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2748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长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

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浩劫,但客观上又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例如,战前法国士兵的服色比较鲜艳,随着战争的发展,换成了新式的为战壕战量身定做的军服。

以下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率先采用新式武器坦克

B.大战后期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流程的改进

D.战后英法美建立了国联,倡导集体安全,具有进步意义

3.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过程如下:

“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

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

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

”对这一战役分析正确的是(  )

A.是一战中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德国视此役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C.巨大消耗战之后双方未能分出胜负    

D.美军大规模加入让协约国实力大增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爆发战争。

以下史实能充分证明这一点的是(  )

①法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②英德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③英法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④中日爆发甲午战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

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6.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下列各项可以印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现代化的新路”观点的是(  )

A.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

“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B.一战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评论道:

“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战争的祸根。

C.列宁成功实践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的理论

D.威尔逊的《战争咨文》:

“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7.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一场战役时说: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

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他所描述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东普鲁士战役    D.凡尔登战役

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

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受到重创

B.俄国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革命

C.一战后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D.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9.一战期间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战场发生了多次重大的战役。

结合地图标数,理解正确的是(  )

A.①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②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坦克

C.③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D.④兴登堡防线突破后同盟国彻底瓦解

10.法国前总统曾说:

“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掉卫了法国的领士、理念和自由。

”据此,下列对中国参加对德作战的评价中,最恰当的是(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是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

C.导致大批中国劳工丧生                        D.是德国失败的决定因素

11.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

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向题。

”作者认为(  )

A.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       B.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 

C.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D.—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

12.1914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

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些现象(  )

A.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B.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

C.说明了双方都稳操胜券                        D.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

13.“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

但其它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这段话可能出自(  )

A.华盛顿                B.杜鲁门                 C.罗斯福                D.威尔逊

14.1935年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如果形势需要,德国要建立超过这一比例的潜水艇,应事先通知英国政府。

据此规定可以推断(  )

①华盛顿体系遭到破坏  ②德国法西斯意图扩军备战  

③绥靖政策初见端倪  ④帝国主义国家既争夺又勾结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凯恩斯1919年撰文道,“但法、英两国人民的代言人却用《凡尔赛和约》去冒完成德国人开始的毁灭欧洲的危险。

《凡尔赛和约》如果付诸实施,就定会更进一步破坏——它本来可以恢复一战那已被战争弄得脆弱复杂的经济组织……如果欧洲内战是以法意两国滥用其暂时的胜利威势去毁灭现已屈服的德国和奥匈而告结束,那么它们就将导致它们自己的毁灭。

”该文反映了作者(  )

①意识到《凡尔赛和约》的潜在危险性  ②不满巴黎和会对欧洲经济问题的政策  

③主张战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④强调欧洲妥善处理战后事务的重要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全球通史》指出:

……一战后的和解还具有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重新划分边界的特点……以后,通过各和平条约得以落实。

下列条约中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领土边界规定的有(  )

①《凡尔赛和约》  ②《圣日耳曼条约》  ③《纳伊条约》  ④《特里亚农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国际联盟盟约》规定: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

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

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委任统治            D.大国一致

18.1933年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

1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

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这反映了(  )

A.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    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C.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    D.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19.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

“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

”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

以上事件作为史料可以证明(  )

A.《五国条约》收效甚微,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B.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C.日本势力的扩张已经威胁到美英在亚太的利益

D.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20.下图是二战中一次军事行动路线图,此军事行动后(  ) 

A.中国战场开始进入局部反攻                B.日本关东军遭受毁灭性打击

C.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盟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21.由于中国军民的不屈抵抗,迫使日本陆军省首脑及参谋本部1940年3月决定,预计自1941年开始由中国内地撤退……只是此计划刚一经各方同意,即有欧洲局势之急转直下……于是将整个撤兵计划放在脑后。

下列符合影响日本放弃撤兵计划的“欧洲局势”是(  )

A.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                        B.法国贝当组建傀儡政府

C.徳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2.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

下列属于图④会议内容的是(  ) 

A.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

B.根据已商得同意的计划,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

C.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D.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23.1939年9月,毛泽东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B.当时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严重有误

C.毛泽东认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D.毛泽东观点着眼于二战初期绥靖的延续

24.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

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

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

A.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B.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D.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25.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

