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1951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docx

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

 

人教版第三册第15课

《小柳树和小枣树》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写字

1.感知生字。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

(3)正音练习。

看清声母读:

枣、虽、思、乘。

提示:

“思”在“意思”一词中读轻声。

看清韵母读:

忍。

(4)听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2.识记生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2)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

目的是让学生在组词说话中识记生字。

(3)开火车认读生字。

读之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特别是要帮助不会认的学生想办法认字。

3.巩固生字。

(1)巩固会认的字。

回忆已经认识的生字,看谁说得多。

游戏1:

听音出示字卡。

(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游戏2:

组字。

禾+几=(秃)口+贝=(呗)口+虫=(虽)田+心=(思)

(2)巩固会写的字。

本课要写的字较多,其中,左右结构的有六个,上下结构的有四个。

因前几课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就不必再详细指导了,建议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

“怎、思”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

“穿”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短下长。

“弯”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

教师在示范书写时,要提示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再仿写。

抄写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初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要求读准字音:

虽、思、乘、忍、枣)

2.再读:

读熟课文,想一想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特点。

请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词句。

3.品读:

读勾画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选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

(性格)从哪里看出来?

(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

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

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

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怎样?

──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

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枣树怎样?

──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

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说说你的根据。

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

说说你的理由。

7.分角色朗读全文。

(二)实践活动

1.小组交流汇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作业。

2.各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3.大组朗读质疑

(1)大组长组织同学读课文,要求:

读准确,读通顺。

(2)大组比赛读课文(读片段)。

(3)大组质疑,每组提两个问题。

4.大组课堂讨论

讨论内容: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

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提醒。

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总结。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枣、虽、思、乘

小柳树小枣树

 

人教版第十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为主要建构,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关于地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情感。

1、出示课件:

地震的景象。

课前布置了同学们查找地震的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地震的危害?

我相信同学们对地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彭老师也找了些资料,请看(播放课件地震地视频)

问:

同学们看了后,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假设你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想起谁?

2、播放悲伤音乐,谈话。

课件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导语:

是啊,地震给我们人类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列举:

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有多少父母失去儿女,又有多少白发人送黑发人,甚至还有不少家庭全家无一幸免的,凝望着废墟,我们仿佛听见了那一声声凄厉的哭喊声:

“妈妈,我要妈妈……”“儿呀,我的儿呀,你在哪呀?

”……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汉林描写的一个发生在地震中的传奇故事,一起去感受一个父亲那伟大、深沉的爱。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梗概。

1、默读课文,了解在地震中,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数量词:

1994年、30万人、四分钟、38小时、七岁……14个、50分钟)

2、谁能结合这些数字,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结合回答,板书:

父子

三、直奔重点,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看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2、学生说感动之处。

3、想像画面,丰富形象。

(出示文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老师跟你有同感,教师也被感动了,师朗诵,学生闭眼感受、想像父亲挖掘的画面。

4、你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言)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5、(课件突出: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看到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

(生发言)师叙述:

8小时,一个人一天工作日,12小时,整整半天……36小时,38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多少分钟?

相当于我们没有课间的五十多节课。

这38小时是怎样的38小时啊?

(艰辛、漫长、痛苦)在这38小时中,父亲渴、饿、困、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父爱)

6、把这些体会和感动融入朗读之中。

(生朗读)

四、深情朗读,感受爱与信任

(一)、品悟父亲的爱

1、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教师述说:

父亲在得不到旁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在废墟中挖掘寻找儿子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只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读——“儿子在等着我!

2、教师追问:

为什么此时父亲心里只有这样一个念头?

因为父亲曾说过:

(课件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文中找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朗读这句话,听教师朗读。

是啊,不论发生什么事,在父亲的心中始终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始终都是那么执着,让我们再走进课文体会体会。

4、出示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大家为什么劝阻父亲?

(2)三句话看起来相像,但不同之处在哪儿?

(3)(课件出示文句: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

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

“我的儿子!

”“我的女儿!

”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生合作朗读,再现当时情景。

(4)你读出了什么?

(根据情境,尝试在三句话前面加上父亲不同的神情动作或语气词)如:

请求道:

“谁愿意帮助我?

”他瞪着眼睛问道: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大声质问道: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

在重重劝阻前,父亲不放弃,在精疲力竭时,父亲仍坚持不懈,再读课文我们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父亲那份执着,那份深沉的爱!

