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604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docx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4单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折纸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

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

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

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课时:

第3课时

课题:

星期日的安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1、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

小结:

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

(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

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

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

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

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课时:

第4课时

课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

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

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课时:

第5课时

课题: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250.141.344.06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

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1、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2、比一比“小数王国”里的0.06与“分数王国”里的1/20那个数大?

(1)画图来比较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6个格。

1/20表示为在含有100格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5个格。

此时比较的结果显而易见了。

0.06>1/20

(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将分数1/20化成小数,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给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小数再进行比较。

(3)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转化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对两个分数在进行比较。

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首先要进行通分,统一分数单位,在继续进行比较。

3、“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将分数王国中的分数翻译成小数。

将小数王国的小数翻译成分数。

4、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

对于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我们上学期的内容。

要引导学生回忆出转化的方法。

三、练一练

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

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为分数。

只有表现形式统一了,才有可能比较大小。

四、作业

课本P8页练一练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王国”和“分数王国”

3÷415÷455÷109÷10

=3/4=15/45=5/10=9/10

=0.75=0.333=0.2=0.9

 

课时:

第6课时

课题: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练一练2、3、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小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首先要利用通分的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只有分母统一了才能进行比较。

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生活中处处都有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信息的,只要我们用心来观察就可以了。

课时:

第7课时

课题: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练一练1、2、3、4、5、6、7、8、9、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3、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将全班人数的和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在提数学问题时,由于个人情况的不同,及时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给与补充。

题目中出现了分数和小数,需要将小数化成分数或者将分数化成小数。

将分数化成小数,再在尺子上标出各个数的大概位置。

此题也是一个分数与小数互化的问题。

分数的加减运算,首先要观察参与运算的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接着进行分数加减运算。

此题先要将3/5化成小数,进而确定答案。

将0.4化成分数,进而确定答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相同,其中涉及到分数加减的运算,首先呀考虑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利用通分法来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要分析题意,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而进行计算。

首先用计算的方法来得出结果,然后观察结果的规律,进而总结出类似题目的规律。

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露在外面的面、练习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他们的从属关系,能根据其特征认识其展开图的形状,并能辨认其展开图,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合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2.经历运用数学图形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形状、大小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对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的物体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四、单元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操作感知、多媒体演示、观察比较、质疑、探究、归纳。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

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4条边,长方形的每组对边长度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

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分为3组。

正方体: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第二课时长方体的认识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的面积计算。

能力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练习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练习难点:

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

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第三课时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难点:

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推理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的盒子、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观察图形,回答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面与面之间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

(4)、什么叫做棱?

(5)、长方体共有几条棱?

(6)、棱与棱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师:

请把这个长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它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课题:

展开与折叠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

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再相互对比,所有的展开图形是否一样?

让学生将展开的图形折叠起来,使它还原,然后再展开,再折叠。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纳和推理。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引导启发、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

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

(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

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

(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第五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练习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较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练习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练习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和推理。

练习准备:

无盖的长方体纸盒、火柴盒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求出下列图形的表面积。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运用公式是否正确,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指导。

学生做第2题,本题目计算量比较大,防止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学生做第3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电视机布罩只有5个面。

学生做第4题,这个题目的要点是只有5个面,学生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室内墙面积。

学生做第6题,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六课时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多个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面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由于几个正方体的重叠,会不断改变物体露在外面的面。

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重叠的正方体个数增加,露在外面的面也呈某种规律而增加。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摆放方法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实践、多媒体演示、观察、猜想、分析、证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箱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正方体,你能看到这个正方体的几个面?

看来,我们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正方体只有三个面露在外面?

(不可以,这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露在外面,另外几个面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对,我们虽然看不到其他几个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物体有六个面露在外面。

这节课,我们就要发挥空间想象力去解决新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教师演示)

(1)把1个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

师:

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面?

生:

原来有6个面,现在露在外面的只有3个面。

(2)再并入一个正方体木箱,它与第一个箱子的右面相抵触。

师:

现在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

增加了几个面?

生:

露在外面的有5个面,增加了2个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引全班学生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哪几个面可以看得着、摸得到。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增加的是哪两个面?

(上面和前面)

(3)再并入一个正方体箱子,它与第一个箱子的左面相抵触。

师:

现在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

增加了几个面?

生:

露在外面的有7个面,增加了2个面。

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增加的是哪两个面。

(4)再放一个正方体箱子,重叠在第一个箱子的上面。

师:

现在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

增加了几个面?

引导生得出:

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增加了2个面。

要求学生找一找增加的是哪两个面。

(5)师:

这四个纸箱如果换一种方式放在墙角处,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呢?

同座一起摆一摆,数一数。

然后交流

师:

这些都是由四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正方体,摆的方式不一样,露在外面的面个数却相同。

2、找规律

(1)师:

刚才,我们是随意摆放,如果是有规律的摆,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