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2622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

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黄瓜榨成汁

B.葡萄酿成酒

C.小麦磨成粉

D.棉线织成布

解析:

A、黄瓜榨成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酿成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小麦磨成粉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棉线织成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B

2.微粒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关于微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微粒有大小

B.微粒有质量

C.微粒间有间隔

D.微粒不运动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尽管质量小、体积小,但是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微粒之间存在着间隔;微粒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

答案:

D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移走蒸发皿

C.

闻气味气体

D.

取用锌粒

解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取用颗粒或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答案:

C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

B.二氧化锰能加快所有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C.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是将液态水转变为水蒸气

D.尿素(CO(NH2)2)和硝酸钾(KNO3)是农业上常用的复合肥

解析:

A、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石油、天然气,故A正确;B、二氧化锰能做很多反应的催化剂,但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故B说法错误;C、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是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故C错误;D、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尿素(CO(NH2)2)中只含有氮,故D错误。

答案:

A

5.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一定不会发生的是(  )

A.Mg+Sn(NO3)2═Mg(NO3)2+Sn

B.Sn+H2SO4═SnSO4+H2↑

C.Sn+Hg(NO3)2═Sn(NO3)2+Hg

D.Sn+ZnSO4═SnSO4+Zn

解析:

A、因为镁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Sn)位于镁的后面,故A能发生反应;B、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如果锡位于氢的前面,就能与酸反应,故B能发生反应;C、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汞位于铜的后面,所以锡位于汞的前面,故C能发生反应;D、由于锌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不能置换硫酸锌中的锌,故D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

D

6.一定条件下氯酸钾、氧化汞能分解产生氧气,关于这两种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气

B.都属于氧化物

C.都含有氧分子

D.都是含氧化合物

解析:

A.一定条件下氯酸钾、氧化汞能分解产生氧气,说明两种物质中含有氧元素而不是含氧气,故错误;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氯酸钾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C.氯酸钾、氧化汞中含有氧原子而不是氧分子,故错误;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氯酸钾、氧化汞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属于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正确。

答案:

D

7.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可用图所示,其中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  )

A.反应沉淀池

B.过滤池

C.活性炭吸附池

D.清水池

解析:

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由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图,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过滤池。

答案:

B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温室效应

D.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稳定,故错误;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故错误;C、积极倡导“低碳”行动的目的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不能消除,故错误;D、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故正确。

答案:

D

9.三种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为b>a=c

B.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都有晶体析出

C.t2℃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D.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得到a

解析:

A、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为b>a=c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B、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都有晶体析出错误,因为C没有晶体析出,错误符合题意,正确;C、t2℃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完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正确,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是50g,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D、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得到a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

答案:

B

10.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利用化学方法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要防止“白色污染”,就不能使用塑料制品

D.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环境

解析:

A、药的作用就是抑制细菌和病毒,以保障人体健康,故A正确;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可以节约资源,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B正确;C、不使用塑料制品是不切合实际的,要防止“白色污染”,可以对废弃的塑料进行集中处理,故C错误;D、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才能保护环境,故D正确。

答案:

C

11.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

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解析:

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

17.6g×

×100%=4.8g,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

10.8g×

×100%=1.2g,生成物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4.8g+1.2g=6.0g,6.0g=有机物的质量6.0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说法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说法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说法错误。

答案:

B

12.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铱等近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下列关于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为63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9

D.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g

解析:

A.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其原子序数为63,故正确;B.铕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铕原子核外有63个电子,故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答案:

A

13.某同学欲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后立即盛装配好的氯化钠溶液

B.用500mL的烧杯量取所需要的水

C.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氯化钠固体2.5g

D.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解析:

A、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立即盛装配好的氯化钠溶液,相当于稀释了溶液,试剂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5%,说法错误。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5%=2.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蒸馏水的质量=50g﹣2.5g=47.5g(合47.5mL),应选用50mL的量筒,说法错误。

C、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5%=2.5g,说法正确。

D、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说法错误。

答案:

C

14.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A.蔗糖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解析:

A、蔗糖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错误。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错误。

答案:

C

15.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解析: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原子,错误。

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正确。

答案:

D

16.将100g98%的浓硫酸注入900g水中,所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9.8%

