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0058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docx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

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PART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

框架的定义是什么?

1、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1955),由高夫曼(Goffman,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

宏观层面: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analysis)

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ofreference)

微观层面: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

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

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

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黑尔德认为,归因是观察的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或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连接。

①也就是说,人们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因果关系的判断。

高夫曼亦假设个人无法充分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为此,他们利用被称为“主体框架”的诠释基模②积极地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解释。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③换句话说,人们采用的框架的类型为实际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舍瑞夫假定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

④这里的参考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

⑤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说,“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⑥这就说明,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存在着一种个体层面的框架会影响到媒介框架的效果。

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考察了本质相同的一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或呈现,将会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和他们对选择的评价,即所谓的“框架效应”,即同一组资讯经由不同的表达导致不同的决策选择,⑦这种框架效应是其预期理论所预测的现象之一。

预期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采用不同的认知框架来体验现实(表现为价值函数,即对回报预期的心理感受),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即做出选择),从而建构出特定的现实(即选择的后果)。

但是人们在考察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会超越某一框架,或采取不同的框架对现实做出不同的选择。

 

1、框架理论的主要观点

(1)迄今为止,研究框架理论的学者很多,例如ErvingGoffman,TuenvanDijk,WilliamGamson等。

但是,对框架理论贡献比较大、人们经常援引的要属美国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1974)介绍了一种框架分析理论,对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期望来理解日常生活情景和其中的人提供了系统性阐述。

他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犯下的种种错误所吸引,其中包括我们从来不注意的错误,例如把礼貌误会为情调。

他确信日常生活比看上去复杂。

他认为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经常性地大幅度地改变我们对境遇、行为和他人的定义或典型化。

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在不停改变,有时候改变的幅度很大,我们却没有注意到。

我们从一个时节步入另一个世界,却往往忽略已经跨过的边界。

根据戈夫曼的理论,我们对于社会角色、目标或情景的期望并非固定的、有限的。

事实上,我们在形成期望并且使用这些期望的时候是有相当灵活性的。

 

如果我们获取意义的能力如此强大又如此灵活,我们又是怎样构建它的呢?

戈夫曼认为,生活的流转很像舞台上的戏剧表演。

场景改变了,我们也随之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获取意义的方式。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场景结束而另一个场景开始了?

根据戈夫曼的理论,我们总是留意着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暗示,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开始改变。

例如,当你在剧院里观看演出,很多惯例性的暗示提醒你场景在发生改变。

最古老的也是最明显的暗示莫过于使用幕帘——在新的场景开始时幕帘升上去,场景结束时幕帘落下去。

其它的暗示更微妙些,例如灯光的变换和音乐节奏的变动经常预示着改变。

当灯光变暗,不祥之音乐响起,我们知道危险即将来临。

戈夫曼相信我们在使用与理解戏剧一样的认知技能去理解日常生活。

他的理论也表示,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学会的社会暗示也会被用来区分日常生活中不容社会场景的边界。

 

戈夫曼使用框架这个术语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不同的框架就像是音阶上的音符,它们连续分布,有的用来结构我们最严肃最重要的社会行为,有的则结构有趣的琐碎的行为。

它们如同音符一般各不相同,但潜在的拥有结构上的连续性。

 

当我们从一套框架转到另一套框架,我们可以调低档或调高档。

我们从新构造深处的境遇,以便用更严肃或更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和体验。

当你和你朋友假装打假,一旦有人真的受伤,假打就变成了真打。

你们都在调低档。

忽然,你不再控制自己的拳头,尽可能的给对方造成疼痛。

许多你通过游戏学会的打架技能得到了应用,但这次是在不同的框架中应用的——你在试图伤害的你的朋友。

也许,当两个人都累了,其中一个人开了个玩笑,暗示对方他想调到高档,并且回到刚才以玩为主的框架中去。

调低档和调高档增加了日常交互的复杂性,戈夫曼认为这是不可忽略的。

涉及概念:

框架分析(FrameAnalysis):

戈夫曼关于人类如何使用期望来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的想法。

社会暗示(Socialcues):

在框架分析理论中,指环境中的信息昭示着变迁或行为转变。

框架(Frame):

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调低档和调高档(downshiftandupshift):

在框架分析中,在更严肃或更不严肃的框架中前进或后退。

(2)台湾学者潘忠党认为,高夫曼的“框架分析”就是一个关于人们在建构社会现实过程中如何交往的研究领域,包含以下几个观点:

1.社会现实是人们经过社会行动和互动而建构的。

架构分析是对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裁选和诠释现实生活的某一部分,将之置于某特定意义体系内——的分析。

