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59171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534 大小:8.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4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4页
亲,该文档总共5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5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务处编印

2015

目录

关于制(修)订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2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

护理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35

护理专业(日语)人才培养方案 61

护理专业(卓越护士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87

护理专业(海外直通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 112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38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64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87

药学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235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56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78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98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3+1海本直通车)人才培养方案 316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333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0

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65

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8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96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38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57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75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98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13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制(修)订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的基本依据。

为适应经济、社会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关于印发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教职成〔2012〕217号)、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等文件精神,现对我院2015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强化素质。

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2、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及医药卫生行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注意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要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强化专业和人文结合,注重发挥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作用。

4、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各专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学院“ICS”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

三、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

1、广泛开展社会调研:

制订调研方案,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已有毕业生专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和访谈,结合文献检索,形成调研报告,进一步了解人才培养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2、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邀请10~12位行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3、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确定课程标准。

4、形成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上述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要求,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5、组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

组织院内外有关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论证并定稿,经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四、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各专业总体安排见下表,其中教学实习应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安排阶段性集中见习,课堂教学周数相应减扣。

三年总周数148周。

其中:

教学周数130周;假期13周(每年寒假3周,暑假7周,第二学年毕业实习期间无暑假,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无寒假);机动5周。

学年

学期

总周数

其中

教学周数分配

教学周数

假期

机动

理论

实践

考试

入学教育

军训军事理论社会实践

毕业实习

毕业就业教育

1

52

20

3

2

16

1

1

2

2

20

7

18

1

1

3

52

20

3

2

18

1

1

4

27

14

1

12

5

44

26

1

26

6

17

2

14

1

小计

148

130

13

5

66

6

1

4

52

1

合计

148

148

72

58

五、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分为四大类:

①通识类课程(必修课);②专业类课程(必修课)包括专业课、专业核心课;③拓展类课程(选修课)④毕业实习;

通识类课程:

针对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与健康、入学教育、军训及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毕业教育、语文、信息技术、英语等素质教育课程。

专业类课程:

面向职业岗位职责和任务,针对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核心能力开设的专业理论及应用课程。

本类课程要依托行业、企业,聘请紧密型合作企业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教学内容要与职业岗位能力相对接。

每个专业设定4-8门专业核心课程。

拓展类课程:

面向复合型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拓展复合能力,针对拓展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交叉,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迁移,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而开设的公共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及任选课、跨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本类课程要针对能力培养,以案例或项目内容组织教学。

毕业实习:

面向职业岗位职责和任务,针对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的毕业实习等。

本类课程要依托行业、企业,聘请紧密型合作企业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按照技能项目组织教学。

六、课程学分与学时

(一)总学时与总学分的规定

课程总学时一般以3000学时(总学分140~160学分)左右为宜。

(二)实践性教学学时和学分

实践性教学学时(包括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比例占总学时比例不低于50%。

(三)学分计算方法

1、理论课程:

原则上上满一学期(16周或18周)的课程,课程学分数等于周学时数(公共必修课中的部分课程学分计算方法另定)。

阶段性课程计算方法为:

课程学分数=周学时×该学期教学计划规定的上课周数÷18。

(课程学分必须为0.5的整数倍)。

2、实践性教学活动:

(1)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如实验操作单列课等),16~18学时计1学分。

(2)各类分阶段进行的教学实习课,每周计1学分。

(3)毕业前集中进行的毕业实习,每周按28学时计算,每周计1个学分;

3、各类活动课程:

计算方法执行学院有关活动课程学分管理的规定。

七、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1、课程体系要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能力出发,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合理的人才知识和能力模块,构建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得到整体优化。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

公共课要注意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理论教学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有适度的宽度和深度。

专业基础课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核心课程应具有本专业特色,以本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基本内容。

3、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的时间和内容,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部分课程的实验可单独设置,以利于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4、选修课的设置要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系列性,主要在扩大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按各专业实际情况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

要特别注意:

知识课程与能力课程要以能力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要以实践课程为主,注意文理渗透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5、课程设置要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合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交叉。

