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3243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docx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

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

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

(1)原因:

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

传说;追记。

(2)主持人:

徐旭生。

考古活动:

夏墟调查。

遗址:

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

考古发掘。

原因:

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2018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

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他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

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

材料二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

他们的依据有三:

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李春元等主编《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及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提出的重要理论。

(3分)

(2)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学家从哪些学科的视角肯定达尔文的推论。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

(5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推论的影响。

(2分)

【考点】人类起源之谜

【解析】

(1)第一小问推论,据材料一“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得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

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得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第三小问理论,结合所学得出生物进化论。

(2)第一小问学科,据材料二“人类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分子生物学”得出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第二小问发现,结合所学得出露西猿人。

(3)影响,据材料一中“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得出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据材料二“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材料导语“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得出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

【答案】

(1)推论:

人类起源于非洲。

理由: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

理论:

生物进化论。

(2)学科:

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

生物学。

发现:

露西猿人。

(3)影响:

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

3.(2017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

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

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

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

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

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

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5分)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

(1)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得出新政权坚持正史编撰传统,据材料“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

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得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据材料“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

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

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

”得出编撰者的努力,纂修方法得当。

(2)据材料“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得是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对革命者评价不公,史观保守,体例陈旧。

【答案】

(1)原因:

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编撰者的努力;纂修方法得当。

(2)得:

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失:

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

4.(2016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6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类型,据材料一图片中“祭祀遗存曲”,“铸铜作坊”得出遗迹,遗物,墓葬;第二小问手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手段和测定角度得出14C测定。

(2)第一小问新方法,据材料二“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得出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夏史也有这种可能”和“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得出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答案】

(1)类型:

遗迹;遗物;墓葬。

手段:

14C测定。

(2)新方法:

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

意义:

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5.(2015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

神话传说得到证实。

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

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

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

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

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

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

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

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2分)

【考点】克里特文明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得出考古学,据材料一中“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得出神话学,据材料一中“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

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破译”得出古文字学,据材料二“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得出经济学(统计学)。

(2)据材料二中“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得出农牧业相结合,据材料二“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小集市上的交易量”得出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二“分发给居民的口粮”、“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据材料二“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得出王室垄断经济,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3)据材料一中“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得出新技术的应用,据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得出新资料的发现,结合所学,从史料、技术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学科:

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4分)

(2)特征:

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4分)

(3)条件:

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2分)

6.(2014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青铜器物引人注目。

有论者认为,云南楚雄高峰乡彝族延续和发展了三星堆文化;他们的傩祭仪式为解读三星堆青铜器物的意义提供了某种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件青铜立人像象征当时蜀人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主人像初记》

材料二人们常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民族学的材料相结合,相对比进行研究来探索古代文化的奥秘。

……从现存少数民族各种祭祀活动中看,其主持者多为巫师,也有的是长老。

他们在主持祭仪时大都要穿法衣,戴法帽,手持法器,在氏族部落时期则为巫师兼酋长。

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主持人即(是)。

……(青铜立人像)的性质确定了,其余小铜人、金面具、青铜面具便不难从高峰彝乡火把节傩仪中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他们都是随同傩神出现的神兵神将。

——唐楚臣《广汉三星堆文化探秘》

材料三不同学科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理论争鸣,而这些又丰富了整个的考古学讨论。

——[英]约翰逊《考古学理论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铜立人和一般小铜人的身份,并说明青铜树的象征意义。

(6分)

(2)材料一、二分别属于何种学科的资料?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学科材料的综合运用对于破解三星堆历史之谜带来的积极影响。

(4分)

【答案】

(1)青铜立人:

巫师;蜀王(或国王、酋长、群族之长)。

小铜人:

神兵神将(或地位低微的人,如俘虏、罪犯、仆役)。

青铜树:

具有复合特征的神树。

扶桑是生长于日出地方的神树;若木是生长于日落之处的神树;建木是通天神树。

(或图腾树;擎天树即天梯;敬天神、求吉祥的神树)

(2)资料:

材料一是考古材料;材料二是民族学(或民俗学、人类学)材料。

影响:

丰富了历史信息;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一中“象征当时蜀人的群巫之长……蜀王的形象”可知青铜立人的身份;从“其余小铜人……他们都是随同傩神出现的神兵神将”中可知小铜人的身份。

(2)问学科根据材料的出处进行判定;影响可从丰富历史信息、产生新的研究角度等方面作答。

7.(2013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贵文物。

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

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662枚。

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材料二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

……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5分)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

(2分)

【考点】三星堆遗址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和分析问题能力。

(1)问主要从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种类上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政治(祭祀品)、经济(生产工具)、军事(兵器)、文化(生活与装饰)信息。

(2)问推测象牙主要从自身生态环境或者外来交流上分析;铜贝可以从商品发展角度分析;陶片可以从手工业发展、人口、居住时间等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文明起源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信息:

政治:

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2分)

经济:

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1分)军事:

有部落战争;(1分)文化:

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1分)

(2)推测:

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自然生态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

(1分)“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1分)“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

(1分)

(3)意义:

反映了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或揭开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之谜);(1分)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分)

8.(2012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碳十四测年数据(选样)

考古文化遗存

标本编号

标本年代(公元前)

龙山文化晚期

SA98122

2030~1965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XSZ104

1880~1840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ZK5253

1685~1610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ZK5249

1610~1555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

ZK5255

1560~1529

(资料来源: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

……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请回答: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

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3分)

【答案】(10分)

(1)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

(2)文化现象:

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

价值:

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中心区:

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

方法:

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解析】第

(1)问难度不大,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

(2)问中第1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相关内容,进而展开回答,难度不大。

第2小问回答的书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代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

第(3)问中第1小问,难度不大,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

而对于第2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有一定难度,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9.(2011年海南卷)(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

赋中说: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4分)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4分)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信息考古“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可见找不到阿房宫存在实物史料,证明了《史记》的记载的正确性,而《阿房宫赋》作为艺术作品史料具有主观性,所以阿房宫的真实性会遭到质疑。

(2)题,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和艺术虚构的充分,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慎重。

多对比多种史料,综合作出判断。

【答案】

(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

(4分)

(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4分)

10.(2011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非洲决不是一个因其居民的天生缺陷或低劣而一直处在人类发展进步法则之外的某种野蛮落后博物馆”,非洲史学者巴西尔·戴维森提醒人们:

“非洲与任何其他大陆一样,拥有需要对之进行严肃研究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只研究那些留下了书面记录的社会,而没有书面记录的时代和地区则交给了考古学家。

……非洲史学家们以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其崇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强调利用能告诉他们非洲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任何形式的证据。

——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材料二西方心理学包含着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需要。

那就是把非洲当成欧洲的陪衬,当成一个既遥远又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地方,以此来烘托出欧洲自己的智力优越性。

——阿契贝《1967—1987年论说文集:

希望与障碍》

请回答:

(1)依据东非的考古发现,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

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填写支撑该观点的论据。

(4分)

具体地点

距今年代

实物证据

(2)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2分)

(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

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

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

(4分)

【考点】人类起源之谜

【答案】

(1)具体地点:

①埃塞俄比亚②肯尼亚

距今年代:

③400万年以上(或450万年以上)

实物证据:

④早期人类化石(或最早人类近亲化石)

(2)关联: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从非洲向全球扩散。

(或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3)方法:

跨学科史学方法。

史观:

种族优越论;欧洲中心论。

证据:

考古学证据。

1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