B.10.0%

C.10.9%

D.11.1%

解析:

设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00g×98%=×xx=9.8%。

答案:

A

17.2016年7月我国择机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量子技术是继互联网技术之后可能引发军事、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革命的关键技术,量子并不是一种粒子

,而是指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单位,下列关于量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量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量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

C.量子是最小的能量单位

D.量子卫星是用量子材料制成的卫星

解析:

A.由题干信息可知,量子并不是一种粒子,故A错误;B.由题干信息可知,量子并不是一种粒子,所以不能构成原子,故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量子是指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能量单位,因此量子是最小的能量单位,故正确;D.量子是能量的单位而不是一种材料,故错误。

答案:

C

18.下列物品中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

塑料座椅

B.

青花瓷瓶

C.

不锈钢杯

D.

纯棉衬衫

解析:

A、塑料座椅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

B、青花瓷瓶是用泥土烧制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

C、不锈钢杯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D、纯棉衬衫是用纯棉制成的,纯棉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答案:

A

19.下列物质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

A.无机盐

B.蛋白质

C.糖类

D.油脂

解析: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维生素属于有机物,但它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

其中水既是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也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载体。

无机盐也参与构成人体细胞。

答案:

A

20.抗癌新药西达本胺的化学式为C22H19FN4O2,下列关于西达本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西达本胺是混合物

B.西达本胺有48个原子

C.西达本胺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2:

19

D.西达本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解析:

A.由C22H19FN4O2的化学式可知,它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错误;B.西达本胺是由西达本胺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C.西达本胺分子中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

19,不是质量比,故错误;D.由西达本胺的化学式C22H19FN4O2可知,它是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答案:

D

21.小明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的化学反应是:

Al2O3+6HCl═2AlCl3+3H2O

B.A点盐酸浓度最低C点盐酸浓度最大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解析:

A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产,所以压强不变,故正确;B、A点时反应还没有开始,所以盐酸的浓度最大,C点时完全反应盐酸浓度最低,故错误;C、由于铝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完全反应以后,随着冷却气压会降低,故正确;D、完全反应以后不再生产气体,所以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故正确。

答案:

B

22.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H+K+CO32﹣

B.Mg2+Cl﹣OH﹣

C.Cu2+SO42﹣H+

D.Ba2+Na+SO42﹣

解析:

A.因H+、CO32﹣能结合生成水和气体,则不能共存,故错误;B.因Mg2+、OH﹣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共存,故错误;C.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正确;D.因Ba2+、SO42﹣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共存,故D错误。

答案:

C

二、填空题

23.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有以下物质

①氧化铁②黄曲霉素③干

冰④氦气⑤氢氧化钠固体⑥葡萄糖酸锌

请选择合适物质的数字序号填空(每空只填一个数字序号)

(1)放置在空气中易潮解的是  ;

解析: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潮解。

答案:

(2)霉变大米中含有的强致癌物是  ;

解析:

霉变大米中含有的强致癌物是黄曲霉素。

答案:

(3)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

解析: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答案: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解析:

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

(5)能用于补锌的物质是  ;

解析:

能用于补锌的物质中需要含有锌元素,所以葡萄糖酸锌,可以用来补锌。

答案:

(6)可用于填充航空飞艇的物质是  。

解析:

可用于填充航空飞艇的物质是密度要小,化学性质稳定,氦气密度小,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填充航空飞艇。

答案:

24.在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3”可表示不同的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3H2O②NH3③Fe3+④H

O2(亚硝酸)

(1)表示元素化合价数字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

解析:

标在元素符号

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④H

O2(亚硝酸)中的“3”表示亚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答案:

(2)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

解析:

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①3H2O中的“3”表示分子的个数为3。

答案:

(3)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某元素原子个数的是  ;

解析:

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②NH3中“3”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答案:

(4)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的是  。

解析:

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③Fe3+中的“3”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

答案:

25.某植物的花瓣汁液(以下简称:

X汁液)呈紫色,X汁液分别滴加到盛有下列溶液的试管中有如下现象:

溶液名称

白醋

稀盐酸

氯化钠溶液

蒸馏水

石灰水

氢氧化钾溶液

X汁液

红色

红色

紫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1)据上表推测,X汁液  (填“能”或“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解析: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X汁液在酸碱溶液中颜色不一样,能作指示剂。

答案:

(2)将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则肥皂水显  (填“酸”、“碱”或“中”)性,pH  (填“>”、“<”或“=”)7;

解析:

将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则肥皂水显碱性,pH>7。

答案:

碱>

(3)粗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可使用  。

解析:

粗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可使用pH试纸。

答案:

pH试纸

26.有机物X的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X的化学式  。

解析:

由分子结构模型分析可知,X的化学式为CH4O。

答案:

CH4O

(2)X的相对分子质量  。

解析:

CH4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4+16=32。

答案:

32

(3)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

CH4O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7.5%。

答案:

37.5%

27.世界上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不同种单质,如碳元素能形成的单质有  、  和C60等,这几种碳单质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同”),物理性质  (填“相似”或“不同”),其原因是  ;相同的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氢元素和氧元素能组成水和  (填化学式)。

解析:

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

金刚石、石墨、C60等,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不同;相同的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氢元素和氧元素能组成水和过氧化氢即:

H2O2.

答案:

金刚石石墨相似不同碳原子排列不同H2O2

28.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是由H、O、Cl、Fe、Na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要求用化学式填空:

(1)如甲是金属单质,则乙可能为  。

如甲为非金属单质,则乙可能为  ;

解析:

由提供的元素,如甲是金属单质,则乙可能为稀盐酸,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稀盐酸的化学式为HCl。

如甲为非金属单质,氢气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氢气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水,则乙可能为氧化铁,其化学式为:

Fe2O3.

答案:

HClFe2O3

(2)如丙和丁分别是氢氧化铁和氯化钠,甲为含氯化合物,则甲是  ,乙是  。

解析:

如丙和丁分别是氢氧化铁和氯化钠,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氢氧化铁和

氯化钠反应物交换成分生成的,则反应物是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甲为含氯化合物,甲是氯化铁溶液,乙是氢氧化钠溶液,其化学式分别是FeCl3、NaOH。

答案:

FeCl3NaOH

三、解答题

29.金属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简述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至少写三点)

解析:

可从两方面保护金属资源,

(1)节约利用,即防止金属锈蚀,废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

(2)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答案:

防止金属锈蚀;废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答案合理即可)。

30.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

解析: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通过锅盖盖在锅上而使锅内的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

答案:

隔绝氧气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

解析: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数林砍掉形成隔离带  。

解析: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燃烧。

答案:

撤离可燃物

31.下面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和仪器,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所以应该选择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应该选择F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答案:

B和FCaCO3+2HCl=CaCl2+H2O+CO2↑

(2)加热高猛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解析: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答案:

A

(3)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可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用E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  ,干燥气体时可选用G装置,气体应从 (填“a”或“b”)处导入。

解析: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可选择的装置是C;E装置为向下排空气法,用E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的小;干燥气体时可选用G装置,G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气体应从a处导入。

答案:

C密度比空气的小A

32.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请参与以下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一)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1)A装置是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测量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教材实验所需试剂是水和  (填物质名称),实验前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将水面上方空间准确分为五等分,该操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仪器是  ;

解析:

A装置是人教版教材设计的“测量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教材实验所需试剂是水和红磷,实验前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将水面上方空间准确分为五等分,该操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仪器是刻度尺。

答案:

红磷刻度尺

(2)小华用A装置测定的氧气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  (任答一点)

解析:

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等。

答案:

装置漏气

(3)B装置也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解析:

铜被加热生成氧化铜,其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Cu+O2

2CuO。

答案:

2Cu+O2

2CuO

(4)使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需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恢复到室温后读数即可计算出氧气含量,B装置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解析:

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注射器内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恢复到室温后读数即可计算出氧气含量,B装置的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测量结果更准确。

答案:

使注射器内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测量结果更准确。

(二)实验异常现象探究

在学校实验室开放日,小明用氯化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与稀盐酸等药品设计了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验证实验,请参与他的实验过程。

【查阅资料】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

NaHCO39.6g;Ca(HCO3)216.6g

【实验设计】小明用稀盐酸和上述三种饱和溶液设计出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