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3555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部分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化学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P31S32Fe56

一、选择题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知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判断时,应该先考虑清楚对应化学物质的成分,再结合题目说明判断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或对应物质的性质即可解答。

详解:

A.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

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

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

C.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

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

点睛:

本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同时能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选项D中的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际指的是形成原电池的保护方法。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4g镁与27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

C.1mol重水与1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

D.1mol乙烷和1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结构,需要先分析该物质中含有的微观粒子或组成的情况,再结合题目说明进行计算。

详解:

A.1个Mg原子中有12个质子,1个Al原子中有13个质子。

24g镁和27g铝各自的物质的量都是1mol,所以24g镁含有的质子数为12mol,27g铝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13mol,选项A错误。

B.设氧气和臭氧的质量都是Xg,则氧气(O2)的物质的量为

mol,臭氧(O3)的物质的量为

mol,所以两者含有的氧原子分别为

×2=

mol和

×3=

mol,即此时氧气和臭氧中含有的氧原子是一样多的,而每个氧原子都含有8个电子,所以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一定含有相同的电子数,选项B正确。

C.重水为

,其中

含有1个中子,

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重水分子含有10个中子,1mol重水含有10mol中子。

水为

,其中

没有中子,

含有8个中子,所以1个水分子含有8个中子,1mol水含有8mol中子。

两者的中子数之比为10:

8=5:

4,选项C错误。

D.乙烷(C2H6)分子中有6个C-H键和1个C-C键,所以1mol乙烷有7mol共价键。

乙烯(C2H4)分子中有4个C-H键和1个C=C,所以1mol乙烯有6mol共价键,选项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中含有的各种粒子或微观结构的问题,一般来说先计算物质基本微粒中含有多少个需要计算的粒子或微观结构,再乘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结果。

3.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

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与氯化氢反应可以生成氯代苯乙烯

D.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制得聚苯乙烯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应该先确定物质中含有的官能团或特定结构(苯环等非官能团),再根据以上结构判断其性质。

详解:

A.苯乙烯中有苯环,液溴和铁粉作用下,溴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所以选项A正确。

B.苯乙烯中有碳碳双键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选项B正确。

C.苯乙烯与HCl应该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的是氯代苯乙烷,选项C错误。

D.乙苯乙烯中有碳碳双键,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得到聚苯乙烯,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需要注意的是选项A,题目说将苯乙烯与液溴混合,再加入铁粉,能发生取代,这里的问题是,会不会发生加成反应。

碳碳双键和液溴是可以发生加成的,但是反应的速率较慢,加入的铁粉与液溴反应得到溴化铁,在溴化铁催化下,发生苯环上的氢原子与溴的取代会比较快;或者也可以认为溴过量,发生加成以后再进行取代。

4.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选项C正确。

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选项B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

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滴定终点相近,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酞(变色范围为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围为pH=3.1~4.4)。

本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约为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酞为指示剂。

5.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

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2O2-x=2Li+(1-)O2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应该先根据题目叙述和对应的示意图,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再根据正负极的反应要求进行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网

详解:

A.题目叙述为:

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电极处反应,说明电池内,Li+向多孔碳电极移动,因为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多孔碳电极为正极,选项A错误。

B.因为多孔碳电极为正极,外电路电子应该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电极(由负极流向正极),选项B错误。

C.充电和放电时电池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应该相反,放电时,Li+向多孔碳电极移动,充电时向锂电极移动,选项C错误。

D.根据图示和上述分析,电池的正极反应应该是O2与Li+得电子转化为Li2O2-X,电池的负极反应应该是单质Li失电子转化为Li+,所以总反应为:

2Li+(1-

)O2=Li2O2-X,充电的反应与放电的反应相反,所以为Li2O2-X=2Li+(1-

)O2,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是比较典型的可充电电池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还可以直接判断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而判断出电池的正负极。

本题明显是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所以通氧气的为正极,单质锂就一定为负极。

放电时的电池反应,逆向反应就是充电的电池反应,注意:

放电的负极,充电时应该为阴极;放电的正极充电时应该为阳极。

6.用0.100mol·L-1AgNO3滴定50.0mL0.0500mol·L-1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

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sp(AgCl)

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mol·L-1Cl-,反应终点c移到a

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mol·L-1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应该从题目所给的图入手,寻找特定数据判断题目中的沉淀滴定的具体过程。

注意:

横坐标是加入的硝酸银溶液的体积,纵坐标是氯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详解:

A.选取横坐标为50mL的点,此时向50mL0.05mol/L的Cl-溶液中,加入了50mL0.1mol/L的AgNO3溶液,所以计算出此时溶液中过量的Ag+浓度为0.025mol/L(按照银离子和氯离子1:

1沉淀,同时不要忘记溶液体积变为原来2倍),由图示得到此时Cl-约为1×10-8mol/L(实际稍小),所以KSP(AgCl)约为0.025×10-8=2.5×10-10,所以其数量级为10-10,选项A正确。

B.由于KSP(AgCl)极小,所以向溶液滴加硝酸银就会有沉淀析出,溶液一直是氯化银的饱和溶液,所以c(Ag+)·c(Cl-)=KSP(AgCl),选项B正确。

C.滴定的过程是用硝酸银滴定氯离子,所以滴定的终点应该由原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决定,将50mL0.05mol/L的Cl-溶液改为50mL0.04mol/L的Cl-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0.8倍,所以滴定终点需要加入的硝酸银的量也是原来的0.8倍,因此应该由c点的25mL变为25×0.8=20mL,而a点对应的是15mL,选项C错误。

D.卤化银从氟化银到碘化银的溶解度应该逐渐减小,所以KSP(AgCl)应该大于KSP(AgBr),将50mL0.05mol/L的Cl-溶液改为50mL0.05mol/L的Br-溶液,这是将溶液中的氯离子换为等物质的量的溴离子,因为银离子和氯离子或溴离子都是1:

1沉淀的,所以滴定终点的横坐标不变,但是因为溴化银更难溶,所以终点时,溴离子的浓度应该比终点时氯离子的浓度更小,所以有可能由a点变为b点。

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虽然选择了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滴定过程——沉淀滴定,但是其内在原理实际和酸碱中和滴定是一样的。

这种滴定的理论终点都应该是恰好反应的点,酸碱中和滴定是酸碱恰好中和,沉淀滴定就是恰好沉淀,这样就能判断溶液发生改变的时候,滴定终点如何变化了。

7.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

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YZW的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B.X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Z的

C.Y2W2与ZW2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状态与X的相同

【答案】D

B.HCl是强酸,HF是弱酸,所以X(F)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弱于Z(Cl)的。

选项B错误。

C.ClO2的中心原子是Cl,分子中只存在Cl和O之间的极性共价键,选项C错误。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O2或O3均为气态,X的单质F2也是气态。

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相对比较简单,根据题目表述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的元素,再代入四个选项判断即可。

要注意选项D中,标准状况下氧气、臭氧、氟气的状态为气体。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8.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M=248g·mol−1)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

Ksp(BaSO4)=1.1×10−10,Ksp(BaS2O3)=4.1×10−5。

市售硫代硫酸钠中常含有硫酸根杂质,选用下列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验:

试剂:

稀盐酸、稀H2SO4、BaCl2溶液、Na2CO3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

现象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除氧蒸馏水

②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澄清溶液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⑤静置,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2)利用K2Cr2O7标准溶液定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纯度。

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

称取1.2000g某硫代硫酸钠晶体样品,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在__________中溶解,完全溶解后,全部转移至100mL的_________中,加蒸馏水至____________。

②滴定:

取0.00950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0.00mL,硫酸酸化后加入过量KI,发生反应:

Cr2O72−+6I−+14H+

3I2+2Cr3++7H2O。

然后用硫代硫酸钠样品溶液滴定至淡黄绿色,发生反应:

I2+2S2O32−

S4O62−+2I−。

加入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继续滴定,当溶液__________,即为终点。

平行滴定3次,样品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4.80mL,则样品纯度为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答案】