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

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

”这表明(  )

A.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B.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C.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二、主观题(共四个题,26题11分,27题12分,28题15分,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

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

1939年,联合委员促使计划人员们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

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它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

它由四个计划组成……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

与此同时,以太平洋为战略重点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美国先后制定了多个版本的“彩虹”计划,前3个版本更多地体现了“橙色”计划的特点,都被放弃,最终选定了“彩虹”4号计划。

至此,“橙色”计划走完了它的全程。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美国的对日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结束后,法国逐渐启动其核计划。

许多法国人认为,在美苏英三个大国拥有核武器之后,为了保持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必须拥有核武器。

由于法国在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人认为,在常规战争中法国可能战败并被入侵,没有哪种防御手段能提供绝对安全,即使马其诺防线也不行,而发展核武器将是使这些历史不再重演的一个有效办法。

法国人也不相信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与核保护伞,戴高乐就说过:

“应当知道,美国人不会冒着自身的生存危险来保卫欧洲。

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法国军队在美苏威胁压力下被迫撤出了埃及。

法国人认为法国遭受了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核时代已经到了,但法国却不拥有核武器。

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制定了军事核计划。

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沙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四个试验成功核武器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核打击力量。

——摘编自夏立平《法国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与影响》

(1)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核武器研制成功的影响。

(7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为了保持其欧洲大国地位,试图阻止德意志的统一。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把屈辱性的《法兰克福条约》强加给法国,法国被迫割让具有战略意义和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偿50亿法郎,这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法国将力图而且必须重新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

——摘编自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考虑到,只有法德两国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建立和平友好的两国关系,法德以致欧洲的发展才有前途。

德国需要借助与法国和解以消除长久以来欧洲大家庭的恐德情绪,逐渐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

1963年1月22日,联邦德国与法国在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即《爱丽舍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两国长达千年的敌对状态的结束,在国家制度层面达成了和解与互信,有人甚至认为该条约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乱祸根。

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紧密结合,使得该条约直接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摘编自莫醒《“化敌为友”:

法德的欧洲统一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动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及《法兰克福条约》对法国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和解的意义。

(7分)

 

29.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涉及地区

主要表现

第一阶段:

形成

16世纪—19世纪中叶

由欧洲到北美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

发展和扩散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逐渐波及世界

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三阶段:

在全球的确立

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

亚、非、拉地区和欧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阶段:

陷入困境和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

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

(要求: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5BCDBC6—10CDCCA11—15ABDBC16—20DBADB21—25BADAA

26.答案

(1)原因:

国际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国家安全面临欧亚的威胁;“橙色”计划不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的推动;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等。

(5分)

(2)影响:

促使美国对日的战略转移(或美国反法西斯的战略中心转移到欧洲);维护了美国国家利益;援助英国,改变欧洲战局等。

(6分)

27.答案

(1)确保法国的欧洲和世界大国地位;法国战败被占领的历史教训;美苏“冷战”的压力;对美国核保护的疑虑;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刺激。

(5分)

(2)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国际政治军事格局;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7分)

28.答案

(1)背景:

法兰西第二帝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企图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法国为保持欧洲大国地位极力阻止德意志统一。

(4分)

影响:

与德国矛盾进一步激化;延缓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4分。

回答法国主权、领土丧失;巴黎公社成立;一战的重要原因;提高德国的地位;改变欧洲的格局等可酌情给分)

(2)意义:

有利于消除欧洲战乱,实现欧洲持久和平;有利于德国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一;有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国家合作化解民族仇恨,给国际社会提供了榜样。

(7分,答出3点即可)

29.(12分,每一个阶段上限6分)示例:

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世俗权力得到加强;宗教改革使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启蒙运动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付诸实践。

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促进各国国内经济联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德国、意大利的统一,民族国家日益增多;列强侵略激发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第三阶段:

二战后,冷战爆发,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民族问题被掩盖;亚、非、拉诞生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发起联合反帝反殖运动;欧洲为维护独立与发展,走上一体化道路,欧洲共同体形成。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民族主义呈现两种发展态势。

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间依赖性加强,民族界限和概念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原先被压抑的民族问题爆发,民族主义有了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接触空前频繁,相互间差异和矛盾凸显,强化了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