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1731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美术优质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描绘方式;识别“三远法”;理解“意境”。

2.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

3.直观感受作品,能用专业的术语鉴赏作品。

4.简单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重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景法、讨论发现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展示: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视频)、《乡间村道》

观察思考:

二者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你喜欢哪一幅?

小结:

两种不同的画种,分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西方传统风景画。

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追求不同,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同学喜欢《乡间村道》,因为它跟我们日常中看到自然景物很相似(空间感,色彩,样貌即造型)。

可能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接触的不多,我看时心情澎湃,你呢?

其实,它体现的是民族的底蕴,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是审美的胸襟、豁达的心态、是人的性情……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再多一些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西方风景画来认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观察方法、章法与空间表现、表现技法、画面追求上的特点。

【新授】

一.观察方式不同

1.中国山水画

①了解观察方法

《千里江山图》给人“咫尺千里,江山辽阔”之感,像乘坐飞机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样,这种感觉是怎么得来的呢?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过“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即,中国画家从不固定一个点来静止地观察描绘自然山水,好像人看假山,从各个角度“游动地”观看欣赏。

②散点透视

也叫“移动视点”,视点可以是多个,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画家提神太虚,仰观俯察,从世外鸟瞰立场观照。

画中,不但可以看到纵横的空间,在展开图画同时,我们仿佛穿梭于时空之中,广阔的天空,辽阔的山峦、浩瀚的江水,画面空间是不同时空的整合。

③了解创作过程:

“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

游历结合感受进行创作,山水画虽然也有对景写生,但一般是为了搜集素材,中国画家常说“丘壑成于胸中”与油画家对景写生区别很大。

2.西方风景画

①教师:

《乡间村道》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画家是如何做到的?

思考,发明焦点透视法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作品呈现)

【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空气透视(生活中)近处艳丽,远处颜色紫灰,如:

近景与远山;近处清晰远处模糊】

②焦点透视

是一种单视觉的观察方法,在观者眼中,视野中的景物因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而变形,愈远愈小,借助焦点透视,画家可以获得如真如幻的视觉效果。

点拨:

画家是理性的科学分析,表现的是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

③学生活动,加深理解

动手画一下焦点透视,感受西方画家是在固定的一个位置作画的,能够理解“焦点透视”的概念、规律等。

④生活中的焦点透视

西方风景画家“以镜子为师”,尽可能地再现自然,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

这种表现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的。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绘画观察方式的对比,加深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理解。

二.章法(构图)

1.中国山水画

思考回答

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本:

中国山水画家用“三远法”来观察、组织(创作)胸中丘壑于画面,表现空间关系,请回答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

“高远”把自己放在低处,描绘的景物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深远”重叠曲折,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平远”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

“鸟瞰”?

为什么中国画的构图多为卷轴,而西洋画则多为方正的构图?

②考考你

展示中国山水画作品,思考分别用了哪种方法呢?

【郭熙《林泉高致》: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③观察回答

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前后的空间深度感的?

学生活动:

用画面中描画处与空白处的交替层次变化,一层一层地形成山水形象的前后关系:

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远若实,近则虚。

画处即是实,不画处或少画处即是虚,通过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层次交替,形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虚实相生的绘画意境。

④实践演练

请你指出《溪山行旅图》(局部)

2.西方风景画:

眼中之风景,近大远小,真实再现。

【设计意图】对比中西方章法布局的不同,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技法

刚才学习了中西艺术家的观察方法,及构图(章法)方式,画家是怎样描绘世间美景的呢?

中国山水以线造型,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1.中国山水画

示范并点拨

通过观看,你都体会到了什么?

以线造型(线条跌宕起伏,干湿浓淡,起承转合,轻重缓急,疏密安排)皴、擦、点、染,随类赋彩;

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印章等艺术手段;

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2.西方风景画

①《干草车》赏析、总结

问: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能想到当时的场景吗,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干草车》是康斯太布尔的代表作。

画面描绘了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涉过一条浅溪,往林木深处的田野走去。

沾满露珠的树叶,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木栅围着的农舍,亲切朴素。

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

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

这一切是如此自然、真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②师生共同总结

作者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以细碎的色块并置形成和谐关系,描绘光影、色彩、形象、空间,追求逼真的自然效果,抒发心中的对于美景的赞叹。

西方艺术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

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设计意图】中西对比,分析各种表现技法,进一步巩固之前的知识点。

四.审美追求

1.中国山水画

①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思考刚才所学内容)画家通过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笔墨的运用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

②体会意境之美

《溪山行旅图》(听,联想)松风、鸟啭、水声,稍停后,再点这张幻灯片的下半部分是行旅发出的声音;

山的高大,寂静,“高山仰止”;联想诗词: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体现人和自然、和世间万物的和谐关系。

《蛙声十里出山泉》名称(十里、蛙声)、内容,构思、联想

《寒江独钓》画面内容?

诗词?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留白表示什么?

看画后,你的感受?

点拨:

同《江雪》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反映了不甘屈服的心境,产生玄外之音,象外之意,这是美术作品的魅力,以有限的内容,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令人驰骋神思,神游物外。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有远景近景,俯视仰视,冷色暖色,静态动态,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集合多重多方的视点,谱成超越物象的诗情画境。

好的山水画就像一首诗,可读、可品、可游;好的诗句就像一幅画,有景,有境、有情,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③意境的联想

“飞流直下三千尺”、“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孤帆远影碧空尽”

根据自己的理解,设想画面。

小结:

中国山水画不仅把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现出来,又把对宇宙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通过画面传达出来。

在山水画中,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灵居所,这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受道家重“心”略“物”的思想影响,山水画产生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

2.西方风景画

理想美与现实美的结合(同人物画)

小结:

西画多表物,国画多抒情。

表物主要是反映现实;抒情是表达情意,看似主观,实际上是客观,体现的是一个全整的宇宙观。

【设计意图】通过前三部分层层递进的学习,是这部分内容更加有深度,升华认识。

知识回顾与应用

①我们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了中国山水画呢?

