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9673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汽车安全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安全论文.docx

《汽车安全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安全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安全论文.docx

汽车安全论文

Companynumber:

【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汽车安全论文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

晏斌

摘要:

面对中国交通事故伤亡率高的现状,企业、学校、研究机构都加大了对汽车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加快了安全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产品化进程。

自主品牌汽车C-NCAP五星高分的获得标志着中国被动安全技术的飞跃性发展。

进一步开展对行人保护、后排乘员保护、防后碰鞭打保护以及骑自行车人保护等被动安全研究的同时,主动安全系统、预碰撞系统、智能化汽车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更高层次的乘员、车和环境等相关主被动安全技术的统合协调,将推动零碰撞零伤亡汽车安全理念的实现。

国家级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大课题的设立、法规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将会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快速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汽车安全;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NCAP

Statusofautomotivesafetytechnology

Abstract:

InvestmentsofautomotivesafetytechnologyhavesubstantiallybeenincreasedduetoheavycasualtyintrafficaccidentinChina.IttherebyacceleratestheimprovementofR&Dcapabilityofsafetytechnologyandcommercializationprocess.Thefactthatthedomestic-brandvehicleshaveachievedC-NCAP5-starratingmarksagreatleapforwardintermsofpassivesafetytechnologyinChina.Theresearchofpassivesafetyisfurtherperformedwithregardtopedestrianprotection,rear-rowpassenger’sprotection,whiplashprotectionandcyclistprotection.Meanwhile,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ctivesafety,pre-crashsafetyandintelligentautomotivenetworksystemhavebecomethefocuses.Theperfectcombinationofhighlevelactiveandpassivesafetytechnologyregardingtopassenger,vehicleandenvironmentwillpromotetheaccomplishmentofsafetyphilosophyofzerocrashandzerocasualty.Thesubjectestablishmentofstate-leveldevelopmentandindustrialization,andregulationsconstitutionandperfectionthereofwillbecomethedrivingforceofrapidgrowthofautosafetytechnology.

Keywords:

automotivesafety;activesafety;passivesafety;NCAP

引言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极大促进了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各项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方便性。

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交通工具引发了大量的交通事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因车辆意外死亡的人数约为120万,受伤人数则多达5000万。

据统计,2005年我国发生的交通事故数为45万起,死亡人数达9.9万,受伤人数达47万,由此造成的损失逾125亿美元,占GDP1.5%。

车辆是整个事故中的起因,是关键因素之一。

汽车事故增多,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而设置的安全防护装置是现代汽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被动安全系统(也称乘员安全系统)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降低对人员的伤害。

在碰撞事故中,要使车厢的变形减至最小,并且要使乘员在车厢内移动发生第二次碰撞的机会最小。

侧门防撞杆、安全车身、安全玻璃、预紧式安全带、安全气囊、智能安全气囊、乘员头颈保护系统(WHIPS)及各种安全电子装置即具有这样的防护作用。

1、汽车常用被动安全系统

被动安全技术的产生起源于欧美,随着相关技术的产生及运用,交通事故中所产生的伤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汽车被动安全内容主要体现在车身结构设计、被动安全零部件以及约束系统匹配上。

80年代末我国只有两所院校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到1994年已有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内的十个单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1]。

目前在整车布置、高强度钢运用、溃缩吸能理论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得益于国内主机厂与高校的努力,车身整体安全结构的设计已经基本完善。

中国早期的被动安全零部件仅限于普通三点式安全带,同时期因为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认知度不够导致安全带的使用率极低,这也是造成中国交通事故高伤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成为国际市场,国外大量的优质零部件供应商涌入中国占领汽车零部件市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预紧限力式安全带、充气式安全带、多级安全气囊、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等已经在大量车型上得到应用。

中国的汽车安全零部件供应商在市场开放的优势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些企业同时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被动安全零部件产品,提高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侧门防撞杆

众所周知,当汽车受到侧面撞击时,车门很容易受到冲击而变形,从而直接伤害到车内乘员。

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不少汽车公司就在汽车两侧门夹层中间放置一两根非常坚固的钢梁,这就是常说的侧门防撞杆。

防撞杆的防撞作用是:

当侧门受到撞击对,坚固的防撞杆能大大减轻侧门的变形程度,从而能减少汽车撞击对车内乘员的伤害。

、安全车身

为了减轻汽车碰撞时乘员的伤亡,在设计车身时着重加固乘客舱部分,削弱汽车头部和尾部。

当汽车碰撞时,头部或尾部被压扁变形并同时吸收碰撞能量,而客舱不产生变形以便保证乘员安全。

高标准的汽车安全不仅仅只依靠车辆所配备的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合理的车身设计理念和乘员约束系统的高效匹配是保证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

安全车身的理念起源于德国,经过汽车安全技术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以欧美为主的高强度车身理念和以日本为主的溃缩吸能理念;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汽车高新材料的出现和对节能减排的呼吁,这两种理念的逐渐融合成为21世纪汽车安全车身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

类似于丰田GOA(GlobalOutstandingAssessment)车身技术和本田G-CON车身理念所开发出的车型,在C-NCAP中的表现也都非常优异。

中国通过引进先进的安全车身优化技术,在汽车高强度钢应用、发动机舱布置、前纵梁吸能盒优化、车门防撞梁设计以及高强度乘员舱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

全球倡导节能减排,汽车轻量化已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之上兴起的高强度钢运用引领汽车被动安全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车身轻量化,高强度钢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使用比例逐年增加,同时汽车的耐撞性也随之得到提高。

热成型钢技术在国产车型上也开始逐渐得到推广。

目前热成型钢主要用于前横梁、B柱以及车门防撞梁等关键部位(见图1)。

整车碰撞安全性能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同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开发的实车碰撞试验,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实车实验的投入还可以缩短研发周期,对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1车身钢材运用

、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有两种钢化玻璃与夹层玻璃。

钢化玻璃是在玻璃处于炽热状态下使之迅速冷却而产生预应力的强度较高的玻璃,钢化玻璃破碎时分裂成许多无锐边的小块,不易伤人。

夹层玻璃共有3层,中间层韧性强并有黏合作用,被撞击破坏时内层和外层仍黏附在中间层上,不易伤人。

汽车用的夹层玻璃,中间层加厚一倍,有较好的安全性而被广泛采用。

、预紧式安全带

预紧式安全带的特点是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预紧式安全带中起主要作用的卷收器与普通安全带不同,除了普通卷收器的收放织带功能外,还具有当车速发生急剧变化时,能够在左右加强对乘员的约束力,因此它还有控制装置和预拉紧装置。

控制装置分有两种:

一种是电子式控制装置,另一种是机械式控制装置。

预拉紧装置则有多种形式,常见的预拉紧装置是一种爆燃式的,由气体引发剂、气体发生剂、导管、活塞、绳索和驱动轮组成。

当汽车受到碰撞时预拉紧装置受到激发后,密封导管内底部的气体引发剂立即自燃,引爆同一密封导管内的气体发生剂,气体发生剂立即产生大量气体膨胀,迫使活塞向上移动拉动绳索,绳索带动驱动轮旋转号驱动轮使卷收器卷筒转动,织带被卷在卷筒上,使织带被回拉。

最后,卷收器会紧急锁止织带,固定乘员身体,防止身体前倾避免与方向盘、仪表板和玻璃窗相碰撞。

、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高技术装置。

安装了安全气囊装置的轿车方向盘,平常与普通方向盘没有什么区别,但一旦车前端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安全气囊就会瞬间从方向盘内“蹦”出来,垫在方向盘与驾驶者之间,防止驾驶者的头部和胸部撞击到方向盘或仪表板等硬物上。

安全气囊面世以来,已经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研究表明,有气囊装置的轿车发生正面撞车,驾驶者的死亡率,大轿车降低了30%,中型轿车降低11%,小型轿车降低14%。

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部件组成。

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以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气囊容量约在(50-90)L。

同时气囊设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囊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将乘客挤压受伤。

安全气囊所用的气体多是氮气或一氧化碳。

除了驾驶员侧有安全气囊外,有些轿车前排也安装了乘客用的安全气囊(即双安全气囊规格),乘客用的与驾车者用的相似,只是气囊的体积要大些,所需的气体也多一些而已。

另外,有些轿车还在座位侧面靠门一侧安装了侧面安全气囊。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WHIPS)

