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59165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996 大小:30.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6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献学.ppt(9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献学.ppt

中国古代文献学,前言,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义)二、考核方式三、学习方法四、参考书目,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研究对象:

历代文字材料(古籍),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外在形态:

甲骨、金石、竹帛、纸张等;基本构成:

经、史、子、集、丛;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标点、注译、检索利用,一、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基本情况,2、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选修课总学时:

32(1-16周)学分:

2,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一、课程基本情况,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2005.7.12,人大校长发言词),纪宝成,一、课程基本情况,4、课程意义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张之洞论读书),二、考核方式,考查课1、平时成绩35%:

课堂点名10%、课堂参与度(提问)5%、小测验20%2、期中成绩25%3、期末成绩40%,三、学习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y)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8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三、参考书目,1、古籍版本学,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校雠广义(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社,19983、校雠通义通解,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傅杰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严佐之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余嘉锡,中华书局,20096、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中华书局,20057、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著,反洗增补正,徐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不窃窃私语尊重他人不抄袭尊重自己,中国古代文献学,绪论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第八章古典文献的注译第九章古典文献的检索第十章出土文献的整理,本节内容绪论,一、文献释义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重点:

“文献”的由来,“文献”含义的演变。

难点: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于论语八佾(y)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献,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

“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文,指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才,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即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2、“文献”由“典籍和贤才”向“典籍、文字材料”侧重。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其自序: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3、“文献”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文献: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即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为“文献”。

关键词一:

知识。

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

一切。

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

记录。

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文献释义,一、文献释义,

(二)文献学即研究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另指现代文献学。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目录、版本、校勘、(典藏)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土文献,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几乎与文字的历史同样久远。

甲骨文为现今所见之最早出土文献。

尚书、易经、诗经为最早之传世文献。

正考夫为见诸史籍的最早一位文献学家。

国语鲁语:

“昔正考夫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先秦诸子对文献的整理、引用孔子:

诗、书、礼、乐、易、春秋。

韩非子:

解老、注老目录、校勘、注释、辨伪、训诂各方面的贡献刘向、歆父子:

别录、七略郑玄:

遍注群经,毛诗笺、三礼注王充:

论衡:

“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许慎:

说文解字注,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主要成就经书、史书、子书的注释繁荣何晏论语集解、王弼老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孔颖达五经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善、五臣的文选注本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校勘与训诂:

陆德明经典释文五代的雕版印刷,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主要成就大型图书的编纂(类书、诗文集、史书)李昉、徐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王钦若、杨亿册府元龟司马光资治通鉴集部的注释金石考据:

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公私目录学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朱熹、王应麟、马端临等人对古典文献学的开拓,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4、明清古典文献学成就:

集大成最大类书的编纂:

永乐大典佛经编纂:

大藏经刻书业的发达毛晋汲古阁藏书、刻书清朝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提要,目录学最高峰,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4、明清古典文献学成就:

集大成清人考据学(朴学)对古籍的校勘、注释、考辨之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王先谦庄子集释古典文献学理论方面的贡献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本节小结,导入新课:

一、课程介绍(性质、内容、目的、意义)二、考核方式三、学习方法四、参考书目绪论:

一、文献释义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下节展望,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上节回顾,导入新课:

一、课程介绍(性质、内容、目的、意义)二、考核方式三、学习方法四、参考书目绪论:

一、文献释义(重点)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本节内容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二、古典文献的类型重点、难点:

古典文献的类型及其区别。

总集、别集、丛书、工具书(类书、字书、方志)等,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甲骨1、何谓甲骨龟甲和兽骨:

龟甲的腹部、牛的肩胛骨和胫骨,本节内容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龟甲,其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2、甲骨的用途,1.钻孔。

2.孔的一侧凿槽。

3.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卜”字就是裂纹之状。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

事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叫验词。

),2、甲骨的用途-占卜,1,2,3,4,1898年以前,中药“龙骨”。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竟然刻有古文字,遂四处搜求,得1500片。

此后,人们就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发现的年份。

1903,刘鹗出版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1959,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3、甲骨的发现与研究,4、周代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邹周原遗址出土1000多件甲骨甲骨并非殷商专有,

(二)金,1、何谓金指青铜器,铜和锡的合金(一般铜占80%-85%,锡占15-20%)。

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刻上文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刻的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

钟鼎之家、问鼎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左传:

鲁宣公三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在德不在鼎。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吉金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之用,再次为媵器(陪嫁之物),四羊方尊,莲鹤方壶,散氏盘,秦公簋,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战,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3)兵器鸣金收兵?

