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8093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docx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感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1)

书名和广告

 

摘录:

书名: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随感:

刚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以为然。

教室里出现奇迹,那无非是想用书名吸引读者,然后用一些谎话哄骗教育者。

后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读这本书,有教师,也有家长;看到很多读者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细细咀嚼,书写着阅读的感受。

这些读者中有我一直敬佩的很多知名教师,比如红霞老师,张菊荣老师;后来,这本书成了新教育实验网师学院的必修科目。

这时,我才想到这或许真的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书。

于是,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全名,也就是知道了这本书的“副标题”——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扪心自问,我手下的孩子是不是真正爱学习,这或许并不需要我回答;在我们的教室里,孩子们是不是爱学习的天使,这更不需要我的回答。

而这本书,正给了教育者——教师和家长以及相关人员——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开始关注这本书,并且几经周折,终于买到了这本书。

 

摘录:

广告1:

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

随感:

“爱心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我在我的很多教育论文和自我的相关材料中多次用过,这几乎成了我对于教师职业特点认识的重要关键词。

一个教师,如果有了爱心和智慧,并且把它们用于自己的工作,一定会把教育工作做好。

作为教师,或者说作为一个教育者,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爱心和智慧,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的。

于是,对这本书的阅读渴望更甚。

 

摘录:

广告2:

《中国教师报》独家专访:

我不让体制迫使我教孩子说谎。

随感:

看了这个广告,我知道不只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时候教师会迫使孩子说谎,美国也一样。

在我们的学校,因为教育体制问题,教育者迫使孩子说谎的时候太多了。

本书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能坚持不让体制迫使孩子说谎,这对我们中国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尽管我们或许暂时还没有能力不让体制迫使孩子说谎。

 

摘录:

广告3:

中国家长感言:

凌晨4点多醒来,接着读昨天看了一半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现在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我还会把每个章节仔细阅读的。

如果您是父母或老师,这本书绝对是应该认真读的。

随感:

以前看到这样的广告,我总会觉得说这话的人是“托儿”。

当我终于得到这本书,就在秋阳照耀的窗前读了起来,一下子就读完了好几个部分,觉得说这话的人至少对于我来说不是“托儿”。

以至于后来已经舍不得就这样浏览。

因为当时正在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所以暂时放下了这本书。

从今天开始,我要抽时间细细阅读,并且准备继续沿用读苏氏著作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

 

摘录:

广告4:

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握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随感:

其实,作者自己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创造力,现在我们老师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我们把孩子的时间白白浪费。

怎样给孩子宝贵的时间呢?

我想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并付诸实践。

 

摘录:

广告5:

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

随感:

我一眼就看到了“感动”一词,我想,我会在阅读中感动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

(2)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

 

摘录:

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

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随感:

本篇是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写的序言。

上面这段话使我感到了一个小学教师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使我感到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的自豪。

同时也使我产生了这样的阅读期待:

一个小学教师,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面貌,才能使教室的内容变得充实而有价值?

一个小学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气度,才能使教室的容量达到最大?

如果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能够找到这两个答案,那将使我受益匪浅,更能使我现在和接下来的学生终生受用。

 

摘录: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

他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

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叫苦连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问题的老师,即可以得到验证。

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所,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

随感:

在我们周围,有多少上文描述的老师啊!

包括那些所谓的名师们。

最能衡量我们教育成功的应该是什么?

正像本文作者尹建莉所说,班里的学生是否叫苦连天,教师自己的孩子是否也很成问题。

教室只是讲课的场所,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教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学生的收益;教师只为养家糊口过一天算一天(当然这应该是教师工作的第一目的,但不应该是唯一目的),根本没有考虑过一天学生收获了多少。

于是,教室就成了无法发展学生的一个物理空间。

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这或许就是“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的含义吧。

 

摘录:

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奇迹。

随感:

大西洋彼岸的教师形象就是不一样!