WHIPS一般设置于前排座椅。

当轿车受到后部的撞击时,头颈保护系统会迅速充气膨胀起来,其整个靠背都会随乘坐者一起后倾,乘坐者的整个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靠背则会后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前甩的力量,座椅的椅背和头枕会向后水平移动,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以减轻脊椎以及颈部所承受的冲击力,并防止头部向后甩所带来的伤害。

、车外人员保护技术

欧洲早在1987年便成立专门负责行人安全保护研究的WG10工作组并于1998年提出了完备的行人保护实验方法,目前欧洲和日本的NCAP体系对行人保护评估已经日臻成熟。

欧洲汽车生产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行人保护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欧洲车辆的前部造型经过长期优化可以有效减少行人碰撞时受到的伤害,奥托立夫也开发出了可以减少行人头部伤害的发动机罩气囊。

中国虽然汽车保有量在2亿辆左右,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众多人口,以及混合交通为主的路面交通情况更加导致了人-车碰撞交通事故中极高的行人伤亡率,行人的死亡率占到事故总死亡率的26%,高于其他各类交通事故的人员死亡率[2]。

中国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行人保护方面的研究,2009-10-30国家发布了GB/T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的法规标准,体现了中国政府及汽车生产企业对行人安全的重视。

目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完整的能够进行超过7个模块的冲击实验,包括头部模块(成人与儿童)对发动机罩冲击试验、腿部模块对保险杠冲击试验、大腿模块对发动机罩边缘冲击试验的行人保护实验室,其他汽车生产商的行人保护实验室正在积极建设中。

自行车作为中国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下同样面临着受到机动车辆碰撞的危险,根据中国交通现状,相关高校针对驾驶自行车人与车辆碰撞时的碰撞速度、骑车人与汽车接触位置、骑车人运动规律、人体损伤力学等方面进行事故再现、事故模拟,建立以中国人体特征为参数的碰撞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并寻求减少骑车人伤害的解决办法[3]。

2、被动安全系统的发展趋势

将来,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的集成是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

复杂的整合技术将近距离雷达、远程雷达、影像传感、转向及翻滚角度传感、稳定控制电子传感等诸多技术结合在一起,对驾驶环境实施全面监控,集中比较、分析多方面的数据,在必要时启动最适当的下一级系统,自动地或辅助驾驶者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集成的主、被动系统能实现更强的安全性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车辆、乘员乃至行人的安全,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防护系统。

根据美国TRW汽车集团(TRWAutomotive)的技术蓝图,大部分主、被动汽车安全技术的集成指日可待。

事实上,主、被动安全系统的技术整合和运用早已开始。

以预警安全系统为例,在发生意外时,在刹车片上施加足够的压力能启动制动辅助(BrakeAssist)系统或车身稳定控制(VSC)系统。

感知汽车严重打滑,预警安全系统则会自动激活电控的座椅安全带预张紧器(即TRW主动控制牵引器,ACR),随之把前座椅移至最佳的安全位置。

在前座椅置于安全气囊保护的最佳距离的同时,ACR自动收紧座椅安全带以加强乘员保护。

该阶段的技术整合所采用的制动辅助系统,在潜在碰撞发生前启动安全防护措施。

TRW的ACR技术也具可逆转性,如果实际碰撞并未发生,ACR在几秒钟内会调整至初始状态。

相比之下,其它碰撞驱动型座椅安全带预张紧器装置在启动后无法自动回复初始状态,必须重新安装。

3、被动安全系统的展望

、预警驾驶辅助

在集成化的第二阶段,安全技术发展到具有一定的先知先觉能力。

这样的系统能无须驾驶员的操作自动运行,监控驾驶环境。

预警技术一般建立在传感技术(如雷达、实时摄像)基础之上,传感装置随时监控相关驾驶环境。

TRW一直努力研发一系列基于雷达技术的传感系统,如自适性巡航控制(AdaptiveCruiseControl),该系统已被应用于德国大众的一部分欧洲和北美的车型上。