(5)、继续说感动之处。

(二)、补白文本,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父亲挖掘了38小时,那么对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谁能想像一下废墟底下的情景?

对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这38小时又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期间可能发生怎样的事?

请同学们尽情地发挥想像,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出示儿子说的话,指名学生充分地读,感受儿子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儿子的了不起。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

这位同学读得很好,从儿子的话中,你读出了儿子伟大在哪儿?

(生发言)你还能读出什么?

(已经被困了38小时50分钟)就是在这样困境下,儿子还选择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只因为父与子有这样一个约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儿子非常信任父亲,认为只要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的。

父亲深深地爱着儿子,儿子也坚信父亲一定会回来救他。

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亲与子呀!

此时……

3.读课文最后一段。

谈话:

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这对父子,此时是多么的激动,多么幸福啊!

五、回归整体,拓展体验

1、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执着、信任、胸怀他人……)

2、讲述你亲情间动人的故事

3、推荐文章: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朱自清文章《背影》

六、布置作业

1、讲述你亲情间动人的故事

2、看推荐的文章;

3、用我们的方式写写身边感人的亲情故事。

七、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任

了不起

 

人教版第十册第19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洋洋”等词语。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一、揭题

1、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

表现好了会受到——表现差了会受到——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的——(齐读课题)让我们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4、题目中有个标点符号,为什么有这样的标点符号?

(引用人物语言)

5、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写文章的审题,题目理解了可以说下文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带着理解读。

6、“精彩极了”好不好?

“糟糕透了”好不好?

三、品读1——10段

过渡:

童年的小巴迪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得到这样的两种评价?

巴迪当时的反应怎样?

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1——10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做做圈点批注。

(一)板块一:

母亲的评价

师:

题目读懂了吗?

面对巴迪的诗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

1、(出示母亲的话)引读: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她搂住我——

2、怎样理解母亲的话?

3、这里抓住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4、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当时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

5、听了母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有什么反应?

(腼腆有得意洋洋)

6、此时的巴迪,心里怎么想?

(二)板块二:

父亲的评价

1、这么好的诗,这是母亲的评价对吗?

那么,要不要把这么好的诗拿给父亲看?

这是巴迪此时最想做的,那么此时的巴迪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

2、出示句子: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实在等不及了。

A、齐读

B、巴迪激动、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从哪里读出来?

C、抓“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品味时间过得真慢,从而体会巴迪的焦急。

D、朗读体会。

3、焦急地等待,父亲终于回来了,可焦急地等回来的父亲看了那首诗却说——

出示句子: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A、现在你是那位父亲,怎样说那句话?

为什么?

B、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此时的巴迪心情怎样?

用一个词概括。

(沮丧、失望、难过……)

C、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出示: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A、什么描写?

B、感受到什么?

(懊丧到了极点)

C、如果老师把它替换成以下词语,看看有什么不同?

(巴迪伤心、沉痛的程度不同)

D、男女生分读,感受两种不同的语言。

(三)板块三:

认识爱——不同的评价,同样的爱。

过渡:

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话吗?

确实,精彩极了,相当好,巴迪得意洋洋。

糟糕透了,巴迪失望、痛苦,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带给巴迪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强烈的反差就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8岁的巴迪怎么受得了呢?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中,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吗?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

出示:

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吗?

(要求: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读出来,再说一说。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越来越体会到,说明巴迪对父母的评价是完全理解了是吗?

②出示: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A、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这两种力量我们都需要。

B、母亲的力量是——板书:

鼓励

引读: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

C、还有一种力量是来自父亲的——板书:

警告

师:

警告、鼓励,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迪才会健康成长,如果只有警告,巴迪的成长结果只有——自卑,只有母亲的鼓励,只有父亲的警告巴迪都不能健康成长。

对给了巴迪这两种力量的人,巴迪会是什么样的感情?

(感激)

让我们感受巴迪的情感。

D、老师、男生、女生分读这三句话。

师:

巴迪深深感受到这点,他成了著名作家后深深感受到自己之所以成为作家离不开母亲的——鼓励,更离不开父亲的——警告,于是,巴迪发自内心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①再读课文

②“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吗?

A、小房间搞得一塌糊涂,母亲责备你,怎么理解母亲的爱?

B、又一次作业没有完成,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你,怎么理解老师的爱?