课程设置要注意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

6、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与实验建设的配套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及实验实训室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改革体系。

建议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形式,建立多种途径和方法的考核评价体系。

八、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一)正文(详见附件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正文模板)

1、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与职业取向

3、人才培养要求

4、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5、本专业课程基本内容

6、实践教学、军训、社会实践等安排及要求

7、考核

8、毕业要求

(二)附表(详见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附表模板)

1、附表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2、附表2《专业课程结构表》

3、附表3《各类课程学时和学分分配表》

4、附表4《教学活动时间与学期和学年分配表》

5、附表5《课程设置与教学时数分配表》

6、附表6《跨专业选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表》

此表是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完整体现,每个专业分别编制一个分表,是各专业落实各项教学任务的具体依据,务必做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切实可行,所有数据必须与其它部分内容前后一致、完整准确。

本表模板中通识类课程及拓展类课程已设置的学时数及学分原则上不得更改。

九、有关说明

1、课程编码共有10位数码构成,由教务处根据各院(系、部)制定的培养方案编制,录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2、公共艺术课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开设“公共艺术(选项)”课,作为职业素质类限定性选修课,全院分两批次开设:

护理专业在第1学期开设,非护理专业在第2学期开设。

3、信息技术课程学期安排:

护理专业

第一学期

其他各专业

第二学期

教务处

2015年5月14日

附件:

(1)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正文模版

(2)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附表模板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30201三年制)

(执笔人:

鲁慧校对人:

徐莉霞二级学院负责人:

闻彩芬)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生

2.学制:

三年

二、培养目标及职业取向

1.培养目标

传承“敬人敬业、至精至诚”的学院精神,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具备从事护理专业及相关职业群的一线工作能力和关爱、协作、慎独的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护理人才。

2.职业岗位定位

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及卫生保健工作;面向老年护理院、社会福利院、疗养院、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等单位从事护理及相关工作;也可面向境外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及相关工作。

三、人才培养要求

(一)素质要求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专业,关心和尊重患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具有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有效的沟通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勤奋进取,对新知识、新技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

4.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较强的挫折耐受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二)知识要求

1.具有本专业必备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

2.具有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及急危重症护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

3.具有护理伦理、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护理学科发展动态,具备一定循证护理的能力。

(三)能力要求

1.能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具有较强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2.具有正确实施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的操作能力;

3.具有应用评判性思维对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护理的能力,并对护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4.具有对急危重症患者初步实施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包括心、肺、肝、脑、肾等脏器功能监测及复苏、大出血、各种创伤、中毒等急救护理);

5.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命发展不同阶段的健康需要,向个体、家庭、社会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的能力,并进行健康教育;

6.达到执业护士资格水平,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

四、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附表1)

2.专业课程结构表(附表2)

五、本专业课程基本内容

(一)通识类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时:

48,学分:

3)

主要内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时:

64,学分:

4)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3)体育与健康(学时:

108,学分:

6.5)

主要内容:

分为排球、健美操、形体训练等十五个选项,通过体育基本理论、专项运动理论、运动与健康、运动与休闲、运动与保健、体育与职业、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健康素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参与能力。

(4)语文(学时:

32,学分:

2)

主要内容:

诸子语录选讲与中国传统思想解读;诗词、园林鉴赏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涉医文学作品导读与医学人文精神研讨;校本文化实体阅读;应用文书写作实践。

(5)信息技术 (学时:

32,学分:

2)

主要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Windows的使用方法;Word编辑排版;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编辑和制作;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收发电子邮件及IE浏览器等上网操作。

(6)英语(学时:

80,学分:

5)

主要内容: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英美文化知识;一般英文资料的阅读、翻译处理、听说交流技巧和简单应用文的写作知识与实践。

“▲”类课程上课形式多样,可采取视频转播、讲座、调研活动等方式。

▲入学教育

主要内容:

通过理想信念、爱校爱国等思想政治教育,校纪法规、安全、心理健康等适应性教育以及专业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学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发展规划教育,帮助大学新生树立远大理想,稳定专业思想,提高专业认同,明确奋斗目标,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科学规划学业生涯。

