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1805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即S=P1/P2

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

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第一种答案)

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

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14、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运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15、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6、城市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17、断裂点理论康弗斯1949年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指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

18、城市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式是指城市与城市空间颁布体系的相互作用在一定预期内的比值,反映了人的相互作用。

19、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0、生长极经济发展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的点。

21、结节地域是指由具有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的几个空间单位所组成的区域,。

22、均质地域:

指在均质性能的作用下,城市地域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23、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分布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24、中心商务区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是指城市中心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会聚地,其主要功能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2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7、城市外部空间结构

25、均质度:

均质性的相对程度。

指城市地域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的相对程度。

 

28、核心—边缘结构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

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29、点---轴结构集聚于“点”上的产业与人口沿着现状基础设施“轴”(交通、能源、信息等)扩散,从而形成由点及线的“点----轴”空间布局模式。

30、成长三角结构由若干地理位置相近的,具有经济发展需要互补性的区域或城市通过经济合作而形成的地域空间结构。

简答题

1、简述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铁路的修建可以促进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带动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例如:

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汗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家庄就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不仅超过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是不同类型。

若有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城市在铁路网中处于枢纽位置。

一般来说,这里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大,城市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市发展。

2、试概括影响城市首位度的若干因素,请举例说明。

1.影响城市首位度的因素

(1)人口数量因素最重要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交通网密度

(4)城市化水平和时间(5)国家面积和历史

(6)国家结构集中化程度(7)民族精神的强弱

我以广东为例:

1、二城市指数

2005年广州市城市人口为599.92万人,深圳为597.55万人,计算得出城市首位度为1.004。

2、四城市指数

广州为599.92万人,深圳为597.55万人,汕头为480万人,东莞为160.56万人,计算得出城市首位度为0.484。

2、十一城市指数

广州为599.92万人,深圳为597.55万人,汕头为480万人,东莞为160.56万人,湛江为142.25万人,珠海为128.52万人,佛山为113.33万人,江门为85.84万人,茂名为74.35万人,惠州为70.63万人,清远为54.34万人,计算得出城市首位度为0.63。

广州不仅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商品集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消费示范城市和外商进入中国发“跳板”。

广州不仅拥有发达的批发零售网络、先进的商贸设施、灵活多样的经销方式,而且逐步形成了完善配套的市场体系,中介组织也日益发达,与市场动作相关的各类法规也不断完善

3、简述对外交通设施伸展在城市结构演化中所起的作用。

有利于吸引其它城区的产业及人口进驻城市,带动城市综合发展.本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必定要与周边发生联系,可以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和交通优势,走集中发展的战略路线,将一批对竞争可以起到到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实体集中起来,形成地理位置集中的企业和组织集合,奠定关键性的规模基础,在它们之间形成从信息,资本,技术和生产原料供应到运作,服务一体化的网络,推动集合内部的竞争和创新,发展包括综合服务业在内的延伸性产业,将各种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由此来增进地区和城市的特色和竞争力。

4、简述大都市带的基本特征。

1.多核心。

区域内部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

2.交通走廊

3.有密集的交互作用

4.规模特别庞大

5.国家的核心区域

5、简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美国学者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即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首先是互补性,相互作用的两地,一地需要某种产品或服务,而另一地正好可以提供,这种关系称为互补性。

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性越大。

第二是中介机会,两地间的互补性导致了货物,人和信息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在两地之间出现了能够提供或者消费的第三地,从而引起贷货运输原起点的替换,产生所谓的中介机会。

中介机会使得空间相互作用由原来的一对变为两对或以上。

第三个是可运输性,可运输性是指在货物的运输过程中,距离,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费经济性与可操作性。

6、简要分析均衡增长和不均衡增长对城市发展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

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表,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

同样,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和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

因而,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为代表,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

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

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在政府的干预下,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关联效应,扩大经济效果。

7、简述中心地理论及其在不同条件或原则支配下的中心地网络结构。

1.假设条件。

克氏理论的假设条件如下:

(1)均质的理想地表:

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2)经济理性人:

生产者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消费者都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和服务;

