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212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教科书第29~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

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

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

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

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四、教学重点:

千克和克质量单位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六、教学时间:

4课时

七、教学策略:

以操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动物操作建立概念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9~32页,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

重量的物品

学生:

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

你买过些什么?

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

买的两袋东西(出示:

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

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

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

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

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

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

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

(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

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

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

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

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

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

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试一试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

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

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

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

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

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加大约?

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5、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

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

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

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2课时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至35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钱的硬币、羽毛、尺子、桔子一个、天平。

学生:

硬币(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

1千克大米)

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

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

克g)

2、认识天平

(1)介绍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

指导看图(书中33页图)和物(天平)。

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

物品,用天平秤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来确定物品重多少,砝码相当于台秤中的秤砣。

你能说说图中的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2)用天平秤称黄豆。

①猜一猜10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②称一称10克的黄豆

③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算一算:

1克黄豆有多少粒?

(二)体验克

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

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

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

生活中在哪些地

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

举例说明。

5、估一估

一个桔子重大约几克?

先掂一掂,再天平称一称看你估得准不准。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

(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

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1千克=1000克

小结:

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注意读法:

读作1?

千克等于1000?

克。

3、口答单位换算

(四)完成试一试

(1)掂一掂:

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2)猜一猜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3)再称一称,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

一个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小结:

数学书大约重300克。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

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

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

重的体会。

3、想想做做3

单位换算:

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活动:

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4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

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第3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

第36~37页。

练习四。

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

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口答: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克4千克=()克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千克○160克550克○1千克3千克○2500克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题

(1)提问:

一个梨,一个鸡蛋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

估一估:

一个梨大约有多重?

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哪种重一些?

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

一头肥猪大约多少千

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

(1)出示挂图提问:

你们见过这些体育用具吗?

铅球和篮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

铅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大约有几千克?

篮球如果用克做单位大约有多少

克?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

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

你能算出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

怎样算?

(3)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4)提问:

你能估计出2号杯和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用2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估一估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多少克?

(90克)用3号杯里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大约是多少克?

(120克)。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

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

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

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1、第36页第3、5题。

2、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一块口香糖一只兔子一头牛一块香皂

350千克5克2千克120克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盒牙膏一袋面粉一把牙刷一台小电视机

100()20()20()15()

4、看图填空。

空杯重50克,1号杯装有半杯黄豆连杯共重150克,2号杯装满黄豆,1号杯的黄

豆是3号杯里的黄豆的2倍。

(1)1号杯中装了()克黄豆。

(2)估计2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克。

(3)估计3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克。

第4课时活动课称一称

活动内容:

第38页。

活动课称一称。

1、称出自己熟悉的水果、蔬菜1千克,数数有几个。

2、称出自己的体重比一比。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了千克和克两个质量单位的基础上,加深对千克的认

识,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活动前的准备:

每小组一个台称;若干种水果或蔬菜、称好体重

一、谈话引入

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

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

带来了一些苹果,你们猜猜这袋苹果有多重?

用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这些苹果有多

重?

出示课题:

称一称

二、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1、分配小组,给小组成员分工:

一人称,一人报重量,一人数个数,一人记录。

2、活动一:

分小组称出1千克水果、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

(1)学生动手称一称

(2)指导填表,全班交流

问:

看着这些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物品苹果橘子西红柿

重量(千克)

数量(个)

(3)讨论:

为什么同样的水果同样重,个数不一样?

(4)估一估:

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

3、活动二:

拿出大约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再称一称,比比看谁拿得较准。

4、活动三:

称体重

(1)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书上用了哪几种表述男孩的体重?

你会这样表述吗?

5、分小组说每人的体重,相互间比一比

(1)分组交流每人的体重

(2)全班交流(学会用:

轻一些、重一些、差不多、重得多、轻得多几个词)

三、介绍了解:

你知道吗?

1、谈话:

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2、读一读第38页的你知道吗?

3、按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

4、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

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

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

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

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用不同的表述方法来表述体重以及利用公式计算体

重。

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五、课堂作业

1、1千克鸡蛋大约有()个。

2、小明:

我重25千克。

小红:

我比小明轻一些。

小芳:

我比小明重一些。

(1)小红大约有多重?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画。

(2)小芳大约有多重?

在你认为全适的答案下画○。

26千克10千克50千克22千克

千克和克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表示,千克又叫做()。

2、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

(1)一筐苹果重20();

(2)一个乒乓球重约()。

(3)我的体重(),身高()

(4)每只鸭子重2(),5只鸭子大约重()。

3、3千克=()克()千克=10000克

()千克=8000克()克〉6千克

4、1袋方便面100克,()袋方便面约重1千克。

5、1袋冰糖重500克,6袋冰糖重()千克。

6、一箱桔子有20个,平均每个桔子重100克,这箱桔子共重()千克。

7、两个西瓜重8千克,平均一个西瓜重()克。

8、小芳比小红轻一些,小东比小红重一些,小红的体重是28千克。

小芳可能是()千克,小东可能是()千克。

9、请用〉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820克8200克8千克82千克8002克2千克800克

二、选一选,把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1、一辆卡车可装货物5000()

千克克斤

2、一袋牛奶200克,()袋重2千克。

100袋50袋10袋

3、1000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比较:

()

铁更重棉花更重一样重

4、一本语文书大约重()。

30厘米3千克300克

5、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用()

天平台秤磅秤

6、下列重量中,()最少。

2千克700克5030克6千克

三、解决问题。

1、水果店里3000克苹果卖15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如果一箱苹果重40千克,

买一箱这样的苹果一共要多少钱?

2、一桶油连桶共重48千克,倒出一半油后连桶重还有26千克,这桶油净重多少

千克?

3、果园里摘下的苹果有5筐,梨有7筐,每筐梨重30千克,每筐苹果重20千克。

一辆三轮车最多装300千克,这些水果能一次运完吗?

1、一只熊猫4天吃了60千克食物。

一头牛3天吃了54千克食物。

哪种动物每天

吃的食物多些?

多多少千克?

2、5只猴一共采了64千克桃。

装在3个篮子里和一个筐里,一个筐里装了28千

克。

平均每个篮子里装了多少千克桃?

3、小东、小强和小华三人共重100千克,小东和小强共重68千克,小强和小华

共重66千克。

三人各重多少千克?

第二、三单元同步练习

一、填一填

1、9个一和8个千组成();9个十和8个千组成()。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位是万位。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

万位,这个数是()位数。

3、8千克〈()克10千克=()克

4、请用〉把下面物品的重量排列起来。

720克7200克72千克7020克2千克700克

5、请按一定的规律填写数列。

5070、5080、509、、。

9785、9790、9795、、。

6、一个月饼大约重100()。

7、一袋牛奶重200克,()袋牛奶重1千克。

8、下面的数各接近哪个整千数?

8027接近()4901接近()

二、解决数学问题。

1、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参加一万米长跑,已经跑了9000米,剩下的比跑了的

短多少米?

2、新华书店新运进故事书3800本,比文艺书多运进800本。

两种书一共运进多

少本?

3、妈妈用100元买了2盒月饼,找回了16元,每盒月饼的价格是多少元?

4、空调3200元、彩电46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400元。

现在这些电器减200元出售。

(1)李叔叔想买一台空调和一台彩电,至少应带多少元才够?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一阿姨带了一万元,她最多能买到哪几样不同的家电?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5、一只空杯重200克,装满水后重380克,一杯水净重多少克?

杯子比水重多少

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