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610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4.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陶冲湖公园规划.docx

规划引言

显示器的发展走到今天,从模糊到清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科技在进步,城市也在进步,今天和未来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已经从原来的冷漠,繁忙,追逐物质的生活状态,逐步发展到追求和谐、健康和高品质多元化,追求理想的生活目标...

设计不仅仅是去迎合人们的生活,更加要是去引导人们的生活。

第一篇区域分析

1.01合肥概况及城市整体规划背景分析

1.02合肥市开发区产业分布及水系绿地系统

1.03区域定位:

周边用地性质及项目定位

1.04区域定位:

区域系统规划一

1.05区域定位:

区域系统规划二

1.06总体项目定位

1.07现状基地分析:

现状肌理

1.08基地现状分析:

季风风向

1.09基地规划分析:

周边用地性质及尺度分析

1.10基地可达性分析

第二篇总体概念

2.01总体概念

2.02设计愿景

2.03陶冲湖公园设计原则与策略

2.04案例分析

第三篇规划总平面设计

3.01总平面图

3.02总鸟瞰图

3.03总体规划分析

3.04功能分区与空间框架

3.05土地使用规划

3.06开发强度控制

3.07建筑高度控制

3.08车行道系统规划

3.09开发强度控制

3.10自行车道系统规划

3.11公共公交系统

3.12高程控制策略

3.13填挖方策略

3.14分期开发策略

第四篇景观系统分项设计

4.01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4.02视线分析

4.03滨水多层活动空间

4.04水岸边界设计策略

4.05开放空间长剖面设计

4.06周边城市街景设计策略

4.07区内景观道路系统设计

4.08区内道路绿化设计策略

4.09滨水休闲商业街

4.10滨水休闲商业街-绿色网络分析

4.11滨水休闲商业街-视觉与功能分析

4.12滨水休闲商业街放大平面

4.13开放空间特征分类与功能建议

4.14城市广场景观概念设计

4.15公园体育休闲区景观设计

4.16文化广场及周边公园景观设计

4.17绿岛别墅区景观设计

4.18街边绿地概念设计

4.19区内整体灯光设计策略

4.20种植规划分区

4.21行道树种植策略

4.22行道树种植策略

4.23公园种植策略

4.24公园种植策略-林地

4.25公园种植策略-绿地

4.26公园种植策略-湿地

4.27居住区种植策略

4.28生态种植策略

第五篇生态水系统分项设计

5.01生态系统规划目标和策略

5.02水体填挖方策略

5.03湖体设计方案

5.04水位控制

5.05水循环设计及生态补水策略

5.06地表径流管理

5.07水质净化

5.08生物多样性方案

5.09生态绿色廊道设计方案

第六篇城市空间与形态设计

6.01城市形象概念设计

6.02城市特征

6.03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建筑分区

6.04总体建筑规划布局-SOHO+联排复式

6.05绿色节能建筑策略

6.06滨水多层活动空间

6.07各分区空间形态模型

6.08建筑设计概念

6.09五星级酒店

6.10会展中心

6.11文化中心+图书馆

6.12滨水商业建筑

第七篇城市室外公共设施分项设计

7.01城市室外公共设施总体分布

7.02城市室外公共设施分析

7.03城市室外公共设施意向

7.04景观构筑小品设计意向

7.05公园配套服务建筑小品设计意向

7.06景观元素-桥的设计意向

7.07背景音乐系统

7.08开放空间标识系统概念设计

7.09商务办公区与街道类标识概念设计

7.10商业街类标识概念设计

7.11滨水公园类标识概念设计

7.12SOHO公寓与住宅类标识概念设计

第八篇市政工程设计

8.01给排水设计说明

8.02供配电系统规划

第一篇区域分析

1.01合肥概况及城市整体规划背景分析

合肥概况及整体规划目标:

1.合肥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

合肥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

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2.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3.合肥城市定位为:

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1.02合肥市开发区产业分布及水系绿地系统

1合肥市开发区产业分布

1.合肥城市总体规划采用“141”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一个主城,四个外围组团、一个滨湖新区。

工业开发区围绕城区分布在外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形成四个外围组团。

2.2009年11月,通过了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总体规划,新区地处合肥东北部组团,合肥新站开发试验区北部,面积64.5平方公里,是合肥市现有三大开发区之一。