基本概念

2.六边形市场区。

在一个均质平原上,让所有的人都由一个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显然是不能的。

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其他中心地的厂商加入进来。

为了避免相互竞争所引起的销售额下降,第二个中心地必须与第一个中心地相隔一定距离,一般的距离(r是第一个中心地某商品的最大销售距离),不能相距太近。

以后,第三个中心地、第四个中心地……都会以同样方式加入进来。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①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②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

1,3,9,27,81,…。

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③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

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

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8、简述影响我国城市密度分布省际差异的基本因素。

我国城市密度分布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人口和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人口因素对城市密度的影响,已经反映了自然、政治、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人口影响:

东部省区一般是人口多,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城市非农人口的绝对数也大。

城市的数目多,因此形成较高的城镇密度。

相反,西部省区大多地广人稀,非农人口比例较高,但城市非农人口的绝对数却很小,城市数目不多,因此城市密度低。

经济影响:

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工农业总产值可以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它与城市密度的相对关系数较高。

也能较好地解释我国各省区的城市密度差异。

9、简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大都市带构成要素高度集结,结构与要素高度交织:

①大都市带面积虽小,但其内紧密相联的大、中、小城镇数量极多,密集远非一般地区、城市群所能比拟;同时城镇作为各种非农活动的空间载体,大都市带内部各种经济地理网络(交通、通讯、金融、产业等)发育良好,密集多样。

②较高的人口密度,戈特曼在定义大都市带时规定至少有2500万人,按其典范“波士华”来计算,人口密度下限为250人每平方公里,至少集聚一国15-20%的人口,但应考虑地域差异,即在不同地区、国度的人口总体规模、人口分布特征、聚集形态等客观地理事实基础上上下浮动;此外,由于大都市带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大都市区,即也应考虑大都市带内部至少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口密度达到500-7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核心区。

③在大都市带内宏观区域层次的吸引聚集作用与中微观水平的排斥扩散力交互作用下,多核心星云状结构(Nebulous)成为整个区域的空间形态表征。

大都市带不是大城市建成区的无限延伸和连片,也不是城市组的简单组合,而是城市群高级阶段时空耦合的结果,是一个多核心的、人口与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强烈交互作用的地域组织。

10、试概括城市土地利用的三个经典理论模型。

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于1923年创立的学说,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而推论的,对现代交通的影响险有顾及。

零售和服务为主的中心商业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的移民居住地区。

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居住区。

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屋宽敞。

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霍伊特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因而他于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或楔形模式。

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的扩展呈不规则式。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

响和市郊住宅的出现等等。

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了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

认为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11、简述城市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

现象连续、渐进地从一个源点向外作空间扩散。

2.等级扩散:

事物首先在同级城市(地方)扩散,然后再向次一级城市扩散的过程。

重心区位扩散:

在传染过程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为扩张型扩散。

反之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空间位移,称之为重心区位扩散。

12、简要分析空间扩散的阻力作用、障碍作用,试举例说明。

1、阻力作用

阻抗(心理)作用,从众(心理)作用。

在扩散的初期阶段,持怀疑和抵触情绪的人的比例较高,但当达到某个关键的接受者比例之后,往往会出现接受的“赶浪头”效应,最后由于接受者的数量趋于饱和,传播的速度再次下降。

2、障碍作用

障碍在空间扩散中可以起重要的限制作用。

障碍可以分为自然障碍,文化障碍,精神障碍,政治障碍。

一般的,现象的空间扩散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衰退,从而表现为一条下降的连续曲线。

但当空间扩散遇到障碍物前时,原先的曲线将会改变。

莫里尔将障碍分为两种类型:

不可渗透的完全障碍和可渗透的部分障碍。

莫里尔认国境线就起这种作用。

13、按等级,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分为哪几个层次。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

1多层次商业中心:

2带状商业网点;3专业化商业区。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

以市中心商业区为首的多层次商业中心的结构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置的日用杂货店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

这是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

一般来说,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网点级别高,数量少,货品档次高种类多;在层次系统底部,网点级别低,数量多,并且是档次低的货品,品种单调,以日常用品为主。