对照这些内容看看我们身边的教师,或者看看全国知名的教师,或许离这些内容都有点遥远。

所以,我如果也想成为能创造一定奇迹的老师,那就得不断地修炼,离这些条件近些、再近些。

摘录: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随感:

你一定和我一样,期待着分享艾斯奎斯老师的智慧,从这本书里得到无穷的力量,期待着在自己教育中也能创造奇迹,享受教育的成功和快乐。

那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创造“教育奇迹”的图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3)

教育工作应该是忘我的工作

——读自序《教室里的火》

 

摘录:

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

我睡眠不足。

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了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

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随感:

当现在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高中的老师的曾经的学生来学校看我的时候,我会马上想到教她时的情景。

小学时的她是我的课代表,在接这个班以前,我就看到了这个学生聪明但桀骜不驯;接班以后,切身的体会比看到的更令我无奈。

于是,在教她的两年之中,我曾经一度矛盾是否把她的课代表职务撤了,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教育她。

几乎整整两年,那学生一个细微的眼神和表情都惊动着我,因为我很想把她引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所以,读到艾斯奎斯老师的这段话,我真是深有同感。

全身心地把学生装在自己的心中,换来的一定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届学生现在已经为人父母,他们的很多孩子都已经从我手中毕业。

我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很多学生都很有出息,那个令我总是“睡眠不足”的课代表不仅成了优秀的教师,而且她是许多经常来母校看望老师的好学生。

 

摘录:

在一个人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加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但是我们却在56号教室里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

在这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受人尊敬,谦逊得以发扬,而且大家无条件地互相支持。

随感:

对现今世界的描述实在很精彩,也很真实——在一个人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加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美国是这样,中国也这样,全世界都是如此。

于是,很多教育者无奈地跟风,失却了自己。

艾斯奎斯能够在56号教室营造教育真实的天地,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当今时代能够营造真实教育的天地,首先需要的就是教育者的教育勇气,一种忘我的教育勇气,一种无私的教育勇气。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现在这个社会,谁不跟风啊!

 

摘录:

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都如到教学中。

随感:

艾斯奎斯教育的觉醒就来自于一个教育故事,一次帮助一个大家都觉得后进的女学生实验成功,非常投入地点燃酒精灯,实验成功了,唤起了那女学生的自信,而自己的头发着火了他竟然也没有发觉,直到全班学生都吓得惊叫,并且全班学生为了给他灭火“集体打他的头”。

而这样的感觉令艾斯奎斯真正尝到了教育的味道——教学应该是忘我的,忘我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摘录:

教育界有太多的江湖骗子,他们教上两三年书,然后就想出一些聪明的口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巡回讲座。

在这个快餐型社会,对复杂问题用简单方法解决,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希望杜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

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随感:

教育的现状被艾斯奎斯赤裸裸地揭示着,感到有一种过瘾的感觉。

教育从来没有捷径,教育需要付出和牺牲,需要忘我的精神。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4)

 

如果你的教室也能缺乏这样东西

——读《给我一些真相》

 

摘录:

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

随感:

艾斯奎斯老师在叙述了一个案例以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老师发现一个学生的书包比较乱,就把那学生的书包展示给全班学生看,而且还用照相机拍下来,在家长返校的时候给家长看,并且还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有垃圾就把那学生的书包作为纸篓。

结果家长感到非常愤慨,要到校长那里告那位老师。

那位老师一脸的无奈,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对那学生是起到作用的。

在我们的教室中,类似的事情其实也不断地发生着。

我们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说有的老师对学生采取了家长很难接受的教育方法,比如因为背不出课文而把学生的课本扔到教室窗外,因为学生不做回家作业而把书包扔出教室门外。

这样做,确实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但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艾斯奎斯在上面一段话中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那教室究竟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呢?

下面一段论述揭示了教室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的真相。

 

摘录:

真相其实很简单:

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

老师们害怕:

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

学生更害怕:

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随感:

简直说出了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心里话。

不是吗?

教室里确实被“害怕”控制着——包括教师和学生。

我们或许会说,如果没有这些“害怕”,教师还能成为教师,学生还能不断上进吗?

答案是:

能!

 

摘录:

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

随感:

教师不怕丢脸,不怕不受学生爱戴,不怕说话没人听,不怕场面失控;学生不怕挨骂,不怕被羞辱,不怕在同学面前出丑,不怕成绩不好,不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艾斯奎斯究竟是怎样做的呢?