3.本次·陶冲湖·公园城市设计项目,基于合肥城市东北组团_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的规划,确立未来发展成为先进的平板显示制造研发基地。

本次项目基地位于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南部·陶冲湖·片区。

2合肥市水系及绿地系统分布结构

1.合肥市主要的水资源为巢湖。

在城区北部、西北部、东北部还分布着一些小的湖区及水系。

水资源丰沛,但水环境存在污染严重的问题,很多河流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合肥市的绿地主要分布在各个开发区之间,从四周向中心城区渗透。

沿巢湖地区也分布着大量的生态绿地。

1.03区域定位:

周边用地性质及项目定位

区位环境

·陶冲湖·公园位于铁路编组站与新蚌埠路交口东北侧,是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公共生活、生产综合服务南部中心。

依靠新站南部先期开发的平板显示21km2产业核心区,建设成为高科技人才接待服务中心,旅游娱乐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及现代化工业新城的生态示范区。

1.04区域定位:

区域系统规划一

1区域道路系统规划:

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内的道路系统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三级分类。

基地四周界面分别是一条城市主干道、三条城市次干道。

绿地系统主要靠一个绿色生态环来组织,这个生态环将整个产业基地包围其中,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相连的城市公园。

2区域绿地系统规划:

建议通过一些绿色通廊将这些城市公园联系起来,加强产业基地内部的生态结构。

这些绿色通廊的形成就以城市道路为基础,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形成适宜人行走、停留的城市绿色廊道。

其他城市干道就可作为快速过境交通。

基地北侧的快速过境交通建议改至南侧,因为北侧是与城市商业街区衔接的界面,街道应适宜人的活动,可作为绿色廊道的延伸;而南侧界面则是火车编组站的防护绿地,鲜有人的活动。

因此,可将快速过境交通移至南侧。

1.05区域定位:

区域系统规划二

产业基地服务系统规划:

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服务系统分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中心、综合便利中心三类。

其中,两个大的综合服务中心(包括陶冲湖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南北两端,服务于整个基地。

其他服务中心分散于社区及工业区中,为周边的区域服务。

所有这些服务中心形成网络,共同覆盖整个产业基地。

1.06总体项目定位:

·概述:

几经变革,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政府领导确立了“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引进先进的平板显示制造研发业,实现产业升级,占领产业链上端,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新城”的发展路径,在本次规划设计64.5km2的研究范围内,打造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地区总体发展目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以平板显示产业为核心,以相关上下游配套产业为支撑,以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为特色,建设全国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新城区。

全面提升合肥新型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陶冲湖公园城市形象定位:

未来新城

陶冲湖公园基于高新科技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要求建成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后信息时代新型城区,安居乐业、环境健康、经济繁荣三位一体,和谐共生;

·陶冲湖公园城市功能策划:

尖端型综合产业服务中心

陶冲湖公园以商务办公,会议接待、产品展示,金融数据等综合产业服务为功能核心,结合高品质商务居住综合社区的开发,建成为产业基地的“后台服务,前台展示”中心。

1.07现状基地分析:

现状肌理

块状的农田,在点状水体与线状的水渠中,相互穿插着,形成漂浮板块的图文。

基地现状农田肌理

基地现状大面积都是农田。

农田肌理依照地形成网络状。

基地现状水系肌理

现状水系以陶冲湖为主要水体,零散分布着很多小池塘。

池塘之间、池塘与陶冲湖之间还有一些小的水道相连。

形成了以块状为主,线性为辅的肌理。

基地现状建筑肌理

现状建筑都是当地农民的住宅和一些小的工厂,沿现状道路两侧分布,多数按南北朝向排列。

1.08基地现状分析:

季风风向

从全年来看,合肥市偏东风的频率最高,全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其次是偏南风,尤其是在二、三季度,频率高于偏东风。

再次是偏北风,全年都维持在一个中等的水平。

1.09基地规划分析:

周边用地性质及尺度分析

基地周边用地性质分析

基地北侧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另有一小块文化用地;东西两侧基本上都是居住用地;南侧是火车编组站的防护绿地。

基地周边界面分析

依据基地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基地周边界面分为商业、居住、文化用地和绿地四种。