这些通常也被称为驾驶辅助系统。

早期,驾驶辅助主要提供驾驶便利,而在今后将逐步发展成为主动安全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车道引导(LaneGuide)系统为例,当系统感知车辆在车道上蜿蜒蛇行或偏离道路时,会为驾驶者提供相应的矫正辅助。

包括ACR在内的各种保护装置相应启动,一是警示驾驶者;二是确保驾驶者处于安全气囊保护的最理想位置;同时电子转向系统提供触觉传感反馈,引导驾驶者回到正确的车道上。

、智能化反馈

好的预警系统是“善解人意”的。

它能为驾驶者提供适当类型及程度的反馈,既提高安全性又不分散注意力、妨碍驾驶。

TRW设计的安全装置一般情况下是在不知不觉中为驾驶者提供保护的;而只有当比较严重的情况发生时,如车辆偏离车道或驶离道路时,音频、视频等明显的反馈装置才会发挥作用。

将来,结合智能化传输系统,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都将与车辆外部环境保持更紧密的联系。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和智能化道路都属于智能化传输系统。

以智能化道路为例,这种系统利用传感器和卫星数据追踪汽车位置,并在潜在意外发生前——如临近交叉路口时——及时提醒驾驶者注意路况。

、全方位保护

高度集成的安全系统除了有效控制车辆、保护乘员,还兼顾车辆外部人员。

在欧洲和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行人免受严重或致命伤害的立法。

TRW行人保护系统能有效降低人车相撞的机率,或在碰撞在所难免时保护驾驶者和行人的安全。

首先,基于雷达或摄像的感知系统能察觉道路上肉眼不易察觉的物体,比如突然出现的行人。

在感知系统及时提醒驾驶者的同时,制动助力系统、电子液压制动等系统同时启动,自动降低车速,从而防止碰撞发生或降低碰撞严重性。

如果人车相撞不幸发生,TRW研发的行人安全气囊会从发动机罩下瞬间充气展开,减小车辆碰撞人体的力度。

兼备在传感器、驾驶辅助、制动、转向、防滑、乘员安全等各领域的技术专长,才真正有条件整合主、被动安全技术、全面提高未来汽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作为行业内最全面的安全产品研发者和供应商,像TRW等多个大型汽车集团正在以开发先进传感技术为基础,走向驱动汽车安全集成化的进程。

4、主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又称预防安全技术,是指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的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底盘主动安全技术、安全预警技术和综合安全技术等,整个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及电子技术的发展。

底盘主动安全技术主要以底盘控制技术为核心,最终采用底盘部件执行安全相关控制。

其应用最早始于制动防抱死系统(anti-lockedbrakingsystem,ABS),特别是1995年随着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lectronicstabilitycontrol,ESC)投入市场,底盘主动安全技术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续诸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cruisecontrol,ACC)及碰撞缓解制动系统(collisionmitigationbrakesystem,CMBS)等主动安全系统先后研发成功,底盘主动安全技术已经由单纯制动控制技术向集成转向控制发展。

安全预警技术通过对危险情况识别并对驾驶员进行预警提示。

随着视觉技术应用的发展,以视觉传感器为代表安全预警系统被广泛应用,其中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anedeparturewarning,LDW)及盲点监测预警系统等已经大量应用于豪华汽车上。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正朝着多功能、集成化方向发展,而与被动安全技术3G通讯网络的结合后,集主被动于一体的综合安全技术成为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底盘主动控制技术

汽车主动安全控制通常是通过底盘主动安全控制实现其执行功能。

其中电子制动控制是底盘主动控制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在底盘主动安全控制技术中具有里程碑地位。

如图2所示,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探测的数据比较驾驶员操作意图和汽车实际运行状态,并通过差速制动方式对车辆施加补偿横摆力矩,控制车辆的转向特性变化,提高侧向稳定性,进而减少交通事故数量。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署(NationalHighwayTransportationSafetyAdministration,NHTSA)在分析美国7个州1997年到2004年的交通事故数据发现: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可以减少34%乘用车单车事故以及59%的运动型多功能车(sportsutilityvehicle,SUV)单车事故[4]。

