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2279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真题 模拟 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docx

高三地理《真题模拟原创》复习专题1地球运动解析版

专题一地球运动

【预测定位】

地球运动部分是各地高考的必考内容,不管是大纲版的还是新课标的省区,年年考。

从近年高考命题规律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日照图几乎是必考内容。

本部分内容从考查的形式上,有两个规律:

一是直接以日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的素材,或提供隐性信息,以此为材料的试题似将大量出现在试卷中,综合考查考生对地球日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考点

高考定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3.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自转方向、速度和周期;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计算)联系实际进行区时换算;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5.(掌握)地球公转方向、轨道、速度、周期;

6.(理解)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7.(绘图)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8.(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9.(了解)四季形成原因;(五带形成原因)

【核心知识精讲】

1、把握地球运动的三个关系

(1)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的最大太阳高度,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该半球的夏半年。

在此期间,该半球各纬线,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当太阳直射回归线时,该半球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极圈到极点出现极昼现象。

(3)太阳直射点与时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为直射点所在纬线昼长的中间点(昼长的平分点)。

2、认准三条线

(1)晨昏线

①晨昏线就是太阳光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作用,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面积相等,晨昏圈应为一个大圆,并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为00,二分日时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②在太阳光照图上,晨线与昏线的一般判断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晨昏线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某一位置观察,晨昏线在地球表面是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晨昏线在极圈和极点之间运动,从而引起各地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减一天

(2)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一条人为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见图)。

 

(3)0时经线:

0时(地方时)经线是一条自然界线,它是随地球自转运动不断变化的,0时线的东边比西边日期早一天,日界线和0时经线可以重合,即180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3、掌握三种计算

(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差150,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只要知道另一经线的地方时和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来。

②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地球自转,从中时区(零时区)向东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增加1小时,向西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减少1个小时,在时区计算上,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晚;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变更;我国普遍通用的标准时是120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中时区(0时区)的区时,即00经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是:

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2)昼夜长短与日出和日落的计算: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了昼长和夜长,弧长150为1小时;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如果知道该纬线的昼长,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0减去该地的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由此可见如果根据某一正午太阳高度求该地的地理纬度,一般是两个值,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以直射点对称分布的。

4、运用四个点

C

(1)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该地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永远与晨昏线垂直,确定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方法一般有:

①根据日期(二分二至日);②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图中∠2);③根据晨昏线和赤道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3);④根据晨昏线和纬线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图中B、C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互余);⑤利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由于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晨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和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可以利用该点判断直射点的经度和求任何经线的时间。

(3)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

也就是晨昏线和极昼(极夜)区的切点,这些点位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处于直射点所在经线或夜半球的中分线上,是晨线向昏线的转折点,直射点与极昼(夜)区的最低纬度相差900,根据晨昏线和极昼(夜)区的切点可以判断直射点的纬度;当切点位于昼半球中分线时,直射点和切点的经度相同,当切点位于夜半球中分线时,直射点与切点经度相差1800。

(4)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把所在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运用该点可以求出该纬线的昼长或夜长(只要求出昼弧或夜弧的长度,根据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计算出昼长或夜长),还可以推算出该纬线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5、光照图判读的技能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

6.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理论含义:

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示意图

计算方法:

(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24。

规律:

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3)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借助下图进行直观形象的记忆。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日变化

南北极点位于地球自转轴上,其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因此,当其处于极昼时期时,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都不变。

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0-|900-直射点纬度|,h=直射点纬度,可知:

极点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恰好等于直射点纬度。

在图甲中,反映的是某一极点地区在其极昼期中某日的太阳高度变化,当时太阳直射在h0N或h0S,可以确定出南北极点太阳高度的大小范围为[00,23026/]。

(2)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的太阳高度变化

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在其夏半年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极昼现象,即24小时内太阳高度都大于或等于零度。

在图乙中,反映的是某地刚刚出现极昼,则该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和为900,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极夜时,为00;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回归线上。

图丙所示的地点也出现了极昼,根据其24小时内太阳高度始终大于00,所以该点位于极圈到极点之间,根据直射点纬度、该地的地理纬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也可以得出该地的纬度。

(3)赤道上的太阳高度变化

赤道上各点在全年的任何一天,各地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昼夜等长,图丁就反映赤道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运用公式:

h=900一直射点纬度,可知其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和为900,大小范围在[66034/,900]。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图甲,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L=hcotH。

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乙)。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8.太阳运行轨迹图判读

下图是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根据此图可得到如下信息:

(1)全年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北方的天空,故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2)①为6月22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北升、西北落;②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正东升、正西落;③为12月22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太阳东南升、西南落;(3)设②所在平面与地面的夹角为α,则该地的纬度为南纬(90°-α)。

 

【2011年高考题】

(2011年高考北京卷)读图4,回答5-6题。

图4

5.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2011年高考山东卷)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5-6题。

图2

5.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ABCD

(注:

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答案】C

【解析】从提干可知①处为东经450,当地日出时世界时(零时区)为4点可得地方时为7点昼长10小时,当地(马达加斯加)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太阳直射北半球故选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B.②处风平浪静

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D.④地森林密布

【答案】C

【解析】从题中可知此时船只此时驶向大西洋所以在①处顺马达加斯加暖流,②处西风带风大浪急③处地中海气候且正值冬季所以是雨季河流为丰水期。

(2011年高考天津卷)为了引起人们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倡议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