北侧以商业界面为主,南侧全部为绿地界面,东西两侧以居住区界面为主。

基地尺度分析

通过500mX500m的网格,可以看出基地的大概尺度是1000-1500mX2000m的一个梯形地块。

内部需要有车行交通,步行交通应结合车行交通进行组织。

1.10基地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分析,需要从三个尺度去论述(详见最新的分析图)

·北京、上海、南京至合肥的可达性;

火车:

到南京<1h;到上海、武汉约2h;到北京仅需3h;

1.合肥城区通过BRT快线,到达基地的时间和便捷性论述

2.在64.5km2平板基地范围内,通过BRT快线,陶冲湖中心至北部服务中心的便捷性论述

可达性分析——轨道交通

规划中的轻轨一号线沿基地一侧通过,并设有轻轨站,这一侧可达性很高。

可达性分析——车行交通

基地四周都被车行交通包围,其中两条是城市快速过境交通,两条是城市主要干道。

按照之前的建议,这两条城市主要干道作为绿色通廊,因此公交系统可以主要沿这两侧布置。

可达性分析——人行交通

人行交通主要考虑从周边居住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过来的人流。

尤其是基地北侧,有多条城市次干道,设计需考虑基地内部交通与这些交通相连接。

第二篇总体概念

2.01总体概念:

愿景:

“境筑”未来新城;

(“境筑”,更强调特色、意境、环境和品质,而不仅仅是城市的一般功能)

建设宜居、宜业、宜境的多元化、高品质、低能耗新型城市框架,优质社区场所;

概念:

R.G.B:

平板显示三原色,代表城市生活的三个主要组成_R人居、G环境、B经济

R+G+B=WHITE.寓意和谐共生

圆,为几何学中一个代表完美的图腾;也包含了永恒、无限的意义。

圆是距离圆心等距的点的集合,因此圆心就成了绝对的中心。

在中国以及许多其他人类文化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历史里,都经常采用圆与天文学所界定的南北、东西的轴线方向作为城市结构的框架,以象征对宇宙的一种理解。

这次设计中我们以平板显示的基本原理技术--三原色概念出发点,引申到概括视觉光谱的颜色轮。

光谱为三原色所形成,而三原色的平衡亦构成了圆的完整性。

平板显示的三原平衡在城市设计中代表了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点与圆的设计概念,无论在本设计的总平面与细节上,均以独特的创造性体现出来。

2.02设计愿景

目标:

自然环境与城市繁荣的和谐,绿色高科技文化的庆典

未来城区示范:

艺术与技术的展示区;城市繁荣与生态环境的共存体

1.当代艺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2.T(信息科技)与E.T(环境科技)的结合;

3.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结合;

4.通过前瞻性的城市设计理念,有效提升整体片区的土地价值,以及生活品质;

5.绿色生活中心通过绿色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基于上述城市设计目标,“陶冲湖”社区将被建设成为:

综合的生活区域

引进先进的商务居住综合社区的设计理念,将居住布置在商业、休闲娱乐和生态公园的中间,并以人性化的活动尺度为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注重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型的活动、交往场所,创造社区活力和吸引力;

交通便利的区域

由城市节点强化的紧凑型混合使用的城市结构,成为人们出行畅通的基础。

通过优先行人、自行车和公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

轻轨和快速公交系统(BRT)是64.5km2区域的交通动脉和发展轴,连接合肥城区和新区产业基地,增加了交通的灵活性。

绿色生态的区域

公共空间由城市广场绿地、社区绿地、生态公园绿地组成。

基于行人优先的设计原则,社区街道也将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城区的绿色网络。

公共空间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紧密结合,便于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

这些空间有水体与绿色通廊形成的网络相互连接。

节能低炭的区域

采用250mX250m的步行街区尺度,合理、均匀布置生活、娱乐服务设施,构建方便行人,减少机动车出行的低炭社区;

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水、能源、垃圾和材料的综合管理方案。

有效地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生态,达到节能的效果。

新时代艺术的区域

公共空间与建筑设计以简约、个性的特征去发展,配合节能减排的环境技术、声光影视的视讯技术,提供高科技与时代艺术相结合的未来城市形象。

生态健康的区域

生态循环模型与能源和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利于环境,也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了优质、健康和幸福的生活环境。