(1).③加入过量稀盐酸

(2).④出现乳黄色浑浊(3).⑤(吸)取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4).⑥产生白色沉淀(5).烧杯(6).容量瓶(7).刻度(8).蓝色褪去(9).95.0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一个是硫代硫酸钠的定量检测。

详解:

(1)检验样品中的硫酸根离子,应该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氯化钡溶液。

但是本题中,硫代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以及钡离子都反应,所以应该排除其干扰,具体过程应该为先将样品溶解,加入稀盐酸酸化(反应为S2O32-+2H+=SO2↑+S↓+H2O),静置,取上层清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证明存在硫酸根离子。

所以答案为:

③加入过量稀盐酸;④有乳黄色沉淀;⑤取上层清液,滴加氯化钡溶液;⑥有白色沉淀产生。

学#

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应该先称量质量,在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最后定容即可。

所以过程为:

将固体再烧杯中加入溶解,全部转移至100mL容量瓶,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②淡黄绿色溶液中有单质碘,加入淀粉为指示剂,溶液显蓝色,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溶液中的单质碘,滴定终点时溶液的蓝色应该褪去。

根据题目的两个方程式得到如下关系式:

Cr2O72-~3I2~6S2O32-,则配制的100mL样品溶液中硫代硫酸钠的浓度c=

,含有的硫代硫酸钠为0.004597mol,所以样品纯度为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基本,其中第一问中的硫代硫酸钠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2014年的天津、山东、四川高考题中都出现过,只要注意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就可以准确作答。

9.KIO3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可作为食盐中的补碘剂。

回答下列问题:

(1)KIO3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

(2)利用“KClO3氧化法”制备KIO3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酸化反应”所得产物有KH(IO3)2、Cl2和KCl。

“逐Cl2”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_______。

“调pH”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KIO3也可采用“电解法”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②电解过程中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的离子主要为_________,其迁移方向是_____________。

③与“电解法”相比,“KClO3氧化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

【答案】

(1).碘酸钾

(2).加热(3).KCl(4).KH(IO3)2+KOH

2KIO3+H2O或(HIO3+KOH

KIO3+H2O)(5).2H2O+2e-

2OH-+H2↑(6).K+(7).a到b(8).产生Cl2易污染环境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工业以及电化学的相关知识。

应该从题目的化工流程入手,判断每步流

程操作的目的,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

详解:

(1)根据氯酸钾(KClO3)可以推测KIO3为碘酸钾。

(2)将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排出的一般方法是将溶液加热,原因是气体的溶解度是随温度上升而下减小。

第一步反应得到的产品中氯气在“逐Cl2”时除去,根据图示,碘酸钾在最后得到,所以过滤时KH(IO3)2应该在滤渣中,所以滤液中主要为KCl。

“调pH”的主要目的是将KH(IO3)2转化为KIO3,所以方程式为:

KH(IO3)2+KOH=2KIO3+H2O。

(3)①由图示,阴极为氢氧化钾溶液,所以反应为水电离的氢离子得电子,反应为2H2O+2e-=2OH-+H2↑。

②电解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应该向阴极迁移,明显是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钾离子迁移,方向为由左向右,即由a到b。

③KClO3氧化法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生产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氯气。

点睛:

题目的电解过程,可以理解为:

阳极区的单质碘和氢氧化钾反应:

3I2+6KOH=KIO3+5KI+3H2O,生成的碘离子在阳极失电子再转化为单质碘,单质碘再与氢氧化钾反应,以上反应反复循环最终将所有的碘都转化为碘酸钾。

阴极区得到的氢氧化钾可以循环使用。

10.三氯氢硅(SiHCl3)是制备硅烷、多晶硅的重要原料。

回答下列问题:

(1)SiHCl3在常温常压下为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遇潮气时发烟生成(HSiO)2O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SiHCl3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2SiHCl3(g)

SiH2Cl2(g)+SiCl4(g)ΔH1=48kJ·mol−1

3SiH2Cl2(g)

SiH4(g)+2SiHCl3(g)ΔH2=−30kJ·mol−1

则反应4SiHCl3(g)