 

摘录:

为了在不诉诸恐惧手段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并使全班维持优异的学习表现,我做了下列四件事:

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

随感:

对于这四点,在阅读艾斯奎斯著作的时候,我反复看了好多遍,或许因为悟性问题,还没有透彻的理解。

希望与同行们进行探讨。

谈些粗浅的理解。

以信任取代恐惧: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孩子。

以著作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有个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讲课或者辅导,他对艾斯奎斯老师的评价是:

“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

”这使我想起了课堂教学中的于永正老师,为了指导一个学生把一句话读通,一直耐心地指导了七八遍。

异曲同工。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艾斯奎斯如是说:

“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

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膀上。

”所以,我们一旦对孩子承诺,那一定要实现自己的诺言。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我们可以因为纪律对孩子施行必要的惩罚,但必须合乎逻辑。

因为上课不守纪律而罚抄课文,根本没有因果关系。

而实验课上不安规定操作,可以惩罚学生只看实验而没有资格动手才是合乎逻辑。

这样的老师才能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但我们再教育过程中做了多少因为学生违法纪律或者规章而违背逻辑的事情啊!

那学生怎能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呢?

你就是榜样:

孩子们一直看着教师,他们以教师为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我们必须先做到。

不要以为小学生不懂,尤其不要以为低年级的孩子不懂,你的举手投足,都会在他们心里烙下印痕。

你要孩子们做到的,如果自己常常违背,你的孩子以后将对你嗤之以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5)

 

您和您的学生在哪个阶段(上)

——读《寻找第六阶段》

 

摘录:

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端。

这种事我们看得太多了:

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手上全都乖乖听话。

随感:

艾斯奎斯的观点很清楚,真正优秀的班级,优秀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不只是那个班级的老师。

如果这样思考了,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有自己有本领踏进某个班级而感到光荣了。

我们就会考虑到发展好每个学生,考虑到任何老师踏进那个班级,学生都是表现积极的。

所以,艾斯奎斯说信任的基础只是一个开端。

那么,在信任的基础上,这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秘诀是什么呢?

本篇艾斯奎斯就跟我们说了“六个阶段”,他将这“六个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学生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

这“六个阶段”其实就是最有效最实用的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教育的课程。

所以,有一位老师在写这本著作的读后感的时候说,我们可以以“课程观”的眼光来阅读这本著作。

 

摘录:

第一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年纪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

这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

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

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

而我们很多教师或者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使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摘录:

第二阶段:

我想要奖赏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要提高警觉。

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随感:

想起了公开课之前教师熟悉班级时对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在公开课的时候表现良好,那就是奖给学生小礼物。

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

“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上述一段话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

行为得宜是应该的。

我在给家长作“父母之爱”讲座的时候也讲到过这个话题:

物质或者金钱奖赏与马戏团驯兽员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孩子是有思维的聪明的个体,对孩子的认可或者精神上的奖励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者说:

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6)

 

您和您的学生在哪个阶段(中)

——读《寻找第六阶段》

 

摘录:

第三阶段:

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

“妈,你看,这样好吗?

”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

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随感:

在一般教育者看来,孩子能够取悦别人而努力,应该是很不错了。

在家庭中,孩子如果是为了使父母开心而努力做一个好孩子,家长就会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在学校里,学生为了取悦某个老师而不断上进,一般教师不仅会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尊敬老师的,更会感到这样的学生是懂事的,将来会有出息的。

但是,艾斯奎斯却下了这样的结论——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为什么呢?

 

摘录:

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

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

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

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

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随感:

孩子终究有一天要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生活和工作又为了取悦谁呢?

当孩子将来没有了取悦的对象,那他再怎么努力呢?