2.社会现实的建构源自建立共同生活场景的需要,通过交往互动发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社会现实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即由相互主观而构成的外在性)。

架构分析考察的是人们如何遵循话语或叙事建构的某些具体规则展开交往行动,从而实现在具体行动场景下对情景的共同定义。

3.发生在现实的政治经济场景中,这种建构现实的话语或叙事活动表现为话语的争斗(discursivecontestation),即讨论和争辩。

架构分析必须考察争斗的过程,并在规范和经验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4.在公共领域发生的话语争斗,亦即架构的过程,是民主社会中人们公共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

架构分析就是考察人民如何展开公共生活,它是在广义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研究商议民主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

⑿可见,潘忠党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商议民主等观念考察架构分析,认为架构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话语的途经,形成并交流对现象的认知,建构共享的话语环境(discursiveenvironment),使得公共生活得以展开。

(3)其他学者如美国学者甘姆森(Gamson)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他曾指出,“框架乃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其功能在于提供人们整体性的思考基础,针对一连串的符号活动发展出中心思想,建构其意义。

”他把“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

一类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fra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

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后者则显示意义的结构,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然而,“框架”也有其反面的内涵,即人们常说的“习以为常”,因为熟悉客观世界的某些事物,而习以为常地以此为架构,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框架界限以外的真象。

“框架的正面意义固然在于协助人们思考或整理迅息,但另一方面,框架也成为人们意识形态或刻板印象的主要来源,‘框限’了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具有负面效果。

”⒁

PARTⅢ:

框架之于新闻的作用

1、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Tankard,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2、框架分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传播学者的重视并且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黄旦教授在《传者图像: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分析到,从框架分析角度,新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

在这样的一种生产过程,新闻首要的是一种社会制度。

(1)首先,新闻是对新闻消费者制作能够得到的信息的一种制作化方法。

消费者购买报纸是为了他或她要阅读喜剧或桥牌专栏,了解天气预报,寻找正在放映的电影,或阅读关于洪水、水灾或社会动乱的报道。

(2)其次,新闻是合法机构的同盟。

国务卿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普通的男男女女就不能这样使用媒介,一般市民也不能像合法政治家和机构所拥有的那种权力,把自己对新闻的反应变成公共政策和计划。

(3)最后,新闻是在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专业从业者所发现、搜集并传送的。

这样,新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制度化过程可遵循制度化操作的新闻从业者的产品。

这些在操作必然包括和那些按惯例新闻要予以报道的机构合作。

3、那么框架理论具体到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是如何得以应用的?

  潘忠党对新闻架构作了细致地分析,他认为,新闻架构分析是在高夫曼的象征互动视角和凯尼曼、特威尔斯基的预期理论视角的基础上,加上了公共生活的基本现实特征,关注的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建构意义。

他在总结了多位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新闻架构分析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了五个部分:

1.意义在传播(或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建构;2.传播活动是使用表达载体的社会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的符号生产领域;3.但是,它发生在由物质生产构成的实体场域;4.因此受到规范该场域的公共利益原则以及政治与经济的逻辑之间的张力制约;5.位处特定历史、经济和政治坐标点的社会个体或团体达成其特定理解或意义所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的组织原则,就是他(她)们的“框架”。

⒂第一句话强调了传播的重要性,意义要在传播过程中建构;第二句话的“表达载体”在现代社会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指出传播活动是使用大众传媒的社会活动;第三句话指出传播活动是现实的,而不是虚拟的;因为传播活动是现实的,因而这种活动遵循的现实的公共利益原则,同时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最后一句话对前面的四点做出了总结,指出“框架”即是社会个体或团体遵循的认知和话语组织原则。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闻框架研究的四类取向以及三大范畴(话语、话语的建构以及话语的接收)。

4、张克旭指出,过去对新闻框架的讨论,大部分集中于审视新闻媒介如何介入受众主观选择客观现实的过程。

现在一般认为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建构过程,且是媒介组织与社会文化妥协的产品,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

因而新闻报道是“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地“重组”这些社会事实的过程。

而在新闻媒介建构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和受众都启动了主观的诠释基模,透过选择机制以强调(或省略)事件中的某一部分。

这种建构意义或转换符号意旨的主观策略,是新闻框架形成的主要依据。

  由此可见,框架理论突破了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BernardCohen)在《媒介与外交政策》一书中的经典论述,即“在多数时间,报纸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whattothink)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whattothinkabout)时,却是惊人地成功。

”但由于在社会现实的构建过程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或组织)的框架和受众个体层面的框架,因而二者之间并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PARTⅣ:

框架理论的媒介问题分析

1、戈夫曼《性别广告》

可以怎么利用框架理论来解释媒介的问题呢?

