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0750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docx

人教版数学克千克教学方案

八克与千克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

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八克与千克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反馈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103页例1、例2,完成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袋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愉快复习

 

二、轻松导入

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

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三、快乐教学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说明: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100页画面: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

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

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1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要想知道你们掂得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

出示盘秤:

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用千克作单位) 

(4)认识盘秤。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学生在盘秤上称出课前老师准备的柚子有多重,柚子大约是1千克。

其他小组分别称出筒面和水果有多重,它们大约也是1千克。

 

学生认为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感觉一袋绿豆比1千克轻。

 把这些物品称一称,证明学生的感觉。

3、认识感知1克。

 

(1)感受1克有多重。

 

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它有多重。

告诉学生: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教师拿出天平秤,简介天平秤的使用,示范称出1个硬币的质量。

 学生举例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

 

生1:

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大约是1克。

 

生2:

校徽大约重1克。

 

生3:

3粒玉米大约重1克。

 

生4:

还有可能是4粒玉米重1克,因为有的玉米粒大,有的玉米粒小。

1克与1千克有什么不同感觉?

 

生:

1克非常轻,1千克重,相差很远。

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找一找。

学生在准备的盘子里找大约是1克的物体,可以采用比一比、掂一掂的方法进行判断。

 

生1:

一包药大约是1克。

 生2:

一包茶大约是1克。

 4、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出示一袋味精,上面标注100克。

 

一袋味精重100克,你认为有多少袋这样的味精是1000克?

 学生思考后认为10袋味精是1000克。

 

逐一出示10袋相同的味精,学生进行口算,得到1000克。

又出示1袋洗衣粉,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标注,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千克。

提问:

这10袋味精和这1袋洗衣粉哪个重?

 

学生发生争议,意见不统一,提出建议在天平秤上称重比一比。

 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什么位置?

(正中间)那说明什么?

 

学生发现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生:

这10小袋味精和这1大袋洗衣粉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

对,你们回答太精彩了!

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

1千克=1000克。

5、知识拓展。

 

(1)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出示:

108页“你知道吗?

”画面,读一读理解。

(2)认识秤。

 

秤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

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

在哪儿见过它?

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秤。

学生明确:

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四、愉快练习

1、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

 

2、说出它们的质量。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3、连一连。

 

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4、课后调查。

 课后小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   ↓ g    kg 

轻:

克  重:

千克 

1 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每小袋大米100克  10袋→1000克=1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五、拓展升华

教后反思

 

八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反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秤、苹果等 

教学过程:

一、愉快复习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上节课布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些物品的轻重,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个苹果大约重200克。

 一块香皂重125克。

 一袋鸡精重100克。

 一袋面粉大约重25千克。

小结:

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二、轻松导入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

(苹果)

 师:

想知道一些什么?

 

生:

1千克苹果有几个?

袋子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这些苹果大约有多少千克?

 

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三、师生互动,快乐教学

1、问:

想知道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怎么办?

(称一称)(课件出示称苹果)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

(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图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苹果。

 

活动:

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然后填写表格。

 

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

 

提问:

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对比探究。

 师:

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刚刚称的苹果大,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

为什么?

 

生:

我们刚才称出的1千克苹果有5个的,也有6个的,老师的苹果比我们的要大一些,估计4个就是1千克了。

 

师生共同称一称验证。

 

师:

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数量会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理解:

都是1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

每个苹果大,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少,每个苹果小,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多。

4、回到我们开始的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该怎样知道呢?

 (数一数)请一名学生数出一共20个苹果。

 

师:

那么第三个问题呢?

老师这一袋苹果,你能估出它有多少千克吗?

你的方法是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生1:

我的书包大约有3千克,我拎了一下您的苹果,比我的书包重一些,我估计这一袋苹果有4千克。

 

生2:

1千克苹果有大约有5个,20个苹果大约是4千克。

 教师质疑:

是不是20个苹果一定是4千克呢?

什么时候20个苹果比4千克重?

 

 师:

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推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根据我们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苹果大部分是4、5个1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四、愉快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4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

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解决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首先要知道什么?

 

1千克的梨大约有几个?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大一点的梨大约3个1千克,中等大的梨大约4个1千克。

所以如果3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3=8)千克;如果4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4=6)千克。

 

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9题。

3、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运用适当的估测策略去解决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单元所学的质量单位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五、拓展升华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抛砖引玉、讲故事等对本节课进行拓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4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教后反思

 

八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练习课

 (第三课时)

教学反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6—8、10—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愉快复习

1、填空,并说说自己的怎么想的。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4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2、在〇里填上“﹥”“﹤”或“=”。

 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交流:

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轻松导入

(利用故事、谜语、设置情境等形式导入新课)

三、师生互动,快乐教学

1、出示:

练习二十第7题。

1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

2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

2、出示:

练习二十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师:

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生:

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重。

 师: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生:

独立找,并记下来。

 

①左边:

3000克+3千克      右边:

1千克+200克+800克      

 ②左边:

3000克+1千克+200克      右边:

3千克+800克       „„ 

(2)师:

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师:

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生:

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重。

 师: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生:

独立找,并记下来。

 

预设:

①左边:

3000克+3千克      右边:

1千克+200克+800克       ②左边:

3000克+1千克+200克      右边:

3千克+800克       „„ 

(2)师:

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练习二十第10—12题。

 

四、愉快练习

(通过竞赛、游戏、有奖问答等形式巩固教学成果)

五、拓展升华

1、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第14题。

(出示画面)

学生在小组合作尝试后,交流:

 ①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3千克。

 6÷2=3(千克) 

②两只鸭的质量(6千克)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6÷3=2(千克) 

2、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提示: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