刀、剑、戈、矛、钺、戟、甲胄,(4)符玺符,亦称兵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玺,印章,天子的印章称为玺,民间的印章称为印阳陵虎符“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5)日用器铜镜、铜灯“大乐未央,长相思,慎勿相忘。

”“相思愿勿绝,愁思悲,顾见怨,君不说。

”,2、青铜器的种类与用途,(三)石,1、石刻源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在历史上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

墨子明鬼:

“铸之盘盂,镂之金石。

”由于在铜器上刻铸文字较在石器上刻铸要难,所以自秦代以后,石刻渐渐取代了金刻。

2、石刻种类主要分为三种:

碣、碑、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

有碣圆碑方之说。

(2)摩崖。

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

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

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琅琊台刻石,

(1)碣石,

(2)摩崖,(3)碑,蔡邕熹平石经,秦始皇石刻臣去疾臣请矣臣斯昧死,3、石刻用途记载国家大事歌功颂德校正经书树碑立传(墓碑)保留名人书法、手迹,3、石刻用途,烈士纪念碑塔里木沙漠公路碑导航碑,(四)竹木1、指竹简和木牍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成较宽的木版者,叫木牍。

简牍的使用,集中在汉晋,东晋后,纸张取代简牍,居延汉简,郭店楚简老子,2、简的编联成册,每一枝竹片之城的简叫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册(册)“汗青”“韦编三绝”: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读易,韦编三绝。

”韦:

熟牛皮三:

概数,表示多次绝:

断。

云梦睡虎地秦简,甘肃武威汉简,竹书,3、牍,用来书写的木片、木版百字以内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

“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一尺见方的称为“方”。

如果再大些,称为“业”。

(肄业,原指读大版子书,毕业指大版子书读完了),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

“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

”写信也用版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

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白娟)。

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于携带,随文字长短截取,易于流行。

墨子明鬼:

“故书之竹帛,以遗后世子孙。

”缣帛用于书写材料,在汉代相当流行。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用于绘图。

(五)缣帛,湖北出帛书,汉帛书老子,荆门郭店楚简老子:

“绝知弃辩,民得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为弃作,民复孝慈。

”今本、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

“绝圣弃知,民得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六)纸张,1、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裴駰集解引韦昭曰:

“以水击絮为漂。

”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捞起晾干,就是类似缣帛的纸。

“纸”字从“糸”就是明证。

2、纸张的出现,

(1)1933年,罗布泊汉烽燧亭遗址发现西汉宣帝时(BC49)麻纸,早于蔡伦154年。

(2)1957年,陕西灞桥发现西汉武帝时期的麻纸。

(3)1973年,甘肃居延发现西汉宣帝、昭帝时的黄纸、白纸各一片。

(4)1978年,陕西扶风发现西汉宣帝至平帝时的白纸。

(5)1979年,甘肃敦煌发现西汉宣帝时的纸,其中一张浅黄,2032CM,为迄今出土西汉最大的一张纸。

3、纸张的应用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了纸,时称“蔡侯纸”。

纸张全面取代简牍与缣帛是从东晋开始的。

洛阳纸贵:

晋书文苑左思传:

“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南北朝以后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以纸张为文献载体。

(七)电子,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两大特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余论:

世界各国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1、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

是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流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英文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的出现早2000余年。

