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0200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遂宁市高中2019级第三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寻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青花瓷展开的契机和过程,与16世纪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时空巨变有着紧密联系。

16世纪,明代一边是白银货币化,货币经济需求日益增长,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另一边是市场经济加速萌发,使得瓷业生产达到一个高峰,青花瓷由此得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

嘉靖朝以后,伴随晚明社会变迁急剧发展,人们的主流审美取向发生了由单色釉向彩色釉主体转化的趋向。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大量生产和流行,逐步取代了单色釉瓷市场的份额,占据了瓷器的主流地位。

而至万历时大批量生产,由海外市场所激发,东南沿海新的青花瓷窑址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青花瓷遍及全国的实态。

青花瓷的空间发展轨迹说明,在文明成长过程中,青花瓷完成了从地方向大一统国家的扩展,其成长不仅是自身的纵向繁衍,还在对域外的横向传播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得到了域外的认识和交融发展。

在内外市场环境的互动作用下,青花瓷的展开,见证了世界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从传播范围来说吧,青花瓷达于亚、非、欧、美各地;就从事贸易的商船而言,包括中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船只。

若从时间上看,16世纪是中西开始直接交往的世纪。

随中西直接交往发生的是西传欧洲的享誉世界的瓷器交流。

迄今为止,学者普遍熟知青花瓷在日本、安南的大量仿制活动,也了解青花瓷传入欧洲后,促使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区大量仿造青花陶器的历程,更清楚的知道欧洲直至1710年德国迈森成功研制出瓷器。

但是,对于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的葡萄牙于17世纪初已产生了青花彩陶规模生产的事实,却鲜为了解——青花瓷出现在欧洲和美洲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家庭与餐桌上,替代了以往的银器、陶器和木器,这种事实本身就是史无前例的文明交流的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传递与融通汇聚于其中。

梳理青花瓷的时空巨变轨迹,无疑可清晰的看出,青花瓷在当时代表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流播,不仅向全球展现了中国辉煌的制瓷技术,还展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明。

更重要的是独步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文明是怎样成长的,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具有血与火的洗礼和文明的冲突,也有着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长,从而构成了一部新的全球史。

(万明《明代青花瓷的展开:

以时空为视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青花瓷生产达到一个高峰的两条原因:

白银货币化和市场经济加速萌发。

B.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及主流审美取向的改变,直接促使青花瓷占据主流。

C.17世纪,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的葡萄牙已形成青花彩陶规模的生产。

D.青花瓷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西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为文明流播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阐述青花瓷的发展历程,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窑址兴起、商业化和域外传播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

C.文章论述青花瓷时空巨变的轨迹,为中华文明在域外的交融、发展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接着分析青花瓷发展的原因,并指出了它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把目光放大到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可能发现不了青花瓷的巨大作用。

B.青花瓷远销海外,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可见明代市场经济和制瓷技术远超世界。

C.青花瓷传入欧洲,开启了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

D.独步世界的青花瓷带来的启示是,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是血与火的洗礼和冲突。

【答案】1.D2.A3.B

【解析】

.....................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更新的关系”错误。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B项“明代市场经济和制瓷技术远超世界”有误。

于文中无据,而且“青花瓷远销海外,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也得不出“明代市场经济和制瓷技术远超世界”的结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鲜空气

陈树茂

天空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几声清脆的电话声,唤起了百分之百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接线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您好,百分之百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需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提供吗?

新鲜空气?

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说,请您将要求再说一下,留下电话号码,10分钟后回复您。

老板看着这个顾客的要求,喃喃自语道,每天早上7点,准时送一袋白云山的新鲜空气,要求是早上5点的,价格不限。

真是怪事,现在白云山的空气这么值钱么?

老板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

他马上回复,每袋500元,明天开始送。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了新员工小林跟单。

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钟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再用纸盒子装好。

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

小林看看时间,刚好7点,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空气哧一声散开,他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

他回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

第二天,小林依然4点多就来到白云山顶,他暗暗发笑,一袋空气值500元,我在这里站一天不就成百万富翁了?

他照旧5点钟装好一袋空气,7点准时送给老人。

老人闻着空气,依然很享受,不问什么就给钱。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

他也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双眼,感受一下山顶的空气。

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顶刚过5点,人有些多了。

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

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钟的空气!

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

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

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几乎要哭出来,哀求着说,老伯,请您原谅我一次吧,我找份工作不容易啊。

老人看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

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一路上,小林还是无法相信老人那么神奇,才过几分钟,怎么可能知道?