14、简述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于1923年创立的学说,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而推论的,对现代交通的影响险有顾及。

零售和服务为主的中心商业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的移民居住地区。

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居住区。

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屋宽敞。

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

伯吉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忽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所以把人类的竞争行为比作生物群落的竞争。

15、简述CBD的基本功能与特征

CBD的功能:

现代CBD作为城市经济的功能核心,其巨大的辐射作用也使得CBD表现出众多的功能特征,具体来说,CBD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功能、商务功能、管理和控制功能、专业化生产服务功能及其他衍生(旅游、居住、文化教育、娱乐、医疗等)功能。

一个成熟的CBD具有商业和商务两大基本功能,其中商业是CBD的最初始、最基本的职能,金融、办公、管理等商务功能则是CBD的高级别功能,两者在CBD的不同发展阶段占据不同的地位。

CBD形成于商业汇聚,区域内集中了众多的零售商业、文化娱乐业和餐饮业,吸引了广大消费者来此购物、娱乐和就餐。

CBD的特征:

1,高可达性

可达性是CBD最基本的特征。

包括交通的可达性和信息的可达性两方面。

CBD内交通用地面积大,具有城市最发达的内部和外部交通联系,交通连接在三维空间展开,形成一个便捷的交通网络,能给予单位时间内最高的办事通达机会。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CBD人流、车流量最大。

便捷的交通使CBD成为城市的信息中枢,城市中人与人交换产品、信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信息取代了其它活动成为CBD最主要的特征。

2,高地价

由于用地紧张,CBD的楼价、地价在城市的内部或者区域内是最高的,是城市地价峰值点所在。

3,高密度

高密度包括四层含义。

首先,建筑密度高,形成高楼林立的景观。

其次,人流密集、昼夜人口差别大。

CBD内人流高度密集,一个大厦内可能集中几万人办公,第三,商务空间最高聚集度。

城市的商务办公设施高度集中于CBD。

4,第三产业高度密集。

第三产业高度聚集是CBD的核心特征,代表了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证券、中介、会计等集中在CBD。

同时CBD内部亦有行业分区,同行业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

行业分区是CBD特有的现象,城市中其它地区不明显。

1、城市化的根本含义及其类型。

城市化的定义: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由于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故而不同的学科对此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人类学——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因此,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经济学——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注重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地理学——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地理学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大方面。

综上所述,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可分为

①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②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③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直接与间接)

④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⑤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克服消极城市化的影响?

消极型城市化指的是,因为农村生活和城市差别比较大,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向往城市生活,可是如果城市不能给他提供就业机会,城市里就可能出现贫民窟,出现乞丐、犯罪率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这种城市化是消极型城市化,它本身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城市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就处于不同的阶段。

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即生活富裕阶层从城市例向郊区迁移的趋势。

然而,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即人口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

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导致了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给城市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和诸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消极型的城市化给城市来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如何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尤其是农民进城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总结几点:

首先,国家应该解决已经进城的民工问题。

近几年民工问题成为热点,民工的工资支付,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政府应当制定公平的民工就业政策,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与当地城市居民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实行常住人口申报制和登记制,只要具有劳动岗位(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合法收入和居住地就可以视为当地注册人口,并有获得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和公共事务参与权。

同时政府要出台针对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成为城里人之后无后顾之忧。

其次,发展卫星城镇。

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人员,避免农村过剩人口盲目流入大城市。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得到了充分发展,一些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的超负荷功能,把若干城市功能、城市产业重心往外转移,形成了与周边卫星城镇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而分流了大部分的农民工。

应该说,目前中国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卫星城镇,确实起到吸纳大量的农民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加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一元化的作用。

积极发展卫星城镇,不但可加快城市化进程,还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再社会化机会。

为此,卫星城镇应与中心城市发展形成良性的分工协作与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接受当地大中城市产业的辐射和外资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同时,由于卫星城镇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吸纳能力较强,也能提供有利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第三,加强农村的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村富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样可以拉近城乡差距,减缓农民工进程热潮。

关于新农村的建设,应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农村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3、何谓城市的基本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