(Malta)。

假使法国人愿意参加这次战争,那当然最好。

否则,用德意两国的兵力,也应该立即展开这样的进攻。

英国在埃及的实力薄弱是我们早已知道的,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现在遗留有强大的兵力,马耳他对于空中攻击的防御则略显不足。

所以照我看,向这一条路线发展才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只要把4到6个师的装甲兵力运到北非去,就可以使我们获得绝对的优势,英国纵有援兵能够赶到,也是无能为力。

很明显的,在1940年,由德意两国的军队在北非登陆,当然比在1941年意军被挫败了以后,再去援救好得多了。

  这个观点没有在战略层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但是其要点却是正确的。

比如,占领法国在地中海的基地和马耳他,对英国展开攻势,时间不能延误。

下面为意大利海军方面的看法,似乎从战略性质更加强调了马耳他的重要性。

  

“说到马耳他岛,其港口与机场实际上是位于意大利最重要的战略心脏地区的。

故战略上要求立即加以占领。

事实上,从1938年以来,意大利海军就认为占领该岛是进行对英战争之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当意大利参战的可能性一开始出现时,海军便向最高统帅部提出征服马耳他的计划。

但最高统帅部却把这个意见搁置下来,因为他们有了战争会在最短期内便可结束的成见,又因为他们相信意大利空军可以压制马耳他岛使其不能发挥军事作用。

除了这些看法之外,空军在其报告中说,它只能抽调一百架左右或多或少的旧式的飞机来支援进攻马耳他岛。

这样一来,显而易见,为了要登陆马耳他岛,意海军事实上就得担起全部担子来克服英法空军的联合反抗。

  

“战争一开始,英国便毫不犹豫地增强马耳他的空军兵力,甚至因此削减其本国各岛的防务亦在所不惜。

往后,以马耳他为基地的飞机便吸引了意大利海军的巨大的兵力,而且不仅使意大利驶向非洲的船队遭到重大的损失,并以意大利南部的航运为其攻击的目标。

后来马耳他岛又终于成为入侵西西里岛的基地。

回顾起来,人们只能认为在开战之初本应不惜任何代价以占领这岛。

跟着而来一连串事实证明了盟军在地中海的胜利毫无疑问地是以马耳他岛为其主要因素。

陆上、海上、空中,无不皆然。

我们来看地图[仅仅说明马耳他的重要性]

图4

这个图不怎么合适,但是大家可以了解到马耳他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就可以了。

其实西西里岛的战略地位更好,因为面积更大,从西西里征服马耳他比从马耳他征服西西里更容易,只因为西西里本来就是轴心国的范围所以才无须强调。

马耳他位于意大利本土和利比亚的海上航线中间。

因此能方便打击运输补给线。

  

准确的说地中海有三个要点,即直布罗陀、马耳他和苏伊士。

分别代表地中海的西,中,东部。

只有占领这三个地方才能获得地中海的控制权。

其次重要的是撒丁岛和克里特岛。

分别处于三个要点的两个区间内。

  

德军首先必须在法国战争结束后。

迅速支援北非。

占领突尼斯并将部队开进利比亚,先到的德军是做意大利的支援部队前往,必须避免出现意大利军和英军交战后的溃败情况。

这点应该是可以达到的,参看:

  

“1940年9月,伦道夫?

格拉齐亚尼元帅发动了进入埃及的漫长的攻势,进攻在离埃及不远的锡迪―白拉尼被阻挡住了。

意大利人觉得,或许一两个德国师可以参加对尼罗河三角洲发动的攻势,那里大约有二十万英国军队。

  

然而关于德国派援兵的事一直没有什么结果。

10月28日,墨索里尼自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

这对希特勒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他有自己的秘密计划,他对意大利的行动极为不满。

希特勒决定不派遣装甲师,无论如何得把这支部队留待今后使用。

  

他仅把空军中队派往地中海,以防意大利军队惨败,从而由侧面影响德国的战略.1940年12月,傲慢的意大利人在北非遭到严重挫折。

这时墨索里尼请求德国提供援助-他还是坚持要求派出那支装甲师。

  

直至1941年1月9日以前,希特勒一直未作答复。

巴尔迪亚陷落。

希特勒才决定2月份向利比亚派出一支小规模的装甲部队。

在伯希特斯加登召开的会议上。

墨索里尼接受了这项建议。

1月22日,在德军开往非洲之前,托布鲁克向英国投降了。

  

其实开始时英军能够使用的兵力只有约五万五千人,而且其中有许多在埃及和巴勒斯坦负有维持内部治安的责任,不能调动,因此实际上只能依靠一个英国装甲师、一个英国步兵师和一个印度步兵师主动作战,即使后来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最后从南非调来了新的军队。

也没达到意大利所说夸张数字。

可见由于德军统帅部没及时意识到北非的危险问题导致意大利彻底溃败。

  

事实上德军完全可以先派遣2个装甲师前往,则一定不会出现意大利溃败的情况,最多也是惨败,但是一旦德军到达则可以马上就对英军展开攻势。

由于英军的增援力量还不是很强。

起码轴心国可以保有利比亚重要的托布鲁克[历史上曾经二次进攻才重夺这个据点,时间上致命的拖延已经在战略失去地中海的主动权]。

为增援部队到来后进一步进攻埃及提供了更好的出发点。

  