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

莎草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被废弃。

莎草纸,莎草纸祭文亡者之书,2、羊皮纸羊皮纸英文parchment,源于意大利文pergamen。

据说最初盛行于小亚细亚佩尔加蒙国。

公元前2世纪,埃及禁止莎草纸运往佩尔加蒙。

佩尔加蒙于是将兽皮制成光滑平展的兽皮纸,其中主要是羊皮纸。

这种羊皮纸在公元4世纪以前成为欧洲最通行的书写材料。

经过1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国外尚有不少羊皮书被保存下来,包括圣经、诗篇及法律文书等。

直到中世纪末中国的纸张传到欧洲,才逐步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羊皮纸,羊皮纸书,3、贝叶贝叶是古代印度及其周边的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国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

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长而宽的多罗树的叶子,又叫“贝多罗”,是梵文pattra或patra的音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贝叶。

用贝叶书写的佛经,叫贝叶经。

在贝叶上书写,一般是用尖锐的笔刺写出清晰、深刻的线条,然后在线条上涂色。

这种经目前仍有遗存,但时代都比较晚。

贝叶经的装订方式是将长条形散叶按顺序一叶一叶重叠整齐,上下穿眼,再用木板两块夹住,夹板亦相应穿两孔,再用一根绳子穿起来,捆好,即成一夹,因用梵文写成,故名梵夹。

直到中国造纸术传入,印度及南亚诸国才渐渐废弃了贝叶这种书写材料。

贝叶,贝多罗树,贝叶经,贝叶书,4、树皮古拉丁人用树皮里层薄膜liber书写,因此,拉丁语liber就是书。

西班牙语libero,英语library即图书馆就是从liber派生出来的。

从古到今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阶段:

刻写书写印刷拷贝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时代:

甲骨文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电子时代演变趋势特征:

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薄;从缓慢、笨重走向迅速、轻便;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与时代性,第二节古典文献的类型,一、主要的分类标准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

(一)总集

(二)别集(三)丛书(四)工具书,一、主要的分类标准,1、按照古典文献的内容及其学术性质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经、史、子、集),2、按照文献产生的方式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指作者直接记录自己的思想成果而产生的原始文献。

如个人论著、作品等。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整理加式后而产生的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

三次文献是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文献。

如综述、述评、研究动态、辞典、年鉴等。

3、按照文献的性质和作用记录、钞纂、编述与著作四大类。

4、按照文献的编纂体裁理论著作、史书编著、典制政书、地理方志、图书表谱、档案文书、总集别集、丛书、类书等九类。

二、几种典型的古典文献

(一)总集,汇集两人以及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

常为诗文集。

总集之始诗经?

楚辞?

建安七子集(亡佚)文章流别集(亡佚)文选(现存最早)总集进入目录之始:

隋书经籍志,晋挚虞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断为中国总集之首: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摭(zh)孔翠,芟(shn)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摭:

摘取孔翠:

孔雀河翠鸟。

喻精华。

总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四库全书总集类叙:

“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是故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

”,总集的类型

(一),1、通代总集通代、有选择、多体裁总集(选)文选、古文辞类纂(清姚鼐)通代、无选择、某类体裁总集(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通代、有选择、某类体裁总集玉台新咏(南朝梁徐陵),总集类型

(二),2、断代总集断代、有选择、多体裁总集唐文粹(宋姚铉)、宋文鉴(宋吕祖谦)断代、无选择、某类体裁总集全唐文(清董诰)全唐诗(清彭定求)全唐诗补编(陈尚君)断代、有选择、某类体裁总集宋诗钞(清吴之振等),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扬州诗局本全唐诗,总集类型(三),3、按作者地域群体或宗派关系编集的总集杨亿西昆酬唱集、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国图藏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花间集杨保彝题款,

(二)别集,指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的个人作品集1、别集之始南朝梁阮孝绪最早在七录中立“别集”之目,此后,历代书目几乎都立别集类。

2、别集体例分类、分体、编年分类:

按作品内容分类编排。

宋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25卷(存6卷),纪行、述怀、居室、题人、邻里分体:

