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7976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docx

整理版近代史教学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大纲(打★号的为重点题目)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P8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P6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P9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P11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P14-16

答:

工人阶级:

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是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产生的,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资产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4、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P16

答: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P17-18

答:

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P20-30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1894年11月,日本,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俄国,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A.英国: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B.葡萄牙:

1849年,强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

C.俄国:

1858年,《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总共为150多万平方公里。

D.日本:

1895年,《北京条约》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E.德国:

1898年,强租山东的胶州湾。

F.法国:

1899年,强租广东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

3、勒索赔偿,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10个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陆路方面:

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噶尔等商阜。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及其原因P35-38

答:

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

侵华战争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表现: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2)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P42-44

答:

《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狭隘性、空想性质,未付诸实行

《资政新编》:

1、主要内容:

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对于外国人,强调“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2、评价:

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没能得到实践。

(二)农民斗争(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和局限P44-46

答:

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失败原因和教训:

1、主观上:

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P46-49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答:

1、兴办近代企业(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1866年,福州船政局;1867年,天津机器局;1890年,湖北枪炮厂)

2、建立新式海陆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答:

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P50

答:

1、兴起条件:

a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和甲午运动的失败;

b经济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思想基础:

西学的传播,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2、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主张:

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P51

答:

论战主要问题: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意义:

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帷幕的帷幕随之拉开。

(二)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P54-56

答: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推动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P57-59

答: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与发展

清末“新政”:

(1)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

1)政治:

设立商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制度:

预备立宪

3)经济: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4)教育:

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

5)军事: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影响(评析):

1)“新政”是清政府在为维护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2)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3)有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答: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P60-62

答:

(1)三民主义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评价:

初步描绘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积极:

强调结束清政府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局限: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和地主

2、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积极:

强调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

忽略劳动群众的地位,人民民主权利没有得到保证。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积极:

试图使中国富强,避免贫富悬殊和社会危机

局限: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答: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P64-68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答: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1911年,“黄花岗起义”“成都血案”)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建国

答: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1.1);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

b、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民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

c、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d、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e、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P68-74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答: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a、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B、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C、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答: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2、辛亥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A、原因:

a根本上,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主观上,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B、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P96-100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开始: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是合理的信仰”;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A、弱点:

a、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b、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c、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B、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态度的原因:

a、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b、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A、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B、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了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103-105

答:

1、五四运动的爆发:

a、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c、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a、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P114-115

答:

历史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115-122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

答: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b、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

答:

1、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大会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924年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5月以五卅(sa)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随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民大革命?

):

A、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B、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C、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D、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

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中国共产对于大革命所作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A、客观方面:

反革命力量的强大;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B、主观方面:

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历史意义:

A.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得到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的演习;

B.扩大了中共影响,宣传了党的纲领,使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经验。

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做好准备。

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P140-143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答: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是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接着华北事变发生。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政权彻底垮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答: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895年《马关条约》,统治台湾长达50年;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开始了长达14年的统治;1932年伪“满洲国”。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A、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细菌战、毒气战、“活体解剖”);

B、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关内,“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华中振兴股份公司”;“粮食出荷”政策);

C、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答: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P145-147

答: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并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P147-149

答: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等协议;接着,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成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献钱物;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以各种方式投入抗日斗争;海外华侨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日。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P149-151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

答: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938年3月,李宗仁等部实施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余人。

正面战场失败原因:

①客观上:

敌我力量悬殊,日本准备充足,中国仓促应战。

②主观上:

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错误,国民政府走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3战略战术上:

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二)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

1、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对日占区--------(沦陷区)残酷的殖民统治

2、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恶果——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豫湘桂战役: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日军发起的豫湘桂战役中大溃退。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P151-152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旬,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

中日战争的四大特点: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