30-21:

30熄灯。

2.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A.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B.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D.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全球各国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些纬度高的国家甚至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所以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则要求使得高纬度国家没有出现极昼现象,即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结合选项,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满足条件。

(2011年高考安徽卷)图11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29-30题

图11

29.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答案】D

【解析】根据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且太阳光全是从南方照射进入房子,可以推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结合选项只有北美洲五大湖地区符合要求。

30.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图中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光线是该地夏至日正午的光线,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光线是该地冬至日正午的光线,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冬至到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减小,春分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因而该房室内冬暖夏凉,有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2011年高考四川卷)图4为经纬网图。

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据题设条件回答10-11题。

图4

10.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A.圣保罗B.华盛顿C.开普敦D.莫斯科

【答案】B

【解析】观察图中经纬度,可判断图中120°经线为120°E,根据题意,A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切点,其地方时为0点或12点,因“此刻,北京处于白昼”,可判断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

0点经线是60°W,即60°W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将全球分为两个日期,其中,60°W经线向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日期与北京日期相同,60°W经线向西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日期与北京日期不同,因此答案选B。

1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

【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图中晨昏线为昏线,南纬68°及其以南地区全部出现极夜现象,再根据题意“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说明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且昼在变长,可判断该日处于6月22日到9月23日之间,又因为南纬68°及其以南地区全部出现极夜现象,该日太阳直射北纬22度,根据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的纬度数大约为8°,可推知该日大约在7月1日以前;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尼罗河主要流经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及地中海气候区,其水量主要来源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此时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正值湿季,尼罗河应处于丰水期;马达加斯加岛与塔斯马尼亚岛同属南半球,但马达加斯加岛纬度较低,因而该季节,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2011年高考重庆卷)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约83°。

回答10-11题。

10、该地最可能是

A、北京B、沈阳C、成都D、海口

【答案】C

【解析】根据“6月22日北京时间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约105°E,根据“6月22日13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约83°”,可计算出该地的纬度约为30°26′N,因此答案选C。

11、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布依诺斯艾利(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A、6月21日9时B、6月21日21时

C、6月22日9时D、6月22日21时

【答案】B

【解析】根据该地北京时间6点左右日出(太阳高度为0°),13时达到正午,且正午的太阳高度为83°,可推算出太阳每小时约升高12°,当该地当天上午太阳高度角达到36°时,北京时间应该为6月22日9时,所以可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时,即6月21日21时。

(2011年高考福建卷)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10-12题。

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形状可知该区域为北极地区,读图可知①地西侧气压高于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即可知①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11.与①地相比,②地

A.气温年较差较小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C.昼长年变化较小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答案】D

【解析】与①地相比,②地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长年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②地经度为90°E,向东离180°近,①地经度为90°W,向东离180°远,②地所以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12.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A.1月B.2月C.7月D.8月

【答案】A

【解析】从图中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可知②地位于亚欧大陆,在亚欧大陆内部出现高压中心,则为北半球冬季,又由于虚线为晨昏线,且与70°N相切,即可推出太阳直射在20°S(太阳直射在23°26′S较近),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26′S,则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1月。

(2011年高考浙江卷)图6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

完成9-10题。

9.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之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M、Q2之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照图中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画出如右图所示的简化图。

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即为180度,这时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M、Q1之间连线与地轴不相交,M、Q1、Q2三点也不位于同一经线圈上,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都朝北。

10.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D.不可能出现在不同时区

【答案】B

【解析】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不可能同时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可能都位于东半球,也可能在同一时区,也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2011年高考江苏卷)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3~4题。

时间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

00

23:

00

8:

58

23:

02

7:

19

18:

41

7:

20

18:

40

5:

40

18:

48

5:

39

18:

49

3.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①②③三地在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8分,在次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4分、11小时20分、13小时10分,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原理,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是①③②。

4.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C

【解析】若③地为北京,③地在当日的昼长13小时8分,次日昼长13小时10分,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

(2011年高考上海卷)

(一)“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准将变为现实。

1.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

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的能量        B.地球的引力       C.陨石的撞击       D.太阳风侵袭

【答案】C

【解析】月球因为无大气层的保护,月表形态多“陨石坑”,是事实信息。

2.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①若重力     ②超高温      ③低辐射      ④高真空

【答案】D

【解析】考查月球环境特点:

强辐射、超真空和失重(人教版痕迹)

3.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

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A.质量差异            B.形态差异        C.自转差异        D.公转差异

【答案】A

【解析】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行星,质量较大,绕恒星太阳公转。

地球由于质量大于月球,因此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有自己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面。

【2010年高考题】

(2010年江苏卷地理第3-4题)图2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4.四地自北向南捧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

【答案】3.B4.D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年际变化与纬度之间的关系。

第3题,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太阳高度角变化较小,而且普遍比较大,甲地不仅变化幅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丙地太阳高度角最大可以达到90度,丁地则变化幅度偏大,因此答案为B。

第4题,根据第3题,再依据6月22日和12月22日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推断半球,入甲地肯定位于北半球,而且在北半球的中纬度,依据就是两点,第一,甲地的太阳高度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天都大于0度而且小于60度;第二,冬至日的正午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