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8345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docx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论文提纲:

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

(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

(二)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意义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另外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原因及其意义,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人物表现技巧。

Abstract:

Thisarticlethroughanalyzes"AnnaCardRowNina"leadingcharacterAnnacardrowNinapursueslovetragedywhichthesincerelovecreates.Moreovertragedyreasonwhichandsignificancebyfalsedark,thecallousTsaristRussiauppercirclesofsocietyisswallowed,haddemonstratedLevTolstoidisplaystheskilltothesocialessencekeeninsightandtheaccuratecharacter.

关键词:

矛盾冲突爱情悲剧盲目爱情观个性差异意义

Keywords:

Contradictoryconflict;Lovetragedy;Blindloveview;Individualitydifference;Significance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现代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以安娜——卡列宁——弗龙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及沙皇政府的官场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娣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统治下的农村的残酷生活。

小说开头写“奥布隆斯基家全乱了套”⑴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钥匙,“全乱了套”的不仅是这一家,卡列宁家、列文家等无不混乱与紧张不安,这反映贵族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侵入产生的危机,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缩影,这慌乱不安即是小说的总的思想情绪,也决定了作者紧张的精神探索及对笔下人物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

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

作品中的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高贵女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草丛中的一朵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

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这是怎样一个女人?

”“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

”⑵“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

安娜给人的这么迷人的姿态,弗龙斯基又怎么会不迷上她呢?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赋予内心。

她的善良,单纯而又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她对受了欺骗的多丽给予无限的关怀,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外表的美,以及内心的美,这并不是偶然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如果没有安娜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弗龙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也就没有卡列宁家庭的破裂,更没有安娜卧轨之死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主人公安娜是个年轻美貌的贵妇,在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

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⑶,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弗龙斯基的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妇女根本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她勇敢地离开了卡列宁,却既被剥夺爱子又无法离婚。

安娜蔑视世俗成见和贵族道德,贵族社会就冷酷地弃绝了她,扼杀了她这一点点微小的幸福和自由。

与弗龙斯基结合的有限快乐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激情后的冷淡厌倦是她不幸命运的最后一击,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是黑暗之中的大火终于永远地熄灭了。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弗龙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

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弗龙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廖扎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

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

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

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弗龙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弗龙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弗龙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弗龙斯基到了火车站。

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

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

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

(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

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在宗法制的统治之下,作者对待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认为安娜对爱情的追求是合乎人性自然,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

但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可以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也可以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

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她和弗龙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承受。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阴影日益扩大。

那个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

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为了“卑鄙的情欲”⑷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的。

安娜的处境也就十分严峻了,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她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

她一方面不顾一切的力图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情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

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情追求的脆弱性。

这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摇摆,而宗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而进一步产生了安娜的爱情悲剧。

(二)安娜的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红杏出墙”是一个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词。

但是,红杏出墙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没有爱情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座坟墓,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活得有生气些,从坟墓里爬了出来,谁又能责备他(她)呢?

丈夫的不堪,正表明了安娜的生活状况。

安娜之前也没认识到自己的丈夫是那么的不堪,是因为遇到弗龙斯基以后,自己的春天再次苏醒的时候才看出来的。

是爱把她的眼睛再次擦亮了,丈夫的不堪使得她再也无法忍受过去的那种生活,她急需从那令人窒息的生活中逃出来。

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的的原则的冲突。

安娜生活的社会正处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发生剧变的时代,农奴制的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正如吉娣的母亲发现,“近来世风日变,做母亲的责任更重了。

”⑸我想她所看到的变化世风,是年轻一代要摆脱压抑、窒息人性的陈规旧俗,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而最主要的是,她们都坚持择夫是自己的事,不容父母包办”⑹。

连老一代都说“算了吧,这种老规矩如今该扔啦!