▲军训及军事理论

主要内容:

分为军事理论和军训实践两部分。

军事理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了解世界新军事变革以及对我国的影响;通过军训,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

▲形势与政策

主要内容:

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

国内部分主要介绍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国际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外交政策和实践,地区热点和国际安全环境等理论和现实问题。

▲毕业教育

主要内容:

通过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发展等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确立职业理想,转变角色适应职场生活,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毕业就业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

▲社会实践

主要内容:

通过假期实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本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了解,增强就业竞争优势,也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

(二)专业类课程

本专业主要开设专业课21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8门,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基本技术、母婴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课程。

(7)人体解剖与组织学★(学时:

80,学分:

5)

主要内容:

阐述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人体发生过程的规律。

包括传统解剖学中的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内容,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基础,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实务中考核该课程的知识点。

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闭卷形式,考核正常人体结构基本知识点和知识综合运用情况。

实验考试采用标准化录像考试形式,要求学生指认出标本、模型、活体上重要的器官结构。

平时考查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网上测评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在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组成及结构,构建整体正常人体整体观,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论实践比48:

32。

课堂组织以系统的MCAT教学法(即memory-comprehension-application-teachin)和小组讨论为抓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评判性思维。

教学和考核中体现执业考试要素,体现解剖学的护理应用性,为专业发展服务。

(8)生理学★(学时:

64,学分:

4)

主要内容:

本课程重点阐述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理、意义以及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突出与护理相关的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与机制;开设基础性、验证性、探索性、研究性、整体综合实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为护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构建生理学知识和技能平台。

同时积极探索护理应用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学习能力。

考核要求:

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理解人体的统一完整性和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进行基本的生理功能实验,并运用所学的生理学知识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形式采用多元化(提问、作业、讨论、实验报告、书面考核相结合),并注意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认证的结合,为护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奠定专业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以“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以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主要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护理工作情境中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室有多媒体投影仪,将生理学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并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室应配备可活动的桌椅,以方便学生分组学习。

另外,也应备有足够的电子计算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

(9)生物化学(学时:

32,学分:

2)

主要内容:

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代谢过程,水电平衡和能量代谢。

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10)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时:

40,学分:

2.5)

主要内容:

免疫学基础、致病微生物、社会心理致病因素、人体寄生虫等相关基本知识。

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疾病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11)病理学(学时:

50,学分:

3)

主要内容:

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使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提高对健康与疾病本质的认识;初步了解与病理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领域。

(12)药物学(学时:

50,学分:

3)

主要内容:

各类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药物学知识。

(13)护理学导论(学时:

32,学分:

2)

主要内容:

护理学基本概念、护士素质及行为规范、护士角色功能、护理程序、护理法律、护理理论等。

其中护士素质及行为规范是护士的基本职业素质,而护理理论、护理程序在临床运用广泛,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

职业生涯的概念与规划职业生涯的理念与方法,使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

(14)健康评估★(学时:

56,学分:

3.5)

主要内容:

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评估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的学科。

目标是让学生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收集资料,对评估对象的健康问题作出护理诊断。

它以解剖、生理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成人护理、母婴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程。

考核要求:

包括理论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成绩单列,在技能通过的前提下学生参加本课程的理论考核。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综合技能实践的能力。

教学要点: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师讲授、实验室模拟练习、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问诊、体格检查、常见体征识别、阅读实验报告、配合各种影像检查的能力。

(15)护理基本技术★(学时:

132,学分:

8)

主要内容:

包括病人的入院出院护理、生活护理、给药护理、危重病人护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回示教模拟病区反复练习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具有常用基本护理操作技术能力,培养护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内容均为临床常用的操作技能,在职业资格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核的部分。

考核要点:

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

第一学期理论技能考核综合后为课程成绩;第二学期技能成绩单列,技能考核不及格者取消理论考试资格,该门课程重修。

教学要点: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采用教师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示范学生课堂回示教,在模拟病区的多功能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技能考核,集中临床综合技能训练,临床见习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具有常用基本护理操作技术能力,培养护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这些内容均为临床常用的操作技能,在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