看来,为取悦某人的阶段真的也是错误的。

所以艾斯奎斯说了以下一番话:

 

摘录: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

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随感:

读得出来,艾斯奎斯还是认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我想取悦某人”这个阶段的,不过,这个阶段是不能持久的,尤其不能将这个阶段维持孩子的终身,否则,孩子的一生都是得不到幸福的。

 

摘录:

第四阶段:

我要遵守规则

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

唯一的问题是:

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

随感:

文中例举了一个老师在孩子们接受礼物以后一定要说声“谢谢”,不然礼物就将收回。

于是,“谢谢”就挂在了孩子们嘴边。

但是,孩子们的“谢谢”只是一个表面的符号而已,他们并没有发自内心感谢送礼物的人,以至于孩子们换到了社会这个环境中,但有人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竟然不知道要说“谢谢”。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分强调规则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于是,艾斯奎斯的结论是:

 

摘录:

规则有其必然性,然而在我们最敬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随感: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功夫:

以无招胜有招。

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有很到难度的。

所以,又想到了另外一句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第四阶段,看来是首先必须让学生经历的,不过,不能过头,不能像那个教孩子们接受礼物后必须说“谢谢”的老师那样。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7)

 

您和您的学生在哪个阶段(下)

——读《寻找第六阶段》

 

摘录:

第五阶段:

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

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

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白痴地在公共车上对着手机胡扯个没完;开车或买电影票时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2点吵闹不休,扰人清梦。

那样的世界时多么美好呀!

随感:

对人产生同情,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处理一切事情,从而体贴周围的人。

在我们这个喧嚣的世界,之所以有作者所说的那些对着手机胡扯等现象,就是这些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感受。

这样的成人世界对于孩子当然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长和教师两种人,这两种人对于他人的体贴做得怎么样呢?

 

摘录:

第五阶段的思维: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

随感:

其实,我们中国很多词语也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比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做到体贴他人,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想,我们作为教师或者家长,首先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体谅孩子;我们的榜样力量会感染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也会渐渐学会体贴老师和父母,从而迁移到体贴一切人。

关于这一点,艾斯奎斯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摘录:

一旦成功,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足以补偿这个疯狂的教育界给我的心痛、头痛,以及微薄的薪资。

随感:

艾斯奎斯并没有满足引领学生进入第五阶段,他还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上述一段话是他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第六阶段的一个感受。

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艾斯奎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教育工作,他把教育的成功看做了自己最大的乐趣。

 

摘录:

第六阶段: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

”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随感:

作者接下来例举了很多书籍和电影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例子,我看了都有点不懂。

最后作者班中一个做好事的孩子不想张扬的例子使我对第六阶段有了一点儿了解。

希望能和您进行交流:

第六阶段究竟是一个怎样美妙的阶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8)

 

引导孩子热爱阅读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读《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摘录:

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随感:

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做哪些工作?

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显然十分必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学校里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许对这一点是比较清楚的,但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了。

我们来读读雷夫老师对美国儿童阅读现状的叙述。

 

摘录:

每年都有数百万美元投资在书本和其他读本里面,社会名流纷纷响应倡导阅读的公益活动,教师的训练时数也高达数千小时。

各出版公司的专家们都说学生们正在进步,他们口吐莲花、言之凿凿。

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事实。

忧心忡忡的教师们知道,就算提出异议也是枉然,因为势力庞大的教科书公司早已准备好答案,来反驳任何指出“国王没穿衣服”的人。

年轻老师害怕受到官僚迫害,因为这些教科书出版公司的惟一任务就是继续出卖自家产品。

业者竞相争食数百万美元的“测验服务大饼”,而各校区则焦虑地等待着最新测验结果出炉。

年复一年,大多数的孩子并未因此产生对阅读德尔终身热爱。

随感:

不知道我们中国是怎么投资图书市场的。

去新华书店或者文化市场,最热闹的书柜总是教辅用书专柜。

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随教科书下发的总有一本、两本甚至更多的教辅用书。

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现象?

考试!

美国也这样,他们也有统考,所以,“测验服务大饼”应运而生。

这些书本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取得高分,但这些书对于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作用不言自明。

教师或者校长是没有这个权利和胆量拒绝这些书本的,能够起作用的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专业机关。

但利益终于取代了儿童的真正成长。

利益就在眼前,儿童的成长是将来的事,管它干嘛!

 

摘录:

强大的“平庸势力”串联起来,让有能力的孩子无法通过学习爱上阅读。

这些势力包括电视、电玩、劣质的教学、贫穷、破裂的家庭,以及普遍欠缺的成人指导。

随感:

除了充斥图书市场的各类教辅用书,上述所列的“平庸势力”着实使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