结婚的是年轻人,不是他们的父母,还是让年轻人自己做主去吧”⑺。

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陈旧落后的封建习俗已成为人们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羁绊。

安娜想摆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取享受自由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她喊出来“我是一个活人。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⑻的心声。

但安娜作为一个贵妇人,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是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贵族社会的道德标准必然影响着她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由此安娜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所向往的爱情,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尊奉着贵族道德的原则,从而使她的人格分裂。

她一方面痛恨卡列宁,骂他是“官僚机器”⑼,八年来埋没了她的生气,窒息了她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对卡列宁怀着负罪感,称赞卡列宁“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⑽,同情他的“痛苦处境”,觉得自己的行为越轨,责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⑾;她一方面又不能忍受卡列宁那冷酷的生活,却又发自内心地把这种生活与正义道德合法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置于其中。

她一面爱着弗龙斯基,一面又将其看作是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将自己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归罪于他;她一面认为自己比别的贵妇人光明磊落,一面又自责自己是“坏女人”。

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的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安娜的背景从她自身来看,就是她在追求爱情,大胆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把她的爱情看作是她的“生命整个的存在”⑿;而弗龙斯基则把他的爱情看作他“生命的一部分”。

安娜饱受在无爱的环境中生活的痛苦,所以一旦遇到所爱,就不顾一切的去追求。

但是安娜的可悲之处在于,她没有将爱情视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爱情与生活等同起来。

在追求爱情幸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都献给爱情,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整个存在”,看成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安娜一再声明“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意味着她将爱情和美好生活等同起来,把追求爱情当作生活的全部意义,认为追求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的生活,因而使得她的生活除了爱情之外别无所求。

为了爱情她离开家庭,抛弃了丈夫,丢下了珍爱的儿子,背叛了上流社会,可以说,她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

现在弗龙斯基成立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如果再失去弗龙斯基的话,那么她将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

因此,可以说,她把全部的赌注都压在他身上,而这一次把安娜向悲剧的深渊中推了一把。

安娜追求的爱情,是以真爱为基础的新的男女关系,在她眼里爱情就是生命本身,是她生命的全部。

“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就是她的全部生命。

在得到弗龙斯基的爱情后,她的全部的生活的内容便是爱情,为了爱情,她甚至一度忘记了儿子。

来自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她可以以极大的耐力去忍受,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也可以暂放一边,内心的痛苦、矛盾不断折磨她,而她都可以用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去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爱情成了她的生活的唯一希望,安娜既已成了抛弃丈夫和儿子的叛逆者,落入世俗谩骂、攻击的海水中,她的爱情就是那救命的稻草,本就无法救命,而安娜偏执于它,一门心思的依靠它,结果只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弗龙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中的一个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吉娣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

在原文中列夫·托尔斯泰是这样写的:

“弗龙斯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家庭生活。

”⒀“他自己是在贵胄军官学校教育成长起来的。

毕业时,他成了一名风头十足的青年军官,很快就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

”⒁这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过去曾追求过许多女子,都是逢场作戏,弗龙斯基在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上是随意的,在他的骨子的深处,他始终是单身汉的观点——“他更无法相信他应当结婚。

结婚这件事对他来说是永远不可能的。

他不仅不喜欢家庭生活,而且从他们单身汉圈子的观点来看,建立家庭,特别是当一名丈夫,十分别扭,格格不入,甚至非常可笑。

”⒂当他在遇到安娜后,他被安娜的美貌和气质彻底迷住了,“弗龙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

”⒃安娜脸上的这一股压抑着的生气,给了弗龙斯基别有的新鲜感,于是他放弃了吉娣给他的“同一位纯洁可爱而又倾心与他的上流社会姑娘接近的乐趣。

”进而迷恋上了安娜。

弗龙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前期可以说是既有爱心,也有虚荣心,而已爱心为主;后期则以虚荣心为主,爱情的火焰逐渐减弱。

当安娜的爱情成为他飞黄腾达的阻力,束缚态在上流社会放荡任性,满足不了他的虚荣心时,他就冷落了安娜。

当激情不在的时候,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平淡。

当安娜的爱情成为他飞黄腾达的阻力,束缚态在上流社会放荡任性,满足不了他的虚荣心时,他就冷落了安娜。

当一个女人没有了依靠时,她变得神经质,变得妒忌、猜忌,这样的女人不能留住男人的心。

当安娜选择了两次的婚姻时,虽然不合法,她就变得不在激动,她想有个家,温暖的安定下来。

可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弗龙斯基,他的猎艳生活并没有结束,在贵族中巴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当他不再认为安娜可以帮助他时,他又开始了新的猎艳,男人跟女人的不同,个人想法的不同,造就了他们感情的淡化,安娜忠于两次的婚姻,可是弗龙斯基忠于他上流社会的追求,正是因为这一连串偶然性因素的发生(有些其实是安娜的错觉和臆想),安娜的被遗弃感和绝望感越来越被强化、放大,心理负荷已过临界点,最后,导致了死亡冲动战胜生之本能。