小林叹了口气,这500块只能自己垫付了。

之后,他再也不敢骗那老人了。

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就给钱。

小林送了一个月,他一直很纳闷,真想找机会问清楚,但公司规定,不得向顾客询问原因。

小林整理了一下,得出结论:

单身老人,有钱人,行为怪异。

有一天,小林准时送货上门,按了好久的门铃不见老人开门。

他想,暂停服务要提前取消的,这是公司的规矩。

老人是不是外出了?

他侧耳听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

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

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小林及时发现。

小林一直跟着去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那老人的事,也想到了乡下年迈的父母。

周末,小林买了水果,早早去医院看望老人。

老人看到小林,很惊喜,招呼他进来,还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

小林说,不客气,这是应该的。

小林看看周边,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

怎么没人来陪你啊?

老人听完,默默掉下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

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可带来一些回忆,你每天还可以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你怎么不去老人院?

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您怎么知道的?

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了,你那天在外面给你女朋友打电话的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我还以为真的那么神奇呢!

小林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钟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老人不限价格预定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老板有钱就得赚,不问缘由一袋空气售卖500元,揭示了当下生活中人们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的现象。

C.小说最后“小林也忍不住笑了”,写出了小林的不好意思,也体现了小林对老人的理解,让小说的结尾有了一丝温情。

D.小说从小处入手,将如今老年人生存的许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令人唏嘘。

5.“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容”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B5.①年迈体弱:

预约电话时有气无力的声音;开门时住着拐杖。

②孤居有钱:

妻子几年前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不限价格预定服务,住在高档小区。

③口硬心软:

发脾气教训小林,吓唬小林让老板开除他,最后于心不忍。

④孤独寂寞:

害怕孤身病死在家没人理,预订服务是为了有人看他。

⑤渴望温暖、关怀:

留恋家里的温暖和回忆。

6.①效果上:

娓娓道来,水到渠成。

这样温馨的结尾,符合大多数人美好的心理期望,留下回味的空间。

②凸显人物:

老人因为小林的关怀笑得这么灿烂,凸显老人的孤独寂寞、渴望关怀。

③升华主旨:

以笑显心酸,揭示现今老年人生存的问题,呼吁我们关爱老人。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B项不问缘由是因为公司有规定,“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强加因果。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解答本题可从情节入手,本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写了一个独居的老人害怕孤身病死在家没人理,预订白云山的空气,让人每天5点钟送上门是为了有人看他,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揭示现今老年人生存的问题,反映了老人的孤独寂寞;然后抓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可看出他年迈体弱;“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不限价格预定服务,住在高档小区”概括出老人孤居有钱;“小林又问,你怎么不去老人院?

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渴望温暖与关怀。

点睛:

概括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3.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4.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的结尾艺术,解答该题可以从小说主旨、人物形象和表达效果几个角度来思考,小说以“老人接过袋子,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结尾,当小林去看望他并且仍然帮他带一袋空气时老人笑了,是一个很温馨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在表现人物形象上,老人因为小林的关怀笑得这么灿烂,凸显老人的孤独寂寞、渴望关怀,也表现了小林的善良;从反映主旨上看本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写了一个独居的老人害怕孤身病死在家没人理,预订白云山的空气,让人每天5点钟送上门是为了有人看他,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揭示现今老年人生存的问题,呼吁我们关爱老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勋初先生的魏晋风度

学术界的朋友都知道,周先生治学范围广阔,涉及先秦诸子、楚辞、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近现代学术史等,涉及辞书编纂和古籍整理,涉及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和古代诗歌史以及笔记小说史,在《韩非子》、《文选》学、《文心雕龙》学、唐诗学及文献学等领域,都卓然成家。

实在要概括,也许用“传统文史之学”来指称周先生的治学范围比较合适一些。

所谓“传统文史之学”,按周先生的理解,并不专指文学和历史两门学科,而是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如哲学、宗教、思想等等,内容广泛,而且彼此不可分割。

周先生倡导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实际上是对“文史不分”的中国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的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

很多时候,我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周先生与魏晋风度联系起来。

他在这一研究领域建树甚多,在他较早的那本论文集《文史探微》中,就有好几篇论文堪称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经典名篇,比如《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阮籍〈咏怀〉诗其二十新解》、《梁代文论三派述要》、《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等,皆独辟蹊径,思新论闳,启示学界良多。

细思起来,这都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周先生身姿玉树临风,为人洒脱自然,文章简洁明快,清峻通脱,处处透着魏晋风度。