②你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来欣赏一件传统山水画作品吗?

③探究赏析:

分组认领一幅作品;看作品名称,结合绘画知识,联想历史,分析画面,讨论,代表发言。

展示:

《渔庄秋霁图》、《雪堂客话图》、《潇湘图》

《渔庄秋霁图》(元)倪瓒作者取材于太湖一代景色,采用平远法,分近、中、远三景。

近景是平坡,上有杂树五六枝,近景用笔简练,但变化丰富;中景是浩森的湖水一笔未画;远景将对面湖岸在画面上提高,得到以高示远的效果。

作品中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流露出淡淡的感伤情调,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问:

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识很高、秉性孤傲……】

《雪堂客话图》描绘的景物:

老树盘根、斜坡、遮掩虚实,前山挡竹林,竹遮院落、小路引人走向深处,进而拐进庭院的联想,中国山水画不仅可观可游,还可居,支起的窗露出宾主交谈(吐露心声,联想所处朝代,谈论什么,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江北河山之痛?

)水榭前水面开阔,湖中小舟冒雪捕鱼,缓坡堤岸向远处伸延,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

《潇湘图》画面上山峦平缓圆润,林间雾气弥漫,仿佛正笼罩于夏夜的气氛中,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闪烁,一边是一条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人和岸上的人正遥向呼应,一边是拉网的渔夫正在欢快的劳动,宁静中,似乎能听见那隔岸相呼的声音,和嘹亮欢快的渔歌。

画中那份江南秀美圆润的神韵中,传达着清幽朦胧,平淡天真的意境,令人从中体味出画家那种静观、深思和内省的精神境界。

总结

1.走进《早春图》(视频)郭熙

正值出游好时节,让我们感悟画家笔下的早春景象,感悟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之情吧。

2.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差异

学生总结:

(印象)

①西方画家善于从特定角度深入探究,利用光的明暗对比、和色彩的空气透视,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美景;

②中国画家则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自然山水的感受体验,通过层次交错,虚实相生、随类赋彩,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3.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对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中西方艺术家表达美的方式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从未停歇,二者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课后作业:

感受一幅中国山水画或西方风景画,写一篇鉴赏短文。

 

板书: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中国

西方

观察方法

游动观察散点透视

定点观察,焦点透视

章法、空间

三远法,虚实相生全整宇宙

眼中之风景焦点透视近大远小

表现技法

以线造型,皴擦点染,随类赋彩

光影、色彩、形象、空间

审美追求

意境之美

写实美与理想美相结合

学情分析

学生在欣赏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往往以“是否写实”为标准,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手段不甚了解,致使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出现“没话说”或“不知道怎么说”的现象。

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合作探究、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情操陶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授课年级为高二年级学生,这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

但本科内容学生平时接触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制定必要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

 

效果分析

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

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

我们要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

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才是相互比较的关键。

所以,本文理所当然将双方的美学基础和美学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尽管叙述深刻需要较好的美学素养及理论修养,尽管作者的理论水平不能让这段美学思想的异同的语言写的有见地,

但是这个中西方艺术——甚至是不管那两种艺术——相互比较的首要前提还是应放在重要的地位。

 

教材分析

中西方艺术泾渭分明,他们的不同主要在于中国艺术表现出一种写意性,而西方艺术则强调写实性。

对中西艺术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于中西艺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这种比较同时有助于两种伟大的艺术交流和发展。

不管哪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主要知识点概述:

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的差别;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画面空间的深度感;西方风景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

 

评测练习

 一、试述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特点及艺术精神  

 二、试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不同  

 三、试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不同  

四、试评中西两幅作品:

黄宾虹的《山中坐雨》和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

五、分析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写一篇鉴赏短文。

 

课后反思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

讲求笔墨也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技巧。

而西方风景画家笔下所创作的作品更接近自然,它的造型特点简言之就是写实性,充分表现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真实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的解释与西方的透视科学是不同的。

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这样我们在理解中国画和中国的画论时,就不能把这种空间理解成科学的透视空间。

中国画家相应地又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空间,即所谓的“心视”。

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开阔美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

但是在此之前的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却是另一番天地。

就像达·芬奇所说:

“以镜子为师”,西方风景画所描摹的自然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的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所以,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存在的空间的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

绘画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

 画面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是山水画空间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

有时候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

山水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能给人遐想的空间,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之处。

而西方的风景画是不准在画面留有空白的,他们建立在一种科学的透视理论之上,画面所表现的是在视觉中截取的一个截面,如果有空间那就是天空或空气,天空、空气都是有色彩的。

    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尽管同样选择了自然景物作为表现对象,但在视觉形态上山水画与风景画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大潮中两种绘画形式互相汲取对方的长处是必然的。

比较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审视山水画的优越性和风景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相互借鉴,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繁荣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中强调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认知目标:

把握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各自特点的把握,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见解。

情感目标:

通过中西美术作品的比较,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依据教材内容,高中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年级学段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而确定的,即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