SiH4(g)+3SiCl4(g)的ΔH=__________kJ·mol−1。

(3)对于反应2SiHCl3(g)

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K和343K时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343K时反应的平衡转化率α=_________%。

平衡常数K343K=__________(保留2位小数)。

②在343K下:

要提高SiHCl3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

υa________υ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反应速率υ=υ正−υ逆=

,k正、k逆分别为正、逆向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计算a处

=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答案】

(1).2SiHCl3+3H2O

(HSiO)2O+6HCl

(2).114(3).①22(4).0.02(5).②及时移去产物(6).改进催化剂(7).提高反应物压强(浓度)(8).③大于(9).1.3

(3)①由图示,温度越高反应越快,达到平衡用得时间就越少,所以曲线a代表343K的反应。

从图中读出,平衡以后反应转化率为22%。

设初始加入的三氯氢硅的浓度为1mol/L,得到:

2SiHCl3

SiH2Cl2+SiCl4

起始:

100

反应:

0.220.110.11(转化率为22%)

平衡:

0.780.110.11

所以平衡常数K=0.112÷0.782=0.02。

②温度不变,提高三氯氢硅转化率的方法可以是将产物从体系分离(两边物质的量相等,压强不影响平衡)。

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就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入更高效的催化剂(改进催化剂)。

③a、b两点的转化率相等,可以认为各物质的浓度对应相等,而a点的温度更高,所以速率更快,即Va>Vb。

根据题目表述得到

,当反应达平衡时

,所以

,实际就是平衡常数K值,所以

0.02。

a点时,转化率为20%,所以计算出:

2SiHCl3

SiH2Cl2+SiCl4

起始:

100

反应:

0.20.10.1(转化率为20%)

平衡:

0.80.10.1

所以

=0.8;

=

=0.1;所以

点睛:

题目的最后一问的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实际题目希望学生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应该等于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的比值。

要考虑到速率常数也是常数,应该与温度相关,所以不能利用b点数据进行计算或判断。

(二)选考题

11.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锌在工业中有重要作用,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

(1)Z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

(2)黄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主要由Zn和Cu组成。

第一电离能Ⅰ1(Zn)_______Ⅰ1(Cu)(填“大于”或“小于”)。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ZnF2具有较高的熔点(872℃),其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ZnF2不溶于有机溶剂而ZnCl2、ZnBr2、ZnI2能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ZnCO3)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

ZnCO3中,阴离子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C原子的杂化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

(5)金属Zn晶体中的原子堆积方式如图所示,这种堆积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

六棱柱底边边长为acm,高为c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Zn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g·cm-3(列出计算式)。

【答案】

(1).Ar]3d104s2

(2).大于(3).Zn核外电子排布为全满稳定结构,较难失电子(4).离子键(5).ZnF2为离子化合物,ZnCl2、ZnBr2、ZnI2的化学键以共价键为主、极性较小(6).平面三角形(7).sp2(8).六方最密堆积(A3型)(9).

【解析】分析:

本题是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综合题,需要熟练掌握这一部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一般来说,

题目都是一个一个小题独立出现的,只要按照顺序进行判断计算就可以了。

详解:

(1)Zn是第30号元素,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

(2)Zn的第一电离能应该高于Cu的第一电离能,原因是,Zn的核外电子排布已经达到了每个能级都是全满的稳定结构,所以失电子比较困难。

同时也可以考虑到Zn最外层上是一对电子,而Cu的最外层是一个电子,Zn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还要拆开电子对,额外吸收能量。

(3)根据氟化锌的熔点可以判断其为离子化合物,所以一定存在离子键。

作为离子化合物,氟化锌在有机溶剂中应该不溶,而氯化锌、溴化锌和碘化锌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的极性较小,能够溶于乙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

(4)碳酸锌中的阴离子为CO3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其中心原子C的价电子对为3+(4-3×2+2)/2=3对,所以空间构型为正三角形,中心C为sp2杂化。

(5)由图示,堆积方式为六方最紧密堆积。

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