按作品题材或文体编排。

清王琦李太白文集36卷,古赋、古诗、乐府、古近体诗、铭碑祭文。

编年:

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编排。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3、别集文献价值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4、今常用别集叙录万曼唐集叙录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三)丛书,1、单行本与丛书(“丛刊”、“汇刻”、“丛刻”、“合刻”)丛书:

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冠以同一总名、以统一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

2、丛书之祖以“丛书”命名的图书,最早的是唐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该书不是汇刻群书的丛书,只是作者的诗赋杂文集。

汇编丛书,一般认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辑抄的儒学警语为最早。

即石林燕语辨、演繁露、懒真子录、考古编、扪虱新语和萤雪丛说,反映了宋代一些制度掌故及人物琐事。

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丛书。

3、丛书分类综合性丛书: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续修四库全书专门性丛书:

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历代诗话,4、中国古典文献几种著名的丛书,1、四库全书2、十三经注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二十四史4、诸子集成5、丛书集成初编6、中国文化丛书,四库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15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

现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公司1999年研制的光盘版。

四库全书总目200卷。

台湾商务印书馆编有目录索引一册,“目录”部分列有每一册所收书目;“索引”部分用以查询每一种书所在的册数和页码。

图版:

丛书集成初编、续编、新编,一些新印古典文学丛书,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5、丛书的功用与查检,丛书的重要性张之洞书目答问:

“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

”中国丛书综录各丛书所收书目某书为哪些丛书所收录全国各大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四)工具书,所谓工具书,是指收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的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常用工具书一,

(一)索引(即通检、引得index)字典、词典字书:

说文解字训诂书:

尔雅韵书:

广韵、佩文韵府今人常用:

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二)类书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书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古代的百科全书。

2、类书的功用它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是我们查寻古代典籍中名物制度、词语典故的极为有用的工具书。

是整理古籍(校勘、辑佚古书等)的必备参考书。

常用工具书二,3、类书前祖皇览南宋王应麟玉海第五十四卷:

“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三国时期,魏文帝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十分重视文化事业,除个人从事著述外,还特意组织当时名家学者编辑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编成大型类书皇览。

赵宋时代已亡佚。

4、唐代四大类书: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5、宋三大类书: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6、明代:

永乐大典7、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

重要类书

(一),艺文类聚(100卷)唐欧阳询等奉(高祖)敕撰集,成于唐武德七年(624)。

有汪绍楹校点本,后附索引。

收录1400多种古籍中的名物及诗文资料,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等46部,部下又有子目727个。

每部每类先列事典、再引诗文,创“文、事”合编之例。

本书所收唐以前的古书大多亡佚,保存了一大批珍贵文献资料。

“隋以前遗文秘籍,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

”(四库总目提要)清人辑佚书籍大都要先查寻是书,重要类书

(二),初学记30卷,唐徐坚等奉唐玄宗命撰集。

白孔六帖,又名唐宋白孔六帖,唐白居易初辑30卷,名白氏六帖事类集;宋孔传续辑30卷,称后六帖,后人将两书合辑,分为100卷。

重要类书(三),太平广记500卷,宋李昉等编纂。

采录(摘抄或全抄)汉晋至北宋初年小说、野史、笔记中的奇闻故事,按内容分为92门,附150余类。

共引书230种,半数今已佚失。

保存的古小说资料极为珍贵,是研究古典小说、社会风俗、文化思想的必检图书。

太平御览1000卷,宋李昉等编撰。

初名太平总类。

全书分55门,子目4558个。

收录古文献1690余种。

册府元龟1000卷,宋王钦若、杨亿等编撰。

“册府”是收藏典籍的秘府,“元龟”,即以神龟卜占未来。

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分31部,部下又有1104类。

重要类书(四),永乐大典,明解缙等奉敕编。

共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约三亿七千多万字。

初名文献集成。

引用文献达七、八千种,往往照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编入。

抄写正、副本各一套。

今存730卷,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60年)。

重要类书(五),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目录40卷,附考证24卷,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定。

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

全书分为6个汇编,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