2.03陶冲湖公园设计原则与策略

科学性:

关心对自然的影响

谨慎地对待开发

科学地发展城市形态和区域经济

人性化:

关心人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提供高尚舒适、有品质和品位的活动场所

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前瞻性的开发策略:

可持续开发策略

精明发展策略结合开放绿地的综合商业开发模式

新型产业服务中心开发模式

低能高效策略,绿色能源策略

节水净水策略

2.04案例分析

1整体地块开发案例一:

Dockside绿色综合社区

DocksideGreenMixed-useCommunity

世界上第一座白金级认证的社区,被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评为十大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解决方案的样板之一。

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采用了集成能源系统,保证温室气体中立;现场污水处理系统,每年可节省7万加仑的水;屋顶花园;小型汽车SmartCar的消费合作社;能源之星电器;热回收通风单元;low-E镀膜双层玻璃窗和双面的外部百叶窗等。

借鉴经验

滨水商业综合开发、混合使用

社区设计

绿色建筑

 

2整体地块开发案例二:

奥地利.利兹城Linz,Austria

奥地利第三大城市,科技、工业、生态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

城市的绿色空间占60%之多,将工业、文化等区域很好地联系起来,对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借鉴经验

工业与文化的结合

工业与艺术的结合

科技之城

艺术之城

生态城市

3建筑群落案例一:

天津山谷

功能:

住宅+办公楼+购物性商业。

用地面积:

21300m2,覆盖率:

42.5%,容积率:

4.24总建筑面积:

90430m2

建议:

适用于本项目购物商业与办公结合的建筑开发模式

4建筑群落案例二:

Feibourg.Switzerland

功能:

100%住宅。

用地面积:

6200m2,覆盖率:

40.3%,容积率:

2.34总建筑面积:

19,800m2

共112个单位,

居住人口密度:

550万公顷

建议:

适用于本项目SOHO区的建筑开发模式

5建筑群落案例三:

Madrid.Spain

功能:

92%住宅,8%购物商业。

用地面积:

6020m2,覆盖率:

35%,容积率:

2.79总建筑面积:

21550m2

共146个单位,

居住密度:

712万公顷

建议:

适用于本项目SOHO区的建筑开发模式

第三篇规划总平面设计

3.01总平面图

陶冲湖滨湖休闲娱乐中心坐落于商务中心与绿地住宅之间,形成居住,工作,和娱乐紧贴在一起的现代化市中心。

城市设计的地标由性格特征独特的环湖滨水休闲带以及三幢地标建筑围合而成,三幢建筑均位于重要轴线上,且正对重要的环湖开放空间

3.02总鸟瞰图

3.03总体规划分析

整体规划层次

从下到上依次为:

水体

绿地

路网

建筑群体

四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整个城市设计的框架和主体。

每一个元素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为区域服务,各个元素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根据土地使用分区,北面以高层商业建筑为区域的城市形象立面,中间为小高层,多层的商住混合SOHO区为特色生活区,围绕湖体的由会展大楼,星级酒店,到图书馆等服务性建筑到生态公园以及度假酒店,同时连接上多功能的旅游特色湖边商业区。

3.04功能分区与空间框架

“陶冲湖”片区是合肥城区与产业新区的纽带和结合点,依托新区,面向城区,辐射周边。

“陶冲湖”的开发建设将成为产业基地发展的启动节点,新的经济发展和增长节点

城市设计结构由CBD带、CRD环结合居住商务综合社区开发,形成经济繁荣、尺度宜人、保育生态式的宜居、宜业、宜境的核心生活区;由规划干道淮海大道两侧的CBD带、环湖旅游接待、会议会展地标建筑形成具有“后台支持、前台展示”功能的综合性产业服务核心区。

-沿北部布置商务办公街区,在淮海大道形成规模效应的CBD带,通过城市绿地广场向南延伸CBD,在西部湖区形成地标建筑群;

-利用陶冲湖湖岸开发滨水中央休闲带(CRD_CentralRecreationCenter)、滨水会议会展接待中心,形成地区城市特征;结合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绿地规划,为社区创造吸引力;

-针对平板产业基地技术型居住人群特征,提供先进的居住办公综合社区,有特色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3.05土地使用规划

