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775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西塞山怀古》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

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西塞山怀古》

作者: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

益州:

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

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

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

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

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降幡:

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

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故垒:

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讲解】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太康元年(公元280)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

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

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濬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

“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

前者表明王濬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伐,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

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

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点评】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唐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起被贬谪远郡。

他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刘禹锡的诗风精炼含蓄,常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历史或人生的深刻理解,因而倍受白居易推崇,被誉为“诗豪”。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的时候,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词》、《浪淘沙》等诗作,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

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市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王浚(公元206;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今河南灵宝县境)人,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博涉经典,胸怀大志,但不被乡邻承认,他便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自许。

后被地方推举,做河东刺史徐邈的幕僚,并娶其女儿为妻。

后参加征南军事,因功被尚书左仆射羊祜荐为车骑从事郎中。

不久又被提升为巴郡(在今四川东部地区)太守。

后调任广汉(今四川省遂宁县境)太守,施政有方,深得民心。

恰逢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王浚用计击杀张弘,平定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升任益州刺史。

他在任职期间,实行武力与怀柔并举的政策,允许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风俗,使各民族安然相处。

由于政绩卓著,又被提升为右卫将军,并兼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税款、财政、粮谷、盐铁。

羊祜知道王浚的才干,秘密上表奏请留任,获准仍任益州刺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西晋武帝咸宁初年(公元275年),晋武帝司马炎计划讨伐吴国,命王浚在益州督造战船。

这种战船有多层结构,可容纳两千人,甲板宽可策马,堪称水上城堡。

当时西晋朝中对伐吴事争议颇多,王浚上书分析双方形势,陈说伐吴的必要和可能,并得到杜预等人的支持,才力排众议,促使晋武帝下诏进军。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浚率蜀境水军自成都出发,沿长江顺流直下,向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进军。

为了不误战机,他没有到长官安东将军王浑处“议事”,而是率船队扬帆直指石头城的门户重镇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境),大获全胜。

吴国末代君主孙皓慑于晋军声威,自缚枷锁,率众臣开城投降。

这就是刘诗中所谓“一片降幡出石头”。

自东汉灵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至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华大地将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刘禹锡的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段史实。

但是,刘禹锡写此诗的本意,并非单纯描写这段恢宏的史事,而是要“借古喻今”,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

试想,曾经威赫一时的“金陵王气”为何“黯然收”?

似乎坚不可摧的“千寻铁锁”为何被“沉江底”?

曾经有过火烧刘备连营八百里的赫赫战绩的东吴大军,此时却为何高举“一片降幡”,灰溜溜地退“出石头”?

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坚固的防御工程的王朝都城、军事要塞,为何在转眼间就土崩瓦解、化为乌有?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作者的另一首咏史诗《金陵怀古》中找到答案: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兴废的根本原因。

山川“天堑”不过是空有地形,它只是失民心者作茧自缚的坟墓,而在得民心的正义之师面前,永远是可以轻松跨越的坦途。

东吴末代君主孙皓荒淫暴虐,导致众叛亲离。

当王浚在蜀地造楼船准备伐吴时,他还愚蠢地以为长江天险固若金汤,不采纳谋士的建议。

待到王浚统率的大队楼船浩荡开来,他才惊慌失措,叫人反绑了自己的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前去投降。

刘禹锡的前四句诗以简洁洗练的笔触,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人世几回伤往事”,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固然引起后人的伤感、怀旧,但目睹历朝兴衰的金陵古城却是“山形依旧枕寒流”。

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并不因某些个人的意志意志意志的变迁而改易。

正如唐代诗人包佶在《再过金陵》诗中所说: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在幽远沉重的历史遗迹面前,人们往往感受到自然法则的客观、公正和不可抗拒,从而产生肃然敬畏的反思之情。

刘诗第七句由悲转喜,从对历史的深沉感伤中解脱出来,赞美今天四海一家,天下统一。

但诗人在赞美今天的同时又提醒人们莫忘前事,笔锋一转,让思想定格在眼前的画面:

“故垒萧萧芦荻秋”。

往日的军事堡垒已经成为了残破荒凉的遗迹,茫茫白苇在秋风中发出瑟瑟簌声。

诗人用这样萧瑟衰败的景象给当时正在抬头的割据势力一记当头棒喝:

历史正道永远是四海一家的“大一统”,这是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

想要分裂国家,抗拒统一,无论修筑怎样的高城深堑、铁锁铜关,最终不过是闹剧一场,成为徒让后人凭吊的伤心“往事”。

【评析】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今人:

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如今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

《絸斋诗谈》云:

"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

此方是怀古胜场。

"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

《一瓢诗话》云:

"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俞陛云《诗境浅说》:

“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

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rui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

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

“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

“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

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

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

“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

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总之,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

诗人好像是在客观的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

这教训也成为了君王的一面好镜子。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

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关于说其“彭城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

那不过是随顺当时“姓卯金者咸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

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

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

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

“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

”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

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英汉对照】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THOUGHTSOFOLDTIMEATWESTFORTMOUNTAIN

LiuYuxi

SinceWangJunbroughthistoweringshipsdownfromYizhou,

TheroyalghosthaspinedinthecityofNanjing.

Tenthousandfeetofironchainweresunkheretothebottom--

AndthencametheflagofsurrenderontheWallofStone....

Cyclesofchangehavemovedintothepast,

Whilestillthismountaindignityhascommandedthecoldriver;

AndnowcomesthedayoftheChineseworldunited,

Andtheoldfortsfillwithruinandwithautumnreeds.

【格律】

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

下平十一尤(平水韵)。

王濬楼船下益州,

⊙●○○●●△

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

○○●●○○●

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

⊙●⊙○○●●

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

○○●●○○●

故垒萧萧芦荻秋。

●●○○○●△

(说明: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