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630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1 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

1.夏、商和西周:

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春秋战国:

铁农具出现。

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3.西汉中期:

人们发明了犁壁。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唐代:

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三、农业经营方式

1.千耦其耘: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1)出现: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产生。

(2)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易错辨析]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2)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四、水利设施的兴修

1.治理黄河: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2.水利建设

(1)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较为著名。

(2)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3.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

五、土地制度的变化

1.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1)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

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瓦解:

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2.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等。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到明清时期,土地买卖成为广占田土的重要途径,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封建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

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沿用。

内容是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误区警示] 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六、手工业成就

1.冶金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

(2)钢铁冶炼技术:

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技术

(1)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发展历程

上古时代

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

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发展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唐代

发明缂丝技术

元代

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技术: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青瓷;南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制瓷工艺更加丰富多样,如粉彩。

七、手工业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产品不进入市场;明前期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代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3.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疑难辨析] 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

(1)西周:

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2)春秋战国:

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3)汉武帝时代起:

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

(4)唐代: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

(5)宋代:

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6)元代:

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7)明朝中期以后:

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

(8)清顺治二年(1645年):

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9)演变趋势:

垄断地位→三家并存→日渐萎缩。

考点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

史料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善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

1.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元氏县志》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命题角度 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地位。

2.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发现问题 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命题角度 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

考点二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封建土地制度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

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汉唐的灌溉水利事业

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发现问题 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命题角度 汉唐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汉唐的农业经济。

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租佃关系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发展特点。

考点三 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

1.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经济地位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准。

(2)家庭手工业的存在相当普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前期和中期,私营手工业中占大部分比重的是家庭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步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局部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根据下面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私营手工业超越。

史料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官营手工业采取官府控制下的强制性劳动,工匠积极性不高;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联系,没有发展动力;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效率低下。

1.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王家范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命题角度 古代官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评价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

2.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的官营手工业状况;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3.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的世代传习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发现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这与小农经济有必然的联系。

命题角度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世代传习的历史原因。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27

全国Ⅱ,26

2016

全国Ⅰ,25

全国Ⅱ,26

全国Ⅲ,27

2015

全国Ⅰ,24、27

全国Ⅱ,26

2013

全国Ⅱ,25

1.命题点:

社会史观——明朝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命题点:

唯物史观——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解析 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

3.命题点:

读图识图——汉代庄园经济的生产方式

(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

4.命题点:

明代打工族——明末租佃制雇工地位的变化

(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主干知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

6.命题点:

时空观念——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2015·课标全国Ⅰ,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 B

解析 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

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

7.命题点:

唯物史观——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与民间崇拜

(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1.命题点:

数字历史——从产量变化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30)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

“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

A.脆弱性B.落后性

C.封闭性D.先进性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数据来看,战国一直到1949年,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农业的脆弱性(小农经济规模小难抵天灾人祸,农民很容易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封闭性(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落后性而不是先进性,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解读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

(2018·河南高考诊断A卷,27)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