③生活中你遇到同样的事情吗?

④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爱你的人,你想送给谁?

⑤对给了你爱的人,除了这句话,你还想说什么?

师:

看来同学们完全读懂了作者的心声,“精彩极了”是爱,“糟糕透了”也是爱,正因为有爱才有不同的评价。

四、拓展、总结

总结:

父母给了我们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你想怎样回报他们?

出示: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

风雨是成长的伙伴,

快乐地享受阳光,

勇敢地接受风雨,

学会理解,懂得感恩,

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

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推荐书籍:

《爱的教育》相信读了以后对爱会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人教版第十册第13课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入手,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第一课时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请同学们翻开课文57页,认真阅读单元导读,想想要怎样学习这一单元。

2、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

①整体把握;②体会关键词句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示”(从钓鱼这件事得到的启发)

二、学前阅读,扫清理解障碍

1、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课文,咱们先阅读《为什么要禁捕》和《鲈鱼》两篇文章。

2、知道为什么要禁捕吗?

(定时禁捕是对鱼类繁殖、生长进行保护。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懂的字问同学或查字典。

2、学习生字。

(投影出示。

读。

强调“钩”与“钓”的写法。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悟

1、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体会,或者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

3、导读: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教师重点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导:

我们一般什么在时候去钓鱼?

作者在什么时候去?

晚上钓鱼,这叫刺激,浪漫。

我们要把这种夜幕出垂、明月东升、泛舟湖上的情调读出来。

你读得老师心里也起了涟漪,知道涟漪的意思吗?

不但要读到看到涟漪,还要心里有涟漪。

(2)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

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导:

看得出你是钓鱼的能手,说说读的时候该注意哪些词?

(3)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通过你的读,让人觉得这条鱼很大,但还不够大,谁能读大一点?

谁能读得最大?

小结:

通过朗读上面两段话,如果让你写“钓鱼”的一个片段,你会写吗?

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自己的心情)

(4)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

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父亲是用什么语气说这句话的——低沉、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这个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

分角色读)

(5)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把鱼放回湖中,我情愿吗?

从哪里看出来?

再读一遍,把不情愿的感觉读出来。

(6)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段话写什么?

我的启示是什么?

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我,课文围绕“钓鱼的启示”写了哪几个方面内容?

谁能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提出疑问。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

有什么疑问。

教师梳理或直接提出待探究的问题:

在放与不放这个问题上,“我“和爸爸的心情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怎样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怎样学好本组课文?

(整体把握;体会关键词句)

2、上节课我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整体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体会关键词句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深入探究,感悟心理变化

1、投影出示问题:

在放与不放这个问题上,“我“和爸爸的心情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怎样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对爸爸感兴趣的同学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对“我”感兴趣的同学探究“我”的心理变化,自主阅读3——9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学习

3、师生共同探讨。

着力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理解。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可这样引导:

①学生交流“心理变化”,教师板书:

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无可奈②比读3、9自然段,对比钓鱼的喜悦和放鱼的不舍。

(2)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也经历着道德的考验,但从父亲的话里看出,父亲的态度是坚决的,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可这样引导:

父亲的心理又是怎样的?

你能从对父亲的描写中发现什么吗?

4、小结:

从父亲和“我”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坚持要我放鱼,而“我”

希望的是不放,你们认为该不该放呢?

5、辩论:

该不该放鱼。

6、小结:

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

至于放与不放,大家想想,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一个重要呢?

三、联系实际,感悟“启示”。

1、导语: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谁来读一读“我”的启示?

2、引导学生感悟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

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

在放与不放之间,作者作出选择容易吗?

(联系“我”放鱼心理之挣扎、抉择之艰难、实践之无奈来体会。

(2)阅读“拓展”中的《举手》《巧克力的诱惑》《冰棍的呼唤》等文章,感受“实践起来却很难”。

(3)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就象那条鲈鱼一样,使我们难以作出抉择。

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会有怎样的诱惑呢?

五、写作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左右为难的事吗?

你是怎么做的,写一个片段。

要求:

注意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无可奈何

实践起来很艰难

 

一、教材简说

小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它就挺起细腰,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显得那么妩媚、迷人。

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上仍是光秃秃的,过了好些日子才长出小小的叶子,这是小枣树的短处。

但是,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

这是小枣树的长处,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

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小柳树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