德军只要派遣2个装甲军,即6个师的兵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来完成整个北非和中东的控制权争夺。

同时德国空军对马耳他进行占领,并在此之后控制直布罗陀及海峡。

那样几乎等于封闭了地中海离英国最近的路线。

英国与中东和远东的联系势必要绕道好望角,对正被德国海军潜艇打击的运输航线无疑是雪上加霜,至少也极大降低了运输的效率。

  

而后德国能够拉拢保加利亚和罗马利亚加入轴心国,同时出兵巴尔干。

这时的轴心国并不是空架子,“有着两亿四千二百五十万人口,德国和它的卫星国家的战争潜力比苏联大得多。

”[所以不存在苏联冒险进攻的可能。

]南斯拉夫的问题无关紧要[如果不打算进攻苏联的话],而希腊是中立国则必定还是要靠武装去占领。

由于德军已经增援了北非并不断开进部队。

必然使英国陷入为难的境地,如果支援希腊,则德军可能立即进攻埃及,如果不支援,则巴尔干失去的会极快。

但是无论如何,德军迅速占领该地区却是毫无疑问的。

  

这时德军对地中海的增援一定能达到对英国的绝对优势[不需要超过6个装甲师的兵力],请注意德国陆军在大陆上还有近两百个师的兵力。

在地中海的兵力也不到百分之三。

即使英国寻求决战,那更好不过了,因为在陆地的野战中去要消灭英军会比将来在其本土上去歼灭要容易的多,即使那样德国也无须多增援太多的部队。

丝毫也不会影响大陆的轴心国体系的防御。

虽然包括保护西班牙,但是这样的陆军能力还是绰绰有余。

  

地中海更多还是需要德国空军。

但是也不会影响本土的安全,如果没有不列颠之战的损失。

本土的空军处于防御也是足够使用的。

  

轴心国应该可以在1941年就完全占领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大部分地区。

而在那里,无论采用何种登陆作战对轴心国而言都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的。

因为有着强大的机动兵力和地利。

同时盟军海外作战相比于占有地利的轴心国军队无疑是处于劣势的。

  到那时,英国本土的困难将是很多的,而且主要是德国空军和海军继续承担战斗,陆军的优势不会减弱。

美国是否还来的及在英国崩溃前迅速的插手已经是个疑问了。

因为我们知道那时候美国还没有动员起来。

即使美国及时插手,至少两年内还难以发挥出巨大的潜力,所以轴心国仍然保持的巨大的优势,况且轴心国的潜力也不比美国低,在军备竞赛中最终的结局是很难预料的。

  

所以我们思考的仅仅是一个合适的战略,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有一个恰当的战略方向。

而战争取决政治,只有政治上的完善才可能获得长久的胜利,否则也只是一时的光芒。

但是做为对军事的研究离不开对历史的思考。

这样在我们将来面临战略抉择的紧要关头时,起码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什么样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形势。

以至于不会被纷杂的各类信息所误导而失去了正确的判断。

不去思考的军事爱好者是不算是真正的军事爱好者的。

  

另外我们可以强调几个要点:

  

“雷德尔海军元帅在柏林会见了希特勒,但是他没有在圣诞节带来什么令人愉快的消息。

他对元首说:

英国在整个东地中海、近东和北非所受到的威胁已经消除了?

因此,我们曾经希望在地中海采取的决定性行动已经不再可能采取了。

  1,德军在1941年再重视地中海战区,已经丧失良好的机会了,那时侯只剩下进攻苏联一种选择了。

也是因犹豫而无奈的。

  2,德军在法国之役结束后有两种选择,但是都必须坚决果断的执行,一是登陆英国本土,二是控制地中海地区。

这都有成功的可能。

  3,地中海战略的实施在于快速迅猛的行动,除了德国空军承受压力最大,其他方面基本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

同时空军近海对海军作战是具备优势的。

  4,地中海方向不会动用太多的兵力,因此不危害本土的安全。

也不存在苏联进攻的可能,并随着战局的发展苏联丧失这样的可能就越大。

轴心国日趋稳定,安全就会增加。

  5,苏联是否瓜分中东都不是重点,但是苏联对中东的分赃是具有极大的可能性的,但是考虑到苏联必须防备强大的轴心集团可能的进攻,不得不在防卫本土上保留更多的部队,从而不会有太多兵力用于扩张。

  6,地中海和中东的控制,美国那时还未加入战争,是否会有态度的改变值得研究,只能根据二种情况去判断趋势,但是无疑,即使美国的潜力再大也难以单方面可以动摇轴心国集团的洲际统治地位。

  7,英国因为地中海的失去而更加困难,虽然未必投降,但是由于轴心国家的实力随着潜力的开发而增长迅速。

使得下一步对英国的登陆有了更大成功的可能。

同时说明一下,只要有了空中优势,登陆即使是比较原始的海上装备也同样可以完成。

  8,德军是否有进入印度的必要也同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但是即使进入印度同样不需要太多的轴心国部队去完成。

英国本身的实力与士气是必然会逐步下降的。

  9,轴心国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虽然不能和德军相比,但是无疑也是相当程度给德军以不少的助力。

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