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0847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docx

自考00037美学知识点汇总

自考00037知识点汇总

1、原型理论一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推。

2、艺术美一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一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一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一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一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一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一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一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一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一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答: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包括三个层面:

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

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

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

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

(1)共性:

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口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

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r现实依据?

答:

因为:

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

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

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2体验:

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

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答:

①非实体性一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②开放性一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拘之中。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

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乒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③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木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

①广泛性或普适性一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旦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②统摄性一即集杂多于统一。

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

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

①生成性一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②贯通性一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

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③兼容性一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④二至性一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答:

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

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

中国文字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逻辑性。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

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

内涵:

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

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20、悲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

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1、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答: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22、喜剧的特征是什么?

答:

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的情感形式是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23、如何理解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菖剧?

答:

①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②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和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③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④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24、丑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

1853年他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主要贡献:

①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③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乏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④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

答: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特点:

©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②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③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7、简述人变成“非人”的含义。

答:

①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②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2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答:

①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②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③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密切的联系。

29、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答:

①感性直观性一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本质直观性一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30、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答:

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②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31、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看法。

答: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

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2、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答:

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②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③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3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答:

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特点:

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

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34、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35、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答:

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6、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答:

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

①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②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体验的深度。

37、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

①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乏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

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I、•定义的困难:

④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8、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是什么?

答: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39、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答:

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0、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

①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除保持其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②艺术慢慢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具有了艺术品格,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富有情趣。

12、审美理想一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一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一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一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R的本身°

16、审美体验一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一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8、审美意识一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19、审美形态一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0、审美活动的二重性一主要指审美形态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21、优美一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22、崇高一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弓I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3、《论崇高》一是朗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o

24、利奥塔德一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并将自己的整个美学建立在对崇高的论述上,对崇高进行了崭新的阐发。

25、悲剧一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最、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26、《悲剧的诞生》一是尼采的美学作品,在书中他提出了悲剧起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并对其各自特征展开论述。

27、罪孽说一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都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围绕着这个要素展开和推进。

28、焦虑说一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29、喜剧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菖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30、丑一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31、荒诞一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32、“狂欢化”一是巴赫金基于对喜剧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认为民间诙谐文化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33、人本主义美学一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传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等。

34、审美经验一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5、本质直观一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36、超验世界一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体”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37、感知一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38、想象一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39、接近联想一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

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40、类似联想一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方法也与此相关。

41、对比联想一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

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42、再造性想象一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43、创造性想象一是指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