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678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张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均.docx

《张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均.docx

张均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大作业

 

学习中心:

校本部学习中心

专业:

工商管理(高起专)

学生姓名:

张均

学号:

0911********

评定成绩:

评阅教师:

目录

内容提要:

1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1

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1

2、国有资产在破产中流失。

1

3、国有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流失1

4、国有资产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流失1

5、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1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1

1、鲸吞型,即利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机会鲸吞国有资产2

三、国有资产流失所带来的后果2

四、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2

1、权力干预,责任主体不明确2

2、交易方式不合理,法律法规淡化2

3、民主监督和管理不到位3

4、企业和国有产权转让法律法规不健全3

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3

1、宏观方面3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3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3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3

2、微观方面4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4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4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4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4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4

六、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4

1、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4

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6

1、从宏观方面讲6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6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6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6

(1)从微观方面讲6

4、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7

5、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7

6、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7

7、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7

8、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7

参考文献7

论国有资产流失的

内容提要: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产生是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伴随的,是制度转换的一种成本。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造成事实上的私有化,加剧政治腐败,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措施,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

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

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

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

但同时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

由于决策选择不当,因而产品无市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国有资产在破产中流失。

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

“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3、国有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流失

一些企业在改制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

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

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

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4、国有资产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流失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账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计算,一年中就流失305亿。

5、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此外,财政性蚕食也会形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

或者,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繁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

1、鲸吞型,即利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机会鲸吞国有资产

(1)编制虚假企业财务资料,欺骗上级主管部门,由内部人操控收购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资产。

(2)不按规定程序评估、处置国有企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经营层参股,公私不分,私盈公亏。

败失型,即违规经营,草率决策,流失国有资产。

(1)违规决策,导致投资失误,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

(2)违反规定给其他企业担保或开具信用证,国有企业因负连带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违规草率签订合同,将国有企业利益假让他人。

蚕食型,即化公为私,蚕食国有资产。

(1)截留公有资产,私设小金库,用于挥霍甚至私分。

(2)利用职权与自己亲属开办的公司发生经济往来,通过抬价或压价,侵蚀国有企业的利益,或用国有企业的资金等资源经营私人公司。

(3)用公款支付本应由个人支付款项。

(4)任意抬高企业领导人的工资标准,或乱发奖金、实物。

三、国有资产流失所带来的后果

首先,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一方面,少数人利用控制国有企业资产运营和国有资产转让的权力,使国有资产流入自己的腰包,积累起个人原始资本,建立私人企业,反过来雇佣工人,进一步获得利润,个人财富不断增长和膨胀。

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企业陷入亏损或破产的边缘,职工被迫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下降。

结果,一方面是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在普通工人身上的积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合理拉大,影响社会的稳定。

目前,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代表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中国已经达到0.5,这与国有资产的流失不无关系。

其次,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事实上的私有化。

虽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实行股份制不等于私有化,但是,如果在实现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其趋势必然是大量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导致私有化。

最后,国有资产流失,还会加剧政治腐败,导致官僚资本主义泛滥。

国有资产一般不会流失到普通老百姓手中,而是主要流失到当权者手中。

掌握着国有资产转让审批权和经营权的当权者,掌握着国家机器的人,才有机会操控国有资产的转让机会、转让价格,控制国有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也才有机会把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的收益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四、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1、权力干预,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改革过程中,政企难分现象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干预太多,习惯用强制的行政命令来实现政府或个别领导人的意图,甚至出现“全权包揽”,改制过程中的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等权利没有有效分离,严重地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无形中剥夺了企业主体地位。

上级监控不够,缺乏约束机制是主要原因。

2、交易方式不合理,法律法规淡化

在当前企业改制过程中,牵涉到股份配置、产权转让,

存在严重的隐蔽性,缺乏公平、公正、公开,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有的地方在《国企产权交易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

“进行资产变现和产权转让,可以采取委托交易、协议交易、竞价交易或委托拍卖交易方式。

”很显然,这种交易的方式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民主监督和管理不到位

一是企业不能自主和缺乏民主监督。

滥用职权现象十分突出,

企业自主和民主监督无法体现,甚至在一些地方随意对个别持反对意见的职工乱抓乱关,践踏民主权利,监督由此更无法保证。

二是对国企改制缺乏全程的监督机制。

地方政府制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办法时,监察机关没有主动参与监督,导致工作方案和细则不完善,在源头上出现了可能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三是查处不力。

对改制过程中发生违纪违规操作的问题以及利用改制之机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有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有关禁规,以“民营企业”为由予以保护,使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未能及时查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4、企业和国有产权转让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是国企改制缺乏统一规范的规定,义务、权利与惩罚失衡。

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模式”,而是由地方和企业自身实践探索,创造改革的各种行为方式。

地方主动性过大,往往容易在操作上造成决策失误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是缺乏有力的责任追究办法。

中央没有制定统一、明确的国有企业管理办法,新出台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暂行条例》对国企改制过程监督方面的规定过少,所以,地方监督管理机关对因地方政府决策失误、工作程序不规范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很难进行有效监督和查处。

三是部分法律规定滞后。

现行的《破产法》是1986年12月问世,并于1988年11月生效的,由于时间久远,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所规定的条款也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由于无责任追究,没有惩罚机制,单靠道德约束,这充分暴露了义务、权力与处罚失衡。

从根本上说,就是制度的缺陷和立法的缺失。

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1、宏观方面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要内容组成。

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

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核的办法。

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

这种考核体系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

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

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

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构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体系。

一是建立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载体的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二是建立以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经营禁令为载体的企业经营监督体系。

三是建立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载体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四是建立以查处案件工作为载体的纪律惩治体系。

2、微观方面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

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

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

重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

当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

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

最后,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督活动。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

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金,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

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任何借口对国家股不配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证国有资产增值。

此外,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

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六、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1、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

①“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②决策不民主,一言堂。

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

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

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

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2)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

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

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

“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3)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

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

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

①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

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

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

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

②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

一部分人认为: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③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

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亿元以上。

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4)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5)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万元。

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

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亿元。

(6)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

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②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

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③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

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

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页)。

(7)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

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

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1、从宏观方面讲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①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要内容组成。

②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

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

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核的办法。

③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④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

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

这种考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

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

由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1)从微观方面讲

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

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

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

重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4、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①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

当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

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

③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

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6、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

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7、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8、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综上所述: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看家理财的本领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

如果由于其业务素质不高,使国有资产在核算时发生损失,是万万不该的。

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管理世界》;国家计委政研室

[2]李相国;《财务管理学》;最新版

[3]钱旭潮、汪群:

《网络营销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4][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陈雨露;《货币银行学》最新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