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3003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

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1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使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增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设计思想

本文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浅显简单的说明文,说明文的主要任务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条理有方法的介绍说明对象,科学小品的阅读对象并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必须在说明中力求通俗易懂,在这里顺序的安排和方法的使用尤为重要。

说明文的说明方式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本文借助古诗词使生动说明与中国古诗词的审美趣味找到了巧妙的结合点,作为自然学家的贾祖璋能够这样精心设计确属不易。

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品质的融合能起到积极作用。

所以《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学习将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作为思想基本任务。

本课的学习主要通过问题引领,在梳理文本的同时借助PPT课件,重在引导学生筛选准确信息,全面把握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

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

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贾祖璋原先是位小学教师。

1924年,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动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

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很多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贾祖璋却爱上了这个职业。

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

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

贾祖璋“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

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

有人问他:

“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

”他笑笑回答:

“我喜欢安静。

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很多花草做伴。

”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

和别人合撰的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

 

粉碎“四人帮”后,贾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很多优秀科普作品。

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荣获了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2.相关“荔枝”的诗文资料

(1)白居易《荔枝图序》(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苏轼与荔枝的特殊情缘:

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苏轼在其他诗文里也多处吟咏荔枝,如: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新年五首》)又如: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赠昙秀》)

他还在《〈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中写到:

“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

‘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

’意欣然许之。

”在《和陶归园田居》其五中,他还有“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的句子。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那首《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末句也有版本作“不辞长作岭南人”,此诗脍炙人口,正是苏轼豁然畅达性情的最好写照。

3.关于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能够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

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

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

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B.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C.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

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

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实行说明。

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

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

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动,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来说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4.《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PPT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

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生字词梳理

观看ppt

ppt梳理字词,以颜色区分,突出重点字词

●解题一,明确说明对象——荔枝,提供《辞海》关于“荔枝”的释义。

听讲,观看ppt

归纳文字语言风格:

科学性强,很多地方用了专业术语,但不生动。

●解题二,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而用古诗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题目?

讨论,观看

ppt

在分析题目特点的基础,感知本文文学性的一面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速读课文,分层、概括大意。

板书。

速读、分层、概括、发言。

第一层(1—10)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

(1)(第1段)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2)(第2—9段)荔枝的形态特点

(3)(第10段)荔枝的花

第二层(11—13段)主要介绍相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第三层(14段)提出建议:

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主导学生活动: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注

意语言标志。

荔枝的外部形态——荔枝的内部构造(由表及里)

外部形态:

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内部结构:

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

荔枝的生态特征——荔枝的生产知识(由主到次)

●相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主导学生活动:

关于说明顺序的几个问题:

读题(ppt展示)、思考、发言。

1.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明顺序,在介绍荔枝时,习惯于先说它的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等,再由壳往里一一介绍,文章却把壳的介绍放在最开始,你觉得妥当吗?

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儿时质疑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事来引出对荔枝的介绍?

这样写有没有什么好处?

3.贮藏属于荔枝的生产知识,为什么要放在果肉的后面介绍?

主导学生思考:

本文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板书。

速读、思考、标注、发言。

作引用、打比方

列数字、下定义

举例子

主导学生思考: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明了。

读例句、讨论、发言

(1)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2)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

又有四季荔枝,则一年开花四次之多。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

(4)成熟的荔枝,绝大部分是深红色或紫色

结合课文中吟咏荔枝的诗词,自主学习,鉴赏古代的咏物诗。

自选

佳作,鉴

赏内容和技巧。

学生以ppt或实物投影展示所选作品,朗诵诗歌,谈鉴赏感受。

有条件的课后形成鉴赏性文字。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

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南州六月荔枝丹

培根

一、荔枝的生态特点

外部形态

内部构造

二、荔枝的生产知识

分布、 荔枝书谱、 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

(作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举例子)

●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醴(lǐ)酪粗糙(cào)粟(sù)米绛(jiàng)囊

B.龟裂(jūn)凹陷(ào)褐(hè)色枕藉(jiè)

C.甘蔗(zhè)谏阻(jiàn)羌族(qiāng)阙下(quē)

D.萌蘖(niè)闽粤(mǐn)浸渍(zì)红绡(xiāo)

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准确的一组()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萌蘖(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一骑红尘(快马)

日啖三百颗(品尝)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果树志(文字记录)

绛囊(深红色)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宠幸(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

3.《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出自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下列对这首律诗的颔联、颈联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A.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以许传新曲,方味以前荐大官。

