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5677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5

南州六月荔枝丹

本课话题 ——痛苦与快乐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唐代杜牧诗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为了博取美人一笑,不惜劳民伤财,兴师动众,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统治者的欢乐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真如“毒虫猛兽”之害啊!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贬黄州,谪海南,在宋太祖“刑不上大夫”的家训下,他遭遇了一个文臣所能面临的最坏境遇。

但是,在这痛苦的绝壁之下,他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无所畏惧,以内心的坚强,心胸的豁达,为自己披上一袭避风挡雨的蓑衣,他快乐地吟啸,他逍遥地徐行,翻越一座又一座痛苦的赤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用他那旷达的胸襟和吞吐日月的豪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以乐观的心态唤来了痛苦的料峭寒风之后的山头斜照。

苏轼,是及时走出痛苦风雨的强者,是一个享受生活快乐的智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

——卢勤

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同时降临到一个人身上,但是如果你追求它们中的某一个并且有所体验,你几乎总是不得不体验到另一个,它们就像受同一个大脑指挥的两个躯体一样。

——柏拉图

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

有时,它是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

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

——罗曼·罗兰

一个人苦味尝得越多,他对甜的渴望就愈厉害。

——高尔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红缯(  )   紫绡(  )   瓤肉(  )

醴酪(  )(  )粗糙(  )徐夤(  )

绛囊(  )(  )渣滓(  )(  )梅卤(  )

浸渍(  )贮藏(  )唐羌(  )

谏阻(  )苞蕊(  )赵佶(  )

吹嘘(  )文徴明(  )卢橘(  )

枇杷(  )(  )啖(  )

【答案】 zēnɡ xiāo ránɡ lǐ lào cāo yín jiànɡ nánɡ zhā zǐ lǔ zì zhù qiānɡ jiàn ruǐ jí xū zhēnɡ jú pí pɑ d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龟

(2)薄

(3)藉

(4)藏

【答案】 

(1)jūn ɡuī Qiū 

(2)bó bò báo (3)jiè jí (4)cánɡ zànɡ

2.语境辨析法

(1)记载(  )显示,本公司不存在任何载(  )货车辆的违规现象。

(2)从5月14日开始提供(  )口供(  )以来,她屡次说谎。

【答案】 

(1)zǎi zài 

(2)ɡōnɡ ɡòn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5)

(6)

【答案】 

(1)浆 桨 

(2)绽 淀 (3)幅 副 (4)蘖 孽 (5)褐 谒 偈 揭 (6)蒂 谛 缔 啻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退化·蜕化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的意思。

“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指虫类脱皮,也比喻腐化堕落。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蕾会变得比较小,甚至萎缩,再加上味觉神经________(退化/蜕化)了,因此会影响对味道的敏锐度。

(2)对于党员和党的干部中那些屡经教育仍不悔悟和改正的人,要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那些无可救药的________(退化/蜕化)腐败分子,要坚决从党的队伍中清除出去。

【答案】 

(1)退化 

(2)蜕化

2.传诵·传颂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辗转传播的意思。

“传诵”指辗转传播诵读;辗转传播称道(多指文化)。

“传颂”指辗转传播颂扬(多指人的事迹)。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卜凡被授予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称号,人们在深切悼念卜凡的同时,也在________(传诵/传颂)着这位道德标杆的生前事迹。

(2)9月28日,广西师范大学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千人齐心________(传诵/传颂)《论语》活动。

【答案】 

(1)传颂 

(2)传诵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此处用在“唱歌”上,适用对象错。

2.七旬阿婆被撞倒地不起,电动车车主以为遭遇“碰瓷”不了了之,多亏热心路人“掺和”,倒地不起的阿婆才得以及时入院治疗。

(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 这里强调的是电动车主对阿婆不理睬,而非强调事件的结果,可用“置之不理”。

3.近期,巴西里约热内卢盗抢案件频发,持枪歹徒劳民伤财,使百姓财产损失严重,但无人员伤亡。

(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 此处没有突出使人民劳苦,故用“劳民伤财”不对。

[常识·速览]

科普作用——贾祖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提倡动物文学、倡导自然保护的先行者。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很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主要作品是早年著有的《鸟类研究》《鸟类概论》《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等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生物学碎锦》。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是用文学笔法来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

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它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趣味性,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能够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来源于明代陈辉《荔枝》一诗。

这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外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历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信心。

文末指出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是要造福广大劳动人民,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颜色 ②果实特点 ③贮藏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幼时对荔枝的印象写起?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第二段介绍荔枝的外壳,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如何?