1950年,周先生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

在他早年所接触的老辈学者中,还颇有一些存魏晋风度之流风馀韵者,周先生深受濡染。

在其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政治出身不好的他始终面临着危险,处境与魏晋文士颇为相似。

与此同时,由于学有专长,做事认真负责,他又常作为使用对象,被分配承担重要的具体任务。

他总是随遇而安,干一行爱一行,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写作。

《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和《高适年谱》等书,都是在完全看不到出版前景的日子里撰写的。

新时期以后,学术环境大有改善,周先生焕发精神,开始快乐地工作着。

学术任务和社会活动与日俱增,但周先生毫无怨言,而是随顺世缘,广有撰作,直到耄耋之年,犹然笔耕不辍。

“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是周先生爱说的两句话。

记得1980年代中期,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也冲击着本该宁静的大学校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俗语便是对当时脑体收入严重倒挂的社会现象的生动描述。

刚开始读博士的我,心里也不免有烦躁。

有一天,在南园橱窗里,见到研究生院正在展出“名家寄语”,有周先生题写的六个字:

“以不变应万变”,当下真如醍醐灌顶,感觉周身顿时清凉了起来。

后来,我又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周先生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更加深了理解:

“如果你热爱专业,深信自己在这领域中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那就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应该抓住目前的青春时期,努力攀登,而不要左顾右盼。

”如今,时过境迁,学界的浮躁早已花样翻新,但对天下有志向学的年青人来说,周先生的这句寄语仍是针对性很强的智慧箴言。

2000年9月,《周勋初文集》七卷本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周先生将第七卷题为《无为集》,亦有深意存焉。

“无为”二字,可以用他另一句话来解释:

“顺其自然地登攀”,“若用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来说,这或许也可以说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和儒家的进取精神相结合吧。

”在我看来,“以不变应万变”和“无为而无不为”,两句正好可以凑成一对,互文见义,阐释了周先生魏晋风度的具体内涵。

平日侍坐,听周先生闲谈学林掌故,娓娓道来,是一大乐事。

众所周知,陈寅恪和陈垣是近代史学两大家,成就巨大,而学术风格各不相同,周先生曾把二陈分别比作汉代将军李广和程不识,简短妙喻,意味玄远,大似魏晋人之清言。

有一次周先生在外地出差,出租车司机见老先生银发纹丝不乱,身躯伟岸,腰板挺直,猜想他是一位将军。

周先生笑笑,不置可否。

我想,如果把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比作攻坚战,那么,称周先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是当之无愧的。

今天,这位已经82岁的白发将军依然活跃在战场上,精神矍铄,像一棵挺拔的不老松。

相关链接:

①周勋初的学术研究涵盖诸多领域,研究时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体现了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结合、宏大与细致结合的治学特点。

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不少学者被迫参加了“法家著作”的注释评论工作,出版了不少书籍。

但事过境迁,未见有多少书成为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周勋初参加了由南京大学承担的编写《韩非子》的新注的任务,他把那个儿戏式的政治任务变成了严肃的学术活动,不但趁机熟读了《韩非子》,而且对先秦诸子也广泛的涉猎了一番,并对《韩非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写出了《韩非子札记》一书。

7.下列不属于周勋初“以不变应万变”或“无为而无不为”表现的一项是

A.周勋初静心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在根本看不到出版前景的时期深入研究,撰写了《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高适年谱》等书。

B.七卷本《周勋初文集》出版时,周勋初将第七卷题为《无为集》,“无为”二字用它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顺其自然的登攀”。

C.周勋初闲谈学林掌故,娓娓道来,他曾把陈寅格和陈垣这两位近代史学大家分别比作汉代将军李广和程不识,简短妙喻,意味玄远。

D.周勋初文革时期参加编写《韩非子》新注的任务,不但熟读了《韩非子》,而且对先秦诸子广泛涉猎了,对《韩非子》中的某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最终写出了《韩非子札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文史不分”是中国的学术传统,周勋初先生遵循前人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做法,在学术研究中自觉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各门类融合起来进行研究。

B.周勋初倡导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实际上是对“文史不分”的中国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他本身做得非常出色。

C.周勋初学术任务与社会活动与日俱增,但他毫无怨言,而是随顺世缘,广有撰作,作者在对周先生的赞美、崇敬中,含蓄的批判不体恤周先生的官僚作风。

D.《文史探微》《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和《高适年谱》等书是在完全看不到出版前景的文革时期撰写的,体现出周勋初先生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也是天道酬勤的生动诠释。