B.高名以许传新曲,方味以前荐大官。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C.绛雪艳浮红锦烂,方味以前荐大官。

高名以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D.高名以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绛雪艳浮红锦烂,方味以前荐大官。

4.以“网络”为本体,再写一个比喻句,但必须从反面立意,表现因网络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虚拟”、“隔离”的特点。

网络像一张蜘蛛网,把地球上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单位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8段列举东汉和唐代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答案为D,A项“粗糙”的“糙”应读“cāo”;B项的“凹陷”的“凹”应读“āo”;C项“阙下”的“阙”应读“què”

2.答案为C,A项的“兼程”的“兼”应作“两倍的”讲;B项“日啖三百颗”的“啖”作“吃”讲;D项的“宠幸”的“幸”指“地位高的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次第”指“一个挨着一个”。

3.答案为A,格律上根据对仗、平仄、押韵,内容方面由实写至虚写。

4.示例:

网络像一道厚墙壁,把电脑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一颗颗丰富的心灵巧妙地伪装,联系在虚拟世界的两端。

5.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及情趣。

●课后测评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A.红缯(zēnɡ)醴酪(lǐ)

渣滓(zi)龟裂(jūn)

B.粗糙(zào)薄荷(bò)

逼真(bī)绚丽(xuàn)

C.果壳(ké)果梗(ɡěnɡ)

浸渍(zì)口腹之好(hào)

D.日啖(dàn)贮藏(chǔ)

荔枝核(hé)适宜(yí)

解析:

A项中“滓”应读zǐ;B项中“糙”应读cāo;D项中“贮”应读zhù。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________了。

(2)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______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3)至于整株树________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

A.退化逐渐以致B.蜕化逐步以致

C.退化逐步以至D.蜕化逐渐以至

解析:

退化: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单、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蜕化:

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逐渐:

逐步,带有事物的客观性,人为的因素较少。

逐步:

有步骤、有计划地,带有事物的主观性。

以致:

表示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

表范围、数量、水准、时间等的延伸和发展,一般指由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

答案:

C

3.“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出自明代陈辉的《荔枝》诗,下列对这首律诗的颔联、颈联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A.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以前荐大官。

B.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以前荐大官。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C.绛雪艳浮红锦烂,芳味以前荐大官。

高名已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D.高名已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绛雪艳浮红锦烂,芳味以前荐大官。

解析:

从“万颗累累簇更团”一句中可知下文应继续描写荔枝的特性,故“绛雪……玉壶……”一句应放在前面,即为颔联。

另依据对仗、平仄、押韵和诗句内部由实到虚的写作顺序也可得出结论。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汇瘦肉精事件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注重,虽然双汇集团采取了货品下架等措施,但谁又敢确保这样的安全问题会不会再次出现呢?

B.1月27日中午,中国网坛一姐李娜在与现在世界排名第一的丹麦美少女沃兹尼亚奇的比赛中反败为胜,成为中国第一位打入“大满贯”单打决赛的选手。

C.东海市市长表示,针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太健康的因素,政府将增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坚定不移地抑制投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D.比赛中,残疾人运动员勇敢地将肢体的残缺暴露在观众面前,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的健全观众有震撼,有深思,也有不忍,是难以名状的。

解析:

A.不合逻辑,应该是“谁又敢确保这样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次出现呢?

”C.成分残缺,应为“增强……的力度”。

D.“是难以名状的”缺主语。

答案:

B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你是否想到,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竟是来自小小的蝴蝶?

________。

科学家据此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的控温系统。

①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

②在阴影区域,卫星表面的温度会下降到200摄氏度左右,这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的危害极大。

③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让阳光直射鳞片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④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高达2000摄氏度。

⑤人们发现,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A.②④⑤③①B.⑤③②①④

C.④②⑤①③D.⑤①③②④

解析:

④②说卫星表面的温度变化,先说高,后说低;①③说蝴蝶身体表面鳞片调节体温的作用,与④②相对应;⑤与①③是总分关系。

根据横线后的“据此”可确定先④②后⑤①③。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20分)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一树独先天下春

——漫话梅花

贾祖璋

王象晋《群芳谱》曾以“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为遗憾,的确,这是植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除了每种植物的花和果实都有特定的形态构造以外,一株植物,营养物质有限。

用来滋养美丽巨大的花朵,就难以再结出鲜美肥硕的果实;反之,丰于果实,就只能啬于花朵。

不过,普遍之中,也会有特殊,如梅杏桃李等便是既有好花,又有美实,两者兼具。

而且都是我国原产的名花和名果,尤其值得重视。

这里单说冰清玉洁,香幽粉艳,“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

《左传》:

“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

”“醯醢”是醋和酱,把梅与醋酱盐并列,可见当时梅是作调味品用的。

尽人皆知的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关于梅子生食的较早记载。

《齐民要术》引《诗义疏》:

“梅,杏类也,树及叶皆如杏而黑耳。

实赤于杏而酢,亦可生啖也。

煮而曝干为酥,置羹臛(huò,肉羹)齑(jī,细末)中,又可含以香口;亦密藏而食。

”除了作调味品外,生食和制作蜜饯,与现代相同。

又制成乌梅和白梅用做下气、除热、安心药,也早有记载。

《说苑》记载越国使者赠送梁王一枝梅花,大概当时中原一带梅花还是稀有之物,所以会千里迢迢,带去作为礼品。

晋代陆机从南方折一枝梅花,托人带到长安,送给至友范晔,并附诗一首:

折梅达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是较早的重视梅花的两个故事。

梁何逊在扬州,官舍有梅一株,他常在树下欣赏吟咏。

后来在洛阳,又想起梅花,便再去扬州,正逢梅花盛开,竟终日看花不止。

何逊是一位喜爱梅花的诗人,所以杜甫诗云: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但是,从晋代到六朝,诗人歌咏梅花,绝大部分还仅仅慨叹梅花的易于飘落。

可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

(鲍泉《咏梅花》)

从飘荡消落转变为不“信笛中吹”,进而推崇它素艳清香,突出耐寒的习性,对梅花的看法逐步向宋代人的思想靠近。

与陶渊明爱菊一样,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物以人贵,孤山梅花,就为人所称道。

林逋的梅花诗,又多名句传诵于世: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山园小梅》)

小园烟最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

(《梅花》)

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如:

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赠春无限意,和雪不知寒。

(王珪)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疑月桂树,耿耿独与参黄昏。

(苏轼)

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著《范村梅谱》,称梅花为“天下尤物”,说经营园林,首先要种梅树,愈多愈好,其他花木,无关轻重,把梅提升到一个特殊的地位。

同时,梅花就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各种诗文除了散见于各家的诗文集以外,更有人把咏梅诗选成总集,如前述杨万里《和梅诗序》说,那位和梅诗作者陈晞颜搜集到的原作有八百篇之多。

而且早在北宋已有总集《梅苑》,后来又有《梅花鼓吹》等多种。

另有几种《梅花百咏》则是个人咏梅诗的专集。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名臣于谦,也有一本《梅花百咏》,他是借高洁清远的梅花精神来抒发自己忠贞刚毅的性格吧。

史可法殉国后,扬州梅花岭上给他筑了一座衣冠冢,增添后人凭吊景仰的情怀。

从魏晋六朝到唐代,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北宋梅尧臣有《读吴正仲重台梅花诗》,“重台梅”就是说的台阁梅。

石曼卿、苏轼有《红梅》诗。

宋徽宗赵佶《御制艮岳记》“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趺,芬芳馥郁……号绿萼华堂”。

堂以“绿萼华”名,一就因为万数梅树都是绿萼梅。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大隐庄梅……盖早梅,香甚烈而大。

”这是北宋时代四个梅花品种的记载。

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关于梅花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

范成大搜集当时苏州地区所有的各种梅树,陆续栽种在家园里,每得一种,记录一种,汇成一帙,再加前后序文,便成这本《梅谱》。

过去都说这书记“所居范村之梅,凡十二种”。

实际上第五种“古梅”,并不是梅的一个品种。

第十二种“蜡梅”,他自己就说“本非梅类”。

所以记载的梅一共是十种:

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湘梅、红梅、鸳鸯梅和杏梅。

其中,从重叶梅至鸳鸯梅五种是花梅,其他五种则是果梅。

依据当前的调查和研究,全国梅树品种已在二百种以上。

随着果树园艺和花卉园艺的日益发展,花实齐美的梅树将对我们有用。

我们将对它更加重视和珍爱。

(有删改)

6.“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其原因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思:

能结出甘美果实的,花朵却不好看;而花朵美丽的,果实却不鲜美。

原因:

植物营养物质有限,不能同时滋养花与实。

7.作者举越国使者的故事与陆机的诗,意在说明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当时梅花在中原一带还是稀有之物。

8.宋代及宋代以后的文人推崇梅,寄寓着怎样的感情?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梅的素艳清香、耐寒的品质自况,以梅的高洁清远来抒发自己的刚毅性格。

9.北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