戈夫曼在《性别广告》(GenderAdvertisements)(1979)一书中,就影响我们对异性的理解方面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观点。

他认为,广告运用女性的性吸引力来吸引男性的注意力,这无意中教会了我们一些社会暗示,而这些暗示具有严重的后果。

他指出在众多的广告中,与男性相比,女性怎么被表现得更不严肃和更好玩。

女性微笑着,以不严肃的姿态展示着她们的身体,穿着好玩的衣服,用不同的方式暗示着对男性的顺从和听取男性知道的意愿。

她们不仅在面临性的时候显得更脆弱,也发出对性的渴望的信号。

毫无疑问这些广告会吸引男性的注意力,在促销产品是很有效。

但是这些广告中的女性行为是否在传递着社会暗示,导致预料之外的后果呢?

我们从这些广告中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关于产品的定义。

我们会学到大量的社会暗示,一些非常明显,其它的则非常微妙。

一旦学会,这些按时便会被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用来理解异性,并且对她们、她们的行为、和她们相遇时的情形进行构型。

一种可能性是,这些广告式的男性对女性发出的好玩的暗示过渡敏感,很可能开始调高档。

因为存在男性脑海中的这样的暗示指令太多了,女性很难避免在某些时候发出被认为是暗示的暗示。

男性会经常性地误解女性本不在意的行为。

广告也使得女性难以让自己的行为保持一个严肃的形态。

假如她们微笑、以某种姿势曲肘、简短地点头,男性都会从中察觉出本不存在的暗示。

所以,女性的外表越有吸引力,遇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因为绝大多数广告中的女性都是容貌姣好的。

戈夫曼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相当有趣评估媒介怎样阐释和加强主导性公众文化的方式。

广告上并没有创造出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但戈夫曼认为他们将女性在公众严重的形象弄得十分一致。

他将私人相册中女性的千姿百态和广告中女性的标准形象进行了比较。

在广告中,产品通畅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女性联系在一起,这些女性明确地或含蓄地暗示她们愿意作为贪玩的性感的排檔。

在这些广告中有很多微妙的或者不难么微妙的讯息。

一个主要的讯息是:

消费这个产品,得到这个女孩。

另一个讯息就是:

外表具有美丽的女性在性方面比较活跃而且喜欢追逐娱乐。

广告教会我们这些暗示,并且加强着这些暗示。

我们每个人从广告中获得的特定信息互不相同,但这些广告的长期后果却是类似的——关于女性的一些主导型无接被再三重复并再三加强。

2、框架理论VS议程设置

目前,对于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另一种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否定二者合流的观点。

(1)议程设置理论(先做提问)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含义是:

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情况来决定以下内容的讲解)

链接:

科恩(Cohen,1963)认为:

报纸或评论不能让读者怎样想,但在让读者想什么上很有效果。

这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最直接来源。

这一假设的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媒介议程影响受众议程;其次,又从有限效果论回到强效果论,但与早期“魔弹论”等强效果论强调的态度的转变不同,这一假设强调的是对认知的影响。

对于经验主义学者来说,科恩的这一假设有了方法层面的意义,即可以进行媒介内容分析与受众认知的调查,检验二者是否有因果关系,就可以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在假设内涵的发展上,首先是要证实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美国总统大选为题进行了早期的量化研究。

研究分两部分,一部分对新闻媒介(五家报纸、二家新闻杂志、二家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把选举主题分为三大类,看哪一类比例最高。

另一部分是问卷调查法,抽样询问当地未决定投票意向的选民,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选举主题。

最后,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

以上的研究有一个缺憾,即因果方向问题。

虽然证实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相关,但不能确定是谁影响谁。

如果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则假设就不成立。

麦库姆斯和肖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1972年美国的大选期间,在卡洛特(Charlotte)进行了一次小样本的追踪访问,他们分别在当年的六月和十月访问选民,调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议题。

在同一时间,对当地报纸和ABC、NBC电视的晚间新闻进行了两次内容分析,计算出了六月和十月的媒介议程,然后进行前后相关交叉分析,研究结果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即议程流向是:

媒介议程→公众议程。

接着,学者们对媒介议程→公众议程这一范式中的中介因素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

如肖(1977)和温特(Winter,1981)都把议程设置过程中影响效果的因素分为两部分:

媒介和受众。

在媒介方面有:

媒介的类型、新闻工作人员的价值观、报道时间的长短等;在受众方面有:

受众本人的兴趣、爱好、人际交流等因素。

许多研究者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具体地进行了研究。

如,波姆格林等(Palmgreen&Charke,1977)发现全国议题比地方议题较具议程设置效果,麦库姆斯和肖(1977)发现人际交流的增多,会减低议程设置的效果等。