                                    

                                    

【答案】 一是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指出缯与荔枝的壳在质地上的不同,增强了说服力;二是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三、阅读课文第三至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章第三段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 介绍荔枝果实的颜色,说明荔枝颜色以红为主,非常美丽。

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点明了文题。

4.文章第六段,“‘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这里所谓“夸张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盈盈荷瓣风前落”是说荔枝内壁薄膜的轻盈,“片片桃花”则比喻荔枝的壳。

因为文章有所交代,“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那用这样的诗句描绘荔枝,自然运用了夸张手法,也就有些失实了。

四、阅读课文第七至十四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文章第八段写荔枝的“贮藏”,“贮藏”是运输问题,而果肉和果核是生态问题,“荔枝不耐贮藏”一段放在果肉和果核两段之间,是否破坏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答案】 荔枝不耐贮藏,主要与荔枝肉有关系,所以把这一段紧接在介绍荔枝肉的后面。

如果把这一段移到介绍荔枝核的后面,行文就不如现在的安排自然了。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

以这句诗做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做标题要好。

[话题·互动]

话题:

荔枝不耐贮藏,但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朝野官员竟会劳民伤财地长途运输。

你认为这样的行为与国势的强衰变化有没有关系?

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的见解。

学生甲:

有关系。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劳民伤财的事情会直接影响,进而造成阶级矛盾的产生或激化,就会使国势走向衰败。

我的观点:

                                    

                                    

                                    

                                    

                                    

                                    

【答案】 有关系。

所谓“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失去百姓的拥护和信任,阶级矛盾就会加深,就不会有团结安定的社会局面,那么国势就会逐渐走向衰败。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引用文生辉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作者引用诗句来比拟荔枝林果实红艳的绚丽景色,更是恰切,顿时把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丹”字形象化、具体化了,给读者留下了明丽而深刻的印象。

本文引用古诗文有十余处之多,多数出自描写荔枝的名篇佳作,犹如一颗颗大小不等的珍珠,璀璨闪烁,既增加了有关荔枝的知识,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色彩,还调节了读者阅读时的感受节奏。

2.写法指导

文中引用“二法”

法一:

可以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这些地方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给读者留下较好的印象。

如江西省高考满分作文《“树人”需要鲁迅》: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

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

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

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选用鲁迅的名言,昭示文章题旨。

法二:

可以全篇引用

这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

由于古典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

整段引用的如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寂寞是什么?

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

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

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

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中的嫦娥告诉我:

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寂寞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3.迁移应用

请你就“水”这一事物,参照示例,写一段文字,要求写出水的特点,并且引用或化用有关水的诗文,力求使语言有一定的美感。

示例: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峡工程,水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无论是“在河之洲”的诗经时代,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唐宋王朝,抑或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革命岁月,水浸润着许许多多人文精魂,与“人”结下不解之缘。

                                    

                                    

                                    

                                    

                                    

                                    

                                    

【答案】 (示例一)清风朗月,芳华萋萋,流水淙淙,绵绵不绝,是水的柔情;渔舟唱晚,落霞孤鹜,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水的色彩;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滚滚长江东逝去,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水的豪情。

(示例二)古代诗人热爱水,吟唱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具有水之性格的诗人们,最后往往与水合而为一。

屈原,怀着无可奈何的悲怆,毅然抱石投入汨罗江,让水抚慰心灵之伤;李白,带着他“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憧憬纵身扑向水中明月,扑向采石江心,他得到了明月,因为他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夜,躺在江心的扁舟上,聆听着江水的低吟,“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

江水召唤着:

子美,随我去吧!

于是,诗魂随着滔滔江水,流向天涯。

水,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思念,在涛声里,流淌着无尽的吟唱。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八旬老人科普心

贾祖璋先生怀着一颗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之心,一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虽年老仍笔耕不辍。

在本文中他把科学性放在第一位,使艺术为科学服务。

富有诗意的标题,形象的比喻,故事的穿插,优美诗句和珍贵文献的运用,皆因揭示了荔枝世界的奥秘才有价值。

从文中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与博大,更感受到一位科普作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让我们接过前辈的大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应用角度】 “责任”“使命”“榜样”“文化传承”等。

2.精彩应用

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说: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

因为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史铁生使地坛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因为承担起自己的使命,贾祖璋使科学小品熠熠生辉于艺术之林;因为懂得了自己的使命,贝多芬使音乐响遍世界的角角落落……

使命是人生奋斗不懈的动力,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向导。

为自己找一个崇高的使命吧,那样你会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按照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我们才能不留遗憾,问心无愧……

[佳作·领悟]

荔 枝

肖复兴

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

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

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

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亲骂我大手大脚,毕竟这是那一年里我买的最昂贵的东西了。

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

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

“妈!

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

“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

“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

”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

“你说它是怎么长的?

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

”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

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

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

“快尝尝荔枝吧!

”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

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

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

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胀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

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

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其实,我错了。

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

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

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1.学描写

第3段画线的句子用“扑哧”“抚摸”“划破”“剥开”“托着”等细节,写出了母亲看着爱自己的儿子买回的“贵重”东西,虽然清苦,但她还是笑了,心中是何等的幸福,同时也写出了母亲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悟形象

通过母亲端出和端走沙果可以看出母亲懂得持家,善解人意,关爱体谅儿子;通过母亲不吃荔枝而留给了孙子,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慈爱、怜惜孙子的好奶奶。

3.悟情感

本文以荔枝为线索,赞扬了母亲对儿、孙的爱,也表达了对母亲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

4.悟结尾

荔枝可以年年红,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母亲爱吃却舍不得吃的荔枝,掀起了作者内心对母亲无尽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