E.周勋初先生在研究生院的南园橱窗里题写“以不变应万变”,意在寄语青年学生不要受学界的浮躁风气、社会上的拜金潮流的影响,惜时勤学,静心登攀。

9.作者深情礼赞周勋初先生的魏晋风度,其“魏晋风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C8.BE

9.①他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领域里建树甚多。

写了很多经典论文,这些论文思新论閎,简洁明快,清俊通脱。

②他的学术研究涵盖诸多领域。

研究时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体现了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结合、宏大与细致结合的治学特点,他的研究挥洒自如。

③他身姿玉树临风,为人洒脱自然。

④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冲击宁静的大学校园时,他“以不变应万变”告诫青年学生,远离浮躁,静心攀登。

⑤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顺其自然的登攀”,很好地结合了道家的处世态度和儒家的进取精神。

⑥闲谈学林掌故,分别以汉代将军李广和程不识来比陈寅格和陈垣两位近代史学大家,简短妙喻,意味玄远,大似魏晋人之清言。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下列不属于周勋初“以不变应万变”或“无为而无不为”表现的一项是”,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项“周勋初闲谈学林掌故,娓娓道来,他曾把陈寅格和陈垣这两位近代史学大家分别比作汉代将军李广和程不识,简短妙喻,意味玄远。

”,这是表现周勋初有魏晋风度,喜清言的特点。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A项“遵循前人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做法”应是他倡导,率先提议,首倡。

C项“含蓄的批判不体恤周先生的官僚作风”无中生有。

D项《文史探微》是他的早期论文集,不是文革时期写的。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其“魏晋风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理解“魏晋风度”是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然后据此找文中相关段落语句进行概括,如第一节“周先生治学范围广阔,涉及先秦诸子、楚辞、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近现代学术史等,涉及……”概括出他的学术研究涵盖诸多领域;第二节“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周先生与魏晋风度联系起来。

他在这一研究领域建树甚多,在他较早的那本论文集《文史探微》中,就有好几篇论文堪称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经典名篇,”,“周先生身姿玉树临风,为人洒脱自然,文章简洁明快,清峻通脱,处处透着魏晋风度。

”概括出①③两点;第四节“‘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是周先生爱说的两句话。

记得1980年代中期,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也冲击着本该宁静的大学校园,“造导弹的”……”,第五节“可以用他另一句话来解释:

“顺其自然地登攀”,“若用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来说,这或许也可以说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和儒家的进取精神相结合吧。

”在我看来,“以不变应万变”和“无为而无不为”,两句正好可以凑成一对,互文见义,阐释了周先生魏晋风度的具体内涵。

”概括出第④⑤点;第六节“听周先生闲谈学林掌故,娓娓道来,是一大乐事。

……简短妙喻,意味玄远,大似魏晋人之清言”概括出第⑥点。

点睛:

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的解答方法如下:

(1)通读原文,获得整体印象,弄清题目要求。

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尤其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2)对题读文,针对问题研究,扣住问题,细心查找筛选信息。

粗读全文后,分析题干,明确问题目标(角度);阅读每个选项,理解基本意思。

结合粗读印象对应找到原文文字,“专项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块面型”的,相对集中,“综合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散点型”的,各自在不同的地方。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继筠,字化龙,河南人。

父福进,历事后唐至周,累官忠武、成德、天平三节度。

继筠幼时与群戏,必分行伍为战阵之象。

晋初,补殿直。

周祖讨三叛,表继筠从行。

贼平,改供奉官。

广顺初,福进镇真定,署衙内都校,尝领偏师出土门,与并人战,斩首数千级,以功领钦州刺史。

契丹将高模翰率二千骑扰深、冀,以苇筏度胡卢河。

继筠与虎捷都指挥使刘诚诲率兵拒之,至武强,获老稚千余人,模翰遁去。

俄随福进入朝,为内殿直都知。

福进卒,起复,为濮州刺史,领兵戍静安军。

契丹内侵,继筠逆击败之,改棣州刺史。

世宗征瓦桥关,命继筠以所部兵出百井道,破并人数千众。

恭帝即位,以为西北面行营都监。

建隆二年,升棣州为团练,以继筠充使。

三年,命为关南兵马都监。

乾德四年,加本州防御使。

开宝元年秋,命昭义节度李继勋等征太原,以继筠为先锋部署。

至涡河,与并人遇,击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