卧轨的一刹那间,或许她意识到了什么,但无情的车轮已不容她的意识再活动下去了。

安娜就这样死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她不是第一个自杀者,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她已经到了的地方,会遇到许多同道,因此她肯定不会寂寞。

不过她自己上路的时候是孤单的,她也只能这样了,因为她已无家可归。

我个人理解,她以死表达自己对非本然性的生活的抗议和否定,以此赢回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仅仅是为了解脱和惩罚。

二、安娜悲剧的意义

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

同弗龙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

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

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

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弗龙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弗龙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最后一语。

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一个为爱情不顾一切,多么美好的愿望啊,爱自己的所爱,每个人都倾其一切的追求,为的是那份美好,那份幸福,可谁曾想,所有的激情都会归于平静,所有的波澜都会变得宁静,甚至是死一样的寂静,当不安分的人们,为了这种欲望追求的时候,你可曾想好退路,激情有限,多的是平淡。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王子与公主从此就幸福的在一起了”,这句话是很多童话故事的结尾,当王子和公主为了爱情,几经磨难,最后终于欢聚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为他们的爱情祝福,以为他们从此就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

但是童话终究不能代替现实,现实中的爱情残酷而苍白。

而这部作品就从现实的角度上来阐述了王子与公主在一起后的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上演的是公主与王子的为爱追逐的故事,但公主为王子放弃了其丈夫、孩子以及家庭,还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而王子却没做出什么,当其对公主产生厌恶的时候,却丝毫没有顾虑到公主的感受,只是一味的去寻找其想要的东西,在公主得到王子的时候,却觉得爱情就是绝对性的占有,不允许王子拥有任何的自由活动空间,造就了双方感情的变异,一旦爱情变成了负累,那就无论是什么都是错的,所以最后公主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虽然结局是很悲惨,因为相对于这个用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人,在冲出重重围堵后,应该要拥有童话般的幸福的生活,但是却恰恰相反,这是可悲之处。

安娜是在典型的俄国贵族上流社会的教养下长大的,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⒄。

可是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做主,嫁给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并且没有活人感情的官僚机器卡列宁。

在婚后八年间,她曾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

而现在由于“世风日变”,她要“生活”,也就是要爱情。

她终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

作为已婚的端庄妇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勇气,虽则在当时上流社会私通已司空见惯了。

而她的勇气主要在于,不愿与淫荡无耻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们那样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暧昧的关系公开。

这不啻于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同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

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

她徒然挣扎,曾为爱情而牺牲母爱,可这爱情又成了镜花水月,她终于越来越深地陷入悲剧的命运。

爱情的幻灭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

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弗龙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安娜不能溶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家庭的不幸,户户不同。

⒅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卷语。

总的来说,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

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弗龙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

但花花公子弗龙斯基却背叛了她。

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然而,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

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安娜夹在生活的夹缝中,不能面对现有的生活,同时又不能回头,最终她痛苦的选择了自杀。

一朵孤傲、冷艳,却又对自由爱情、理想生活充满幻想的奇葩,最终被沙皇统治之下的社会吞噬了。

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已承受了太多的悲哀与不幸,现在她需要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干扰,最终以她自己的方式寻求到了心灵的完全宁静解脱的方法——卧轨自杀,结束自己的一切……

 

注释:

⑴⒅《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1页.

⑵《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52页.

⑶《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51页.

⑷⑻《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241页.

⑸⑹⑺《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37页.

⑼《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294页.

⑽《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95页.

⑾《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242页.

⑿《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360页.

⒀⒁《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47页.

⒂《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48页.

⒃《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68页.

⒄《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引自第60页.

 

参考文献:

【1】《安娜·卡列尼娜》杨楠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4月第2版第2次印刷.

【2】《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004年第2次印刷第304页.

【3】《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载《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6期.

【4】《<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再析》蔡雪岚著第7卷第3期2007年6月鸡西大学学报文章编号:

1672—6758(2017)03—007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