依托新城区规划‘平板产业基地’,实现产业升级,占领产业链上端,提升整体片区的吸引力。

具体土地利用以现有周边土地规划的土地性质为参考,尽量使相同性质的土地布置在一起,以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考虑将商业和绿地交错渗透入地块中。

利用湖体和绿地提升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土地价值。

针对平板产业基地的生产性质,提供有特色的商务、商业、会议接待模式,形成具有的“后台支持,前台展示”功能的产业服务链;

合理布局商务办公、居住办公、高尚居住、产业服务、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各个功能分区;

合理制定街区尺度,营造步行尺度下的功能布局系统,使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需求均控制在步行距离之内。

 

 

m2

ha

百分比

 

总面积

2162954

216.3

3244.4

100.0%

 

 

C

商业用地

 

 

578.2

17.8%

C1/C2

商务中心带

233373

23.33

350.1

 

C3

滨水混合商业

(西区-陶冲港)

59505

6.0

89.3

 

C3

滨水混合商业

(东区-陶冲湾)

62336

6.2

93.5

 

C4

五星级商务酒店

30207

3.03

45.3

 

 

 

E1

533416

53.3

800.1

24.7%

 

 

G1

公共绿地

 

 

710.2

21.9%

G11

南区生态公园

407367

40.7

611.1

 

G12

SOHO社区公园

39953

4.0

59.9

 

G11

城市绿地广场

26140

2.6

39.2

 

 

 

GIC2

文化设施

 

 

201.7

6.2%

GIC2

会展中心广场

71352

7.13

107.0

 

GIC2

图书馆+公园码头

63155

6.3

94.

 

 

 

R

住宅

 

 

641.1

19.8%

R2

SOHO公寓+花园洋房

275963

27.6

413.9

 

R2

高层商住

99199

9.96

148.8

 

R1

度假别墅区

52249

5.26

78.4

 

 

 

S1

街道

162690

16.41

244

9.6%

3.06开发强度控制

从北面最繁忙的商务中心出发往南走进办公居住综合社区,再到南区别墅区,建设开发强度逐渐下降;沿滨水的商业娱乐,气氛又回到热闹。

亦考虑到面向湖面的景观,以及与周边用地的联系,开发强度靠外围最高,然后依次向滨水区过渡递减。

东南侧的别墅区置身于绿地之中,成为价值最高、密度最低的高档豪宅。

 

 

用地面积(ha)

容积率

建筑面积(m2)

 

C1/C2

商务中心带

23.3

4.0

933000

C3

滨水混合商业

(西区-陶冲港)

6.0

4.0

240000

C3

滨水混合商业

(东区-陶冲湾)

6.2

4.0

248000

C4

酒店

3.0

6.5

197000

 

GIC

 

GIC2

会展中心广场

7.1

 

45000

GIC2

图书馆+公园码头

6.3

 

52000

 

R

住宅

 

 

 

R2

SOHO公寓+花园洋房

27.6

2.1

580000

R2

高层商住

9.9

2.4

238000

R2

别墅

5.2

0.6

31000

3.07建筑高度控制

根据开发密度的布局,建筑层高靠外围最高,然后依次向滨水区过度递减。

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建筑都有很好的望湖的视线。

其次,空间布局亦考虑到保持风向和景观廊道畅通的问题。

纵横空间序列

南北向轴线

区域从北向南逐渐从高耸的商业建筑逐级降低到滨水的近人尺度的休闲商业建筑,天际线呈现渐变的形式。

东西向轴线

东西方向的天际线呈现中央湖区为最高点,然后向两边逐渐降低的趋势

3.08车行道系统规划

区内车型道路主要分为主要车行道、次要车行道和社区街道三种类型。

主要车行道道路红线宽度为34米,次要车行道和社区街道道路红线宽度为22米。

根据道路具体的功能和景观特性,道路断面又有多种不同的设计。

区内交通倡导慢速车行,行人优先的策略,营造更加舒适的步行空间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在商业集中的节点布置地面和地下的停车场,住宅小区自身的停车场不算在此内。

主要两种断面形式:

34M双向四车道

22M双向两车道

3.09开发强度控制

在靠近城市道路、设计范围内主要道路以及商业性道路的地方,建议建筑退让距离为10m;而考虑其余地方人流车流量相对较少,建议建筑只需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