在美国,2012年以后生产销售的乘用车要求必须装配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

诸如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lectronicstabilitycontrol,ESC)、电动助力转向技术(electricalpowersteering,EPS)及侧倾稳定性控制系统(rollstabilitycontrol,RSC)等底盘主动控制系统已经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但是各个系统彼此孤立,并没有实现安全性能的最大化。

而底盘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融合制动、转向及悬架主动控制技术,通过各个系统的层级控制实现车辆安全控制的最优化。

图2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结构

、安全预警技术

安全预警技术通过超声波、视觉及雷达等传感器探测道路环境信息,通过分析各类信息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及预警,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5]。

目前,在车内应用了大量的视觉传感器,通过内部视觉传感器可以探知驾驶员是否瞌睡,进而进行瞌睡预警提醒;通过外部超声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可以辅助驾驶员完成泊车操作;而毫米波雷达及视觉传感器可以探测车辆前方行人和车辆,对车辆的碰撞可能性进行预警。

伴随视觉技术的发展,以单目视觉传感器为基础的安全预警系统将更广泛的应用于车辆上,而与其它传感器进行数据融合将进一步提高安全预警技术的鲁棒性和安全性。

、综合安全技术

随着主动安全技术及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汽车安全技术逐渐形成为以“碰撞事故”为核心,通过事故前主动安全技术避免、事故中被动安全技术有效缓解及事故后远程救援三个阶段的综合安全技术来实现最小事故伤亡的目标。

根据碰撞的风险,各个阶段通过不同系统完成安全控制,通过综合各类安全控制系统功能,并融合各个系统优点,使交通事故伤亡最小化。

为推动主动安全技术应用,国外一些政府或开发部门设立了多个合作组织及多项合作项目,例如欧洲的FOT(FieldOperationalTest)项目、PReVENT项目、德国的INVENT项目、美国的ACAS项目等。

各大零部件供应商和主机厂通过参加各种组织和项目,完善了产品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标准,推动了主动安全技术的产业化。

以沃尔沃汽车CitySafety城市安全系统为例,该系统包括了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偏离预警(LDW)、电子稳定性控制(ESC)及碰撞缓解制动(CMBS)等功能,该系统能够避免低速下车辆追尾风险,减少约60%由于追尾事故导致的的颈部软组织损伤事故。

为满足市场需要,各零部件供应商也先后开发出集主被动安全技术于一体的安全产品,如博世公司的CAPS系统、大陆公司的Conti-Guard系统、TRW公司的认知型主动安全系统等。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产品已经呈现出功能集成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国内主动安全技术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清华大学开发的THMR-V智能车辆装备了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chargecoupleddevicecamera,CCD)及导航系统,实现智能驾驶功能[6]。

吉利汽车提出了GTMS安全开发理念,以交通事故零伤亡为开发目标,结合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前/后碰撞预警系统及G-Netlink系统于一体实现碰撞前、碰撞中和碰撞后对乘员的安全保护。

5、NCAP对汽车安全技术的影响

不同NCAP对车身结构提出了不同要求。

USNCAP不仅要求车辆在碰撞过程中不能超过一定的减速度,而且要求击溃长度不少于一定值。

而EuroNCAP要求影响乘员安全性的零件如前围板、制动踏板、方向管柱等对乘员的侵入量不能超出一定值。

因此前舱的刚度不能太大或太小,否则无法满足各个NCAP的要求。

为最大程度上保护车内乘员和行人的安全,汽车整车设计成前后部刚度较小、乘客舱刚度很大。

而且将发动机舱设计成三段式,分别为低速行人保护区、相容吸能区和自身保护区。

这样在低速时既能使行人的伤害减低到最小,同时又能在高速碰撞时通过前后舱结构的压溃来吸收碰撞中的大部分能量,有效保护乘客,见图3。

汽车交通事故发生在前面的概率约为40%,因此前舱设计是汽车结构设计的重点,前舱设计实际上是能量传递路线的设计。

从图3可见,通常将前端碰撞的能量传递路线设计成3条,一条是沿着水箱横梁传递给翼子板加强板,然后经A柱传递给驾驶舱上体;第二条路线由前纵梁传给翼子板加强板,经前围板传给驾驶舱上体,由前地板纵梁传给车身下体;第三条路线由前悬架延伸梁(在前端和纵梁采用一定的支架连接),经副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