这一范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时程问题,即从媒介议程→公众议程,需要花多长时间。

对这一问题,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

如麦库姆斯等(1981)的研究显示二到六个月,温特和艾亚尔(Eyal,1980)的研究认为四到六个月的时间是最适宜的效果时程。

另外,在内涵上的研究还有议程建立步骤、定向需求等。

在假设外延的发展上,研究又回到命题本身:

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并对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因果关系再作思考。

魏斯理(Westley)认为:

压力团体或特别利益团体能促使一个问题成为媒介议程,冯克豪斯提出了受传媒注意力多少的五种运作方式,还有媒介议程之间的比较研究等。

1972年,麦库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民意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证实了此前科恩(Cohen)等人提出的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猜想的成立。

在随后的三十年中,作为大众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麦库姆斯等学者在最近几年开始思考:

究竟是谁影响了媒介议程的设置?

这一关注重心的转移,就把这一理论放到了社会大环境中,而这已超出了经验主义研究的方法范围。

于是,议程设置研究的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外延拓展点——框架理论(frametheory)。

在议程设置理论得到证实的稍后时间,高夫曼(Goffman,1974)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而广受重视,一些社会学者并以此来进行大众传媒的研究。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

在近十年,框架论开始为传播学者所运用。

 

(2)两种独立的理论体系

①两种观点从前面理论发展的回顾可知,议程设置理论内涵上的发展在定量研究上达到了一个很精致的地步,对各个方面都给予一种可测量的形式。

但媒介和受众环境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完全可控制的。

所以,发展到后来,却又从终点回到起点:

重新审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关系,更进一步,从更大范围来看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以及媒介议程是如何设置的。

这一外延的拓展,研究的对象就处于一种多因素互动的系统之中,经验主义的量化方法显然有其局限性。

而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是符号系统内符号间互动的结果,相应的研究方法无疑正好是议程设置研究者的目光所寻求的。

所以,他们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

麦库姆斯(1996)就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理论领域”,他认为议程设置理论包含有两种框架内涵:

第一面向是媒介强调的议题与公众对此议题重要性的认知显著相关;

第二面向是媒介强调的议题的属性(或思考角度)影响受众的选择。

一些研究发现,将议题以特殊的角度来报道,对受众的设置效果较强。

戈莱姆(Ghanem,1997)认为,新闻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对故事怎么报道,这就涉及到框架,框架的功能就在于为受众提供思考这些新闻故事的特殊角度。

而框架研究的学者却不同意这种合流的观点,他们更多地从两种理论的方法论所对应的研究范围来区别。

如潘(Pan,1997)等认为框架不应被视为是议程设置论中的次领域或新项目。

框架着重的是语言结构的互相影响,是言说活动概念,而议程设置强调的是效果。

凯普勒(Cappella,1997)等认为,议程设置着重研究的是议程被媒体处理的频数,而框架研究所关心的是议题如何被处理。

②两种理论的区别以上的两种观点,由于各自切入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延伸的学者,其实只是把框架论的具体方法引用到对媒介议程的研究;而反对合流的观点,是在具体研究的侧重点上讨论。

要探讨这两种理论的关系,我们应从理论的层面来进行探讨。

下面从理论来源,方法论、理论焦点等方面来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在理论来源上,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Lippman,1922),他在《民意》一书中说:

“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是他在研究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所提出的。

与议程设置论研究最有直接关系的是科恩(1963)在《新闻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所提出观点。

后来麦库姆斯等的实证研究多是选举主题。

我们可发现这些研究的重心在于政治学。

这种特别选择政治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结果去解释问题的方法,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原则是一致的。

可见议程设置论的最初来源是实用政治学的研究。

高夫曼的框架理论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贝特森认为心理框架是一组讯息或具有意义的行动,高夫曼引用过来认为框架代表了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其次,高夫曼也借用了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说法,认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藏国仁,1999)。

可见,框架概念经历了从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第二、在方法论上,把两者的方法论放到技术或操作层面来进行对比分析,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最为根本的五个方面进行区别如下:

(卜卫,1997)

理论

议程设置论

框架论

方法论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研究观点

客观

当事人的视角

研究环境

人工控制环境

自然环境

研究策略

以假设演绎为主,如麦库姆斯和肖对库恩假设的验证等

以归纳分析为主,如高夫曼对情景的研究

研究类型

非体验式调查、实验,参见前面研究回顾中所提的研究

体验式观察设置,较多使用的是参与观察法、田野法等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排除二者互动

接受二者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